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非遺的年輕人

2020-12-11 央廣網

最近,經專家評審,江蘇227位鄉土人才正式獲評高級、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職稱。這些晉升至「教授級」的鄉土人才中,有繡娘、鎖匠,有種田高手、飼料大王,也有海歸博士和職業農民,有人出自紫砂壺、漆器、花木種植、廣告攝影公司,還有一位宿遷的鎖匠顧師傅,開鎖、制鎖幹了30多年,痴迷鎖具研究,擁有防盜窨井蓋、新型車輛雙保險防盜鎖、摩託車防盜鎖等20多項專利,他的徒弟們也在發明之路上取得累累碩果。

這則消息,讓一群年輕人心頭一熱——今年26歲的孫羽飛和34歲的甘菲從未見過面,但或許在某個平行時空裡,他們會相談甚歡。

他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行業裡的「後浪」,一人做紫砂壺,一人做漆器。孫羽飛出生在有中國「陶都」之稱的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從小就跟紫砂結緣。靠著家傳的制陶手藝,1994年出生的他,小小年紀就被華東師範大學聘為校外專家。不過,他不滿足於只做傳統的紫砂壺,想在其中加入賽博朋克等新潮的元素。今年,他還把紫砂寫成了說唱歌曲,一首《有一把紫砂壺它叫作宜興》在網上收穫了不少好評。

在安徽黃山,甘菲的父親甘而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但甘菲卻不想做漆器技藝的傳承人,反而把心思都花在了漆器的推廣上。比如,和愛馬仕的子品牌「上下」聯名合作,將漆藝融入當代設計。另外,她還想將其他傳統技藝融入漆器製作,「做一些新奇的實驗」。

近年來,各地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級非遺項目持續擴增,非遺的活態傳承被一再強調。已經有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用練習生模式選拔非遺傳承人,用民樂嗩吶吹奏電音,將舞臺劇、街舞、小品融入皮影戲等新嘗試層出不窮,非遺項目不斷「出圈」,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的同時,也試圖打開通向當下生活的更多接口。但另一方面,「80後」和「90後」已經或即將三十而立,陸續步入社會舞臺的中央,但在「慢工出細活」的非遺手工藝圈子裡,他們很難突破「後浪」的標籤和天花板,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放大了他們的困惑與焦慮。

非遺手藝傳到了「90後」、「80後」手裡,一些做法可能在老一輩眼裡有些離經叛道,但創新不應被忽視。

拿什麼留住年輕人?

孫羽飛和紫砂的緣分,打小就結下了。他出生在宜興的紫砂世家,父親是當地紫砂工藝廠的帶班老師,家裡的長輩幾乎都是廠裡的職工。現在,做紫砂也成了孫羽飛的工作之一。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5:30,固定作息。

在大多數的非遺傳承中,家族傳承可能是最常見的方式。「在宜興,幾乎所有做紫砂的年輕人,問及原因,都會回答『從小耳濡目染』。」孫羽飛告訴記者,「但大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雖然從小受到家庭影響,長大後卻很少會想要去接替父輩。」

小時候,孫羽飛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父親做紫砂壺,但他不感興趣,也從不上手去做。等上了大學,孫羽飛選擇了南京藝術學院的陶瓷設計專業。說是選擇,其實就是家裡的意思,為的是學成之後子承父業。

「從小在做手藝的家庭中成長的人,多少都會有些叛逆。」甘菲也有類似的想法,「可能正是因為從小看著父親辛苦做事,我才更加不想接父親的班。」甘菲父親甘而可,在圈內很有名氣,他做的「菠蘿漆」漆器圓盒曾入選故宮博物院現代工藝品收藏。早年間,甘而可學過繪畫、雕塑,做過木工,還開過古玩店。1999年,甘而可迷上了漆器,索性關了店,一心鑽研徽州當地的傳統犀皮漆工藝。

甘菲還記得,父親每天和漆打交道,手臂上長滿漆瘡,得用韭菜榨汁,抹在漆瘡過敏處。也許是那面目可憎的漆瘡給她留下的陰影,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甘菲都不願觸碰與漆相關的事物。

