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非遺,
非遺傳承人與校園都有哪些「妙招」?
「融媒+」的加盟,
又帶來哪些新的氣象?
一同來感受廣東校園傳統文化的新生氣息
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7月1日正式在全省展開。目前,該活動已進入終評階段,30個「非遺少年達人」即將誕生。
「青蛙獅來啦——」
隨著一聲清脆的吶喊,十多個來自韶關市樂昌小學的小朋友,奔上舞臺打滾翻騰,表演特色非遺「青蛙獅」。他們身手敏捷,招式間既有獅子的神韻,又有青蛙的「萌感」。還有「非遺小主播」登臺,繪聲繪色地為觀眾介紹「青蛙獅」的文化內涵。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的暖場演出,「少年版青蛙獅」的亮相博得掌聲陣陣。這些能文能武的「非遺少年」,都是「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的優秀選手。
名師出招
助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傳承並非一味復古。越來越多傳承人意識到,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現代生活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廣州增城區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何丹鳳是「非遺少年說」校園推廣大使,不少學生組團投稿。疫情期間,她繼續以雲課堂方式在線教學。這些剪紙小達人也都緊貼時事,創作《戴口罩》《眾志成城》等多件戰「疫」主題作品,為白衣天使助陣。
讓非遺薪火相傳,傳承人也需要新的創造。「小蜜蜂啊囉,幸福綻放花叢中,我哋學習咧……」在「非遺少年說」短視頻中,廣州登峰小學江俊穎演繹的鹹水歌《小蜜蜂真用功》,淺顯上口的歌詞讓人過耳不忘。它是傳承人謝棣英親自作詞的一首「新鹹水歌」。
鹹水歌原本是廣府地區水鄉人家演唱的一種粵語方言民歌。隨著農民離舟上岸,鹹水歌也逐漸失去了傳承的土壤。為了讓古老的鹹水歌在年輕人中繼續傳唱,謝棣英從20多年前開始,就帶著自己的新創鹹水歌走進校園,開設特色音樂課。如今,廣州已建立起10多處鹹水歌傳承基地。
一頂鬥笠,一條紅領巾,是謝棣英婆婆在孩子們眼中的標配。「只教唱鹹水歌比較枯燥,我將舞蹈場景融進了鹹水歌。」謝棣英向記者介紹,「新鹹水歌」比傳統鹹水歌更有童謠特色,內容也傳遞校園生活正能量。這讓隨著水上人家「上岸」的鹹水歌真正接上了地氣。
80後青年粵劇傳承人吳非凡也有妙招。在粵劇行內,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最年輕的得主是出了名的孩子王。2019年,正值演藝事業最高峰的她,卻立志用十年做有意義的事——粵劇傳承。
吳非凡在不少學校擔當粵劇導師。「小朋友在校內能學習粵劇,到了校外怎麼辦?」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她成立了吳非凡粵劇藝術中心、組建了30人規模的少兒粵劇團。中心還主辦了第二屆「廣佛校園戲劇節」,為200多個平均年齡不過10歲的孩子提供展演舞臺。
戲曲的傳承離不開它賴以生長的方言。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外省的孩子,粵劇傳承還須邁過語言關。「首先不要讓他覺得粵劇難,其次要讓他發現粵劇美。」吳非凡先從小調開始,教孩子朗誦歌詞,再慢慢糾正發音,「老師對學生的感染力最重要」。
傳承方式的創新讓吳非凡初嘗戰果。去年在「廣佛校園戲劇節」扮演《盜草》女主角的孩子來自湖南,原本一句粵語也不會說,經過半年的訓練,就變身為能在舞臺從容表演的小新星。
「藝術沒有語言障礙,孩子最能接受新鮮事物,我對他們充滿信心。」吳非凡說。
校園「種草」
課堂上培養非遺「真愛粉」
讓校園成為非遺傳承的一片熱土,需要非遺傳承人與學校教師共同深耕。如何讓孩子們成為非遺的「真愛粉」,不少學校、地市都展開各自的探索。
穿起長衫,打起響板,廣州大元帥府小學三年級的參賽者杜柏灝「非遺少年說」的亮相萌翻了不少觀眾。他用字正腔圓的粵語講古,介紹鹹水歌等嶺南非遺的「前世今生」,一板一眼,如數家珍。
作為廣州市非遺鹹水歌傳承基地,在大元帥府小學,音樂課就是孩子們接觸鹹水歌的專屬時光。學校每周二都設有非遺課時。大元帥府小學德育處副主任劉茵坦言,傳統非遺與當代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是存在距離的:「非遺進校園首先要走進孩子們的校園生活,要讓傳承非遺慢慢變成孩子們的一種習慣。」
重拾傳統工藝背後的文化記憶,八一小學也有新招。為了讓孩子直觀感受一塊粿餅是怎樣製成的,學校將百年老鋪「餘同號」傳人餘兆基請進了課堂。他手把手帶著孩子,先雕刻餅印上的圖案,再製作粿餅。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粿餅就上鍋出爐了(見圖1)。
圖1
「孩子們熱情高漲,每周一節課還嫌少呢!」八一實驗學校二年七班班主任林穗珠老師介紹,餘兆基和另外兩位老師還在周五的社團課上,指導孩子學習餅印繪圖、雕刻以及製作多種口味的手工糯米餅,孩子們每周翹首以盼,對餅印文化及手工餅製作也越來越喜愛。
