你的孩子患有「自然缺失症」嗎?

2020-12-18 芥末堆

你的孩子患有「自然缺失症」嗎?

作者:寧寧 發布時間:

你的孩子患有「自然缺失症」嗎?

作者:寧寧 發布時間:

(來源:pixabay)

芥末堆 寧寧 7月19日報導

「我喜歡在室內活動,因為那裡有電源插座。」在做《童年的未來》研究時,聖地牙哥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對理察·洛夫說。

後來的訪談中,理察·洛夫經常聽到類似的說法,「不管走到哪兒,遇見什麼人,在什麼場合,都是如此,漸漸地,我在世界各地都聽到了這種聲音——孩子們已經與自然疏離了。」

為此,這位美國記者兼兒童權益宣導人寫了一本書《林間最後的小孩》,揭示兒童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斷裂,以及為恢復這一關係提供的方法。

他在書中第一次提出「自然缺失症」,用這樣一個隱喻來形容人類與自然疏離所付出的代價。在第一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的演講中,他指出這些代價包括:感官使用減少、注意力集中困難,生理、心理疾病發病率上升,近視率、兒童及成人肥胖症、維他命D缺失等健康問題增加。

《林間最後的小孩》初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很大反響,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自然缺失症」成為被廣為討論的話題。2010年,中國民間環保機構「自然之友」將其翻譯成中文,「自然缺失症」開始在國內引發關注,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自然教育」這一概念。近兩年裡,關注自然教育的機構和個人也越來越多。

在「自然教育」的概念興起之前,國內一直做的與之相關的是環境教育。2014年初,自然之友的幾名環境教育志願者創辦了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長期開展體驗式自然教育活動。

親子共育:家長和孩子一起向大自然學習

(圖註:冬小麥與家長討論畫中生態的變化)

7月10日,東小口森林公園的一處空地上,十幾位家長圍成一個圓圈。

」你理解的自然教育是什麼?「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副校長冬小麥向家長們拋出了這個問題。在蓋婭自然學校,無論孩子還是家長或者工作人員,都有自己專屬的自然名,彼此間以自然名互相稱呼。

這是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親子二團家長組織,育成會成立前的培訓。冬小麥引導家長們對教育、自然教育進行思考和討論。關於教育,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冬小麥認為,只有認可蓋婭自然學校自然教育理念的家長們才會持續地來參加活動,所以一開始,達成理念的一致很重要。

隨後,家長們被分成五人一組展開討論。家長考拉在討論時講到一個細節,有一次他問兒子,

「你有發小嗎?」

兒子一臉迷茫地反問,「發小是什麼?」講完考拉有些尷尬地笑了。從小在田野裡和夥伴四處野著玩的考拉,很想兒子也能有這樣自由玩耍的童年。但對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來說,這有點難。「

向日葵的思考更多。她認為自然教育就是在帶著孩子接觸、體驗大自然時,能讓孩子回歸簡單和單純。在與夥伴一同參與活動時,性格上能夠更好地與人相處。

對自然教育,冬小麥也有自己的理解:通過在大自然裡活動,激發孩子與自然的情感連接,進而有興趣了解自然知識,建立意識,最終促發日常行動的改變。「情感、知識、意識、行動,是這樣的循環過程。」

這邊,家長們還在繼續討論自然教育是什麼,該怎麼做時,另一邊,親子二團的引導員和安全員正在公園的蘆葦蕩旁,為孩子們講解水的相關知識,在孩子對水有基礎的了解後,帶孩子們在蘆葦蕩裡玩水。

(圖註:引導員和安全員帶孩子集合到的公園水邊)

「親子共育」,即家長和孩子有各自的活動,一同向大自然學習。這是很多自然教育活動的特色。蓋婭自然學校相當多的課程都貫穿著這一理念。親子團是蓋婭自然學校裡完全由家長自組織的親子共育特色活動。冬小麥介紹,每個親子團按照孩子的年齡分為三組,5到7歲的孩子被分為甲蟲組,後面是8—10歲的彩蝶組,11—13歲的羚羊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活動。

