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購物或就餐,旁邊人的孩子突然哭鬧起來,大人怎麼也勸阻不了——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煩人?
1
啼哭的女孩和"瘋狂"的母親
幾天前,我正陪著孩子購物,突然聽到一陣小孩的哭聲。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吵著要讓媽媽買樂高玩具。
見媽媽沒有買的意思,小女孩索性嚎啕起來,一屁股坐在地上,怎麼也不肯走了。
旁邊人既好笑又無奈,想看看當的媽到底有啥招來讓孩子止哭。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年輕的媽媽竟然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雙手捂住臉,哇哇的哭了起來——當然是裝的。
周圍的人先是一愣,但馬上明白了怎麼回事,大家都哄堂大笑起來。
女孩怔住了。她止住了哭聲打量著大家。當發現自己的媽媽正被人「嘲笑」的時候,她馬上騰地站了起來,摟住媽媽的肩膀安慰她說:「好了好了,我不要了,趕快起來吧!」
2
孩子不講理,你會怎麼做
當家長的認為,在公眾場合,孩子就應該守規矩,講禮貌,懂道理,一切違反大人要求的言行都是不對的。
而在孩子眼中,遊樂場、公園、餐廳都是他們盡情玩樂的場所,他們理所當然的想得到所有的東西,想獲得最大的滿足。
一旦大人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矛盾就產生了。
講道理,這是一般的家長首先想到的三個字。
但實際上,我們認為講得通的道理,在孩子面前往往卻行不通。
為什麼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講、道、理這三個字。
講,當然是從嘴巴裡說出來,讓人耳朵裡聽進去。
我們都知道,孩子最早的學習來自於模仿一一主要是看,然後是聽。因為眼睛接受信息提供給大腦處理的速度,要遠遠比耳朵傳輸的要快。
一個情緒失控幾乎崩潰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眼睛裡全是淚水,耳朵只聽到自己的哭聲,你的說教又怎麼能傳遞到他的大腦裡去呢?更別說起作用了。
另外,從大腦的結構來說,人腦有左右之分,而且還有三腦之說。左腦掌管語言、邏輯、推理等理性的信息,右腦則是感性的,負責直覺、情感、圖形等。
大腦的發育是右腦先行,左腦隨後。3-5歲的兒童,情緒和直覺佔統治地位,理性的分析還遠遠沒有發育成熟哪。你和他講道理,心平氣和的時候都不容易,痛哭流涕的狀況下他又怎能聽得進去呢?
而且道和理,不管處於哪個年齡段,對我們來說都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
別人和你講道理,往往是認為你犯了錯的時候。人做錯了事,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先替自己開脫,哪怕別人講的再對,開始也不願意聽進去。大人尚是如此,何況一個對是非沒有清晰判斷力的孩子呢?
3
孩子不懂道理,就束手無措了嗎
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媽媽,運用肢體語言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肢體語言----當然不是讓你動手打人啊!是讓你某些動作,使孩子感覺到你在和他體驗相同的感受,即先與孩子產生共鳴,只有你們在同一個通道上,才能產生下一步的溝通。
正向的做法比如摟抱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反向的做法,正像那位極端的媽媽,採用了和孩子一樣的表達方式,讓孩子親自感受到,這樣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當然後果必須是可控的。
有意思的是,當小女孩發現媽媽因為不好的表現,受到別人的嘲笑時,她馬上停止了哭鬧,反而以一種正面的引導方式一一摟抱和語言來安慰媽媽。
這正是孩子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表達的一次成功的轉換:一次難得的成長經歷——比任何說教換來的結果都寶貴!
4
這樣的做法好不好
也許有人反對:作為一個大人,為孩子值得用這種「不體面」的方式去付出嗎?
我也不敢肯定。只是看到,當孩子拉著母親的手離開時,大家都紛紛拍手表示鼓勵。
當家長的,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難題。
在你的孩子不講道理的時候,你又準備了怎樣的睿智和勇氣呢?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不妥可刪)
我是作者"順水行舟任我遊"。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加關注,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