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浪》看高校思政如何乘風破浪

2020-12-15 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後浪》最近非常火,短短幾天內經歷了刷屏、反轉、熱議、質疑的過程,網上有關《後浪》的討論已然形成了巨大聲浪,頗有「一夜醒來,已是滿屏《後浪》」的感覺,恭喜嗶哩嗶哩(簡稱B站)又成功打造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現象級營銷案例。作為B站五四青年節的廣告宣傳片,我們可以從「兩項成績、三個要素、四點啟示」來探討《後浪》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會火,以及能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什麼啟示。

    從「兩項成績」看B站「破圈」到達

    更值錢了。這兩天,大家圍繞《後浪》討論不止,爭議不斷,有人說前浪贏了,有人說後浪贏了。但唯一沒有爭議的一點就是,B站贏了。這部短片推出後B站市值一夜暴漲34億元,廣告效應可謂驚人。

    更出名了。有人貶,有人頂,但不管是褒貶雙方,其實都納入了議題軌道,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更多人尤其是更多「前浪」知道了B站,「小破站」知名度一飛沖天。所以當看到很多不知道或者不看該站的人都在轉時,B站笑了。

    這個成績單說明,從產品屬性和傳播角度上來講,《後浪》打了一個漂亮仗。但這僅僅是B站一個偶然性的單一行為嗎?從其2019年以來拋出的一系列大動作來看,顯然不是。一方面,無論是半年前同樣是現象級傳播的跨年晚會《2019最美的夜》還是這次的策劃,都表明B站努力想要「破圈」「轉型」,爭取更大範圍的用戶增長和投資空間。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一路頂著二次元、鬼畜等小眾標籤的亞文化社區、非主流視頻網站,該短片的推出似乎在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B站正在試圖向主流靠近,並且希望繼續保持非主流的特徵。這是B站的商業意圖和《後浪》的商業價值。毫無疑問,從這些方面來看是成功的。

    從「三個要素」看《後浪》奔湧到海

    《後浪》一路奔湧,到底為什麼火?我們不妨從形式、內容、傳播手段等方面來審視。

    從形式創作上說,堪稱完美。這部短片,我們都有相同的觀感,那就是特大片兒。無論是視頻拍攝,還是剪輯水準,加上光彩耀目的舞檯燈光,何冰的演講水平和藝術表現力,都出彩。這幾點合起來,對觀眾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營造了熱烈激昂的敘事氛圍。一定程度上說,這部短片也正是靠這種形式徵服了觀眾。

    從內容生產上說,值得商榷。很多人為文案拍手叫絕,認為有氣勢,有文採,而且正能量爆棚,積極向上。從廣告宣傳片的角度來說,和大量的公益廣告一樣,它確實有打動人心、渲染氣氛的功效。但從教育的角度上看,它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話太滿。認可青年、肯定青年本沒有錯,但誇得太狠,刻意呈現光鮮,片面凸顯新潮,「雞血」打得過猛,少了新鮮泥土的味道,難免讓人覺得不真誠,容易引起青年學生的反感。二是話太浮。縱覽全片,「單一意思的重複表達」到處都是。重複可以形成氣勢,但也造就了單調。所有的排比,都在一個平面上重複,生不出立體,沒有實質內容。就像是它給了我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卻缺少「橫空鬥轉」的「欲窮千裡目」,以及「點題之筆」的「更上一層樓」。三是缺內核。文中稱「年輕人有了選擇的權利」,卻對「為何選擇」「如何選擇」隻字不提,沒有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指導。「選擇」以一種普遍性的面目出現,值得深思。實際上,五月四日當天《光明日報》推送的報導《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恰好回應了《後浪》關於選擇的問題。表明立場,才是後浪們首要和關鍵的選擇。四是有點偏。這也是被多數人詬病的地方,文案在內容選取上沒有代表性和廣泛性,視頻中呈現出一幕幕玩角色扮演、跳傘、攝影和潛水的畫面,讓很多人忘記了青春最該有的應該是那些為夢想奮鬥的模樣,那些半路摔倒仍然咬牙向前衝的狼狽和堅強。難怪很多「95後」「00後」看了後,都聲稱自己根本不屬於後浪的序列。

    從傳播手段上說,《後浪》表現出色。比如,在五四青年節前一天,扣準節點實現節慶傳播;聯合多家主流媒體平臺,照顧到不同年齡層突破圈層,實現跨界傳播;佔領主流輿論制高點誇讚青年,把握疫情下人們的心理需求,實現廣泛傳播;產生話題爭議,獲得輿論關注,迅速擴大傳播。這些都讓《後浪》成為2020年第一個現象級傳播。