每次活動時,家長和孩子分開實施。家長們組成育成會,主導每次活動的課程設計和執行。具體分工上,有引領孩子活動的引導員、負責孩子安全的安全官,還有攝影官、財務官等。活動中,親子團有一個理念,「易而教」,即活動過程中,家長不能帶領自己的孩子。「就是要打破父母和孩子平時的模式,通過帶別人孩子的方式,有更多觀察。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這麼想,然後思考、理解自己的孩子。」冬小麥解釋,真正的親子關係是回去在家裡形成,活動的目的不是重新建立親子關係,是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對親子關係有更多思考

冬小麥還希望通過親子團活動,孩子不僅能在自然玩耍、體驗中與自然建立聯繫,還能在與夥伴共同完成任務、目標的過程中,建立與夥伴之間的聯繫,「包括相互之間怎麼表達、怎麼合作、怎麼妥協、怎麼聆聽,都在活動中完成」。人與自我的關係是自然教育活動中第三個要建立的聯繫,這一點,冬小麥相信自然的力量是奇妙的,它會給人很多力量,在與自然的相處中,人會逐漸學會怎麼和自己獨處。

體驗中建立聯繫,激發行動

(圖註:彩蝶團的孩子在北京植物園測水質,觀察顏色變化。來源:OFF學微信公號)

大白熊最近在忙著組織清河體驗活動。活動是帶9到11歲的孩子在清河沿岸北京植物園、東小口森林公園裡東小口溝、清華大學、萬泉河支流四個點,觀察水中生物,並測試水質情況。今年以來,大白熊已經組織了四次清河體驗活動。

2014年冬天,大白熊帶孩子參加了一次臺灣冬令營。在這次行程中,他看到,淡水河附近曾經30米高的垃圾山在荒野家長們,當地NGO,還有政府的努力下,變成一個有鳥類生存的人工溼地環境。他感受到了臺灣自然教育中對孩子行動力培養的重視。回來再參加親子團活動設計時,他和其他家長們開始著重加強孩子和家長行動力的培養。

清河體驗活動,源自自然之友的清河項目。作為北京市排汙口之一的清河被嚴重汙染,清河項目對清河的水質、生物多樣性、居民用水習慣、沿河垃圾等方面做調研。大白熊從孩子角度結合清河項目,設計了這個體驗活動。他從清河沿岸的生物特點出發,考慮到安全程度和距離遠近後選擇了上面的四個體驗點。

 5月份,大白熊帶孩子們到北京植物園尋找清河的源頭。在植物園的南湖人工溼地旁,彩蝶團的孩子們自己用試管取水樣,觀察顏色變化,測試水中一些化學元素的含量。同時,引導員還帶著孩子觀察、認識植物園裡典型植物,水杉樹和櫻桃溝的毛櫻桃。

體驗活動的最後是討論環節。水杉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植物園為什麼在水杉林裡安裝人造水霧設施?沒有水源,櫻桃溝裡潺潺小溪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孩子們和家長熱鬧地討論。討論完後,每個孩子還要寫今天的總結,看到了哪些,參與了哪些,有什麼收穫等等。「分享,討論總結,歸納,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大白熊強調。

通過參與、體驗,書本裡抽象的動植物在孩子面前變成了實實在在可觸摸的東西。「孩子的活動更多偏向對自然的了解,但又不是簡單的認動植物,是對自然生態系統整體關係的認知,它為什麼生長在這兒,和其他物種的關係,與我們的生活什麼關係。」冬小麥解釋,這才是與自然建立聯繫。

在橙子看來,與自然產生情感聯繫後,孩子會主動去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但是掌握知識不是目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說,你了解它,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才知道如何讓它繼續這麼美好下去,你的行動才能落到實處。」

