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後浪」愛上非遺?

2020-09-13 中國非遺通訊社

讓孩子愛上非遺,

非遺傳承人與校園都有哪些「妙招」?

「融媒+」的加盟,

又帶來哪些新的氣象?

一同來感受廣東校園傳統文化的新生氣息

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7月1日正式在全省展開。目前,該活動已進入終評階段,30個「非遺少年達人」即將誕生。


「青蛙獅來啦——」

隨著一聲清脆的吶喊,十多個來自韶關市樂昌小學的小朋友,奔上舞臺打滾翻騰,表演特色非遺「青蛙獅」。他們身手敏捷,招式間既有獅子的神韻,又有青蛙的「萌感」。還有「非遺小主播」登臺,繪聲繪色地為觀眾介紹「青蛙獅」的文化內涵。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的暖場演出,「少年版青蛙獅」的亮相博得掌聲陣陣。這些能文能武的「非遺少年」,都是「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的優秀選手。


名師出招


助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傳承並非一味復古。越來越多傳承人意識到,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現代生活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廣州增城區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何丹鳳是「非遺少年說」校園推廣大使,不少學生組團投稿。疫情期間,她繼續以雲課堂方式在線教學。這些剪紙小達人也都緊貼時事,創作《戴口罩》《眾志成城》等多件戰「疫」主題作品,為白衣天使助陣。

讓非遺薪火相傳,傳承人也需要新的創造。「小蜜蜂啊囉,幸福綻放花叢中,我哋學習咧……」在「非遺少年說」短視頻中,廣州登峰小學江俊穎演繹的鹹水歌《小蜜蜂真用功》,淺顯上口的歌詞讓人過耳不忘。它是傳承人謝棣英親自作詞的一首「新鹹水歌」。

鹹水歌原本是廣府地區水鄉人家演唱的一種粵語方言民歌。隨著農民離舟上岸,鹹水歌也逐漸失去了傳承的土壤。為了讓古老的鹹水歌在年輕人中繼續傳唱,謝棣英從20多年前開始,就帶著自己的新創鹹水歌走進校園,開設特色音樂課。如今,廣州已建立起10多處鹹水歌傳承基地。

一頂鬥笠,一條紅領巾,是謝棣英婆婆在孩子們眼中的標配。「只教唱鹹水歌比較枯燥,我將舞蹈場景融進了鹹水歌。」謝棣英向記者介紹,「新鹹水歌」比傳統鹹水歌更有童謠特色,內容也傳遞校園生活正能量。這讓隨著水上人家「上岸」的鹹水歌真正接上了地氣。

80後青年粵劇傳承人吳非凡也有妙招。在粵劇行內,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最年輕的得主是出了名的孩子王。2019年,正值演藝事業最高峰的她,卻立志用十年做有意義的事——粵劇傳承。

吳非凡在不少學校擔當粵劇導師。「小朋友在校內能學習粵劇,到了校外怎麼辦?」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她成立了吳非凡粵劇藝術中心、組建了30人規模的少兒粵劇團。中心還主辦了第二屆「廣佛校園戲劇節」,為200多個平均年齡不過10歲的孩子提供展演舞臺。

戲曲的傳承離不開它賴以生長的方言。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外省的孩子,粵劇傳承還須邁過語言關。「首先不要讓他覺得粵劇難,其次要讓他發現粵劇美。」吳非凡先從小調開始,教孩子朗誦歌詞,再慢慢糾正發音,「老師對學生的感染力最重要」。

傳承方式的創新讓吳非凡初嘗戰果。去年在「廣佛校園戲劇節」扮演《盜草》女主角的孩子來自湖南,原本一句粵語也不會說,經過半年的訓練,就變身為能在舞臺從容表演的小新星。

「藝術沒有語言障礙,孩子最能接受新鮮事物,我對他們充滿信心。」吳非凡說。


校園「種草


課堂上培養非遺「真愛粉」


讓校園成為非遺傳承的一片熱土,需要非遺傳承人與學校教師共同深耕。如何讓孩子們成為非遺的「真愛粉」,不少學校、地市都展開各自的探索。

穿起長衫,打起響板,廣州大元帥府小學三年級的參賽者杜柏灝「非遺少年說」的亮相萌翻了不少觀眾。他用字正腔圓的粵語講古,介紹鹹水歌等嶺南非遺的「前世今生」,一板一眼,如數家珍。