    「四點啟示」看思政精準到位

    作為青年學生最常使用的視頻APP,B站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是同一群對象,因此這部短片無論從哪方面,都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思政工作「在哪裡說」。這涉及教育載體和教育情境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上,我們看到,B站想要爭取更大人群的受眾,就策劃出這部短片「破圈」去佔領「60後」「70後」「80後」的高地。思政工作要想影響更多的大學生,也要努力用更好的活動和作品敢於「破圈」去搶佔學生常在的陣地平臺,創造出影響和教育學生的機會。也就是說「青年在哪裡,我們的工作就要做到哪裡」,這屬於教育載體的問題。從微觀上說,《後浪》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情境,它用一級的光影音像烘託氣氛,製造了一個極佳的對話空間。每個人打開視頻進來,感覺好像這裡都有一張預留給自己的小板凳,代入感、參與感都很強。對思政工作來說,更要善於營造教育情境,解決好「在哪裡說更合適」的問題。今年五四期間,教育部思政司指導人民網聯合打造的「我們都是收信人」H5小程序,就主動創設了教育情境、設置了思政議題,引導青年從理想、本領、志向等「青春三問」中,規劃和思考人生航向,吸引了學生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思政工作「由誰來說」。這涉及教育主體的問題。《後浪》講的是有關青年問題,但並不是通過青年的口來說。做青年學生的工作,也並不是一定要我們自己來說。比如,教育部等七部門組織開展「奮鬥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是通過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等先進人物的口來說的,「青春告白祖國」系列活動、「我們都是收信人」是通過青年學生自己的口來說的。「三全育人」背景下,善於搭臺子給別人唱戲,說自己家的故事,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

    思政工作「說什麼」。這涉及教育內容的問題。從思政工作的角度,《後浪》在內容上給我們更多的應該是教訓啟示。有很多學生表示,對於這種「雞血」題材,他們早已免疫,並不感興趣,所以在很多青年學生看來只是一種「自嗨」。很多學生說,回味起來沒有留下什麼,很容易產生厭倦感。所以光誇不行,激不起共鳴,更引發不了思考。我們做思政工作,「說什麼」?要說引領,而不一味迎合;要說道理,而不一味煽情;要說問題,而不一味粉飾;要說現象,更要說背後的肌理;要說大勢,更要說身邊小事;要說是什麼,更要說為什麼,怎麼辦;要說好的,更要說什麼是好的,如何才能變好。讓我們提供的「說什麼」,真正做到口味上嘗起來「可口」,風味上看起來「新潮」,回味起來才能「悅納」。

    思政工作「怎樣說」。這涉及教育方式的問題。這部短片一是說得很隱蔽,其實B站的商業意圖顯而易見,但是它用此完美包裝了自己。它沒有大聲吆喝說「來吧,年輕人都在B站」,卻起到了這樣的效果。二是說得很美,以藝術性的表達方式告訴了大家B站的存在。三是說得很生動,它用具體鮮活的畫面,引發感官上的共鳴。我們做思政工作「怎樣說」?一是要學會用潛隱性的教育方式來做工作,學會把鹽融在食物裡。二是要用藝術的教育方式,網際網路時代,不僅要有技術性要求,還有更高的藝術審美性要求,讓我們的工作充滿美感。三是敘事方式要注意國家宏大敘事和個體生命敘事的合理選擇,小切口、大立意往往會有更好的效果。(祝鑫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

 

(供稿、審稿:宣傳部 董坤、董淑平)

