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陽光透過玻璃屋頂和四周落地窗照進大堂,敞亮的大堂休息區瀰漫著咖啡清香,設計感極強的幾何形牆面上,標有黑盒子劇場、音樂廳、演奏廳的指示牌。二樓玻璃連廊傳來隱約的琴聲,讓人恍如身在一家歐洲的新藝術中心。
這幢由Diller Scofidio+Renfro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玻璃建築,是天津茱莉亞學院位於濱海新區的新校園。今年9月,39名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首屆研究生,以及40多位常駐教師、70多名教職工、近90名大學預科學生,歷經重重困難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開啟百年名校茱莉亞在中國的新篇章。
始建於1905年的茱莉亞學院,2020年位列QS世界大學表演藝術專業排行榜第一位。在115年歷史上,茱莉亞學院都以極為嚴苛的錄取標準著稱,每年的新生錄取率僅6%~7%。
早在十年前,茱莉亞就開始計劃設立首家海外分院。2015年,時任茱莉亞學院院長的約瑟夫·W。波利希宣布,美國本土之外的分院將落地天津。歷經漫長的計劃和籌備,天津茱莉亞學院終於在疫情下順利開學。
「我們可能是唯一一所把所有國際留學生都接回中國的高校。如果他們不回來,我們是無法開學的。」天津茱莉亞學院執行理事兼執行長卜怡明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說,今年疫情期間,他與天津茱莉亞學院藝術總監兼學術院長何為困在美國,無法按時回到中國。
8個月的遠程工作,使得教學和其他籌備事宜變得更加複雜。首屆39位研究生來自韓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匈牙利、哥倫比亞、泰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不少學生都是天津茱莉亞學院出面幫助解決了籤證和機票問題。
從紐約大學到杜克大學,當越來越多的世界名校選擇在中國開設新校區,名校茱莉亞進入中國的步伐似乎也不足為奇。
開學以來,卜怡明經常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眺望海河。佔地4.5萬平方米的校舍,正逐漸成為京津冀地區全新的文化地標。每天,有很多當地人帶著孩子在校區周圍玩耍,老人們在陽光下圍著建築散步,遊客則拿著手機拍攝建築外觀。目前因為疫情原因,建築無法對公眾開放,但最遲明年1月,天津茱莉亞將敞開大門,以每年100場的演出奉獻給這座城市。
天津文化新地標
從北京出發,僅一小時就能抵達天津濱海新區。一出站,天津茱莉亞的新建築近在眼前。
「這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漂亮的音樂學院。」第一次走進天津茱莉亞,跟著導師何為參觀音樂廳、劇場、演奏廳和排演廳時,研究生嚴墨竹感覺眼花繚亂。
22間教學工作室、84間學生琴房、12個大教室,以及全校配備的120架施坦威鋼琴,讓她感嘆設施之專業。
「這個建築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卜怡明說,建築師在設計天津茱莉亞時,強調這幢建築要更明亮、更多光線、更多表演空間,因此,它就像一個巨大而透明的音樂盒,讓公眾可以從任意角度感受室內的藝術氣氛。
高中就留學美國的嚴墨竹,今年剛在舊金山音樂學院獲演奏家文憑。她以全額獎學金來到天津茱莉亞,繼續深造第二個研究生文憑。開學短短幾個月,她已經感受到天津茱莉亞的高標準。
「我們有很多室內樂排練和上臺演出的機會,這是茱莉亞音樂教學的特色。」嚴墨竹最看重的是,她所在的室內樂專業就是為表演而生的,每天跟大提琴、鋼琴的合作,讓她更多地領悟到古典音樂演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天津茱莉亞設立了職業規劃部門,有一位職業發展總監,為學生們規劃更好的職業發展路徑。
就在幾天前,室內樂表演專業的研究生第一次登上天津茱莉亞學院音樂廳的新舞臺,未來,他們將有無數機會在這裡登臺演出。
「如果你是小提琴專業的學生,你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如果你想獲得一個管弦樂專業的文憑,未來進入管弦樂團工作,那這裡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卜怡明說,天津茱莉亞與紐約最大的不同在於三個研究生專業:管弦樂表演、室內樂表演和鋼琴藝術指導,這些都是為了中國而打造,前兩個更是紐約茱莉亞都沒有的專業。
中國音樂人才在全世界的音樂學院累積起數量龐大的群體,這是茱莉亞選擇在天津建立唯一海外分院的原因之一。
茱莉亞詳細研究過在紐約就讀的中國學生的需求,發現中國家長對於音樂教育的熱忱在這幾十年內不斷高漲,到海外陪讀的家長越來越多,並且,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渴望獲得更多的表演機會。
