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最近非常火,短短幾天內經歷了刷屏、反轉、熱議、質疑的過程,網上有關《後浪》的討論已然形成了巨大聲浪,頗有「一夜醒來,已是滿屏《後浪》」的感覺,恭喜嗶哩嗶哩(簡稱B站)又成功打造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現象級營銷案例。作為B站五四青年節的廣告宣傳片,我們可以從「兩項成績、三個要素、四點啟示」來探討《後浪》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會火,以及能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什麼啟示。
從「兩項成績」看B站「破圈」到達
更值錢了。這兩天,大家圍繞《後浪》討論不止,爭議不斷,有人說前浪贏了,有人說後浪贏了。但唯一沒有爭議的一點就是,B站贏了。這部短片推出後B站市值一夜暴漲34億元,廣告效應可謂驚人。
更出名了。有人貶,有人頂,但不管是褒貶雙方,其實都納入了議題軌道,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更多人尤其是更多「前浪」知道了B站,「小破站」知名度一飛沖天。所以當看到很多不知道或者不看該站的人都在轉時,B站笑了。
這個成績單說明,從產品屬性和傳播角度上來講,《後浪》打了一個漂亮仗。但這僅僅是B站一個偶然性的單一行為嗎?從其2019年以來拋出的一系列大動作來看,顯然不是。一方面,無論是半年前同樣是現象級傳播的跨年晚會《2019最美的夜》還是這次的策劃,都表明B站努力想要「破圈」「轉型」,爭取更大範圍的用戶增長和投資空間。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一路頂著二次元、鬼畜等小眾標籤的亞文化社區、非主流視頻網站,該短片的推出似乎在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B站正在試圖向主流靠近,並且希望繼續保持非主流的特徵。這是B站的商業意圖和《後浪》的商業價值。毫無疑問,從這些方面來看是成功的。
從「三個要素」看《後浪》奔湧到海
《後浪》一路奔湧,到底為什麼火?我們不妨從形式、內容、傳播手段等方面來審視。
從形式創作上說,堪稱完美。這部短片,我們都有相同的觀感,那就是特大片兒。無論是視頻拍攝,還是剪輯水準,加上光彩耀目的舞檯燈光,何冰的演講水平和藝術表現力,都出彩。這幾點合起來,對觀眾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營造了熱烈激昂的敘事氛圍。一定程度上說,這部短片也正是靠這種形式徵服了觀眾。
從內容生產上說,值得商榷。很多人為文案拍手叫絕,認為有氣勢,有文採,而且正能量爆棚,積極向上。從廣告宣傳片的角度來說,和大量的公益廣告一樣,它確實有打動人心、渲染氣氛的功效。但從教育的角度上看,它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話太滿。認可青年、肯定青年本沒有錯,但誇得太狠,刻意呈現光鮮,片面凸顯新潮,「雞血」打得過猛,少了新鮮泥土的味道,難免讓人覺得不真誠,容易引起青年學生的反感。二是話太浮。縱覽全片,「單一意思的重複表達」到處都是。重複可以形成氣勢,但也造就了單調。所有的排比,都在一個平面上重複,生不出立體,沒有實質內容。就像是它給了我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卻缺少「橫空鬥轉」的「欲窮千裡目」,以及「點題之筆」的「更上一層樓」。三是缺內核。文中稱「年輕人有了選擇的權利」,卻對「為何選擇」「如何選擇」隻字不提,沒有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指導。「選擇」以一種普遍性的面目出現,值得深思。實際上,五月四日當天《光明日報》推送的報導《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恰好回應了《後浪》關於選擇的問題。表明立場,才是後浪們首要和關鍵的選擇。四是有點偏。這也是被多數人詬病的地方,文案在內容選取上沒有代表性和廣泛性,視頻中呈現出一幕幕玩角色扮演、跳傘、攝影和潛水的畫面,讓很多人忘記了青春最該有的應該是那些為夢想奮鬥的模樣,那些半路摔倒仍然咬牙向前衝的狼狽和堅強。難怪很多「95後」「00後」看了後,都聲稱自己根本不屬於後浪的序列。