 從最終目標導向行動層面來看,橙子認為有些遊學並不能稱之為自然教育,「可能會用遊學的手段,但關鍵看你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不是培養人、引導人,讓孩子長大,讓成年人反思。」橙子說,去大自然裡體驗、放鬆,甚至就為了吃好吃的組織一個旅遊,這都沒問題,但不能稱為「教育活動」。

開發一門課程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

自然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之處在於,它首先是在自然中,這對教育場地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另外自然教育的目標能不能實現,與課程設計有直接關係。橙子強調,這些都需要非常專業的自然體驗師來做。

開發一門自然教育課程,橙子說從有想法到設計課程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上了以後還會總結、復盤,哪些需要改進,然後再上。」三年作為一個周期,之後還有更多的打磨。橙子強調,不是參加完培訓就可以設計課程,還需要更長時間的實踐積累。

日本自然學校的專業曾給前去研修的橙子留下過深刻印象。一項活動,日本自然學校的老師從接人到結束,每一環節都環環相扣。課程設計也是,哪怕只是半天的課程,也安排得非常符合教學規律。日本自然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內部培訓,請其他機構的夥伴一起交流學習,針對課程開展多次演練。

還讓橙子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自然學校的老師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把自然學校當成一種生活在過。」一開始,日本自然學校的設立是為解決社會問題,當時任天堂的遊戲風靡,很多孩子沉迷遊戲,自然學校的創始人憂心孩子遠離自然,於是創辦自然學校,希望孩子們對動物的了解不僅僅停留在超市裡的一堆肉上。相比之下,橙子認為,國內現在很多人聽到「自然教育」這個詞就衝進來,但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國內的自然教育相比日本,由於起步晚,專業性上有很大缺陷。橙子說,現在很需要專業的自然體驗師,「但現在很少,也很缺。」在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自然教育人才培養」分論壇上,福建樂享自然工作室執行總監林紅給出的「中國自然教育人才需求報告」顯示,國內自然教育機構擁有的全職人員大多數都在10人以下。自然教育講師中有一半以上是非全職,人才缺口主要是課程設計開發人員和課程帶領者兩類,最需要的培訓是課程設計培訓、活動組織管理培訓和機構發展培訓三項。

橙子介紹,蓋婭自然學校目前所開設的課程都是蓋婭自然體驗師討論設計,「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為什麼做了這樣的事,沒做那樣的事,就是看你有什麼樣的人。」蓋婭自然學校現在開設的這些課程,在橙子看來很大程度都歸因於機緣,看學校招到的講師及講師個人擅長的領域和興趣。

已經開展了一年多的書法自然課程,是蓋婭自然學校第四期的體驗師培訓學員祥雲開設。祥雲本身喜歡文史、繪畫,書法造詣頗高,同時又非常熱愛大自然,喜歡和孩子們玩耍。在他看來,書法是一種來源於自然的文化。教授書法時,他會把自然元素融入到書法中。

但像祥雲這樣能夠獨立開設課程的自然體驗師還是少數。為了培養自然體驗活動及課程的「專業志願者」及師資力量,自然之友從2007年就開始在北京開展「自然體驗師」培訓,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成立之後,繼續開展這項培訓。

蓋婭自然學校的自然體驗師培訓分為初級和中級。初級自然體驗師培訓分為集訓營和周末班。數量增加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再按照自然講解員、地球守護者、步道學等不同方向劃分,開展中級自然體驗師的培訓。

初級自然體驗師培訓,主要是讓學員對自然教育有基本理念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自然遊戲和自然觀察打開五感,重建與自然的情感聯結。同時以「師」的身份理解「體驗學習法」的基本過程。培訓還以「自然藝術」的形式喚醒學員的藝術感知力,從而理解「自然藝術」的意義和方法。

之後,每個學員還要參加蓋婭自然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並提交相應的學習報告。在實踐課完成後,蓋婭自然學校組織考核小組對學員的表達能力、控制場面的能力及對教案的理解等方面進行考核。整個培訓費是每人3500元。

