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索羅科列託娃是一個烏茲別克斯坦姑娘,從小學長笛的她曾在美國林恩大學深造多年,拿下長笛演奏的碩士文憑。聽聞美國茱莉亞學院要在天津設「分號」,她動心了,很快遞交了入學申請。
然而,艾拉來天津茱莉亞學院求學的過程卻一波三折,磨難重重。
早些時候,艾拉試圖在烏茲別克斯坦辦理來華的留學生籤證,因為疫情封鎖,多次被拒籤。最後,天津市外辦聯繫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艾拉的籤證才辦了下來。
「每一個環節,學校行政部門的老師都在跟進,為我減緩了很大的負擔和憂慮。在美國,沒有學校會像天津茱莉亞這樣,幫一個學生去搞定這麼複雜的籤證問題。」9月,艾拉漂洋過海,終於順利抵達天津茱莉亞學院。
「一個都不能少!」天津茱莉亞學院執行理事兼執行長卜怡明(Alexander Brose)介紹,學院首屆研究生有39位,如果學生無法抵達,根本開不了學,「比方說,我們不會有雙簧管學生、不會有長笛學生,可能只有4位大提琴學生,那麼我們的學生樂隊無法教學、排練和演出,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有學生都帶到天津來。」
首屆研究生歡迎儀式現場
三個稀缺專業「量身定製」9月14日,在天津濱海新區新落成的校園內,天津茱莉亞學院克服重重困難,如約開學,迎來了39位首屆研究生。
學生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接受過世界頂尖的本科音樂教育。其中,61%是中國籍學生,包括海外求學歸來的中國學生;39%是國際學生,來自韓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匈牙利、哥倫比亞、泰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
研究生課程開設了管弦樂表演、室內樂表演、鋼琴藝術指導等三個專業,要求兩年全日制學習時間,採用全英文授課,頒發的是受美國認證、與茱莉亞學院同等效力的音樂碩士學位。
三個專業是院方做了大量調研、有針對性設計的結果,堪稱為中國「量身定製」—— 即便是紐約本部的茱莉亞學院,也沒有管弦樂表演、室內樂表演專業——它們的共同點是強調音樂家之間的密切合作/合奏,注重合作精神,對國內的交響樂團、室內樂團、演奏家來說迫切需要,也是國內音樂教育相對欠缺和急需突破的領域。
「如果你是小提琴專業的學生,想獲得小提琴方面的文憑,你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但是,如果你想獲得一個管弦樂表演專業的文憑,未來進入樂團工作,那麼,我們會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卜怡明坦誠。
首屆研究生與常駐教師合作,登臺第二屆天津室內樂音樂節
茱莉亞的金字招牌、三個稀缺的專業,對音樂學生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全球所有音樂學院裡,能提供管弦樂表演學位的學院少之又少。我喜歡管弦樂表演,未來很想去樂團工作。」
在天津茱莉亞,艾拉攻讀的是管弦樂表演,在她看來,這裡的課程設置和她以前的學校很不一樣:比如創業課,老師會教他們如何用創新思維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作規劃,包括財務和營銷的基本知識;比如樂理課,老師會要求他們作曲,並用表演的方式,展示給老師和同學聽。
最近,學院與古箏演奏家常靜和她的仙樂團有過一次交流。樂團裡有古箏、笛子、尺八等民樂器,現場互動後,外國留學生大開眼界。未來,學院也計劃為學生們提供一些中國樂器的選修課程。
嚴墨竹(左一)與同學、老師合作,登臺第二屆天津室內樂音樂節
不只是外國留學生跋山涉水來天津,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回流,選擇「回國深造」。
