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和老師一同表演皮影戲
都市白領在體驗非遺項目淮陽泥泥狗製作
核心提示丨當非遺進入校園,孩子們會用想像力帶來怎樣的創意?當80後牽線讓非遺和文創聯姻,傳統與時尚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當傳統戲曲邂逅了網際網路,年輕人為何會如此痴狂?被稱為「民族記憶的背影」的非遺,在今天的河南,早已不只是古老的代名詞,而是通過各種創意,解鎖出N種玩法,連接傳統與現代,成為有底蘊的新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非遺文創、非遺手作、網際網路+非遺、非遺進校園……河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近年來,在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上,不斷探索出新路子,讓非遺走進生活,正如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活動主題所說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進校園】
非遺被娃娃們插上創意翅膀
「啊呀……」隨著配音,光透過皮影映照在幕布上,武松和老虎上下翻飛,一招一式像模像樣,一出精彩的《武松打虎》演繹得惟妙惟肖。戲罷,從幕布後邊走出來的竟是三位小學生,他們手中撥動皮影引杆,贏得眾人紛紛讚嘆。
6月10日,在鄭州舉辦的2018第五屆中國國際手工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鄭州市「非遺進校園成果展」備受關注,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創意和想像,讓非遺煥發多姿多彩的生命力。表演皮影的是中原區秦嶺路小學皮影社團的學生,皮影道具均是由他們親手製作,人物造型也是一筆一畫描繪而來。除了能表演《三打白骨精》《梁祝》等傳統劇目外,孩子們還自排課本劇,用傳統皮影講述教材上的故事,活躍了課堂氣氛。
「河南羅山皮影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皮影便是吸收了傳統皮影的表現手法,同時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創意,讓非遺走進孩子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該校美術老師王晶說,和傳統皮影採用的畜皮製作不同,孩子們採用了透光度好、更易採購的現代硫酸紙。
另一處「創意豫見戲曲非遺」的展示區裡,泥塑、麵塑展示櫃裡的作品,分別陳列著非遺傳承人和孩子們的作品,生動詮釋了傳承和創新。非遺麵塑傳承人劉玉偉製作的齊天大聖、關雲長,鬍鬚、羽翎的刻畫細緻入微,足見技藝高超。旁邊的兩件Q版花木蘭泥塑則是鄭州經開區實驗小學周怡錦小朋友的作品,一個身披盔甲,一個身著羅裙,靈感來自於常香玉的經典豫劇《花木蘭》,並與戲中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各自呼應。不僅人物可愛生動,周怡錦還為泥塑搭配了可點亮的臉譜燈箱和可轉動的底座。
「我們強調讓非遺和生活發生聯繫,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創意和設計,製作出了有非遺元素的音樂盒、燈箱等實用的生活用品,讓非遺從小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種子。」美術老師趙麗多次邀請非遺傳承人來給學生們授課互動,讓大家體驗非遺製作的樂趣。為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她還拜了非遺傳承人為師。
像這樣的創意還有很多,孩子們的雙手和想像力如同一支魔法棒,將版畫、剪紙、泥泥狗、葫蘆烙畫等非遺元素,巧妙地融入摺扇、帆布包、書籤、紙袋等琳琅滿目的生活用品中。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極具歷史人文色彩的非遺引入校園,不僅豐富完善了教學體系,更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燦爛,增強文化自信。」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主任曹淑玲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鄭州中小學校開展了一大批非遺創客特色課程,以「創意非遺」為主題,學生們玩出創意和精彩,把古老的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使傳統非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玩文創】
「實用是最好的傳承」
「這不就是《國家寶藏》節目裡展示的婦好鴞尊嗎?」在非遺創意展示區裡,一件取自於河南博物院文物婦好鴞尊,但採用國家非遺項目濬縣泥咕咕工藝製作的泥咕咕版婦好鴞尊,讓很多觀展人愛不釋手。而這套「鴞傲江湖」系列還與河南其他多種非遺傳統技藝相結合,創作了大宋官瓷版鴞尊、鴞尊版巧克力、毛絨版鴞尊玩偶、鴞尊版帆布手袋等文創產品。