對於專業自然培訓師缺少的現狀,橙子覺得這不是著急的事,得有耐心。」師範學院的學生學了四年,當了老師還得經過四五年的歷練,才會覺得這老師還行,自然體驗師也是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時間培養。」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嗎?」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的《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向美國的父母、老師、官員和機構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嗎?」>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我們給孩子報昂貴的音樂劇和興趣班,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去郊外探索大自然,去玩一些小時候我們玩過的遊戲。康奈爾大學環境心理學家的報告:生活越貼近自然的孩子,在面臨生活中的壓力時,會產生越少的心理負擔。
  • 當心「自然缺失症」引發孩子社交障礙
    心理醫生在詳細詢問婭菲的生活狀況後,判定婭菲患有「自然缺失症」,而且這種病症導致其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婭菲媽媽著急了,她根本不知道「自然缺失症」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減輕孩子的病症。
  • 「研學資訊」自然缺失症,離你的孩子還遠嗎?
    自然缺失症離你的孩子還遠嗎?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的群體已經不限於兒童,擴展到了成人世界。人們缺少某種對大自然的渴望,或缺少時間到戶外,或不願走進大自然,導致對大自然的無知和冷漠,即便身邊就有觸手可及的自然,也可能熟視無睹、毫無知覺。大自然原本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教科書,在自然環境裡,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可以感知四時有序;可以抱有好奇心,尋覓著自然密碼;可以在玩中 學,開拓和豐富精神世界。
  • 「自然缺失症」也是一種病,看看你的孩子有嗎?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了一個術語叫「自然缺失症」。他說,自然缺失症並非需要去醫院治療的傳統疾病,而是現下的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城市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有人與自然完全割裂,因此不少城市的孩子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從而引起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問題。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的人群已經從小朋友蔓延到了大人。
  • 孩子從小就愛「宅」?專家:小心「自然缺失症」!家長可以這樣做
    很多的孩子或輕或重都有這樣的現象。城市中的鋼筋水泥將大人小孩一以家庭為單位,關在一個個封閉的空間裡。工作日的時候大人上班,孩子上課,晚上回來的活動也不過是小區裡走一圈。周末最常見是大人帶著去商場、遊樂園玩耍。遇上天氣不好,可能直接就宅在家中度過了。也許大人自己都不記得,孩子有多久沒有去戶外接觸過大自然了。這種就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
  • 95%的孩子竟有「自然缺失症」,快看你的孩子中招了沒
    理察·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 - 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書中提出了一個叫做「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現代社會,在世界範圍內,孩子和大自然普遍缺乏聯繫。01自然缺失症的表現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嗎?自然缺失症是可以通過家長的努力去改善和彌補的,如何改善這種現狀?很簡單,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放養就可以了。
  • 孩子愛宅在家,不一定是性格原因,可能是「自然缺失症」在作祟
    前幾天看見一篇文章,叫做「你為什麼和自己的朋友漸行漸遠」,底下有一位媽媽評論到,自己兒子以前,也很喜歡交朋友,待人熱情又開朗,但是現在,不知道什麼原因使得他小小年紀就有些「社恐」,不愛出門,喜歡自己待著。
  • 孩子容易得的「自然缺失症」!一個小妙招教你解決
    就在最近幾日,聽到同事們討論他們的孩子,要不就是做事情很難集中注意力,要不就是總想著看動畫片、玩手機等。終於等到周末,想過一個母慈子孝的親子活動日,但是,不管怎麼叫他們,他們總是一幅不想出門、窩家舒服的樣子。於是親子活動日就變成在家大眼瞪小眼的乾瞪眼活動。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很少外出,必然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自然缺失症」。
  • 幼兒園孩子在家焦躁不安,怎麼搞定自然缺失症?試試這5個遊戲
    豆豆的世界只有家人和玩具、電子產品,特別是與大自然隔離,讓他患上了「自然缺失症」。什麼是「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由美國作家理察·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
