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考核機制研究
三、 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可考核機制的具體路徑(一) 高校要加強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引導和監督高校要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應當重視在網絡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考核,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實現對於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引導和監督。
-
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的路徑探析
其中啟發式教育主要是按照相應的教育規律,採取啟迪、引導等方法對教育對象實施啟蒙的方式,該種方式能夠激發教育對象自身主觀能動性,使教育對象成為真正學習主體,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拉近親近感。而在高校,或在醫院等單位的一些規培活動中,合作教學需要設置相應的問題情境和開放性教學環境,教育對象以及教育者共同發現提出問題,以具體問題為核心實施合作解答與自主探究,最後針對教育內容實施合理的反思與總結。
-
黨史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實踐創新-千策思政實踐
黨史教育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定理想信念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高校作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主體,對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
立德樹人 打造思政「金課」 我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共話創新思政教育
「人才培養評價絕不能唯分數、唯才能,品德品質的教育評價和思想政治立場才是不能忽視的根本」「對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一定要重實效、重效果,不能浮在面上只看表象,必須更加具象化顯性化地做真功求實效,讓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入思想」……9月11日,全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思政工作專題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行。
-
疫情下高校思政教育亟須「三提升」
張良學 鄭偉麗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當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界進入了特殊時期。在學生與老師物理隔絕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學生的情緒疏導,繼續有效、深入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在疫情過後,如何做好思政教育改革,持續正面引導青年學子,將民族大義與個人前途結合,使95後、00後的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真正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提升共情能力共情,即同理心。
-
加強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協同創新的方法探析
在分析當前教師思政工作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思政工作協同創新發展的建議與對策,以期創新思政工作體制、內容、形式、方法,加強工作統籌,構建黨委統一領導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動校內外各組織協同提高教師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
重慶高校創新課堂形式進行思政教育
上課發彈幕,走進田間地頭,看紅色電影…… 重慶高校創新課堂形式進行思政教育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讓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了解鄉村振興……重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重慶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
-
「升維」和「深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
這既是體現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工作對立德樹人初心的堅守,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長遠之策。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場域逐漸由單一的現實場域向二元的「現實場域+網絡場域」轉變。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實現了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在線交流全方位推進,現實場域中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受到阻滯,而網絡場域的邊界則不斷拓展。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課程思政」鮮明的政治性是我們建設「課程思政」的立足點,基於此,本文對「課程思政」作如下定義:「課程思政」就是在高校各門專業課(包含通識課和實訓課)教育教學中全面貫徹社會主義高校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宗旨,把「四個自信」這一「思政元素」貫穿於專業教育全過程,以提升大學生「四個自信」為專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學活動。
-
【堅持「八個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八)】 馮務中:以問題教學法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以問題教學法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馮務中 [摘 要]問題教學法是以闡述、解析疑難問題和解開學生疑惑為基本方式的教學方法。目前高校各門思政課都有全國統編教材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統編教材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本遵循,必須嚴格遵守。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個性化要求,想方設法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材基本上是一種理論體系,而學生往往更關注理論背後的問題。因此,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關鍵是將理論轉化為問題,進而將理論體系轉化為問題體系。那麼,教師應如何從教材中提煉問題呢?
-
孫春蘭:突出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重點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實效性
孫春蘭:突出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重點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實效性 新華社天津12月13日消息,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13日在天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講話
-
藝術教育的思政魅力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表明思政課在高校文化建設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相關教師應該在藝術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發揮藝術教育的思政效應,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探索的第一個維度,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教導,這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審美教育強調以善為基礎,不論感性還是理性,都是「以美育人,由美入善」的過程。
-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接地氣」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多舉措、分階段推進思政教育落地生根,並深入了解「網際網路+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探索如何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立德樹人教育模式,4月12日~4月15日,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上海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上海高校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
陽光學院:構建多維實踐育人體系 提升思政理論教育實效
拓寬育人載體,將思政課建到「第二課堂」陽光學院極探索思政課堂實踐教學改革新模式,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思政品牌教育活動,把思政理論課和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增強理論學習的感染力、趣味性、說服力和實效性。二是組織學生拍攝「思政微電影」,由全校師生投票選出優秀作品予以表彰,通過這種模式為學生打造鞏固知識,分享知識、展示才能的平臺,達到學生間相互教育的目的。三是組織思政情景舞臺劇表演,用原創的情景劇、小品、相聲等形式演繹思政課程內容、當下熱門話題或時政事件,鼓勵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剖析和探討問題。
-
我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了這些要求和任務~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強化課程育人功能,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
思政實踐體驗式教學中心建設方案-千策科技-思政實訓教學軟體
自十九大召開以來,國家政策對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注重貫徹和落實,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視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2018年新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的使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發布、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的講話、《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提出、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的報告、高校「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到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都無不提到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更強調了要注重思政教學改革和創新,這體現了國家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和思政實踐創新的空前重視
-
「網際網路+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何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
上海打造課程思政2.0升級版
2020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今天舉行。上海新出臺《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國內首次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上海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再出發。
-
理論研究|李成家 彭祝斌:新聞傳播教育思政的理念升級與體系構建
對此,可通過以下路徑構建新聞傳播教育育人共同體思政體系,以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第一,樹立新聞傳播教育育人共同體思政理念。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思政教育應超越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等主要表現為「校內思政」的局限,樹立高校、黨和政府、實踐與實習單位、學生家庭等育人主體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體思政」理念,進而構建新聞傳播教育育人共同體思政體系。
-
高校思政實踐創新與未來教育發展的契合-千策科技-思政實訓教學
4月份國家出臺關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政策,要求高校要加強思政公共課實踐教學活動,本科學校設立2個學分、專科學校設立1個學分的考核機制以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活動正式進入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