另一件「旺香·望鄉」主題泥咕咕香薰手作,與其他傳統泥咕咕作品相比新意十足,一枚瓦片上,傳統的生肖狗造型的泥咕咕捧著一支香,嫋嫋香菸仿佛將人們帶入那朝思暮想的故鄉。這是非遺傳承人王紅瑞創研出的新作,也是他在爺爺、「民間藝術大師」王藍田的生肖主題泥咕咕基礎上的一次創新性發展。他介紹了作品背後的寓意:「今年是狗年,狗造型的泥咕咕香薰便是『旺香』,又與『望鄉』諧音,老瓦片不正是故鄉老家的象徵嗎?」
雖然對細節進行了微調,但傳統工藝全部延續下來,選料、切割、打磨、清洗、烘乾、彩繪三十餘道工序一個不省。這件創意產品因其「新穎而不失傳統,現代而不造作」,深受在外拼搏的白領喜愛。
身為非遺傳承人,王紅瑞在堅守「敬畏祖藝,傳承有序」的同時,也認為「實用是最好的傳承,買賣是最好的發展」。在他小時候,泥咕咕曾是那個物資匱乏時代的玩具、工藝品,但如今隨著時代發展,王紅瑞致力於將泥咕咕元素與實用物品聯姻。他說:「只有讓非遺走進生活,讓世界感知到有溫度的老手藝,才能讓泥咕咕這個非遺項目傳承下去。」
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開封七盛角裡的豫遊紀文創店內,色彩斑斕,不論是抱枕、服裝、錢包等生活用品,還是明信片、福牌等小玩意兒,都是大紅大綠、寶藍明黃,這家店把「撞色」玩到了極致。
豫遊紀是河南本土原創文化品牌,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他們創意的主要素材來源。「年畫是特色鮮明的中式設計題材。」1987年出生的豫遊紀創始人高公璞說,在上大學期間,他就在思考自己這代人需要做點什麼,才能為這個時代留下記憶?最終,他選擇了以河南傳統元素為核心搞文創,用各種創新方式,從非遺中挖掘時尚感。
同樣是木版年畫,90後設計師琚瑜的方向是將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非遺文化深度融合,他在鄭州一家商業綜合體辦的開物坊,進行版畫體驗教學和創意開發,版畫元素被附帶到了挎包、T恤、掛曆、禮盒包裝等上面,個性十足。
琚瑜前不久木刻的版畫婦好鴞尊,既體現出文物的厚重感,又形成了新的設計語言,「用非遺傳統工藝進行圖形方面的設計,所呈現出的版畫語言和電腦製圖完全不同,古樸又不失創造」。
【網際網路+】
戲曲APP成「爆款」
戲曲不夠時尚?不夠高科技?不夠吸引年輕人?NO!這是2015年底誕生於鄭州的戲曲APP「戲緣」給出的回答。
作為國內首創的「網際網路+戲曲」移動平臺,戲緣憑藉戲迷打擂、名家教學、大戲欣賞等欄目和諸多線下活動吸引大量粉絲關注,多個劇種的一大批知名院團和戲曲藝術家進駐線上工作室,這個出自一群年輕人之手的APP成了「爆款」。
作為第一批入駐戲緣網絡工作室的藝術家,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王紅麗在「觸網」之後,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體驗。現在她每天只要有空都會打開戲緣,「我有什麼活動,戲迷第一時間就能知道,戲迷有什麼想法也會第一時間給我留言,互動更加快捷更方便了」。作為給戲迷的回報,她還會專門錄製《鍘刀下的紅梅》等劇目唱段做教唱視頻,與粉絲分享。
三門峽的戲迷何青青用手機在家即興錄製的豫劇《小二黑結婚》唱段,上傳到了戲緣上參加戲迷超級打擂賽,不僅榮獲了月冠軍,更讓她驚喜的是,因為唱功出色,還得到豫劇名家王紅麗賞識,如願拜師。
如今,戲緣不僅覆蓋了京劇、豫劇、黃梅戲、越劇等各大劇種,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不乏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每天都有娃娃上傳唱戲的視頻。可以說,戲曲,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一條青春通道。
在很多人眼中,戲曲是夕陽產業,無法對年輕人構成吸引力。但在戲緣創始人黃俊棋看來,戲曲是網際網路領域不折不扣的「朝陽產業」。在網上聚集人氣、打出知名度後,這一項目在線下輕鬆發力,戲曲旅遊、戲曲餐廳等周邊創意不斷變現。
在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劉春曉看來,河南傳統文化「觸網」目前風生水起,方式也有很多種,包括古琴、手工藝、鈞瓷、汝瓷等非遺項目紛紛開設公眾號和淘寶店、微店。另一方面,在這些領域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也在不斷發生。
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認為,河南正在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要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共享、共創、共贏,讓弘揚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口號,更成為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許俊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