甘而可希望女兒能傳承手藝,但他也不太好明說。

甘菲經常看到,父親做漆器時,會對著光影反覆認真地觀察,有時喃喃自語。小時候甘菲不理解,後來才知道,父親是在揣摩光影中凸顯得自然的紋理。記者採訪期間,父女二人會忽然停止說話,對著桌上的玻璃菸灰缸出神,似乎是為了記錄某種光影,隨即都拿出手機拍照,相視一笑。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美,但很枯燥的行當。光是漫長研究和無數次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就能嚇退了一大批想來拜師學藝的年輕人——很多人不知道,在漆器行當裡,有些時間可能是以「月」來計算的,精品傳統漆器的製作,一般都需花上一兩年的時間甚至更久。甘而可領著記者參觀他的工作室,指著其中一個半成品漆碗說:「只需再打磨數月就可完工。」神情好似談論明天就可以出廠的貨品。

甘菲曾在國外,還有北京、上海等地生活和工作,直到去年才回到黃山老家長居,一度在這樣慢節奏的生活中,倍感焦慮。最近,甘菲逐漸適應了,但有時候仍會開玩笑抱怨父親:「你花幾個月時間看書,只為確定胎骨形狀?過於奢侈!」

甘菲在大學讀中文系,一心鑽進文學的天地裡,但架不住父親的軟磨硬泡,平常甘菲會幫助父親在網上收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偶爾也會給父親的創作提提意見。「家庭是一種天然的吸引,有時候就覺得有責任去做些事情。」慢慢地,甘菲也在這種興趣和責任的牽扯間,找到了自己和父親的契合點——研究生期間,甘菲學的文博專業,她自稱是「另類傳承」,雖然自己不會做手藝,但想通過理解漆器藝術,把漆器之美傳達給更多的人。

2018年,一檔聚焦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紀錄片播出,甘而可參與的部分,被命名為《中華漆器復興羅曼史》,甘而可一下子多了不少粉絲,那段時間,也有不少年輕人前來,打聽如何「拜師學藝」。然而,熱潮過後,幾乎沒人留下來。「或許年輕人嚮往更大的世界,不願被這小小的漆器困住了手腳。」甘而可說,這似乎也是當下一些傳統手工藝的縮影,熱度很高,關注不少。在B站這樣年輕人集聚的網絡平臺上,經常有滿屏幕的彈幕,膜拜各類「大神」,有做木工的、做雕刻的,但真要進圈子學藝的,幾乎沒有。這段時間,記者有意識地尋訪傳承非遺手工藝的年輕人,但實在是鳳毛麟角。

關鍵之一,可能在於收入。當前,大多數傳統手工藝者收入不算高。當最年長的一批「90後」,相繼跨過30歲,養家餬口的壓力不小。「對於大多數年輕人而言,情懷終究不能取代現實的需求。」甘而可說,況且相比從前,「後浪」的選擇餘地很大。甘菲記得,為鑽研犀皮漆技藝,父親鑽研10多年,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幹活。「要不是靠著之前開店積累的家底,可能很難堅持下來。」甘而可坦言。

非遺是份好工作?

「我一直覺得錢挺重要的。」孫羽飛直言不諱。

上大學時,孫羽飛開過小賣部,嘗試過各種兼職,還做過紫砂壺生意,現在做紫砂壺的工具和玩音樂的樂器都是他自己攢錢買的。在他看來,相對充足的資金是進行各種創作的保障,「年輕的手藝人也有生活的壓力,只談詩與遠方是不現實的」。

宜興的紫砂產業十分發達,近些年卻也面臨轉型的瓶頸。關於產業的焦慮,也蔓延到了當地的年輕人中,大家都在想出路。孫羽飛覺得,紫砂壺要賣得出價格,一靠技藝,二靠創意。但手藝的進步和成熟需要時間,即使有老師傅的指點,年輕人要在短時間內就精進手藝也很困難。

孫羽飛的想法是,先以創意取勝,想要做一些更新潮和奇特的紫砂壺,接下來,他還想通過和潮牌聯名等方式推廣自己的紫砂壺作品。

甘菲同樣青睞聯名的方式。此前,她把漆器和愛馬仕的子品牌「上下」做聯名,今年,她又跨界合作,做兩款家具作品,即將於近期完工。甘菲覺得,和知名品牌的合作則能進一步突顯工藝品的價值。「這或許是一種良性循環。」近年來,甘而可的漆器作品拍賣價格逐步提升,也激勵了他的徒弟們的學藝熱情,「讓很多人看到了學漆藝的前景,只要好好做作品,磨鍊手藝,是能看得到出路的。」

