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秋季慶豐收的節令習俗,佛山手工業者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品,通過秋色賽會進行展示和競技,使他們的店號行業和個人技藝名聲大振,促進佛山手工業繁榮發展。2008年,佛山秋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秋色巡遊成為佛山市民了解、觀賞秋色民俗的一道風景線。
自2016年起,在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指導下,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辦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每年一屆,由非遺傳承人傳授,佛山青少年親手製作非遺作品,經過展覽和評選、投票,獲獎學員將有機會在秋色巡遊中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優秀作品。這項活動至今已吸引約2500個家庭參與非遺傳統技藝的學習,成為佛山市民喜聞樂見的非遺公益品牌,從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
讓孩子近距離體驗傳統魅力
老師正在給小朋友示範如何正確使用刻刀在板上雕刻。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市博物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曹學群介紹,這一面向青少年的秋色賽會活動,將非遺傳承基地與學校連結起來,讓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指導學生創作各種非遺工藝品,學生的優秀作品2016年至2019年都參與到當年的秋色巡遊中。
2020年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在國慶節假期舉行,約460名小學生及家長在禪城區國瑞昇平商業中心一樓分別體驗了佛山彩燈、佛山木雕、佛山秋色、佛山獅頭、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等項目的傳承課程。
黃宏宇、何雅欣、陳嘉彥、黃卓浩、周嘉欣、劉鍾萍等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出任2020年的授課老師,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穎的課程內容,還開發了獨創的材料工具包。黃宏宇帶來了新作《喜蓮蓮》文創彩燈,不僅燈身色彩粉嫩,材質獨特,孩子們不再需要扎骨架、黏合等複雜的工藝,而是通過分解巧妙設計的圖案,經簡單的拼接、摺疊就可製作出一盞古色古香的佛山彩燈,提高了彩燈的可觀賞性和可操作性。
劉鍾萍與師母帶來兩塊佛山木版《少年黃飛鴻》和鼠年主題的《豐年福鼠圖》。在她們的指導下,孩子們自選圖案後,便在帆布包上進行印製,並在包上繪上五彩的顏色,寫下美好的祝願。
2020年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現場。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不少學員都是佛山非遺的忠實粉絲。12歲的小學生黃梓淇,曾參加兩屆「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獲悉國慶節假期又有佛山彩燈的學習機會,主動請媽媽給她報名。黃梓淇告訴記者:「經過三年的學習,我對佛山彩燈有了更深的了解,親自動手讓我特別有成功感,同時也體會到佛山民間藝術的無窮樂趣。」
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學多名學生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三年級的梁漪文以嫦娥奔月為主題創作的剪紙作品獲評一等獎,張朝聞製作的佛山秋色《仿生蘋果》榮獲三等獎。張朝聞說,他參加過多項佛山非遺體驗課,這是第一次體驗製作秋色仿生瓜果,製作過程很特別,希望明年還能繼續參加這項有趣的活動。
「經過5年的培育,佛山市民對這項活動的認知度非常高,官網發出報名信息後,不到1天時間,180個名額全部報滿。」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項目負責人郭燕冰說,2020年的賽會活動精選了6個非遺項目,無論是課程作品,還是非遺傳承人的教學方式,都很令人驚喜和期待,不少新開發的非遺課程在此次活動中首發。
當天,不少參觀市民紛紛表示,期待這項活動也能讓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成年人參與,讓更多的優秀非遺文創產品獲得大眾的關注。
讓「非遺」活化 融入日常生活
小朋友在認真製作佛山彩燈。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共有9所學校和13個非遺傳承基地成為「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中青少年體驗、學習非遺的主要陣地。
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的萎縮,很多傳統手工藝都面臨著生存困境。為給佛山非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動聯繫南海金箔鍛造技藝的傳承人,建議他們利用南海區聯和金箔廠的場地,開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郭燕冰回憶道:早前,非遺傳承場地和師資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磚木結構的民居年久失修,光線和空氣欠佳。金箔鍛造技藝則是一項重複捶打的體力勞動,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內容,項目課程需要進行調整才能適合小朋友學習。
於是,郭燕冰與年輕的傳承人吳煒全商量調整課程設置,在課程中融入金箔歷史和內涵文化,讓小朋友體驗捶打和切箔的步驟,參觀工場的機器,用貼金箔的工藝製作兒童感興趣的文創作品。為了讓小朋友感受金箔的材質,傳承人還開發「傳遞金箔」的小遊戲增加了課程互動性和趣味性。
這種授課形式頗讓孩子們滿意。連續三年,南海金箔鍛造技藝傳承基地承接了三次「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培訓班。通過升級改造,該基地還成為南海區定向非遺旅遊點,開發了10種以上的非遺體驗項目,每年接待大量遊客; 吳氏父子成功轉變了經營理念,除了接工程和加工外,還開展工藝培訓、文創銷售、旅遊參觀等業務。
現場老師指導小朋友製作佛山木版年畫。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五年時間,「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廣泛走進佛山各所學校及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學習——製作——巡遊」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製作和巡遊當中,體味工匠精神,感受非遺傳承的榮耀感。
佛山市鐵軍小學美術老師歐琦輝,用8年時間向佛山獅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黎偉拜師學藝,她在校園第二課堂推廣佛山獅頭課程,並在學校的支持下建立了佛山獅頭工作室。「2016年,佛山獅頭培訓課是在紙撲獅頭上繪畫,讓學生們初步了解獅頭紋飾的文化涵義;2018年,歐琦輝嘗試讓學員進行獅頭扎作,更加接近獅頭製作技藝的核心。」郭燕冰說,通過多次「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課程,歐琦輝老師開發的系列課程影響更加深遠,不但在國內多次獲獎,還受到國外學校的邀請前往開課,而獅頭課程也成為鐵軍小學的精品課程,學校裡學習製作佛山獅頭的氛圍日益濃厚。
佛山市博物館副館長、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關宏談到,佛山擁有豐厚的非遺資源,但活化非遺的道路任重道遠,通過「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佛山非遺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另一方面引導非遺傳承人參與到非遺創新中,通過產品創新、更新傳播方式,從而拉動非遺持續性發展。
讓孩子體驗「沉浸式」非遺教育
小朋友為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至今已舉辦5年。期間,由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牽頭,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與學校、社會機構聯動,不僅在學校內舉行非遺展演、展覽、講座等活動,更讓非遺項目融入課堂,成為學校第二課堂或融入各個學科,甚至將學生帶進非遺傳承基地,深入現場進行「沉浸式」非遺體驗。
2020年,主辦方還聯合禪城區青少年關愛協會開展青少年志願者服務,使課程內容滲入大中小學學生心中,在青少年職業體驗和非遺傳播方面進行嘗試和拓展。
據郭燕冰介紹,自2016年開始,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重視整合資源,發揮該中心的示範作用,帶動學校和非遺傳承人群體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中的每次活動都有系統設計,項目負責人提前與非遺傳承人進行課程內容設置、非遺傳承環境等內容進行細節溝通,我們一直提倡非遺傳承人進行創新式非遺教育,比如開發適合孩子特點的課程、創新教育方式或編寫因地制宜的非遺教案……不少佛山非遺傳承人在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2016年該項目獲得佛山市博物館優秀項目獎、2017年獲得廣東省「博物館優秀青少年教育項目十佳獎」。
對此,曹學群談到,非遺保護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只有讓孩子從小接觸、了解、喜歡上非遺文化,才能讓孩子真正成為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創新者。因此佛山秋色賽會「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意義重大,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裨益,因為傳承、保護、弘揚、活化非遺文化,不僅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能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佛山日報 束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