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100個孩子做風箏:你的笑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2020-12-25 騰訊網

1min40s

重溫最城市·非遺大師手工坊

系情紙鳶

再現「宋室風箏」傳承人宋長虹非遺技藝

「漢服新知」國學團隊沃盥古禮

『最城市THECITY』原創影像,請尊重版權轉載須授權

扎風箏的小夥伴們

看看有沒有你的身影

非遺大師手工坊現場,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沃盥古禮入場

「禮者敬人也」

在最講禮法的周朝

大到國家戰爭,小到吃飯洗手

都有一套完整嚴格的禮儀制度

其中沃盥禮

便是貴族舉行祭祀或宴前飯後會行的禮儀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奉匜沃盥」

握匜倒水,奉盤接水,行禮之人洗手

戰國後,沃盥禮漸廢

我們希望用恢復古禮的方式

感受一刻中國禮儀精神的回歸

沃盥禮,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小風箏見大文化

源於中國的風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風箏

到了隋唐,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

人們在紙鳶上加竹哨,其鳴如箏

從此便有了「風箏」之稱

在宋代,放風箏變成了備受追捧的娛樂活動

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

「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

《清明上河圖》、《百子圖》中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再回看如今的中國風箏

軟翅、硬翅、龍形、板子風箏

立體、桶型、自由類風箏……

小風箏早已不是僅供人娛樂的普通物件

萬千姿態中展示的

是中國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與技藝

中國各色種類的風箏,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次活動邀請大家一起

親自動手扎的非遺宋室風箏

則來自八朝古都開封

它是歷史上「太平宜居汴」的百萬人口夢幻之城

是宋文化的中心與代表

受邀為《清平樂》劇組定製紙鳶的宋室風箏

被稱為最具宋代氣韻的中國風箏

相關焦點

  •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2020-10-25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平樂》的紙鳶 宋室風箏的千年傳承
    高姑娘說:「在你心裡我最好,在我心裡你最好,如此便是啊」,空中的大雁紙鳶就是傳情的道具和見證。劇中出現的大雁風箏和菱形風箏都是劇組慕名委託汴京宋室風箏訂製的。「汴京宋室風箏」,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最獨特之處在於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於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 何芳林:傳承非遺艱難並快樂著
    談到她的作品及向祖輩學習非遺剪紙的經歷,她卻總是發出爽朗的笑聲,眼睛笑成一道彎。省級非遺傳承人何芳林從小就從長輩那習得了剪紙、彩扎等非遺技藝,是家裡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大學專修傳統文化畢業後,她又學習了麵塑、棕編等非遺技藝。她取得的非遺成果,用她自己的話說,「拿獎拿到手軟」。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孩子開心地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王 焰  「看我做的兔子燈!」「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雞!」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成果。20多天來,博物館共接待數千名學生與家長,最多時一天接待三四十個雛鷹小隊。  博物館的非遺大師們為了講好非遺課,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剪紙大師馬連喜特地用剪刀剪出了「元宵節」三個字和燈籠,高超的剪紙技藝令家長與孩子讚不絕口。
  • 夢想成「箏」,傳承非遺 彭州等風也在等你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放風箏既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遊戲,也是一項傳統運動競技」。彭州市敖平風箏製作技藝成為成都市級非遺項目,為保護非遺成果,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和推廣風箏製作技藝,普及風箏文化活動,培訓更多的風箏製作放飛小能手和愛好者,風箏協會志願者走入社區村社,開展形式多樣的風箏文化宣傳培訓活動,讓風箏愛好者們都能「夢想成箏」。
  • 最美是山「冬」|感受濰坊風箏與花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風箏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文化記憶,並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王永訓自行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風箏手藝人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從業20多年的楊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楊家埠人,從小便看著家裡人製作風箏,所以念完書就開始自己做風箏,談話間,楊師傅也沒停下手裡的活,一個「金蟬」風箏的基礎骨架看似簡單,卻也是純手工一點點打磨製作的。在傳承基地我們隨處可見龍頭形態的風箏元素,龍頭蜈蚣風箏實際上是集龍頭和蜈蚣為一身的結合體,有精緻的外形和複雜的結構,能夠展示風箏扎制技藝的博大精深。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非遺傳承創新之博物館兼「校園」:多間非遺教室全年開展非遺課你能想像在博物館裡上課是一種什麼體驗嗎?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裡,有多間非遺教室,一次可容納500名青少年學習非遺,博物館全年開展各類非遺課程。在這裡,可看到南京現有的100多項非遺項目,20多項非遺項目所涉及的50多位非遺傳承人師徒,以及他們的現場展演工作室。