餘兆基告訴孩子們,不同的餅應用於製作不同節日或用途的手工餅。他還展示製作精緻的十二生肖餅印,以及各種花紋圖案與吉祥字樣的餅印,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江偉英認為,校園不但要「接非遺」,更要「種非遺」。華師附小以「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遺」為辦學特色,32個班級課室都以非遺主題布置(見圖2):古琴班將各式各樣的古琴鋪成一面「展示牆」;涼茶體驗活動上,孩子們還「自產自銷」擺起了涼茶攤,體驗每種涼茶的口感和功效。
圖2
江偉英介紹,華師附小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姊妹學校共建「非遺課程聯盟校」,打造「非遺課程生態圈」。
放眼灣區,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當地開發了一份非遺進校園「菜單」:每家學校都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下單點菜」,為校園引進特色非遺項目。
東莞市文化館館長黃曉麗告訴記者,東莞每個鎮街都能拿出自己看家的「非遺硬菜」:東城的莞香,東坑的木魚歌,茶山的泥公仔……「一校一品」「一鎮一品」的格局,讓東莞校園非遺傳承活動實現從「進校園」到「在校園」的跨越。
東城小學種下的幾十棵莞香樹,是非遺在校園「落地生根」的最好見證。這些莞香樹樹齡從十年到百年不等,完整展示莞香不同階段的形貌。莞香園裡,還有一叢矮小的莞香樹苗,都是孩子們體驗課播下的小成果。
「傳承莞香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在莞香樹的陪伴下成長。」莞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歐每周還會組織學生參觀莞香文化博物館,每學年活動不下百場。
資深媒體人、五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藝術教育教研室主任宋思軒博士認為,作為一種「有勞動性質的文化傳承」,實踐與體驗是目前非遺傳承最好模式。「隨著網際網路5G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雲端課堂提升孩子對非遺求知的欲望,也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他進一步指出。
融媒參與
將興趣轉化為傳播動能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融媒+」擺上「非遺進校園」的議事日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管理系主任楊紅認為,非遺普及不能僅僅讓孩子們被動接受,只有激發孩子們參與和互動,才能使他們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
在疫情影響之下,非遺教育與媒體傳播的融合隨之加速。今年年初,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會同廣東省教育廳、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等部門推出「雲上非遺工程」項目。在南方+打造的「活力非遺雲課堂」成為線上傳承的重要內容。
作為廣東省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綜合服務平臺,「雲課堂」與全省中小學校共享共建。首期70多節短視頻從華師附小的非遺課例中精選產生。廣州欖雕技藝傳承人曾憲鵬亮相,演示欖雕製作的工藝流程,配合欖雕歷史、材料、工藝流程的介紹,讓短視頻乾貨滿滿。
「讓孩子對非遺產生興趣,比掌握非遺知識或技能更重要。」江偉英說。然而,從媒體認識非遺,只是線上傳承第一步,如何將青少年自主學習的興趣轉化為自發傳播的動能更為重要。在廣東,主流媒體一直與非遺機構緊密合作。從2018年起,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持續開展「我是非遺小記者」系列活動。去年招募的「南方非遺小記者」將近百名。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小記者」身影再度現身會場:來自韶關樂昌小學的「小小東道主」藍紫淇,變身「瑤家妹子」,在南方+鏡頭前採訪非遺傳人,體驗非遺技藝,為宰相粉、曲江柴燒、沿溪山茶等家鄉風物打call(見圖3)。
圖3
楊紅認為,「非遺少年說」的可貴之處,在於讓孩子有了自發認識非遺、解讀非遺的機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藍海紅更進一步指出:今天的「非遺小傳人」不但要會傳承、更要會傳播;既要有非遺傳承的責任心,也要有非遺傳播的行動力。
「一個孩子還能帶動一個家庭。」藍海紅注意到,不少精心製作的投稿視頻,離不開親子間的緊密合作。廣東資深媒體人駱偉瑜多年來熱心非遺傳播,這一次,他全家都熱情投入到短視頻創作之中:孩子在鏡頭前表演,妻子負責聯絡傳承人,自己則親自操刀,編劇、導演、拍攝、剪接一腳踢。
「非遺傳承的與其說是精神和手藝,不如說是兩代人的共識和使命。」駱偉瑜親身感受到,新生代身體力行的參與,拉近了他們與父輩、祖輩之間的精神距離:「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獲,相信這是活動給孩子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