邱昌明不太理解年輕人的這種焦慮——曾幾何時,有一項傳統手藝伴身,是最好的工作——邱昌明是湖州善璉湖筆廠的老廠長,早已退休。他總忍不住提起自己1966年剛進湖筆廠當學徒的日子。很長一段時間,除了供銷社外,湖筆廠幾乎是當地最好的工作。湖筆曾輝煌一時,其製作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湖州善璉湖筆廠是知名的老字號、老廠子。

時代不同了。善璉湖筆廠的廠房是老房子,白牆瓦房,樓梯與牆漆都是很老的樣式。工人們也都是老夥計了,邱昌明口中的「年輕人」,已是四五十歲模樣。雖然有一些對非遺手工藝者的補貼,工廠還被開發成旅遊線路能提高點銷售額,但「年輕人」在湖筆廠工作,月工資到手兩三千元。

邱昌明總擔心留不住「年輕人」。留不住人的不止善璉湖筆廠,幾乎整個湖筆行業都處於低谷。另外,在湖筆製作中,女性佔了絕大多數,湖州王一品齋筆莊掌門人許劍鋒告訴記者,近幾年在企業的招聘中,幾乎看不到男性求職者。

也有不同的聲音。在王一品做湖筆的沈曉紅就覺得,湖筆是份好工作。

1992年出生的沈曉紅,可能是目前湖筆行業裡最年輕的技藝傳承者。她學做湖筆的時間不長,還不到一年,但此前的工作經歷豐富,高中畢業後,沈曉紅進了軸承廠工作,工作辛苦也攢不下錢,後來她又到物業公司工作,但內向的性格和不善言辭,讓她在工作中屢屢碰壁。

去年,她到王一品工作後覺得很滿意,雖然收入不高,但工作環境改善了不少,工作間有空調,上班時間朝九晚五、周末雙休。「關鍵是離家近,不到10分鐘的路程,正好能照顧家裡。」在沈曉紅看來,這或許不是最好的工作,但「方便照顧家庭」成了她優先級的考慮。

沈曉紅自己也沒想到,寡言內向的性格反倒成了某種優勢——做毛筆,大多數的工序都靠手工,有些工序,要板凳上坐上數年乃至十來年才能出師,最考驗耐性。沈曉紅性子慢,坐得住,上手很快。將近一年的時間,「擇筆」這一道工序學得有模有樣,成品質量有時能超過前輩。不過,對於這項技藝本身,沈曉紅倒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和興趣,對她而言,這不過是份工作,無關文化也無關情懷。

和沈曉紅想法類似的,還有她在王一品的前輩黃丹,今年32歲的黃丹學做湖筆4年多,現在是業務骨幹,擇筆、水盆、刻字等工序都幹得不錯。黃丹喜歡做毛筆,閒下來就自己想辦法練練手,「做毛筆比手機好玩」。用黃丹的話說,這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安耽」(湖州話:安逸),工作壓力小,不用加班。前不久,她還帶著一家人去德清度假,她很滿意現在的狀態。

年輕人到底怎麼做非遺?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安耽」的工作。

黃丹回憶,和她一起進公司的同齡人,最終因為收入等原因陸續離職了,堅持下來的僅她一人。除了技術好、學得快,沈曉紅和黃丹能在王一品找到「歸屬感」,與許劍鋒的努力分不開。2011年許劍鋒接手王一品後,大力倡導公司年輕化,提拔了一批技術過硬年輕人,還打算培養傳承人技師梯隊。沈曉紅和黃丹是他心中,最新的一批接班人。

工作之餘,黃丹喜歡拍點日常做毛筆的短視頻,分享在抖音上。她覺得,這是她為湖筆傳承所做的「小創新」。為了推廣,黃丹特意把自己的抖音號取名「湖州王一品齋筆莊」。不過,黃丹還沒有把自己這點小心思告訴許劍鋒,打算自己先試試。

近年來,為了擺脫困境,王一品沒少做嘗試。2011年以來,公司從「經營產品」到「經營文化」的轉型,一切工作圍繞企業文化傳承和產業創新,首先就是「觸網」,與電商平臺和銀行App合作,開拓線上市場。另外,公司還與故宮博物院、西泠印社、國家博物館、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合作,研發文創產品,注重個性化定製。今年,他們還試水了直播帶貨的模式,但效果一般,這不禁讓許劍鋒感慨:「原來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有用。」