  • 這傢伙的手作—非遺項目(風箏)傳承
    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生態多聲部民歌、「上九節」、磽磧鍋莊……這些民間的文藝和習俗,凝聚著寶興人的文化和精氣神,牽引著他們不被時光衝散。  記者來到寶興,走近這些傳承多年的「寶貝」,去感受它們今天的傳承狀態。
  •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金羊網  作者:  2020-01-19 金蘭苑小學接過荔灣區文化局授牌
  • 挖掘100個鄂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名大學生百項非遺傳承計劃啟動
    楚天都市報5月9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王奇)發掘至少100個鄂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非遺紀錄片,製作非遺題材網絡大電影;建設鄂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今日,記者獲悉,由湖北省千名大學生百項非遺傳承計劃在鄖陽區秦楚龍運影視文化民俗村正式啟動。
  • 常州勤新村「傾心為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下「風箏緣」
    8月21日下午,一場以「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為主題,以風箏主題系列書籤發放為亮點的道德講堂活動在常州遙觀鎮勤新村「傾心為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展開。本次活動共分唱歌曲、學模範、誦經典、談感悟、送吉祥等五個環節。豐富多彩的流程吸引了當地眾多村民前來觀摩。
  • 150米長的巨型風箏《長徵精神》在青州問世
    一隻由70隻組成的150米長的風箏《長徵精神》 ,日前在青州是製作完成。這隻巨型風箏,是由青州市風箏非遺傳承人馬慶章和山東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們聯手軋制。風箏取名為《長徵精神》,長150米,每一個風箏分別描繪了長徵路上的重要戰役、關鍵節點,從江西瑞金出發,終點陝西吳起鎮,總共70隻。青州市非遺傳承人馬慶章介紹說「設計製作這個長徵風箏,主要想達到讓孩子了解一下過去革命先烈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辛,讓他們精神風貌得到陶冶。」
  • 曹氏風箏傳人孔令民:為200餘名殘障人授藝
    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因為喜歡放風箏,所以才走上了做風箏這條路。  「我小時候都是放屁股簾兒、豆腐塊兒,老北京話說:玩風箏得玩屁股簾兒。」孔令民說,「但是以前不像現在,沒有賣風箏的,都是自己做風箏。屁股簾兒很簡單,拿三根竹條就能做出框架,做成一個『又』字。那個時候我不會畫畫,我父親就幫我畫,然後告訴我怎麼粘,這樣就做出來一個屁股簾兒。」
  • 迷你世界:教你做風箏,一起來放風箏吧
    ——清代高鼎的《村居》正如古詩中所說,草長鶯飛的春天,正是放風箏的時候,迷你小鎮每年都有放風箏的活動。這不,迷你小鎮今年的放風箏活動開始了,大家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空白風箏,這是大家製作的具有自我特色的風箏形狀。活動第一節目便是畫風箏。大家拿出彩彈槍,在自己面前的空白風箏上填充顏色。
  • 50米長的「大蜈蚣」吸引眼球「風箏達人」教你做出好風箏
    竟然做出名氣  在高來興做過的眾多風箏中,最讓他滿意的,還是他耗費一個月製作出來的蜈蚣風箏。這隻風箏有100節,長達50米,需要3個人協助放飛。每次他放蜈蚣風箏,都會引來一大批觀眾,或拍手或叫好,因此,「粉絲」們也給他取了個「蜈蚣師傅」的外號。
  • 非遺技藝共傳承,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當選全國非遺教育集團副理事...
    欣賞大型非遺歌舞秀「侗寨五娘」首屆全國職業院校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暨全國非遺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於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拉開帷幕,來自於全國100多所職業院校代表參會。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品嘗哦~各位殘友們快來領略一下進賢非遺的魅力吧!非遺是什麼?為了進一步傳承與傳播進賢本土非遺項目,擴大影響,在殘友中挖掘和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由縣殘聯、南昌科創職業技術學校主辦,進賢縣殘疾人託養中心協辦的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將於2020年11月日開班~開班授課 擴大影響 讓非遺走進生活
  • 中國首家「非遺」民宿,你住過嗎
    國內首家「非遺」民宿,你住過麼徐州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被譽為「東方雅典」。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3項,部分傳統美術和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已列入生產性保護。
  • 手繪風箏、自製泥老虎……今年國慶濰坊小朋友可在十笏園玩轉...
    為了引導濰坊市少年兒童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傳承非遺,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濰坊專門在十笏園這個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內專門為小朋友舉辦一場「非遺」盛會,屆時木版年畫體驗、塗鴉年畫體驗、DIY手繪風箏體驗、DIY塗鴉泥老虎、DIY篆刻體驗等眾多非遺項目將同臺呈現,讓孩子們在學習和遊戲中認識濰坊的歷史和非遺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