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題中所問,我認為曹雪芹在進行《紅樓夢》創作時,並非像後人評論的那樣面面俱到,其中大多數內容雖然是作者的有意而為,但也有很多巧合,為後人憑空想像得來,而非曹雪芹的本意。
一部文學作品,一千個人看了,或許就有一千種理解或者感想,其中的每種想法都跟這個人的經歷和學識,以及理解事物的角度和深度有關。
至於這部作品的作者,他只需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個人喜好、審美觀念等等,給作品中故事的發展一個合乎情理的方向,一個符合邏輯的過程,一個能引起讀者心理共鳴的結果即可。然後儘可能地潤色,修飾,形成一部優上加優的美文華章。
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就是如此:《紅樓夢》中的故事,跟曹雪芹的家庭經歷有關,主人公「賈寶玉」很可能就是以曹雪芹自己作為原型,至少也是以他的經歷為主的綜合體。小說中的故事通常都是半真半假,完全憑空捏造是不太可能的。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設定一個故事背景和框架,每一個角色都或多或少來自於現實,故事內容也符合現實社會的一般邏輯規律。這樣的故事,才有群眾基礎,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是一部作品能被廣大讀者喜愛的前提。
人們喜歡《紅樓夢》,不僅是因為其中的文學價值,更有社會價值體現在裡面。《紅樓夢》中人物眾多,內容極其豐富,有市井小民,官宦世家,王孫公子,丫鬟奴僕,既講述了為官之道,亦道出了人之常情,有世俗小人,也有仙佛神話,或因果輪迴,或現世報應,幾乎無所不包。
這樣一部巨著,能讓絕大多數讀者在其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場景,看到自己在其中的影子,產生一致的心靈感應。這就是《紅樓夢》的魅力所在。
後人在評述《紅樓夢》時,大多加入了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其內容豐富程度可能連曹雪芹自己都未必能想得到。作為一部著名文學作品,能引起這樣強烈的反響,跟作品本身高度的包容性,對人性的深切理解和詳盡表述密不可分。
因為合乎情理,所以故事被很多人認同;因為符合邏輯,所以過程顯得無懈可擊;因為看問題深刻,所以為很多人解除了心中疑問;因為立意足夠高,所以影響足夠遠,以致近兩百年過去了,《紅樓夢》依然被那麼多的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