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發彈幕,走進田間地頭,看紅色電影……
重慶高校創新課堂形式進行思政教育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思政課搬到田間地頭。(學校供圖)
「你的夢想是什麼?」9月24日,重慶大學虎溪校區D1314教室,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正在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本堂課的主題是中國夢。當老師劉倩用微信小程序在講臺前方的大屏幕上亮出主題後,同學們紛紛用手機作答,「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為家鄉作貢獻」「成為科學家」……這些回答也成為彈幕雲圖中的關鍵詞。
上思政課發彈幕?沒錯!這種新穎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方式,也是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種創新嘗試。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讓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了解鄉村振興……重慶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重慶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
將思政課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在重慶大學的這堂思政課上,劉倩給同學們闡述了中國在科技、交通等方面的飛速發展,還讓曾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的大三學生張鈺潔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述參與脫貧攻堅的故事。
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彈幕互動、用輪盤抽點和刮刮獎的方式抽答問題……記者在現場看到,兩節課的時間很快過去,但同學們的興趣和參與度仍很高。
除了創新教學形式,重慶市各高校還積極運用各種社會資源,把課堂「搬」出教室,使思政課「活」起來。
比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打造「移動課堂」,將教學活動延伸到企業、社區、部隊等,該校在璧山區八塘鎮敢英村開展的一次鄉村振興思政教學,就採用「1+1」(即1位思政教師+1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講課的形式進行。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舉行的「脫貧攻堅進高校」專題思政活動,則將市教委扶貧工作隊成員請到學校,為上千名大學生講述他們在巫溪縣天元鄉的扶貧故事,讓學生們更了解時代和社會,強愛國情,樹報國志。
今年暑假,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重慶市南川區大關鎮中江村和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晨鐘村掛牌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讓大學生開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為主題的理論宣講和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中江村,該校思政課教師劉紅梅還上了一堂「院壩思政課」,在田間地頭給大家講述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重的道理。
「這種形式特別好,生動直觀,我們不僅了解到脫貧攻堅的現狀,也深刻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應承擔的時代使命。」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劉曉麗同學說。
在園區、宿舍建黨員服務站或特設黨支部
除了課堂主渠道,我市各高校還將「第二課堂」延伸到學生園區、宿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日前,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旅遊學院的「黃旭華學生黨員服務站」,就開展了以「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時代責任」為主題的微型黨課。
比如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去年底就在全校學生宿舍樓的每棟樓裡都建成一個黨員服務站(每個黨員服務站配1位理論導師和1位實踐導師)。每個黨員服務站都以先烈或先鋒人物命名,每個月都會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讓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和探討。
「我們會圍繞某個話題做準備、查資料,然後採用一個人主講或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學習。這樣不僅能學習到不少時事知識,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黨員的權利、義務,讓同學們明白大學生黨員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該校大四學生黨員張雙說。
西南大學在全市高校中首創成立了桃園園區學生特設黨支部等學生園區特設黨支部,以及在創新創業類、自律互助類等學生社團特設黨支部。
「學校北碚校區有桃園等6個學生園區、59棟學生宿舍、4萬餘名學生,其中學生黨員6000餘人,學生社團89個。」西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在學生園區和學生社團特設黨支部,開展一些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思想價值引領的活動,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的作用。
思政課上也能看電影、學「非遺」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就創造性地打造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平臺——「紅色光影」學堂,將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搬到「影院」,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厲害了,我的國》等電影,讓大學生在觀影中受到浸潤、感染、薰陶。
「看完《勇士》,久久激蕩心間的是紅軍戰士那永不熄滅的信念和至死不渝的堅持。」「《我的1919》展示了我國當時的外交風雲,那段屈辱的歷史讓今天的我們明白,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截至目前,「紅色光影」學堂共開設觀影課300餘節,觀看影片30餘部,觀影達3萬餘人次,收到觀影心得2萬餘份,印製優秀觀影心得彙編《光影中的「德」與「得」》兩輯。
不少高校還讓川劇、京劇等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在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大學生觀看足夠數量的文化演出並撰寫一篇文章,便可獲得2個學分;學校還與重慶川劇院等院團共建了工作室,讓大學生共同參與「非遺」項目的研究。
開設川劇、金錢板、梁平燈戲等「非遺」課程,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重慶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多所高校,也植根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開展豐富多彩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思政教育。
「在『大思政』理念下,讓愛國主義等思政教育像鹽融入食物一樣,浸潤在學生的專業學習、社會實踐、文化勞動等每一個環節,潤物細無聲。」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白顯良認為,各高校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可以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也讓思政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