黃丹向記者「吐槽」:傳統技藝創新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比如,原有制筆的流程過於煩瑣,適當地簡化流程和改變手法,同樣能在保證毛筆質量的同時提高效率。但許劍鋒和「老法師」們都不同意,許劍鋒總要講「遵循古法128道工序精細打磨」,強調湖筆的製作歷經時間的洗禮已經十分完備,貿然改變,只會使質量下降,甚至造成湖筆的口碑坍塌。這兩年,湖筆的日子本就不好過。全國毛筆市場,湖筆目前只佔了兩到三成,湖筆行業中,現在擁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僅有20家左右,產量、產值的差距已懸殊。「若是連品質都丟了,湖筆還何以立足?」許劍鋒說。

但創新終歸是要堅持的,哪怕只是一小步。黃丹偷偷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做筆時偶爾也會嘗試下不同的手法,或是適當簡化部分流程,但在每次的質檢中都能順利通過。言語中似有一種惡作劇成功的小慶幸。

孫羽飛不懂怎麼做湖筆,但他知道怎麼做紫砂,他在網絡世界裡的自我介紹,寫的是「不會做紫砂壺的rapper不是好CEO」,說唱音樂人和執行長,排在製造紫砂壺之後,「做紫砂」是最突出的「技能」。孫羽飛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期間,系統地接觸了陶瓷、雕塑等藝術知識,這漸漸改變了他。「像是一種思維的拓展,讓我看到原來傳統藝術也能有這麼多的想像空間。」孫羽飛說,他想在傳統紫砂的基礎上嘗試些新的風格和元素,但一上手發現不簡單,想做一點點突破,但嘗試過多次都沒達到理想的效果,這讓他一度後悔,沒有早點起步打好基礎。

現在的孫羽飛,除了每天都要練習紫砂壺的手藝,還組建了自己的說唱樂隊,並且經營著一家潮牌工作室。「忙得每天都在連軸轉,連打遊戲的時間都沒有。」抱怨歸抱怨,孫羽飛很享受這種忙碌的生活狀態,甚至覺得能為他的創作提供新的靈感。

在他看來,年輕人做非遺,重在創新。紫砂壺的創作講究的是靜,而熱情奔放的說唱講究的是動,這兩種藝術的碰撞是一件極其美妙的事情,兩者的融合可能碰撞出創新藝術的火花。不僅如此,他還想在傳統的紫砂壺中,融入更多現代藝術和新奇特殊的元素,「最好能一瞬間抓住人的眼球」。

最近,孫羽飛在嘗試把賽博朋克的風格融入紫砂壺的製作,想做出一把更有科技感的紫砂壺。但這顯然「冒犯」到他堅持傳統藝術的父母,直言「做的根本不是紫砂壺」。有點失落,但孫羽飛努力裝作不在意,「爭議肯定是有的,但我始終覺得這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

的確,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傳統技藝的實用屬性正慢慢褪去,沉澱下來的,更多的是工藝品的美學和觀賞、收藏屬性。「漆器技藝之所以能傳承至今,主要歸因於其獨特的美感和質感,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甘菲說。

而為了進一步凸顯這種文化價值,甘菲試圖在傳統的漆器製作中融入更多的技法元素。去年回到黃山後,甘菲也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創作,主要的做法就是選取傳統工藝中一些較為方便應用的技藝,將其結合或二次研發,探索在同一種漆器製作中融合進更多元的技藝技法:「更多是對傳統的技法工藝進行二次研發和創作。」甘菲說,她覺得,讓傳統手藝脫離現代化大生產,才更有存在的必要,「漆器這個行業,如果要是論生產力,可能早就被淘汰了。」

漆器的製作中,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叫作陰乾。過程需在潮溼條件下進行,有嚴格的溼度和溫度要求,不能暴曬,不能高溫,不能吹風,取出過早或者過晚,都無法達到完美的效果,只能順其自然,急功近利反而只能適得其反——就像當下的年輕人接觸傳統老手藝,創新型傳承,固然依賴深厚技藝和「破圈」巧思,需要博人眼球、博君一笑。但是,或許更重要的,還是遵循傳統技藝生產的固有邏輯和歷史脈絡,讓該創新的去闖,該沉澱的靜下來。

