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
李振江
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必須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勇於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線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程思政工作的展開也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一方面,課堂教學過程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始終,是實現全程育人的必由路徑;另一方面,課堂教學體系已經實踐多年,有成熟的管理和運作模式,以此為依託展開課程思政工作有充分的實踐基礎。
要利用好這個主陣地,教師必須對課程思政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一是課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以及國情,決定了我國高校建設必須走自己特有的發展道路,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的教育要為學生成長奠定思想基礎,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課程思政工作的挑戰性。高校教師歷經多年專業培訓以及長期的教學實踐,對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授課已經駕輕就熟。在課堂教學中展開課程思政就要求教師勇於對自己熟悉的內容進行改革,以滿足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在當前以「一流課程」「金課」建設為代表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對新的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探索是重要一環。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各類信息化教學管理工具,踐行各類先進的教學思路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追蹤管理,既是專業知識學習的要求,更是思政建設的要求。
二、面向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重構
課程體系是高校教書育人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達成的依託,決定了學生畢業時的知識結構,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傳統的高校課程體系結構中,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往往是兩條平行線,獨立發展互不影響。專門的思政課程以《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等為代表,這些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其教學模式非常成熟,配套的教學資源也非常豐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這些課程通常在低年級集中開設,無法滿足全程育人的要求;而且由於課程內容的集中和針對,當講授方法不當時,學生的接受程度也較差。
為了進一步強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必須對上述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在所有課程中加入思政相關元素,將之前平行不相交的兩條線糅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哪裡有課堂哪裡就有思政,以達到「三全育人」的要求。在重構過程中,一方面從專業培養方案入手,將思政工作分解至每一門課程當中;另一方面則需要從課程大綱以及教案中入手,對培養目標的達成提供有效支撐。
三、傳授知識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實踐路徑探索
隨著人類認知範圍的不斷擴大,知識領域的細分也越來越多,高校的專業教育不僅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還要重視價值引領的教育意義。選擇合適的實踐路徑,實現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統一。現在新一屆的大學生已經全面步入「00後」階段,這一代人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成長,他們信息獲取的方法和範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對思政內容進行生搬硬套,只會適得其反。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提出了「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的教育主張。他認為賢明的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就像人的形體和影子、聲音與回聲的對應關係一樣,自然而親和。因此,要深度挖掘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做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並舉,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本文系2020年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如影隨形 潤物無聲」——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作者系甘肅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