設立在中國的分校,將很大程度上緩解陪讀家庭的難題。嚴墨竹這樣的音樂人才,也會因為在天津茱莉亞的學習,離家更近,得到更多表演機會,也能更順利地銜接到未來的職業發展。
在古典音樂市場發達的日本、韓國,留學生「回國深造」的現象已經持續多年,而現在,因為天津茱莉亞的創立,選擇回國深造的學生將越來越普遍。
「藝術類的中國留學生回國深造的案例,其實很少見,但這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天津茱莉亞提供美國認證的音樂碩士學位,也可以跟紐約茱莉亞資源共享。」何為舉例,在地下一層的「茱莉亞幻想空間」裡,學生們可以在觸控螢幕查詢到紐約茱莉亞收藏的原始樂譜手稿,也能通過視頻與紐約教師進行在線課程。
「茱莉亞落地中國之後,與中國音樂院校應該是互補關係,一起建立更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卜怡明說,未來,天津茱莉亞學院會推出更多的音樂會,包括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音樂會、學生樂團音樂會,以及一些特邀藝術家音樂會,預計每年最大規模達100場左右。
這些古典音樂會,將讓這幢建築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地標,他也相信,天津茱莉亞將作為中美兩國的文化橋梁而存在。
不只培養音樂家
每個周六,近90名大學預科學生會來到天津茱莉亞學習。
「紐約茱莉亞的預科,每年差不多有50到60名畢業生,但其中只有一半最終會進入音樂學院的本科學習,另一半學生可能去了哈佛、康奈爾、耶魯、斯坦福等等。」卜怡明認為,大學預科是為那些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提供高水準的音樂教育,以及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但並不意味著,預科生未來一定要以音樂為專業。
「這裡未來將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音樂教育中心,提供8歲至18歲孩子的音樂早期教育,以及教師培訓。」曾在中國學習中文的卜怡明,對中國古典音樂市場早有了解,在中國的這幾年,他發現音樂會裡年紀最小的觀眾年僅五六歲,通常由家長陪伴,安安靜靜聽完整場音樂會。
在天津茱莉亞的預科學生裡,他也看到這種濃厚的興趣和堅持。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由家長帶著,周五坐著飛機或是高鐵抵達,周六一早就開始上課,全天平均8個半小時的授課,僅1小時午休,課程結束又風塵僕僕趕回家。
相比歐洲古典音樂觀眾老齡化的趨勢,他在中國看到了希望,「中國是未來古典音樂的中心,中國人對古典音樂有更多的熱情。」他發現,中國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從小學習樂器,這個現象已經存在了數十年。
在紐約茱莉亞,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人數最多的國際生群體,這也是茱莉亞在選擇海外唯一分校時考慮的因素之一,「看到中國人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我們才來到這裡。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直至他們成為偉大的演奏家」。
卜怡明也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家長的焦慮,「一直有家長問,我的孩子每天該練多長時間,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每個學生都不一樣。」
這就涉及,茱莉亞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音樂人才。「我們絕對不要培養出一批只會演奏音樂的機器人。音樂家絕不僅僅是演奏,而是全方位地理解音樂,關注社會。」
波利希院長常對學生們說的一句話:「你們不僅是一個藝術家,更是一個世界公民。」在他30多年執掌紐約茱莉亞的經驗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學生們不能只顧著練琴,對外界發生的一切不聞不問。
茱莉亞要培養的是具有社會責任的藝術家,他們不但了解社會的複雜性,也對外界保持敏感與好奇,知曉世界政治與經濟,有深厚的人文素養。
「我們不僅要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天津茱莉亞,還要深入社區,走到人們身邊去。」在未來的規劃中,卜怡明希望能將藝術活動拓展至本地的社區,打造一個屬於天津茱莉亞的音樂社區,學生們可以前往學校、孤兒院、醫院、養老院演出。
卜怡明期待,天津茱莉亞培養出來的音樂家,不但能在樂團裡演奏,也可以深入社會,讓音樂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成為社會裡的藝術公民。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