相關焦點

  • 格物案例 | 當古老的非遺遇到活力四射的年輕人
    其實沒有不酷的非遺項目,只有不酷的非遺傳人。」已經堅持做了20年面人的他,希望通過新一代人的努力,讓捏麵人不再作為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成為未來人們審美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唯有熱愛才有前行的動力過去很多非遺的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
  • 廣西有間非遺生活館,裡面的物品老一輩都會做,年輕人卻不會!
    到百益·上河城遊覽,有個地方一定要去,這個地方就是非遺生活館。非遺生活館展示的是以廣西地區為主的民族非遺物品,包括各種皮具、背包,背帶、絲巾、織錦、工藝品,尤其是刺繡產品。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東西,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瀕臨消失的文化。
  • 「將非遺穿上身」成年輕人個性表達
    不少年輕人成了非遺的「粉絲」,而「將非遺穿上身」則是年輕人個性表達的新選擇。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發布的首份《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非遺消費潛力被激發,非遺傳承人群數量持續增加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 海上文創:讓」非遺文化「擁有少年臉,年輕人也流連忘返
    海上文創:讓」非遺文化「擁有少年臉,年輕人也流連忘返 熊芳雨、施豐奕/東方網 2020-05-30 21:30
  • 四川非遺迎來第二春 淘寶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技藝
    在大學二年級時,曾四斤走上了改良旗袍之路,「當時發現身邊的年輕人受韓流日流影響很深,但是很少有人推廣中國風的服飾,因此我就想把自己穿旗袍的理念傳遞給大家。」年輕的曾四斤開始在旗袍中加入更多年輕人喜歡的元素。「沒有考慮賺錢,就是想把這個愛好做深做精。」經過三年在淘寶上的運營,目前她的團隊已經有12個小夥伴,並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和線下體驗店。
  • 海上文創:讓「非遺文化」擁有少年臉,年輕人也流連忘返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施豐奕5月30日報導: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酸酸甜甜的糖葫蘆也是非遺文化。今天下午,「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來到「海上文創」七寶非遺手作文創集市。糖畫、糖葫蘆、麵塑、剪紙、龍鳳字5個非遺文化點位上,手工藝人靈巧的雙手快速翻飛,市民遊客都好奇地聚攏過來,邊看邊吃邊學習,糖葫蘆的點位前還排起了長隊,熱鬧極了。
  • 當「非遺」遇到短視頻和年輕人,驚喜來了...
    他也對傳承表達了某些擔憂:姨媽儲金霞已經75歲還在操心手藝事務,他本人48歲,在鐵畫行業,35歲已經算年輕人。他說,後輩跟進的力量明顯不足,他希望能找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跟他全身心學藝、接班下來,因為這個歲數體力好,對美的理解力也足夠,又沒有家庭的壓力,但尋覓多年,至今仍未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陳峰也感嘆不少非遺項目面臨消亡的危機,最重要的是缺少年輕人的參與。
  • 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旭:讓年輕人見證非遺的活化
    程旭表示:「我們希望把內聯升打造成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引以為傲的鞋品牌,把傳統的連續了千年的非遺手工藝建造成一個平臺,讓年輕人見證非遺的活化。」以下是演講實錄:各位領導、各位行業同仁大家好。內聯升屬於規模比較小的小型企業,而且是傳統企業中最傳統的手工製造業。
  • 愛上「非遺」文化!貴安唱地戲的年輕人
    貴安新區黨武鎮葵林村村民 王勝林:我11歲時接觸到地戲,當時看到的年輕人比較少,我就想加入其中,想把它傳承下去。唱腔是地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往往能決定一齣戲的好壞,為此王勝林沒少花功夫。在葵林村像王勝林這樣喜愛地戲的年輕人還有不少,他們都是在當地市級非遺文化地戲項目代表傳承人——李華林的帶領下,與傳統戲劇文化產生了交集。貴安地戲協會會長 李華林:貴安新區懂地戲的人不是很多,傳承者比較老齡化,看到年輕人加入很高興,傳承地戲也覺得有了希望。
  • 廣西藤縣:追夢年輕人傳習舞獅非遺技藝
    原標題:廣西藤縣:追夢年輕人傳習舞獅非遺技藝   新華社南寧6月17日電 題:廣西藤縣:追夢年輕人傳習舞獅非遺技藝   新華社記者崔博文、姚雨璘   飛身上樁、輕巧跳躍、起身獨立、挾腰轉體……炎炎夏日,在廣西藤縣中等專業學校舞獅訓練館內的舞獅訓練樁上
