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校創新課堂形式進行思政教育

2020-12-11 人民網重慶視窗

  上課發彈幕,走進田間地頭,看紅色電影……

  重慶高校創新課堂形式進行思政教育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思政課搬到田間地頭。(學校供圖)

  「你的夢想是什麼?」9月24日,重慶大學虎溪校區D1314教室,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正在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本堂課的主題是中國夢。當老師劉倩用微信小程序在講臺前方的大屏幕上亮出主題後,同學們紛紛用手機作答,「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為家鄉作貢獻」「成為科學家」……這些回答也成為彈幕雲圖中的關鍵詞。

  上思政課發彈幕?沒錯!這種新穎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方式,也是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種創新嘗試。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讓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了解鄉村振興……重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重慶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

  將思政課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在重慶大學的這堂思政課上,劉倩給同學們闡述了中國在科技、交通等方面的飛速發展,還讓曾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的大三學生張鈺潔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述參與脫貧攻堅的故事。

  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彈幕互動、用輪盤抽點和刮刮獎的方式抽答問題……記者在現場看到,兩節課的時間很快過去,但同學們的興趣和參與度仍很高。

  除了創新教學形式,重慶市各高校還積極運用各種社會資源,把課堂「搬」出教室,使思政課「活」起來。

  比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打造「移動課堂」,將教學活動延伸到企業、社區、部隊等,該校在璧山區八塘鎮敢英村開展的一次鄉村振興思政教學,就採用「1+1」(即1位思政教師+1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講課的形式進行。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舉行的「脫貧攻堅進高校」專題思政活動,則將市教委扶貧工作隊成員請到學校,為上千名大學生講述他們在巫溪縣天元鄉的扶貧故事,讓學生們更了解時代和社會,強愛國情,樹報國志。

  今年暑假,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重慶市南川區大關鎮中江村和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晨鐘村掛牌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讓大學生開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為主題的理論宣講和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中江村,該校思政課教師劉紅梅還上了一堂「院壩思政課」,在田間地頭給大家講述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重的道理。

  「這種形式特別好,生動直觀,我們不僅了解到脫貧攻堅的現狀,也深刻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應承擔的時代使命。」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劉曉麗同學說。

  在園區、宿舍建黨員服務站或特設黨支部

  除了課堂主渠道,我市各高校還將「第二課堂」延伸到學生園區、宿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日前,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旅遊學院的「黃旭華學生黨員服務站」,就開展了以「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時代責任」為主題的微型黨課。

  比如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去年底就在全校學生宿舍樓的每棟樓裡都建成一個黨員服務站(每個黨員服務站配1位理論導師和1位實踐導師)。每個黨員服務站都以先烈或先鋒人物命名,每個月都會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讓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和探討。

  「我們會圍繞某個話題做準備、查資料,然後採用一個人主講或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學習。這樣不僅能學習到不少時事知識,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黨員的權利、義務,讓同學們明白大學生黨員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該校大四學生黨員張雙說。

  西南大學在全市高校中首創成立了桃園園區學生特設黨支部等學生園區特設黨支部,以及在創新創業類、自律互助類等學生社團特設黨支部。

  「學校北碚校區有桃園等6個學生園區、59棟學生宿舍、4萬餘名學生,其中學生黨員6000餘人,學生社團89個。」西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在學生園區和學生社團特設黨支部,開展一些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思想價值引領的活動,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的作用。

  思政課上也能看電影、學「非遺」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就創造性地打造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平臺——「紅色光影」學堂,將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搬到「影院」,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厲害了,我的國》等電影,讓大學生在觀影中受到浸潤、感染、薰陶。

  「看完《勇士》,久久激蕩心間的是紅軍戰士那永不熄滅的信念和至死不渝的堅持。」「《我的1919》展示了我國當時的外交風雲,那段屈辱的歷史讓今天的我們明白,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截至目前,「紅色光影」學堂共開設觀影課300餘節,觀看影片30餘部,觀影達3萬餘人次,收到觀影心得2萬餘份,印製優秀觀影心得彙編《光影中的「德」與「得」》兩輯。

  不少高校還讓川劇、京劇等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在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大學生觀看足夠數量的文化演出並撰寫一篇文章,便可獲得2個學分;學校還與重慶川劇院等院團共建了工作室,讓大學生共同參與「非遺」項目的研究。

  開設川劇、金錢板、梁平燈戲等「非遺」課程,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重慶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多所高校,也植根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開展豐富多彩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思政教育。

  「在『大思政』理念下,讓愛國主義等思政教育像鹽融入食物一樣,浸潤在學生的專業學習、社會實踐、文化勞動等每一個環節,潤物細無聲。」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白顯良認為,各高校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可以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也讓思政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責編:陳易、張禕)