從傳播手段上說,《後浪》表現出色。比如,在五四青年節前一天,扣準節點實現節慶傳播;聯合多家主流媒體平臺,照顧到不同年齡層突破圈層,實現跨界傳播;佔領主流輿論制高點誇讚青年,把握疫情下人們的心理需求,實現廣泛傳播;產生話題爭議,獲得輿論關注,迅速擴大傳播。這些都讓《後浪》成為2020年第一個現象級傳播。
「四點啟示」看思政精準到位
作為青年學生最常使用的視頻APP,B站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是同一群對象,因此這部短片無論從哪方面,都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思政工作「在哪裡說」。這涉及教育載體和教育情境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上,我們看到,B站想要爭取更大人群的受眾,就策劃出這部短片「破圈」去佔領「60後」「70後」「80後」的高地。思政工作要想影響更多的大學生,也要努力用更好的活動和作品敢於「破圈」去搶佔學生常在的陣地平臺,創造出影響和教育學生的機會。也就是說「青年在哪裡,我們的工作就要做到哪裡」,這屬於教育載體的問題。從微觀上說,《後浪》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情境,它用一級的光影音像烘託氣氛,製造了一個極佳的對話空間。每個人打開視頻進來,感覺好像這裡都有一張預留給自己的小板凳,代入感、參與感都很強。對思政工作來說,更要善於營造教育情境,解決好「在哪裡說更合適」的問題。今年五四期間,教育部思政司指導人民網聯合打造的「我們都是收信人」H5小程序,就主動創設了教育情境、設置了思政議題,引導青年從理想、本領、志向等「青春三問」中,規劃和思考人生航向,吸引了學生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思政工作「由誰來說」。這涉及教育主體的問題。《後浪》講的是有關青年問題,但並不是通過青年的口來說。做青年學生的工作,也並不是一定要我們自己來說。比如,教育部等七部門組織開展「奮鬥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是通過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等先進人物的口來說的,「青春告白祖國」系列活動、「我們都是收信人」是通過青年學生自己的口來說的。「三全育人」背景下,善於搭臺子給別人唱戲,說自己家的故事,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
思政工作「說什麼」。這涉及教育內容的問題。從思政工作的角度,《後浪》在內容上給我們更多的應該是教訓啟示。有很多學生表示,對於這種「雞血」題材,他們早已免疫,並不感興趣,所以在很多青年學生看來只是一種「自嗨」。很多學生說,回味起來沒有留下什麼,很容易產生厭倦感。所以光誇不行,激不起共鳴,更引發不了思考。我們做思政工作,「說什麼」?要說引領,而不一味迎合;要說道理,而不一味煽情;要說問題,而不一味粉飾;要說現象,更要說背後的肌理;要說大勢,更要說身邊小事;要說是什麼,更要說為什麼,怎麼辦;要說好的,更要說什麼是好的,如何才能變好。讓我們提供的「說什麼」,真正做到口味上嘗起來「可口」,風味上看起來「新潮」,回味起來才能「悅納」。
思政工作「怎樣說」。這涉及教育方式的問題。這部短片一是說得很隱蔽,其實B站的商業意圖顯而易見,但是它用此完美包裝了自己。它沒有大聲吆喝說「來吧,年輕人都在B站」,卻起到了這樣的效果。二是說得很美,以藝術性的表達方式告訴了大家B站的存在。三是說得很生動,它用具體鮮活的畫面,引發感官上的共鳴。我們做思政工作「怎樣說」?一是要學會用潛隱性的教育方式來做工作,學會把鹽融在食物裡。二是要用藝術的教育方式,網際網路時代,不僅要有技術性要求,還有更高的藝術審美性要求,讓我們的工作充滿美感。三是敘事方式要注意國家宏大敘事和個體生命敘事的合理選擇,小切口、大立意往往會有更好的效果。(祝鑫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
(供稿、審稿:宣傳部 董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