嚴墨竹是回流的一位代表。她曾在美國留學8年,已經在萊斯大學取得小提琴表演的碩士文憑。如今,她再次考入天津茱莉亞,攻讀第二碩士文憑,方向是室內樂表演。
「三個專業都有其針對性的課程。」嚴墨竹舉例,室內樂表演專業每一周都有研討班,所有授課老師、所有學生齊聚一堂,聆聽學生的演奏並給予點評。這意味著,每一周,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要準備曲目,「除了你的室內樂老師,其他老師也會點評,你能聽到不同的聲音。學生也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觀摩學習其他同學的曲目和不同老師的授課理念。」
學生們還有大量演出機會:他們或參加學生樂隊,或組成重奏組,有豐富的機會參與到合奏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夥伴並肩作戰;他們還能和老師親密同臺,上個月,嚴墨竹剛和長號老師李·艾倫等人合演了一曲「長號五重奏」,亮相第二屆天津室內音樂節,「從課程設置到演出機會,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成為更全面的合奏演奏家做準備。」
首屆鋼琴藝術指導專業音樂會
王紫懿是另外一位回流的學生。5歲學琴,她一直在鋼琴獨奏的路上努力著,高中畢業報考了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她的導師不僅是鋼琴家,還是女高音歌唱家,把她推薦給歌劇系,幫歌劇學生伴奏。王紫懿開始接觸合奏藝術,體會到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積攢了許多聲樂、器樂的合作經驗。
兩年前,得知天津茱莉亞設了鋼琴藝術指導專業,「回國深造」的念頭冒了出來。這個專業旨在幫助鋼琴家成為歌唱家和獨奏家的優秀合作者,此外,還側重培養歌劇藝術指導,學生將有充裕的機會與學院「青年歌唱家項目」的年輕歌唱家們共同合作。
「國際上設立鋼琴藝術指導專業的院校並不多,國內更是沒有聽過。」王紫懿說,這個專業新,大家還比較陌生,優秀的鋼琴藝術指導稀缺,但同時也意味著許多發展機會,「特別是國內的音樂市場發展非常快,有許多音樂廳和劇院落成,越來越需要專業的鋼琴藝術指導。」
把留學海外的中國學生吸引回來繼續深造,在此之前鮮有先例。
「藝術類的留學生,回到中國繼續深造的更不多見,這其實是一個良性循環,你可以去美國念本科,然後回來讀研究生,我們提供茱莉亞的學位,教學、演出等各方面跟紐約的互動,還有資源的共享。」天津茱莉亞學院藝術總監兼學術院長何為說。
全英文授課,全施坦威教學天津茱莉亞讓學生們欣喜和雀躍的,還有新近落成的校園——這棟建築本身就是一件樂器,漂亮、明亮、寬敞。
建築由DS+R建築事務所擔綱設計,他們也曾負責紐約茱莉亞校區2009年的擴建項目。也因此,兩所學院在審美和設計理念上有眾多異曲同工之處。
天津茱莉亞學院校園
建築的主體項目包括一個音樂廳(687座)、一個演奏廳(299座)、一個黑盒劇場(220座)。另外,還配有一個315平方米的樂團排練廳,足以滿足大型交響樂團的排練需求;配有三個130平方米的大排練廳、兩個27平方米的小排練廳,可以滿足若干室內樂團或樂團聲部同時排練的需要。
此外,學院還配置了22間教學工作室、84間學生琴房、12個大教室。學生們和老師上課的教學工作室,位置最優越,從落地窗放眼望去,碧波蕩漾的海河撲面而來,養眼悅目。
「再也不用搶琴房了!」在學院裡,艾拉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琴房,常常窩在裡面練琴,不願離去。
「我們上課時,可以直接看到海河!」嚴墨竹興奮地轉著圈向記者比劃:學院的硬體條件是世界頂級的,更重要的是,採用了最高聲學標準,對練琴幫助很大,「我們練習中最重要的判斷能力是靠聽覺來完成的。」
為保證原汁原味的茱莉亞體驗,天津茱莉亞和紐約茱莉亞一樣,堅持全英文授課。同時,採用全施坦威教學,全校配備了120架施坦威鋼琴。
為此,天津茱莉亞專程前往德國漢堡的施坦威工廠,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選琴,這也是過去60年來,施坦威工廠經歷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選琴。