  • 當非遺遇上短視頻
    就產品設計而言,何聰的觀察是,非遺手藝人懂技藝,但不懂設計;懂設計的那個人在學校裡、在非遺圈外;但「如果二者不能結合在一起,非遺市場永遠搞不好」。年輕人不管是陳峰、儲鐵藝還是何聰,在談及非遺傳承與發展時,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年輕人。
  • 非遺體驗遊,豐富旅行的意義
    以旅遊的方式傳承非遺文化記者了解到,旅遊過程中體驗非遺活動,已經成為一些年輕人喜歡的項目,並且成為旅遊產品的一部分,越來越多旅遊線路同時增加了非遺體驗活動。例如在廣州老東山區的一座小洋樓裡,廣式紅木宮燈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羅敏欣開辦了宮燈體驗課程。她介紹說,目前來參與體驗的遊人以年輕人為主。
  • 當娃娃遇上非遺:河南讓非遺不只是古老的代名詞
    當傳統戲曲邂逅了網際網路,年輕人為何會如此痴狂?被稱為「民族記憶的背影」的非遺,在今天的河南,早已不只是古老的代名詞,而是通過各種創意,解鎖出N種玩法,連接傳統與現代,成為有底蘊的新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
  • 做麵塑、捏泥人、制毽子……北京非遺「觸網」迎世界遊客
    在過去4個多月時間內,Airbnb愛彼迎聯手北京東城區、成都市、廣州市越秀區、貴州省黔東南州四個城市和地區,將非遺文化項目打造成為可供用戶近距離體驗的旅遊產品,到北京旅行的各地遊客有機會通過線上預約,到店體驗非遺文化。「我3歲時就開始學習麵塑了,早些年大家沒有太多娛樂項目,手藝人憑一門手藝就能行走一生。」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人民網 沈婧婕 攝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年輕人的加入能夠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為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除了善用社交媒體介紹非遺文化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還通過不同的途徑,讓非遺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空間。
  • 非遺潮look霸屏初秋,盡在唯愛工坊非遺仲秋公益專場
    非遺時尚仲秋新品即日登陸「唯愛工坊非遺萬物仲秋公益專場」,除了線上體驗多種潮流驚喜,更有48小時的唯愛限時搶鮮價。 明星同款非遺時尚潮品,隨便挑一款便可slay全場 唯愛工坊攜「非遺潮」快閃店空降2018貴陽草莓音樂節,一股非遺潮風瞬間洶湧颳起,現場展館不時堵得水洩不通,就連知名前衛電子樂隊「寵物同謀」也被吸引前來組隊探店,還一直在興奮試穿各款非遺潮品。
  • 傳統非遺 線上傳藝
    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全國各地非遺保護協會共同在微博發起非遺公開課活動,推出68項非遺節目,話題閱讀量超過17億。其中,青城武術、道明竹編等四川非遺備受網友青睞。  「通過這個動作,主要是讓大家學會預防摔跤。」
  • 非遺練習生招募啟動,千萬創業基金助力青年創業
    年輕人的夢想,稚嫩單純,卻往往是世界一切美好的開始。有人夢想開一家「有溫度的小店」,用守候傳播城市的溫度;有人夢想成為鏡頭前的焦點,用聲音傳遞新鮮的力量;有人夢想成為受人尊重的新一代傳承人,助推傳統的成為世界的。讓非遺成為「網紅」,讓匠心傳承夢想。時代革新,需要年輕人的夢想。因為年輕,才有了更多敢闖敢拼的無所畏懼,而中國端午文化,同樣需要年輕的夢想來傳承。
  • 廈門集美區開展非遺普及活動 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
    林志傑 攝     非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記,也是體現城市個性與延續活力的關鍵所在。對於非遺而言,傳承人既是承載者,也是傳遞者。換句話說,非遺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與教學能力,是保護與發展非遺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然而,由於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不少非遺項目已然面臨「人亡藝絕」的危機。
  • 非遺「huo」了的背後是什麼?
    但是現在的木偶戲走出國門,跟現代生活相結合,比如說會做一些小學生的課本劇,這就比較有教育意義了。」 ·專業傳承年輕化、高要求 周寶康認為,非遺傳承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就沒有年輕人喜歡的作品。他對非遺傳承有著非常冷靜、清醒的認識,「我收學生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高校美術相關專業的。我的學生有中國美術學院的,有南京藝術學院的。因為文化決定非遺項目的眼界高低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