作為廣州市非遺鹹水歌傳承基地,在大元帥府小學,音樂課就是孩子們接觸鹹水歌的專屬時光。學校每周二都設有非遺課時。大元帥府小學德育處副主任劉茵坦言,傳統非遺與當代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是存在距離的:「非遺進校園首先要走進孩子們的校園生活,要讓傳承非遺慢慢變成孩子們的一種習慣。」

重拾傳統工藝背後的文化記憶,八一小學也有新招。為了讓孩子直觀感受一塊粿餅是怎樣製成的,學校將百年老鋪「餘同號」傳人餘兆基請進了課堂。他手把手帶著孩子,先雕刻餅印上的圖案,再製作粿餅。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粿餅就上鍋出爐了(見圖1)。

圖1


「孩子們熱情高漲,每周一節課還嫌少呢!」八一實驗學校二年七班班主任林穗珠老師介紹,餘兆基和另外兩位老師還在周五的社團課上,指導孩子學習餅印繪圖、雕刻以及製作多種口味的手工糯米餅,孩子們每周翹首以盼,對餅印文化及手工餅製作也越來越喜愛。

餘兆基告訴孩子們,不同的餅應用於製作不同節日或用途的手工餅。他還展示製作精緻的十二生肖餅印,以及各種花紋圖案與吉祥字樣的餅印,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江偉英認為,校園不但要「接非遺」,更要「種非遺」。華師附小以「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為辦學特色,32個班級課室都以非遺主題布置(見圖2):古琴班將各式各樣的古琴鋪成一面「展示牆」;涼茶體驗活動上,孩子們還「自產自銷」擺起了涼茶攤,體驗每種涼茶的口感和功效。


圖2

江偉英介紹,華師附小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姊妹學校共建「非遺課程聯盟校」,打造「非遺課程生態圈」。

放眼灣區,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當地開發了一份非遺進校園「菜單」:每家學校都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下單點菜」,為校園引進特色非遺項目。

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告訴記者,東莞每個鎮街都能拿出自己看家的「非遺硬菜」:東城的莞香,東坑的木魚歌,茶山的泥公仔……「一校一品」「一鎮一品」的格局,讓東莞校園非遺傳承活動實現從「進校園」到「在校園」的跨越。

東城小學種下的幾十棵莞香樹,是非遺在校園「落地生根」的最好見證。這些莞香樹樹齡從十年到百年不等,完整展示莞香不同階段的形貌。莞香園裡,還有一叢矮小的莞香樹苗,都是孩子們體驗課播下的小成果。

「傳承莞香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在莞香樹的陪伴下成長。」莞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歐每周還會組織學生參觀莞香文化博物館,每學年活動不下百場。

資深媒體人、五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藝術教育教研室主任宋思軒博士認為,作為一種「有勞動性質的文化傳承」,實踐與體驗是目前非遺傳承最好模式。「隨著網際網路5G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雲端課堂提升孩子對非遺求知的欲望,也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他進一步指出。


融媒參與


將興趣轉化為傳播動能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融媒+」擺上「非遺進校園」的議事日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管理系主任楊紅認為,非遺普及不能僅僅讓孩子們被動接受,只有激發孩子們參與和互動,才能使他們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


在疫情影響之下,非遺教育與媒體傳播的融合隨之加速。今年年初,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會同廣東省教育廳、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等部門推出「雲上非遺工程」項目。在南方+打造的「活力非遺雲課堂」成為線上傳承的重要內容。


作為廣東省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綜合服務平臺,「雲課堂」與全省中小學校共享共建。首期70多節短視頻從華師附小的非遺課例中精選產生。廣州欖雕技藝傳承人曾憲鵬亮相,演示欖雕製作的工藝流程,配合欖雕歷史、材料、工藝流程的介紹,讓短視頻乾貨滿滿。