相關焦點

  • 描摹海南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群像 後浪奔湧 傳遞信仰的力量
    9月9日上午,在海南師範大學數學專業大二年級的思政課上,「85後」教師謝丹在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時,臺上理論與故事交接切換,臺下學生目不轉睛專心聽講。因講課風格親切自然,謝丹被學生們呼之為「丹姐」。
  • 【工作資訊】「後浪」,願你乘風破浪!
    【工作資訊】「後浪」,願你乘風破浪!動員大會結束後,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劉詩強教授帶來《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醫衛人》主題講座。據悉,此次入職培訓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教授授課,課程內容涉及四史學習教育、醫學倫理、健康心理、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等多方面,課程設置豐富精彩。組織人事科 供稿
  • 「後浪」新消費方式下的餐飲局,看西南酒店餐飲業如何乘風破浪...
    「後浪」新消費方式下的餐飲局,看西南酒店餐飲業如何乘風破浪 ——2020成都國際酒店用品及餐飲博覽會助力行業新方向 2020-05-27 16:01:20 來源:全球紡織網
  • 不論前浪後浪,有實力才能乘風破浪
    (8月10日新京報)不論前浪後浪,有實力的才能乘風破浪。在科研領域,20多歲擔當大任的,又何止在少數?高校領域論資排輩,曾是一種現象。年輕人難出頭,有成果也要找人掛靠。博士按部就班混資歷,一度是潛規則。如今,科研創新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舞臺。
  •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接地氣」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多舉措、分階段推進思政教育落地生根,並深入了解「網際網路+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探索如何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立德樹人教育模式,4月12日~4月15日,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上海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上海高校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 要乘風破浪的李白是什麼樣的後浪?(圖)
    讓我們看到在大唐的開元盛世下,身為一個「後浪」,三十歲的李白如何與仕途格格不入,如何在醉酒與求道中,一邊乘風破浪,一邊艱難前行,直到遍體鱗傷。  想要乘風破浪怎奈長風難至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寫這句詩的時候,李白應該不會想到,自己已經沒機會再入仕了。
  • 不管前浪後浪,下半年都要浪 浪 浪 浪 浪
    畢業即失業,後浪朝哪奔騰?這屆畢業生沒有在圖書館研究畢業論文,卻在家研究如何做涼皮才更有韌性;沒有打扮成大人模樣參加校招,卻穿著褲衩和hr視頻尬聊。畢業季的計劃被打亂之後,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就業率最差的一屆」。
  • 「升維」和「深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
    2020-09-08 10:00:12 來源:新華日報疫情暴發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迅速轉入「戰時狀態」,積極投入學生信息排查、思想引領、心理疏導以及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等工作,為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和校園安全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慎終如始做好後疫情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加強隊伍能力建設是關鍵。
  • 思政如何融入專業課堂?看廣東高校黨支部書記同臺獻「藝」
    「通過此次大賽,我會思考如何將思政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當中來。」日前,首屆廣東省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素質能力大賽高職高專院校分區決賽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舉行。36名教師黨支部書記同臺現「藝」,圍繞黨支部書記創新工作案例展示、微黨課比賽兩個環節,進行激烈比拼和切磋。
  • 山東高校課程思政如何建設?國內思政大咖齊聚泉城共同支招
    12月18日—20日,由山東省高校教務與教學管理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2020年山東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濟南召開。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白皓,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永兵、副校長吳臻等出席會議。
  • 立德樹人 打造思政「金課」 我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共話創新思政教育
    「人才培養評價絕不能唯分數、唯才能,品德品質的教育評價和思想政治立場才是不能忽視的根本」「對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一定要重實效、重效果,不能浮在面上只看表象,必須更加具象化顯性化地做真功求實效,讓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入思想」……9月11日,全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思政工作專題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行。
  • 課堂上聊抖音、後浪和深圳特產!龍華教育三位領導為學生這樣上思政課
    ,並走向興國之路;接下來,從疫情「大考」引出制度優勢,從TikTok看中國的應對姿態,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強國夢;王玉璽還通過講述榮獲「共和國勳章」等獎章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激發同學們對未來的暢想及報國志向。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關鍵詞] 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實踐誤區;育人成效;教育評估 近年來,各高校圍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系統工程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實踐,取得了有益的經驗。但是,縱觀各高校的諸多舉措,可以發現,「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缺乏準確認識,由此導致其實踐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 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三個著力點
    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輔導員無疑是承擔大學生思政育人的骨幹力量之一,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政育人與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如何「理直氣壯」地肩負起對大學生政治上正確引導、思想上守正引領、學習上精準輔導、情感上施愛疏導、行為上躬身教導、就業上規劃指導的時代使命,在信仰、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三個「徹底」,應該成為高校輔導員做好日常思政工作的三個著力點
  • 「雙一流」高校牽頭!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
    蔣慶哲還表示,希望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的成立只是一個開端,今後可以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以財經學科為紐帶的跨校、跨區域的高校思政建設共同體,形成思政類課程的特色和品牌。,全面推動我國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質提速。
  • 少城回歸網易雲音樂,「後浪」唱片公司如何借在線平臺「乘風破浪」?
    作為內地為數不多的大型唱片公司,少城時代時隔2年後的回歸,對網易雲音樂加速版權布局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而不同於滾石、華納等老牌唱片公司,少城時代作為「後浪」,與同為「後浪」的網易雲音樂牽手,也是觀察流媒體背景下新一代唱片公司發展路徑的典型案例。
  •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武漢8月23日電 (記者明海英) 近日,湖北省新時代高校思政選修課「金課」建設專題研討會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建設高校思政課「金課」品牌、高校間思政選修課建設深度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當前,高校應充分挖掘並利用媒介融合信息傳播優勢,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增強思政課程親和力。
  •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專項培訓圓滿完成
    時,由「課堂派」主辦的《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專題講座》在線上如期舉行。此次線上講座是「課堂派」主辦的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的系列講座之一,講座嘉賓圍繞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幫助一線教師形成更廣闊、更深入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協助高校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認識體會和學校的貫徹落實情況。 六十餘所高校領導,一線教師近300人參與講座。
  •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劉曙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對拓展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指明了方向。面對挑戰,只有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充分利用新機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方面有統一規定和要求,具有高效、系統的優勢。因此,課堂教學依然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這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舉措。《綱要》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二、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三、推動課程思政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努力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五、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高校教學績效考核等評價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