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非遺走進生活 讓青少年成非遺傳承重要力量

2020-12-22 中國文明網

  廣東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秋季慶豐收的節令習俗,佛山手工業者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品,通過秋色賽會進行展示和競技,使他們的店號行業和個人技藝名聲大振,促進佛山手工業繁榮發展。2008年,佛山秋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秋色巡遊成為佛山市民了解、觀賞秋色民俗的一道風景線。

  自2016年起,在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指導下,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辦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每年一屆,由非遺傳承人傳授,佛山青少年親手製作非遺作品,經過展覽和評選、投票,獲獎學員將有機會在秋色巡遊中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優秀作品。這項活動至今已吸引約2500個家庭參與非遺傳統技藝的學習,成為佛山市民喜聞樂見的非遺公益品牌,從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

  讓孩子近距離體驗傳統魅力

老師正在給小朋友示範如何正確使用刻刀在板上雕刻。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市博物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曹學群介紹,這一面向青少年的秋色賽會活動,將非遺傳承基地與學校連結起來,讓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指導學生創作各種非遺工藝品,學生的優秀作品2016年至2019年都參與到當年的秋色巡遊中。

  2020年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在國慶節假期舉行,約460名小學生及家長在禪城區國瑞昇平商業中心一樓分別體驗了佛山彩燈、佛山木雕、佛山秋色、佛山獅頭、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等項目的傳承課程。

  黃宏宇、何雅欣、陳嘉彥、黃卓浩、周嘉欣、劉鍾萍等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出任2020年的授課老師,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穎的課程內容,還開發了獨創的材料工具包。黃宏宇帶來了新作《喜蓮蓮》文創彩燈,不僅燈身色彩粉嫩,材質獨特,孩子們不再需要扎骨架、黏合等複雜的工藝,而是通過分解巧妙設計的圖案,經簡單的拼接、摺疊就可製作出一盞古色古香的佛山彩燈,提高了彩燈的可觀賞性和可操作性。

  劉鍾萍與師母帶來兩塊佛山木版《少年黃飛鴻》和鼠年主題的《豐年福鼠圖》。在她們的指導下,孩子們自選圖案後,便在帆布包上進行印製,並在包上繪上五彩的顏色,寫下美好的祝願。

2020年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現場。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不少學員都是佛山非遺的忠實粉絲。12歲的小學生黃梓淇,曾參加兩屆「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獲悉國慶節假期又有佛山彩燈的學習機會,主動請媽媽給她報名。黃梓淇告訴記者:「經過三年的學習,我對佛山彩燈有了更深的了解,親自動手讓我特別有成功感,同時也體會到佛山民間藝術的無窮樂趣。」

  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學多名學生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三年級的梁漪文以嫦娥奔月為主題創作的剪紙作品獲評一等獎,張朝聞製作的佛山秋色《仿生蘋果》榮獲三等獎。張朝聞說,他參加過多項佛山非遺體驗課,這是第一次體驗製作秋色仿生瓜果,製作過程很特別,希望明年還能繼續參加這項有趣的活動。

  「經過5年的培育,佛山市民對這項活動的認知度非常高,官網發出報名信息後,不到1天時間,180個名額全部報滿。」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項目負責人郭燕冰說,2020年的賽會活動精選了6個非遺項目,無論是課程作品,還是非遺傳承人的教學方式,都很令人驚喜和期待,不少新開發的非遺課程在此次活動中首發。

  當天,不少參觀市民紛紛表示,期待這項活動也能讓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成年人參與,讓更多的優秀非遺文創產品獲得大眾的關注。

  讓「非遺」活化 融入日常生活

小朋友在認真製作佛山彩燈。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共有9所學校和13個非遺傳承基地成為「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中青少年體驗、學習非遺的主要陣地。

  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的萎縮,很多傳統手工藝都面臨著生存困境。為給佛山非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動聯繫南海金箔鍛造技藝的傳承人,建議他們利用南海區聯和金箔廠的場地,開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郭燕冰回憶道:早前,非遺傳承場地和師資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磚木結構的民居年久失修,光線和空氣欠佳。金箔鍛造技藝則是一項重複捶打的體力勞動,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內容,項目課程需要進行調整才能適合小朋友學習。

  於是,郭燕冰與年輕的傳承人吳煒全商量調整課程設置,在課程中融入金箔歷史和內涵文化,讓小朋友體驗捶打和切箔的步驟,參觀工場的機器,用貼金箔的工藝製作兒童感興趣的文創作品。為了讓小朋友感受金箔的材質,傳承人還開發「傳遞金箔」的小遊戲增加了課程互動性和趣味性。

