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成「箏」,傳承非遺 彭州等風也在等你

2020-12-14 瀟湘晨報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放風箏既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遊戲,也是一項傳統運動競技」。彭州市敖平風箏製作技藝成為成都市級非遺項目,為保護非遺成果,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和推廣風箏製作技藝,普及風箏文化活動,培訓更多的風箏製作放飛小能手和愛好者,風箏協會志願者走入社區村社,開展形式多樣的風箏文化宣傳培訓活動,讓風箏愛好者們都能「夢想成箏」。

活動中,風箏協會的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風箏的起源,講解了傳統風箏文化、風箏扎制流程與技巧,及風箏的種類和放飛原理,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隨後,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在風箏紙上塗上了自己喜歡的顏色,讓純白的風箏變得色彩豐富而絢麗。

老師指導學生在風箏紙上塗色

小朋友在風箏紙上塗上喜歡的顏色

通過志願服務活動讓同學們和家長們得生活更豐富,從而激勵同學們具有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學習和開展文藝活動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還能讓孩子在節日裡獲得快樂、感受親情關愛、收穫成長的樂趣,也為弘揚了志願服務精神、傳遞愛心培育美德打開了新局面,為打造志願之城貢獻一份力量。

此次活動旨在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也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想像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與藍天互動,使他們明白蔚藍的天空需要大家共同保護。(圖/文 彭州文明辦)

