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心禾陪伴徽柔一起動手做紙鳶。
宋長虹在製作宋室風箏。
大雁風箏。
曹丹姝若託紙鳶寄錦書。
許多古裝劇總讓人詬病:女主時尚的燙染頭髮,透著廉價的釵環珠翠,與朝代不符的服裝……熱播劇《清平樂》卻顛覆了這一切,被譽為一部宋朝講究的生活指南。正午陽光出品,必屬精品,當一個講究的製片方遇到一個更講究的藝術家,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清平樂》劇中出現的紙鳶,出自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宋長虹之手。最初,劇組找到宋長虹訂製風箏時,曾被她拒絕了。封面新聞記者5月15日採訪了宋長虹,藉助《清平樂》,讓大家一窺宋室風箏的故事。
壹
宋人之風雅
若託紙鳶寄錦書
《清平樂》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劇中多次出現紙鳶——風箏的鏡頭,寓意深厚。第20集中,趙禎走出坤寧殿,便看到皇后、苗娘子、徽柔等在放風箏,於是開心地抱起徽柔,順帶跟曹丹姝說起了話。此時空中出現了迎風飛舞的菱形風箏。有觀眾評價:「放風箏這段拍得太美了吧。夕陽餘暉中,空中飄著風箏,仁宗緩步而來,與皇后相視一笑。晚來風漸起,能飲一杯無?春風歲歲至,千樽亦不足。這意境簡直就是順手拈來的一闕詞,宋人生活之風雅就是這樣的吧。」
據了解,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中佔有相當地位,汴梁風箏經千年傳承,至今不絕。皇后曹丹姝也有手持菱形風箏,表達「若託紙鳶寄錦書,不知寄往何處」的惆悵。第26集中,少年趙宗實和高滔滔共同放飛一隻大雁風箏,滔滔問宗實:「我畫的雁好不好看?」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這位未來的英宗皇后「不想少年做官家」。高姑娘說:「在你心裡我最好,在我心裡你最好,如此便是啊」,空中的大雁紙鳶就是傳情的道具和見證。
劇中出現的大雁風箏和菱形風箏都是劇組慕名委託汴京宋室風箏訂製的。「汴京宋室風箏」,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最獨特之處在於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於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貳
今人之執著
遍訪名師求真知
2018年12月,劇組工作人員輾轉找到宋長虹,問能不能做大雁風箏,後來宋長虹才知道是《清平樂》劇組。「因為我家沒有大雁這款風箏,我也從來沒有見過大雁,兩個月後還要參加河南省文旅廳組織的南非和伊朗歡樂春節文化交流活動,需要趕做一些展出用的風箏,時間緊,我開始沒有答應。」
宋長虹提出願意介紹其他老師,但對方說只有宋長虹家的風箏符合這種風格,並說這是一部宋代的戲。能在劇中展現開封非遺文化,嘗試製作大雁風箏也頗有挑戰性,宋長虹答應了。考慮到歷史劇會要求嚴謹,在大雁風箏的用色上,宋長虹特意請教了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對中國重彩畫頗有研究的苗煒老師。這個大雁風箏從設計到製作完成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宋長虹介紹:宋室風箏堅持純手工製作,有著美好的寓意。「比如我家雙頭鸚鵡風箏:鸚鵡和『英武』諧音,寓意英明神武,鸚鵡在中國象徵著愛情,特性是愛家護家,鸚鵡也是長壽鳥,雙頭鸚鵡寓意百年好合,比翼雙飛。鸚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聰明伶俐,學習力強。所以我們把雙頭鸚鵡風箏做成了材料包,以此推廣宋室風箏。」
叄
傳承之曲折
壯意留與待來人
幼年時,宋長虹的父親靠製作風箏、銷售風箏給家庭增加收入。但對她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父親的辛苦,所以長大後,她和弟弟都沒有選擇跟父親學習製作風箏。宋長虹回憶:「那時候我不理解,為什麼要學習這門手藝?那麼枯燥、辛苦,製作好還要去銷售。我為什麼不直接做銷售呢?」宋長虹選擇做銷售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歲月流逝,父親華發漸生,這門手藝即將後繼無人,父親總是說:「我做風箏的時候,你和你弟弟都不看,等我不在了,你們什麼也不會。」如今71歲的老人,雖然眼晴不好了,但還是喜歡做風箏放風箏。父親對風箏的真愛,深深地觸動著宋長虹。
「他捨不得這門手藝在我和弟弟這一代丟掉。」宋長虹曾對父親承諾:「等到有一天,我不工作也餓不著時,再跟你學做風箏。」她透露,這樣說是因為當時認為這門手藝不能養活自己。
三年前,宋長虹兌現了這份承諾,隨著做銷售的資金積累,她實現了財務自由,看著父親一天天老去,更加覺得傳承是一種責任,國家都這麼重視發揚傳統文化,作為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更是不能懈怠。她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跟父親學習製作風箏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手藝失傳,不能讓父親失望。
肆
轉型之創新
從陋室飛向世界
宋長虹畢竟做了二十多年的銷售,掌握了製作技藝,她開始考慮如何宣傳推廣宋室風箏。何不發揮自己做過銷售、當過講師的優勢,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風箏製作活動,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她選擇宋室風箏的經典款——雙頭鸚鵡風箏為突破口,製作成材料包。這款風箏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父親為戀愛中的男女專門設計的,宋長虹曾問父親:「為何不採用典型的鴛鴦造型?」父親說鴛鴦太直白。那個年代,戀愛中的男女都是含蓄的,不會在大街上拉拉扯扯摟摟抱抱。
父親設計的雙頭鸚鵡風箏,兩隻鸚鵡的嘴似挨非挨,既含蓄又有美好的寓意。宋長虹每次給大家上體驗課的時候都會講一遍雙頭鸚鵡風箏的創意和寓意,讓大家記住雙頭鸚鵡風箏,記住宋室風箏。
近年來,宋長虹積極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工作室接待了來自泰國、俄羅斯、美國、日本、義大利、烏克蘭等二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及國內大中小學生近千人次,走進社區、機關團體、企業開展非遺公益性宣傳近百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數百場,學習體驗人數萬餘人次。
宋長虹很喜歡香港《文匯報》報導中的一句話:宋長虹用自己的「銷售思維」讓這隻「非遺風箏」從陋室飛向世界,從一個人的「艱苦手藝」變成一群人的「快樂體驗」。
她說,自己將繼續好好學習,傳承民間手藝,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封面新聞記者吳德玉
人物簡介
宋長虹,1975年生,河南省開封市人,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開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2019年獲河南文化和旅遊廳、河南文聯、河南省廣播電視臺主辦的第四屆絲路中原文化娛樂盛典「年度傳承與創新」大獎。宋室風箏的風箏作品《百蝶圖》作為河南省2019年唯一入選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工藝美術類終評的作品,並獲得入圍獎。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