「鋼琴教師王笑寒和我們一起去了德國。9天之內,我們從150臺琴裡選了88臺,王老師就像『鋼鐵俠』,每一臺琴都試過了。」卜怡明笑說。
天津茱莉亞學院音樂廳
天津茱莉亞擁有一支國際化的教師團隊,首批常駐教師21位,來自9個國家,不僅會教書,還很擅長演奏。
去年10月,常駐教師以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的名義「組團出道」,走出象牙塔,走到觀眾中間去表演。同樣是去年10月,享譽國際的老牌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加盟,成為學院最新的常駐教師。
在學院裡,上海四重奏成員、中提琴家李宏剛感受最深的是「親密」,「學校小嘛,誰都認識誰,老師和老師、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都很親密,比一般的學校要密切得多。」
李宏剛主攻室內樂教學。室內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三三兩兩,組了好幾個重奏組。他對MILA四重奏——天津茱莉亞學院首支全額獎學金弦樂四重奏,印象深刻。四位學生每天排練至少7個小時,有時甚至會排練到晚上11點,「態度好極了,非常認真!我們年輕時也這樣。」雖然才剛起步,但已經有知名經紀公司對其表示出興趣,有籤約意向。
「我們的招生標準和紐約茱莉亞是一樣的,學生考試,紐約茱莉亞的老師要看的,他們經常打分比我們高。」
上海四重奏成員、小提琴家李偉綱認為,天津茱莉亞研究生課程的含金量,首先體現在強大的師資:常駐教師能拉、能吹、能彈,都是一流的演奏家,並對教學充滿熱情;負責音樂理論、視唱練耳、和聲等課程的老師,也是造詣深厚的教授直接授課;另外,紐約茱莉亞還會不斷安排著名教授們來訪。
上海四重奏在天津茱莉亞學院演出
「在天津茱莉亞排練,遲到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後果相當嚴重。」張鑫有學單簧管出身,正在攻讀管弦樂表演專業,開學兩周便體會到了學院的嚴格管理。為了應對學院的全英文授課,開學前,他還突擊了英語訓練。
每位學生都有一對一的主課老師,張鑫有的主課老師是「人氣王」周相宇。從紐約茱莉亞畢業後,他就進了上海交響樂團擔任單簧管副首席,如今,又帶著滿身的演出經驗來履教職。「他就像一個從電視劇裡走出來的人!」張鑫迫切希望,在周相宇的教導下,增加和掌握樂團相關的曲目儲備,提升演奏技巧,成為一個成熟、專業的樂團演奏者。
作為遠道而來的外國留學生,艾拉對行政老師友善、貼心的服務,印象尤深。
「敲開任何一間辦公室,你有什麼問題,大家都願意手把手幫你。」艾拉特別提到,行政老師都會雙語或多語,還有專職老師幫助國際學生處理銀行、醫療、籤證、居留等問題,「學院還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隨身的緊急聯繫人卡,上面有宿舍地址和兩位老師的聯繫方式,可以24小時撥打。我在其他學校沒見過這樣貼心的照顧,非常安心!」
疫情封鎖下,天津茱莉亞是少有能衝破重重阻礙,把所有國際留學生接到中國的高校。
受疫情影響,紐約茱莉亞的中國學生暫時無法去美國上學。在兩所學院的協調下,明年1月,這些學生將「移居」天津茱莉亞,預計三十多位,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
「他們會繼續和紐約的老師在線上課,也可以使用我們的鋼琴和校舍,甚至跟我們的學生樂隊一起排練演出。如果在家學習,他們就沒有這樣一個音樂『社群』,可能沒有鋼琴彈,或者沒有琴房、排練廳。更為特別的是,我們很多老師和紐約的老師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他們也可能會開設一些聯合課程。」卜怡明說。
卜怡明(右)和何為(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