【來源:成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古調越千年 「箏」心流客韻—記梅州非遺項目客家箏及其代表性傳承...
    什麼是客家箏?客家箏跟廣東漢樂是什麼關係?客家箏為何能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客家箏市級非遺傳承人、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團長、原廣東漢劇院客家箏演奏員範永奮。  文 本報記者林德培  箏曲古樸  與廣東漢樂共生  「客家箏又稱廣東漢樂箏,是廣東漢樂清樂中的主要樂器。」
  • 彭州航空動力園區實驗小學舉行非遺項目進校園座談會
    為了更好地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記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9月16日,彭州市麗春鎮副鎮長苟吉麗、彭州市文化館副館長鄭興明等同志一行,將蘭草、奇木非遺文化帶進了彭州航空動力園區實驗小學,並與彭州航空動力園區實驗小學校長胥勇、德育副主任王勇座談。
  • 千人長江畔撥弦奏琴箏 全方位展示揚州非遺文化民俗風情
    錄製現場好戲連臺,揚州非遺民俗、牛人絕技悉數登場,多形式展示鄉村文化,演繹揚州魅力。全方位展示揚州非遺文化、民俗風情在《茉莉花+長江號子》的背景音樂中,央視《鄉村大舞臺》主持人畢銘鑫、付玉龍和小白鷺伴著嘹亮的拉船號子走上舞臺。
  • 「高山流水」韻味長 制箏工藝代代傳
    箏在我國樂器史上是很重要的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古箏樂器,製作工藝更是流傳已久。鄆城古箏被譽為「世之傑作」,目前已經傳承600多年,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在鄆城縣水滸好漢城的制箏作坊裡,記者採訪了鄆城古箏製作工藝第24代傳人李欽民和25代傳人刁兆霞。刁兆霞的父親刁望河是鄆城制箏工藝省級非遺傳承人,2006年他和李欽民等師兄弟四人一起與宋江武校開展合作,他們負責製作,由校方拓展銷路。
  • 你聽過裸鋼絲弦彈的古箏嗎?河之洲公開課帶你走進「中州箏派」的...
    近日,河之洲公開課第5期,為讀者講述了國家級非遺「中州箏派」的前世今生。古箏演奏家、中州箏派傳承人、曹桂芬大師之子曹勃受邀做客直播間,為讀者詳細解答。◆從南陽茶館裡走出一代宗師曹東扶公開課直播中,曹勃詳細介紹了中州箏派的傳承脈絡。中州箏派是一個大範疇,曹派是其中一支,只是隨著時間發展,相比其他流派,目前傳承鏈保持完好。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廣東佛山:非遺走進生活 讓青少年成非遺傳承重要力量
    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共有9所學校和13個非遺傳承基地成為「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中青少年體驗、學習非遺的主要陣地。  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的萎縮,很多傳統手工藝都面臨著生存困境。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五年時間,「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廣泛走進佛山各所學校及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學習——製作——巡遊」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製作和巡遊當中,體味工匠精神,感受非遺傳承的榮耀感。
  • 畲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依託產業探索新傳承
    羅源縣已連續舉辦十一屆「畲族·風」民俗文化旅遊節,該節慶成為當地旅遊推介的拳頭項目。在節慶中,著畲服、唱畲歌、打畲拳、看畲族婚禮等非遺文化展示,必不可少。  然而,在熱鬧的節慶活動背後,如何向下一代傳承非遺的難題,日益凸顯——客觀方面,畲族群眾過去普遍聚居在大山裡,由於生活就醫不便、娛樂方式匱乏等原因,形成了畲族醫藥、畲歌畲舞等獨特的文化遺產,如今大量畲族群眾搬離大山,到鄉鎮、縣城謀生和居住,非遺失去了傳承的土壤;主觀方面,非遺傳承只在家庭內部、師徒之間等狹小的範圍進行,而畲族年輕人如今無法從非遺傳承中獲得滿意的收入,加上文化娛樂方式日趨多樣
  • 十一假期,打卡彭州網紅景點
    彭州白瓷藝術中心座落於「三國屯兵」的鍋盔之鄉軍樂鎮,佔地13畝,以50年代糧站結構風貌建立而成,以「彭州文化地標、天府文化新名片」為核心,結合傳統手工藝親子體驗、知名陶藝家駐場、陶瓷體驗廳、陶瓷展示區等沉浸式體驗方式,把非遺的原生態融入全旅遊場景,是將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加工的白瓷藝術中心。
  • 2020成都市全國科普日彭州專場活動火熱來襲!
    本次活動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科創成都,智享未來」為主題,圍繞科學精神的傳承為核心,推動彭州打造普惠創新、全面動員 2020成都市全國科普日彭州專場活動啟動儀式 成都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羅蓉宣布2020成都市全國科普日彭州專場活動正式啟動
  • 奧園·2018騰訊風箏文化節暨「箏舞夢想 放飛未來」築夢公益行
    [摘要]騰訊大粵網、騰訊新聞以及廣東最生活聯合奧園地產舉辦——奧園·2018騰訊風箏文化節暨「箏舞夢想 放飛未來」築夢公益行活動,前往番禺海鷗島。風箏從誕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的根基之一,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推廣文化的趣味普及。
  • 昨日立夏風怒號 最大風速出現在彭州
    五月「立冬」風怒號。5月6日夜間開始,成都進入「呼呼」模式。據成都市氣象局的數據,截至7日4時30分,成都金堂、彭州、郫都、青白江和新都等地出現瞬間最大風速大於10m/s的大風天氣,最大風速在彭州葛仙山鎮楠楊12.4m/s,已是6級大風。這風還要吹多久?記者了解到,今天白天,風會慢慢減弱,但成都依舊有3-5級偏北風。
  • 彭州十三品&隆豐有禮
    產品涵蓋白瓷工藝設計、服飾視覺藝術、非遺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工藝、生態健康食品、時尚文藝禮品、茶品茶藝茶具等方方面面,這場文化創意的盛宴「承包」你的品質美好生活。 「十三品」的提法源自彭州13個鎮(街道)。在彭州,每個鎮(街道)都有讓你我愛不釋手的「人氣好物」,它們或是白茶、紅茶、楊梅酒、鮮榨酥梨汁,或是麻餅、鍋盔、肥酒、板鴨鵝腸,或是糖醋蒜、魚香米、香花醋,也可能是擺在案頭的竹雕、木雕……還可能是你在街頭巷尾看見的奇木、蘭花……彭州文創人紛紛拿出「殺手鐧」,展出許多標新立異、精美實用的文創產品。
  • 千人長江畔撥弦奏琴箏
    全方位展示揚州非遺文化民俗風情央視《鄉村大舞臺》揚州錄製現場。錄製現場好戲連臺,揚州非遺民俗、牛人絕技悉數登場,多形式展示鄉村文化,演繹揚州魅力。全方位展示揚州非遺文化、民俗風情在《茉莉花+長江號子》的背景音樂中,央視《鄉村大舞臺》主持人畢銘鑫、付玉龍和小白鷺伴著嘹亮的拉船號子走上舞臺。
  • 漢服遊園,非遺展覽……來西海岸穿越中國院子
    曲目包含:《我和我的祖國》《你笑起來真好看》《北京的金山上》《市集》。 秦箏隨著歲月流傳到大江南北各地,逐漸形成不同的特色風格,傳統箏樂也就形成南北兩大門派,單是漢民族的箏樂還可按地域分為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和客家5個主要流派。 「荷風吹來香十裡,柳蔭深處聞調箏。」「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幼時不解詞中真意,只知道要背下來,現在回想起來方覺驚豔貼切。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在歌聲裡,你能感受到鄉村的生活氣息,感受到歌者對自己民族的熱愛,甚至能感受到大山裡愛情的味道。  生活在有著淳樸藏族民歌文化的磽磧腹地裡,享受著民間文化的滋養,楊明星自幼就對民族文化懷有獨特的情愫,民歌一唱就是50多年。只是讓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將愛唱的「小調」唱到了大舞臺上。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舞臺表演、動手學習體驗非遺文化項目,以及親子共同領略廣府文化藝術、與非遺大師零距離交流等形式,令孩子們愛上廣府味道,陶醉於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嶺南銅印大師馮健輝,廣繡藝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潔明老師和廣繡藝人馬佩瓊老師等,大師們與小朋友手把手肩並肩,學習非遺技藝,面對面的傳授交流。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傳承文化,夢想飛揚 ——大班級非遺主題畢業慶祝活動
    炎炎的七月,臨近大班孩子的畢業的日子,2017屆大班級的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手,親手製造了一份非遺手工作品,贈送給老師們和園長們,既是對自己學習和探究的匯報,更是表達對陪伴成長的每一位老師和園長的愛!  夏日,烈日高照,孩子們個個在活動室裡,聚精會神地創作自己的作品,有的孩子對粵劇文化感興趣,利用團扇創作惟妙惟肖的粵劇臉譜扇,把古老的非遺文化和現代化生活融合,既實用又美觀;有的孩子利用廢舊物品,加上粘土、串珠、剪紙等技藝,一頂頂獨一無二的客家涼帽就誕生了;有的孩子用彩珠製作了粵劇文化中的珠釵髮飾,孩子們穿針引線,扭卷的技巧信手拈來,駕輕就熟;有的孩子用家裡收集的廢舊紙皮,紙芯,加上粘土
  • 何芳林:傳承非遺艱難並快樂著
    談到她的作品及向祖輩學習非遺剪紙的經歷,她卻總是發出爽朗的笑聲,眼睛笑成一道彎。省級非遺傳承人何芳林從小就從長輩那習得了剪紙、彩扎等非遺技藝,是家裡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大學專修傳統文化畢業後,她又學習了麵塑、棕編等非遺技藝。她取得的非遺成果,用她自己的話說,「拿獎拿到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