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文旅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在山西境內蜿蜒3500多公裡。山西的長城類型分布非常齊全,譜系非常完整,保留了從戰國到明朝各個歷史時期的長城遺址,見證了歷史上民族與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所以,長城博覽在山西,山西就是一座長城博物館。
「長城板塊」我省重點打造3條旅遊線路,讓遊客感受華夏文明和秀美風光:以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廣武、平型關等古戰場為支撐,開發長城軍事鬥爭史旅遊線路;以雲岡石窟、得勝堡、華嚴寺、善化寺、崇福寺、應縣木塔等古代建築為支撐,開發民族融合史旅遊線路;以蘆芽山萬年冰洞、右玉火山頸群、大同火山群、五臺山等國家地質公園和恆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支撐,開發地質構造運動史旅遊線路。
▲長城掠影
長城軍事鬥爭史旅遊線路: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廣武古城、平型關
偏頭關
位於忻州市偏關縣黃河邊,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因其地勢東仰西伏,如一個側面人頭像而得名。明代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並稱長城外三關。偏關長城在中國長城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黃河與長城在此握手,內外長城在此交會,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偏頭關一直是中原漢族王朝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樞紐,自然也是軍事防禦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崇山峻岭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堡寨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這些堡城的邊牆現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裡邊牆保存較好,高聳於河岸,甚為壯觀。
寧武關
寧武關,在今忻州市寧武縣城區。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關城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裡,開東、西、南三門。現存關城舊址範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牆依山勢而建,十分壯觀。寧武關是外三關中歷代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經三關。寧武關所靠的恢河是季節性河流,在恢河斷流的季節,匈奴騎兵就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當時恢河河谷可容「十騎並進」,所以大多數時候,寧武關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戰的主要戰場。歷史上因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南下掠擄,經常選擇寧武關為突破口,所以這裡的戰爭幾乎連年不斷。在寧武關千百年來的戰爭紀錄中,最後一場大仗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
雁門關
位於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裡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雁門關長城,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築而成。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米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建敵樓1座。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扃」「控隴」「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
此線路還有廣武、平型關等可遊覽。
民族融合史旅遊線路:雲岡石窟、得勝堡、華嚴寺、善化寺、崇福寺、應縣木塔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二十窟大佛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
位於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第一次大規模興造的皇家石窟寺,在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雲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
得勝堡
是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位於大同市北約45公裡。自古為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國家級主要幹線公路由此口通過。得勝口明初始建,同時在關口南建有得勝堡。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也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節點。不僅軍旅文化、邊塞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為豐厚。據李大鈞、李大宏合著《大同晉商》介紹,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勝堡舉行隆重敕封儀式,封蒙古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後又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開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萬曆五年(1577年),又在長城沿線新平堡、助馬堡等地設10個互市點,馬市數十年高度繁榮,推動了明代晉商的興起。
應縣木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金明昌六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此線路還有華嚴寺、善化寺、崇福寺等可遊覽。
地質構造運動史旅遊線路:蘆芽山萬年冰洞、右玉火山頸群、大同火山群、五臺山等國家地質公園和恆山國家森林公園
蘆芽山萬年冰洞
藏身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50公裡處,海拔約2300米,它是除世界極地冰蓋和永久凍土層地區以外發現的罕見大冰洞。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故名萬年冰洞。
該冰洞位列全國一萬多個洞穴中僅有的九個冰洞之首。洞內製冷機制最強、冰儲量最多,整個冰洞高達100多米,現已開發參觀線路150多米。冰洞位於北緯38.5度的蘆芽山上,夏天洞外溫度最高可達38攝氏度。然而,洞內溫度卻恆定在零攝氏度以下,積冰常年不化。冰洞內冰筍、冰柱、冰錐、冰葡萄等隨處可見,冰的形態達10餘種。一根高30多米、直徑大約6米的巨大冰柱矗立中間,上面布滿傘狀的冰疙瘩,像水母翩翩起舞,又像白雲隨風流動,猶如夢幻一般。
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忻州市,一處集佛教聖地、避暑勝地、革命聖地和地質景觀於一身的旅遊勝地。其地質的古老性、複雜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為古今中外地質學者所推崇,特別是前寒武紀更突出。地質年齡在25億年以上,是中國地質表中早前寒紀代表地層單位「五臺群」「滹沱群」「石咀亞群」「豆村亞群」「東冶亞群」等的命名地,也是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五臺運動」「鐵堡運動」等的命名地,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第四紀冰川冰緣地貌,更因其地層齊全,巖性豐富典型,露頭連續,界限清楚,而成為研究地球早期板塊構造理念的重要窗口,在地質界被稱為「活標本」,譽為「地球早期歷史的博物館」。
25億年的地殼運動,見證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歷程,記錄著各個地質群落的生成與變遷。整座五臺山北陡南緩,壯觀雄偉。。
「萬年冰」「千年雪」是五臺山的又一自然景觀。發源於北臺溝與東臺溝的清水河橫貫五臺縣域的南北之間,全長一百餘公裡的河流由高而低,一直流入滹沱河,它如一條銀色緞帶連接起了五臺境內的山川風光。除了位於清水河上遊東岸畔的駝梁景區外,居處於五臺山地質公園以內的南梁溝自然風景區更是山光水色秀美,林木花卉爭妍,珍禽異獸棲息其間,繪就了一幅動植物盡享物態天光的生動畫卷。
此線路還有右玉火山頸群、大同火山群等國家地質公園和恆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可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