「讓孩子對非遺產生興趣,比掌握非遺知識或技能更重要。」江偉英說。然而,從媒體認識非遺,只是線上傳承第一步,如何將青少年自主學習的興趣轉化為自發傳播的動能更為重要。在廣東,主流媒體一直與非遺機構緊密合作。從2018年起,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持續開展「我是非遺小記者」系列活動。去年招募的「南方非遺小記者」將近百名。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小記者」身影再度現身會場:來自韶關樂昌小學的「小小東道主」藍紫淇,變身「瑤家妹子」,在南方+鏡頭前採訪非遺傳人,體驗非遺技藝,為宰相粉、曲江柴燒、沿溪山茶等家鄉風物打call(見圖3)。


圖3


楊紅認為,「非遺少年說」的可貴之處,在於讓孩子有了自發認識非遺、解讀非遺的機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藍海紅更進一步指出:今天的「非遺小傳人」不但要會傳承、更要會傳播;既要有非遺傳承的責任心,也要有非遺傳播的行動力。


「一個孩子還能帶動一個家庭。」藍海紅注意到,不少精心製作的投稿視頻,離不開親子間的緊密合作。廣東資深媒體人駱偉瑜多年來熱心非遺傳播,這一次,他全家都熱情投入到短視頻創作之中:孩子在鏡頭前表演,妻子負責聯絡傳承人,自己則親自操刀,編劇、導演、拍攝、剪接一腳踢。