  這種授課形式頗讓孩子們滿意。連續三年,南海金箔鍛造技藝傳承基地承接了三次「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培訓班。通過升級改造,該基地還成為南海區定向非遺旅遊點,開發了10種以上的非遺體驗項目,每年接待大量遊客; 吳氏父子成功轉變了經營理念,除了接工程和加工外,還開展工藝培訓、文創銷售、旅遊參觀等業務。

現場老師指導小朋友製作佛山木版年畫。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五年時間,「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廣泛走進佛山各所學校及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學習——製作——巡遊」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製作和巡遊當中,體味工匠精神,感受非遺傳承的榮耀感。

  佛山市鐵軍小學美術老師歐琦輝,用8年時間向佛山獅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黎偉拜師學藝,她在校園第二課堂推廣佛山獅頭課程,並在學校的支持下建立了佛山獅頭工作室。「2016年,佛山獅頭培訓課是在紙撲獅頭上繪畫,讓學生們初步了解獅頭紋飾的文化涵義;2018年,歐琦輝嘗試讓學員進行獅頭扎作,更加接近獅頭製作技藝的核心。」郭燕冰說,通過多次「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課程,歐琦輝老師開發的系列課程影響更加深遠,不但在國內多次獲獎,還受到國外學校的邀請前往開課,而獅頭課程也成為鐵軍小學的精品課程,學校裡學習製作佛山獅頭的氛圍日益濃厚。

  佛山市博物館副館長、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關宏談到,佛山擁有豐厚的非遺資源,但活化非遺的道路任重道遠,通過「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佛山非遺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另一方面引導非遺傳承人參與到非遺創新中,通過產品創新、更新傳播方式,從而拉動非遺持續性發展。

  讓孩子體驗「沉浸式」非遺教育

小朋友為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至今已舉辦5年。期間,由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牽頭,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與學校、社會機構聯動,不僅在學校內舉行非遺展演、展覽、講座等活動,更讓非遺項目融入課堂,成為學校第二課堂或融入各個學科,甚至將學生帶進非遺傳承基地,深入現場進行「沉浸式」非遺體驗。

  2020年,主辦方還聯合禪城區青少年關愛協會開展青少年志願者服務,使課程內容滲入大中小學學生心中,在青少年職業體驗和非遺傳播方面進行嘗試和拓展。

  據郭燕冰介紹,自2016年開始,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重視整合資源,發揮該中心的示範作用,帶動學校和非遺傳承人群體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中的每次活動都有系統設計,項目負責人提前與非遺傳承人進行課程內容設置、非遺傳承環境等內容進行細節溝通,我們一直提倡非遺傳承人進行創新式非遺教育,比如開發適合孩子特點的課程、創新教育方式或編寫因地制宜的非遺教案……不少佛山非遺傳承人在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2016年該項目獲得佛山市博物館優秀項目獎、2017年獲得廣東省「博物館優秀青少年教育項目十佳獎」。

  對此,曹學群談到,非遺保護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只有讓孩子從小接觸、了解、喜歡上非遺文化,才能讓孩子真正成為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創新者。因此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意義重大,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裨益,因為傳承、保護、弘揚、活化非遺文化,不僅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能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佛山日報 束維)