  • 孩子整天宅在家,當心患上「自然缺失症」,這些危害家長要有數了
    最近跟同事聊天的時候,他一直向我抱怨說他家的小孩子以前特別喜歡運動,特別喜歡遊山玩水的,但是現在就是在家裡待著這幾個月,讓他養成了上網的習慣,根本不願意出門,他特別害怕孩子變成那種所謂的宅男。其實像同事家孩子這種現象的小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專家將這樣的情況稱為自然缺失症。
  • 警惕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它會折斷想像力的翅膀
    那一刻,不管你內心作何感想,唯一強烈的必然是救活它。在照顧它的過程中,我詢問了有經驗的同伴,在它養傷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小動物相處,也學會了該用怎樣的態度愛護幼小。它不單是憐憫之心的乍現,更是根據現實而做出的努力。
  • 大羊 | 從「自然缺失症」到「自然依賴症」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從「自然缺失症」到「自然依賴症」》。這是一個我自己的成長故事,也是我這幾年在自然教育當中的一些小思考。這幅圖是我成長的地方,這是一個安徽三四線城市的國企大院。雖然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但那個年代的國企大院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 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
    導讀: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家潘家華:公園城市是治療「自然缺失症...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謝燃岸 羅田怡 李媛莉 實習生 鄒阿江「昨天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有幾位國際專家提到一個詞,叫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城市高樓裡的格子間裡,遠離了鳥語花香的自然,人變得焦慮、孤獨、空虛。」
  • 拯救自然缺失症,幫助孩子有個好身體,好心情,好成績
    「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是美國記者和兒童權益倡導者查德羅夫的作品,他發現了今天兒童與自然關係的驚人斷裂,而且困擾我們人類兒童的「肥胖率的增加,注意力紊亂,抑鬱現象,脾氣暴躁,成績下滑」等等,都和自然缺失症有關!
  • 拯救「自然缺失症」,這個80後女孩,讓數萬個孩子走進自然,重建與自然的聯結
    還是一放學就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找鳥蛋、摸泥鰍……可是如今作為家長的我們,卻總是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要撿這些樹葉,上面有細菌,你會生病的」;「別直接坐在土堆上,髒死了,會弄髒你的衣服」;「剛下過雨,不要跑到草地上玩,裡面會有蚊子和蟲子,要叮你的」......
  • 怎樣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患有多動症該怎麼辦?
    怎樣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患有多動症該怎麼辦?孩子2~3歲的時候,往往顯得很活躍、衝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有些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症。但實際上,這是很自然的,真正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很明顯地會比同齡人更加活躍、更加容易分心、更加容易情緒激動,他們似乎沒有一天安靜下來過,而且他們的行為會持續到上學的年齡。
  • 不讓幼兒患上「自然缺失症」——第二屆幼兒園自然生態教育學術...
    自然教育讓孩子「更聰明」自然一方面可以提供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情感、身體和求知的需要,更可以達成身份的認同,獲得歸屬感。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俊首先以《幼兒園自然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為主題,介紹了自然教育主義和自然教育的聯繫與不同。
  • UKSC洞察 | 如何鑑定並幫助患有失讀症的孩子——專訪蘇·弗洛爾
    英倫求學中心與BDA取得了聯絡,讓大家可以深入了解失讀症,幫助家長和教育者們更好地幫助患有失讀症的孩子。 英倫求學中心:那麼,蘇,先問您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失讀症呢? 蘇·弗洛爾:失讀症是一種特定的學習障礙,它會導致患者無法激發自己的潛能。
  • 孩子患有多動症,我該如何幫助他進行網絡學習?
    導語:對於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來說,網絡學習是很有挑戰性的。 但與教師密切合作,制定計劃可以幫助他們儘可能獨立地學習,並關注和參與到網絡教學上來。有熱心父母問道:如果老師不想讓我呆在房間裡,我怎麼能讓我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在網絡學習中表現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