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系列專題講座
2019年7月4日,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曉東教授為大家帶來了《發現「偉大兒童」:教育學、詩學與哲學視角》和《兒童哲學課:不止培養哲學化思維》兩場專題講座。
《發現「偉大兒童」:教育學、詩學與哲學視角》主要從四個方面介紹「偉大兒童」:第一,現代教育學對兒童崇高地位的發現;第二,浪漫主義詩人對童年/兒童之「開端」與「源始」地位的唱頌;第三,赫拉克利特的「兒童統治」觀以及尼採、海德格爾的繼承發展;第四,修造通往「偉大兒童」的道路。劉教授指出兒童哲學不僅是現代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現代社會、文化、倫理、政治的根本原則,童年哲學有可能是未來哲學體系的核心。《兒童哲學課:不止於培養哲學思維》講座主要包含三個部分:一、哲學觀與兒童哲學課:蘇格拉底與海德格爾;二、兒童觀與兒童哲學課:弗洛姆與馬拉古奇;三、教育觀與兒童哲學課:盧梭與裴斯泰洛齊。
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兒童哲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課程部主任——楊妍璐博士為各位學員帶來了一場題為《刺激物與兒童哲學教育》的講座。
楊老師提出本次講座的目標:初步學會開發基於不同刺激物的哲學探究活動。講座主要由「什麼是刺激物」、「刺激物的不同種類」、「刺激物的選擇與開發」、「Q&A」四個部分組成。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鄭敏希博士為各位同學和老師帶來了三場主題分別為:《兒童哲學的團建》、《兒童哲學的提問》、《哲學觀的變革與兒童哲學的實踐》的精彩講座。
《兒童哲學的團建》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探究團體、探究團體的理論基礎、探究團體的實施策略。《兒童哲學的提問策略》主要介紹了:蘇格拉底式詰問、哪些是哲學問題、哲學提問的工具箱、對問題的回應。關於蘇格拉底式詰問,關於面對問題的態度,鄭教授提出以下四點:第一,我們提問並非是因為我們知道的更多;第二,並非我們問的越多就越好;第三,一切提問都是為了更好的思考而服務;第四,好的問題應該是學生覺得有意義的問題。」《哲學觀的變革與兒童哲學實踐》講座包含:「哲學觀的變革:哲學的非哲學化發展、哲學觀變革下的教育」、「教育如何面向『人』」、「何以為學:『面向人』的兒童哲學活動應如何開展」三個部分。關於哲學觀的變革方面,鄭教授提出:「第一,本質主義的傳統哲學:超越的維度;第二,詹姆士對傳統認識論的批判;第三,海德格爾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第四,哲學的非哲學化——天上的仙女要下凡」。
徐慈華博士,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98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者」,於7月5日,給我們帶來了《體驗哲學視角下的知識可視化》和《知識可視化與學習界面的創新》的報告。
知識的可視化是圖片代替文本思考過程的視覺化,其方式主要包括:記憶宮殿、思維導圖、數位化界面。可視化能幫助兒童完成複雜的思考,並為記錄和反思思考過程提供可能,有助於專注力切換,進行深度和廣度學習,拓展認知邊界,分類分解知識。實現思維的可視化為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思維內容和方法打開了一扇窗,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創造了條件。最後,徐老師以認知科學的具身觀視角回答了學員提出可視化的可能性基礎的問題。
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兒童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和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高振宇博士,在7月8日上午,給學員們帶來兩場《兒童哲學的教育目標及其分析》和《兒童哲學的評價及其策略》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兒童哲學作為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它不是以自身為目的,總是要落實到具體的目標或能力上,和對兒童的具體成效上,因此,評價作為兒童哲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
兒童哲學主題體系的設計可按照「範疇-領域-主題-問題」的形式進行,遵循兩大規範體系:一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家庭/集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另一個是普適性的範疇體系:例如真、善、美。各年級可設定:「基礎主題」+「拓展主題」,「特有主題」+「普世主題」。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它包括評價的要素,原因、評價對象、量化和質化的評價方法、測量時間、測量工具以及資料收集方式。
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夏威夷兒童哲學在中國的首席傳播者與中國兒童哲學研究中心的國際部主任冷璐,在7日下午為學員們帶來了一場為《兒童哲學的探究策略:夏威夷的經驗》講座。
夏威夷兒童哲學秉持教育是為了創造能力為自己而思考並為思考負責的共同體理念,是一種創新型教育。探究的內容包含:學生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與學生的所學和學生的生活建立聯繫、與別人共同進行深刻的思考、反思他們在學校中思考的有關個人和社會的問題。P4CHI活動內容包括:製作團體球,建設智力情感安全領地,利用優秀思想家的工具WRAITEC---意思、理由、假設、推理、真理、例子和反例,進行香草冰激凌探究。
7月6日下午,學員們分組討論,老師組現場解答學員們的疑問。顏志豪老師在指導學員組討論中,解答學員們提出兒童哲學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時,談到兒童哲學的效果體現在兒童的辯論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上。哲學是意義驅動的學問,能夠為學生的意義感提供支持,從而培養出具有使命感的學生。兒童哲學的目標是批判性思維、創意思維、同情性思維和合作力思維。接著老師組在南光101現場回答了所有學員提出的問題:推廣兒童哲學遇到的最大挑戰、如何應對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挑戰、兒童哲學效應邊界問題,如何界定兒童哲學,是兒童的哲學還是關於兒童的哲學、如何結合中國哲學設計兒童哲學課、如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