相關焦點

  • 廣東工業大學舉行「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龍湖區西南小學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佛山非遺+旅遊」,高明旅遊又有新玩法
    盛正挺攝體驗館分為【佛山剪紙展示區】、【佛山獅頭展示區】、【高明非遺展品】,【展演區】等部分,館內將定期邀請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工藝,並開展中小學生非遺文化研學,讓更多市民遊客了解佛山地方特色非遺文化。佛山首個非遺進景區項目佛山高明非遺文化體驗館由高明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美的鷺湖及佛山民間藝術社共同合作打造。通過「非遺+旅遊」,把佛山非遺產品與旅遊有機結合,既拓展了佛山非遺產品的宣傳渠道與展示平臺,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開闢了新的途徑,讓市民與遊客共享非遺文化。
  • 非遺特色小鎮:讓非遺融入美好生活
    「非遺」傳承與文物保護不同。文物保護必須「原汁原味」,「非遺」傳承講求創新發展。生活化、時尚化是「非遺」活化傳承重點和難點,一些「非遺」園區往往因為不能很好地推進非遺生活化和時尚化而遭遇發展瓶頸。怎樣才能讓「非遺」既緊跟、引領時尚又貼近日常生活?
  • 2020「走進非遺」非遺夏令營活動成功舉辦
    7月14日,連雲港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江蘇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舉辦的七彩夏日——「走進非遺」非遺夏令營正式開營。江蘇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共50餘名師生一同感受非遺的魅力。此次活動邀請到的是麵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曉明,以麵塑創作、文創產品知識講座與麵塑製作技藝教授活動相結合的模式,讓同學們對麵塑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 非遺進校園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佛山木版年畫授課老師張清林在教授學生刻版。  隨著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非遺教育傳承在基礎教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不少中小學推出一系列非遺教育實踐內容,如: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數字教學產品、傳承人進校園、校外遊學、教學研究活動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孩子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美術、舞蹈、音樂、戲曲、遊戲、體育等非遺門類開始走進校園,傳承千載的非遺技藝慢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非遺進校園
    隨著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非遺教育傳承在基礎教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不少中小學推出一系列非遺教育實踐內容,如: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數字教學產品、傳承人進校園、校外遊學、教學研究活動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孩子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美術、舞蹈、音樂、戲曲、遊戲、體育等非遺門類開始走進校園,傳承千載的非遺技藝慢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十大精品案例揭曉!寶安區海韻學校作品上榜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我省非遺保護傳承事業蓬勃發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南方報業天空城興趣社區協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近日啟動。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金羊網  作者:徐振天  2020-12-02 12月1日,2020廣東文化和旅遊產業投融資對接會專場活動——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在廣州舉行。
  • 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荔灣區"戲曲進校園"走進中小學
    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荔灣區"戲曲進校園"走進中小學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  2018-12-29 (資料圖)12月28日,廣州市荔灣區文廣新局2018年粵樂藝術進校園活動走進了三元坊小學,由非遺廣東音樂國家級傳承人、著名高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何克寧主講,並由廣東音樂曲藝團帶來一場粵曲欣賞會。據了解,從9月至12月,荔灣區文廣新局「戲曲進校園、進社區」走進了五所中小學,學生們通過聆聽、欣賞現場樂隊演奏,走近廣東音樂和粵曲,了解這兩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 發現"非遺"之趣 福建莆田多彩活動引導青少年傳承文化之美
    近年來,福建莆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同時,引導青少年走出課堂,走進非遺,在體驗和感受中,將文化之美,傳統之韻,非遺之趣的種子播進孩子心中,讓成長一路精彩!  城廂區:《媽祖頌》節目在人民大會堂展演 綻放非遺傳承之美
  • 探討非遺發展新思路,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舉辦
    12 月 1 日,"2020 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 " 在廣州舉辦。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
  • 上海大學講座回顧 | 文化自信: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文創主題: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11月6日,上海大學MBA經濟與管理前沿專題講座系列(第24場),與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合作,邀請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教授,從「非遺」概念出發,帶領SHU MBAer深入探索「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5月29日,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二院)巧妙結合「非遺日」與「兒童節」,攜手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開展 「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共同舉辦「非遺瑰寶,廣府情懷」藝術節。,美好生活」。
  • 如何讓「後浪」愛上非遺?
    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的暖場演出,「少年版青蛙獅」的亮相博得掌聲陣陣。這些能文能武的「非遺少年」,都是「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的優秀選手。 戲曲的傳承離不開它賴以生長的方言。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外省的孩子,粵劇傳承還須邁過語言關。「首先不要讓他覺得粵劇難,其次要讓他發現粵劇美。」吳非凡先從小調開始,教孩子朗誦歌詞,再慢慢糾正發音,「老師對學生的感染力最重要」。 傳承方式的創新讓吳非凡初嘗戰果。
  • 「文創大會」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這麼說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12月1日,2020廣東文化和旅遊產業投融資對接會專場活動——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在廣州圖書館舉行。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
  • 媲美故宮文創,廣東哪裡的「非遺新造物」最「潮」?
    展覽分為「非遺新風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創力」三個主題展區,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核心策展理念,匯聚了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企業與社會機構的創新力量。
  • 非遺所思:第四屆「楊之光杯」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雙年展即將開幕
    、廣州市少年宮、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成都市青少年宮等單位協辦,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和楊之光美術承辦的「非遺所思——第四屆『楊之光杯』全國青少年創意美術雙年展」,將於2020年8月28日上午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隆重的開幕式和頒獎典禮。
  •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舉辦 省級非遺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
    張志兵在致辭中提到,非遺的產業化發展是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重要路徑,產業視角下的非遺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話題的探討有助於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用。傳承為本,創新賦能,探討非遺創新發展新思路本次活動匯聚多方力量,以「資本+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為主線展開多視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