相關焦點

  • 「課堂思政」的創新形式——課前6分鐘
    6分鐘,看似很短,但日積月累之下卻成了湖南安全職院推進「課程思政」的一大亮點——既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成長的平臺,也將思政教育生動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湖南安全職院院長郭超則表示,課前6分鐘是學校「課程思政」的一種創新形式。學校目前正在通過「課程思政」,來探索「三全育人」的改革與創新。「要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就必須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利用課堂、特別是碎片化時間,培育學生職業核心素養。」他認為,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是一種顯性的職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謀得一份好職業。
  • 打造網絡思政微課堂 推進思政數位化課程建設
    對於高校大學生的發展來說,思政教育至關重要,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如何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實現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面臨的重點議題。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思政教學改革步伐,針對網絡時代的特徵,積極推進思政教學數位化,而網絡微課堂則是一種創新形式。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4]「好老師」的首位標準是理想信念,高校教師只有自身堅定「四個自信」,才能提升學生的「四個自信」。如是,才能找到將「四個自信」與專業課教育教學最佳結合的方法。 三是Z軸:學生的參與度,即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多樣化的形式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有研究揭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課堂教學質量成正比。
  • 高校思政實踐創新與未來教育發展的契合-千策科技-思政實訓教學
    4月份國家出臺關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政策,要求高校要加強思政公共課實踐教學活動,本科學校設立2個學分、專科學校設立1個學分的考核機制以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活動正式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 立德樹人 打造思政「金課」 我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共話創新思政教育
    「人才培養評價絕不能唯分數、唯才能,品德品質的教育評價和思想政治立場才是不能忽視的根本」「對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一定要重實效、重效果,不能浮在面上只看表象,必須更加具象化顯性化地做真功求實效,讓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入思想」……9月11日,全市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思政工作專題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行。
  • 黨史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實踐創新-千策思政實踐
    黨史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不可或缺的內容。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離不開黨史教育。 加強高校黨史教育,必須以黨的教育方針為基礎,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我省高校創新形式將思政「小課堂」和戰疫「大課堂」同頻共振
    疫情防控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是一堂鮮活生動的思政大課。面對特殊時期的特殊情境,我省高校把疫情危機轉化為教育契機,思政「小課堂」和戰疫「大課堂」同頻共振,將疫情防控中湧現的先進事跡變為現實教材,激發廣大學子的愛國激情、奉獻精神,引領學生在戰疫中成長。
  • 讓思政教育「活」起來、「火」起來 重慶郵電大學探索「三維融合...
    我是馬克思》動漫小視頻出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上。可愛的卡通形象、時尚潮流的歌詞,瞬間吸引住了學生們的眼球,讓課堂妙趣橫生。近日,該校第五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賽融合」半決賽品牌教學活動落幕,5400餘名學生進行PK。
  • 加強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協同創新的方法探析
    如何讓教師以師德風範、正確思想引領學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點。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教師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當前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結合高校教師思政工作體系具有自主、整合、開放、動態等特性,利用協同創新理論對高校教師思政工作體系的各要素進行整合、協同,建立深度合作的平臺和機制。
  • 【理論】全面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
    全面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  李振江  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必須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勇於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線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程思政工作的展開也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專項培訓圓滿完成
    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潔教授擔任本次講座主持人。此次線上講座是「課堂派」主辦的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的系列講座之一,講座嘉賓圍繞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幫助一線教師形成更廣闊、更深入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協助高校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認識體會和學校的貫徹落實情況。
  • 「課程思政」激發課堂創新活力
    2018年3月,天津工業大學規劃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計劃,提出要為專業教師指明「方向」,為課程建設注入「靈魂」,為課堂教學增加「活力」,以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改革一年以來,該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激發每個專業、每門課程、每個課堂的創新活力,真正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課程思政建設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 多所高校將主題教育融入思政課堂
    原標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  多所高校將主題教育融入思政課堂  日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高校陸續開展,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各高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也紛紛探索出自己的模式,讓學校的青年學子更深入地明確成長方向,樹立報國之志。
  • ...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開展思政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學校充分發揮智慧校園的優勢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通過信息化教學大賽的形式,督促和幫助思政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全校共開展了4期線下線下混合改革課程的培訓,參訓的思政課教師達到100%。學校從慕課、翻轉課堂,到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探索開發個性化、專題化、系列化的教師教學項目。
  • 浙江蘭溪創新思政教育
    本報杭州7月13日電(記者竇瀚洋)近日,浙江省蘭谿市橫木中心小學的教師走進學生家中進行暑期安全教育,開展「正氣小村民」評選入戶調查等工作。橫木小學地處偏遠山區,去年以來學校組織和指導學生編織草鞋,並將義賣所得捐給當地留守兒童,用生動的實踐課上好思政教育課。
  • 三大創新讓學生愛上思政課
    近年來,隨著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重視程度的增加,以及一些現代化手段的注入,思政課堂上不乏創新。有的高校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分層式教學,有的高校創新推進專題式教學、實踐教學,有的高校組織學生運用專業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有的高校引入慕課、新媒體互動平臺、虛擬實境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學生點讚、同行認可、社會關注的思政「金課」,學生爭相選課,一座難求。
  • 學生思政教育如何創新發展?惠州衛職院辦了這場研討會
    近些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大力實施「德育、智育、實踐三位一體」的「天使培育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nbsp&nbsp&nbsp&nbsp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面臨日益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近日,惠州衛職院舉辦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多位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如何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與發展。
  • 「思政+藝術」創新教育模式 川美的思想政治課很有「範兒」
    正因大眾對藝術生有著這樣的誤解,「藝術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好搞」也成了不少高校教育者的共識。然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很好地把思想政治課和藝術的「範兒」相結合,針對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的特點,總結出了一條用藝術元素闡釋思政教學內容的、獨特的「思政+藝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收效明顯。
  • 以「人本管理」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科學化
    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是難以估計的,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化是必然需求,而人本管理理念為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科學化提供了方向和路徑。東北林業大學經過對學校思政教育現狀的深入研究,認為應該始終堅持「人本管理」的理念,還強調在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當中,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更要落實「課堂內、課堂外和虛擬課堂」三方面措施,以期能夠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