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孩子變成小學生,以前的教育強調「收骨頭」「做規矩」,現在,上海的小學一年級多了個「學習準備期」,更多考慮孩子們的身心規律,讓他們在活動中培養規則意識。
9月17日早上9:07,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1)班開始上課了。沒有鈴聲,取而代之的,是身著白襯衣、卡其色短褲、短裙的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邊念歌謠邊做「手搖鈴」的動作。
黑板中間鑲嵌的電視上,展示出一張張有關校園設施的照片。「在校園裡同學們都做什麼啊?」李英老師提問。一個小女孩舉手回答「上課」,後排一個小男孩舉手說「做遊戲」,還有人說「唱歌」。對於回答問題的同學,李老師會發動同學們「把掌聲送給他(她)」,同學們按照一定節奏整齊地拍動小手,給其鼓勵。舉手時動作標準的同學或者回答問題時站得筆直的同學,也會得到老師的表揚。有人站得不夠端正,李老師溫言提示:「小樹不要歪,要站得像棵小松樹。」
35分鐘的課堂上,同學們做了4個小遊戲:邊做動作邊唱《幸福拍手歌》,幫助同學們認字的「叫號遊戲」,幫助同學們認識筆劃的「你劃我猜」,還有活動手指的「手指操」。在「手指操」環節,練習到「5個手指捏捏,做把錘頭敲敲」時,有同學用「錘頭」敲打桌子,李老師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反問同學們「這樣做好嗎?」一個女孩子主動站起來說:「這樣做不對,因為會毀壞桌子。」
這是一節主題為《校園裡》的語文課,但在李老師看來,同學們能否記牢課堂上所講的生字、詞語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內容在後面的授課中還會反覆出現,重要的是培養正確的課堂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我們通過小遊戲和同學們互動,調動孩子們的課堂積極性,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習慣,他們回家後也可以和父母一起玩。」這樣的課堂互動小遊戲,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語文教研組總共設計了十幾種。
兩年前,上海市開始試點小學「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教育改革,為了從源頭上改變幼兒階段教育小學化、孩子過早培訓學科知識的問題,要求小學實施「零起點」教學。圍繞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師生情感的交流,許多學校都制定了小學一年級「學習準備期」課程實施方案。2015年新學期開始,上海各小學全面推行實施「學習準備期」,以幫助一年級學生儘快適應小學學習。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丁利民告訴記者,從傳統的「收骨頭」式學前教育到如今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安心體驗規則意識,這一轉變的背後其實是視角的變化,「我們現在的教育會更多考慮到孩子的身心規律,試圖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慢慢改變他們的一些習慣。我們主動走向孩子,孩子才會走向我們。」
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朱乃楣對此深有感觸。她坦言自己過去旁聽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時會出一身冷汗,因為課程過於強調不能做什麼、強調規則是什麼。「刻板的說教無法讓孩子感受到規則的必要性,只會讓其感到不自由、沒有安全感。我們現在的做法是讓孩子通過活動、遊戲來體會規則。」她舉了一個例子,「經常有同學去捏魚缸裡的魚,老師沒有制止,而是拍下了工作人員給魚缸換水的照片。孩子看到這些照片會感激換水的叔叔,也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我們希望孩子們能通過自己感悟的方式慢慢確立規範觀念。」朱乃楣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