「非遺傳承的與其說是精神和手藝,不如說是兩代人的共識和使命。」駱偉瑜親身感受到,新生代身體力行的參與,拉近了他們與父輩、祖輩之間的精神距離:「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獲,相信這是活動給孩子最好的饋贈。」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後浪」愛上非遺?來康康這個學校是怎麼做到的
    連日來,硯山縣第二幼兒園組織開展「十三五」規劃課題「非遺文化壯族「棒棒燈」在幼兒園的傳承與研究」競賽活動。活動的的開展,使硯山縣第二幼兒園課題「非遺文化壯族
  •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展會突出文化創意,緊扣「多彩非遺」和「時尚生活」八個字,組織了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類項目集中展示展演。啟動儀式上,非遺時尚服飾秀將傳統蘇繡、雲錦、宋錦、扎染、藍印花布等與現代時裝設計相結合,邀請江南大學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110餘項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攜上千種產品,在清江浦裏運河畔組成氣勢磅礴的「非遺長廊」。
  • 國潮設計「後浪」奔湧
    問題是,後浪推前浪的新興國潮設計熱潮能持續多久,如何儘快建立美學和好設計標準,使其可持續健康發展,後浪生生不息,都需要文創行業從業者乃至整個社會一起思索和探究。國潮包裝   在多方的合力之下,國潮設計浪潮呈現一浪高過一浪的喜人景象。
  • 四川非遺迎來第二春 淘寶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技藝
    正如阿里巴巴CEO張勇所描述的,這個新淘寶是一個90後能做生意,90後能逛,90後能發現樂趣,90後能創造的新場所。成都90後改良傳統旗袍用淘寶向年輕人傳播中國風雖然是一個標準的90後,但由於家庭原因,從小受傳統文化薰陶的曾四斤一直鍾愛旗袍等傳統民族服飾。
  • 90後女孩將非遺文化產品化,讓其「飛入尋常...
    一位來自澳門的90後女孩,愛上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那份美好,將佛山木版年畫、中式團扇、玻璃燈工等非遺藝術巧妙嫁接,變成了更時尚有趣的文創產品,讓千年的工藝鮮活起來,她是如何創新的呢?在澳門土生土長的郭美欣,2013年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的她按部就班地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主要從事商貿方面的工作。
  • 「非遺」的網紅之路 「非遺+直播」產品「賣全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沉澱下來的瑰寶,如何讓這些後繼乏人的「死」的東西乘上時代的快車,主動走進「後浪」的內心,讓傳統文化遺產可感可觸,使它們「活」起來,「火」起來,成為擺在駐馬店市文廣旅局局長何新閣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 從《後浪》看高校思政如何乘風破浪
    《後浪》最近非常火,短短幾天內經歷了刷屏、反轉、熱議、質疑的過程,網上有關《後浪》的討論已然形成了巨大聲浪,頗有「一夜醒來,已是滿屏《後浪》」的感覺,恭喜嗶哩嗶哩(簡稱B站)又成功打造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現象級營銷案例。
  • 如何與「後浪」相處
    每個人都會經歷軟硬不吃的傲嬌和悔不當初的嘆息,而你可能不得不相信,即使時光錯亂,讓日後的你親自與當初的自己對話,結局可能並不會有所不同。到這裡我不禁想:如果十幾年後遇到同樣的煩心事,我應該如何處理?相對地,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過來人」的忠告?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失傳,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因此不少省市積極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非遺進校園,非遺傳承人與00後面對面教學,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年輕的「後浪」肩負著祖國的未來
  • 如何讓射手座愛上你
    射手座,一個放浪不羈愛自由的星座,愛上射手座會讓人非常頭大,他就像一匹野馬,根本不受拘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些讓射手座死心塌地愛上自己的小方法吧。射手座的人精力非常旺盛,玩心十足,你要有充足精力和激情陪他們浪。記住,如果他們要浪,那你就推波助瀾,如果他們需要依靠,你就給他們依靠,切記不要弄錯了。想讓射手座的人愛上你,就必須給他們足夠的自由,不可以把他們綁在身邊,還要能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射手座的人心很寬的,粗心大意,什麼也不會放在心上。
  • 何芳林:傳承非遺艱難並快樂著
    談到她的作品及向祖輩學習非遺剪紙的經歷,她卻總是發出爽朗的笑聲,眼睛笑成一道彎。省級非遺傳承人何芳林從小就從長輩那習得了剪紙、彩扎等非遺技藝,是家裡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大學專修傳統文化畢業後,她又學習了麵塑、棕編等非遺技藝。她取得的非遺成果,用她自己的話說,「拿獎拿到手軟」。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峰會現場同時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非遺創新把握好「度」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
  • 不管前浪後浪,下半年都要浪 浪 浪 浪 浪
    畢業即失業,後浪朝哪奔騰?這屆畢業生沒有在圖書館研究畢業論文,卻在家研究如何做涼皮才更有韌性;沒有打扮成大人模樣參加校招,卻穿著褲衩和hr視頻尬聊。畢業季的計劃被打亂之後,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就業率最差的一屆」。
  • 《後浪》激起五彩浪花
    在這個五四青年節的前夜,一段由B站(嗶哩嗶哩)獻給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後浪》進入大眾的視野之中。在《新聞聯播》播放前以及B站登陸後,迅速在朋友圈、微博等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視頻在B站上線3小時,播放次數就突破了100萬。截止目前,《後浪》在站內已突破了800萬播放量,點讚數也已超百萬。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近年來,她更是先後多次參與全國性非遺民歌保護各級各類活動。其中,2016年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電視歌舞匯演大會上,獲得了全國非遺項目合唱類銀獎。2017年,應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民歌大會》,演唱了巢湖民歌《綠浪滾滾迎面來》,深受專家一致好評。2020年9月,又被授予第一批合肥市宣傳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人,發揮了巢湖民歌傳承人名家示範和引領作用,弘揚光大巢湖民歌。
  • 做非遺的年輕人
    他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行業裡的「後浪」,一人做紫砂壺,一人做漆器。孫羽飛出生在有中國「陶都」之稱的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從小就跟紫砂結緣。靠著家傳的制陶手藝,1994年出生的他,小小年紀就被華東師範大學聘為校外專家。不過,他不滿足於只做傳統的紫砂壺,想在其中加入賽博朋克等新潮的元素。
  • 欽州市坭興陶大師陸景平上榜「大國非遺工匠」
    欽浪網訊 (記者 何京) 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正式公布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廣西共有3人入選,我市坭興陶大師陸景平榜上有名。為落實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培育中國工匠的要求,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承辦的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申報工作於10月份啟動。經過一個多月的公開報名和嚴格審核,首批名單正式「出爐」,欽州市非遺傳承人陸景平榜上有名,為我市坭興陶的發展增光添彩。陸景平1979年從藝至今,已有38年。
  • 2020年滁州市「非遺進校園」走進滁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2020年滁州市「非遺進校園」走進滁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為更好地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未成年人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魅力
  • 體驗非遺文化,樂享親子年華
    8月3日上午9:00,博興縣文化館內「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原來是15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一起走進非遺展館,參觀感受非遺魅力——博興草編和布老虎的編織技藝。小朋友們在與非遺文化的「親密接觸」中,度過了美好而充實的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