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近日在山東濟南開幕,甘肅8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省文旅廳的精心組織下參加了展示展演。其中,蘭州市享譽國內外的蘭州太平鼓、蘭州羊皮筏子兩項非遺在此次文化盛會中精彩亮相。
8項非遺齊亮相 線上線下美名揚
本屆非博會由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政府主辦,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上板塊包括雲展廳、雲銷售、直播帶貨、雲上非遺傳統工藝、雲競技等活動;線下活動設主題館展覽,分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等三個專題展。
活動中,裕固族服飾、西夏泥活字印刷術、環縣道情皮影戲等甘肅非遺保護項目在黃河流域非遺展中亮相,贏得參會嘉賓和觀眾的讚嘆。同時,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洮硯製作技藝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也亮相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以238件非遺產品,集中展示了我省非遺項目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黃河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各地非遺傳承人、愛好者也積極參加線上「雲競技」海選,剪紙傳承人馬路、安梅霞和呂豔麗還入圍了傳統工藝比賽線下決賽,極大提升了甘肅非遺的知名度。
「非遺+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了解,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普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7000多條。截至2020年5月,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6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計49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全省已認定68名國家級、61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兩批共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14個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此外,我省也是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的省份。近年來,在文旅部非遺司的大力支持、有力指導下,「非遺+扶貧」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支持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貧困群眾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全省有文旅部非遺司支持設立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家,省文旅廳、省扶貧辦認定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91家,有市(州)文旅和扶貧部門認定、達不到省級標準要求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3家,共計有各級各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這些工坊吸納就業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
蘭州太平鼓領銜盛會「鼓陣」
此次展會現場,是以「鼓陣」為主線,不僅在室外布置了86面大鼓,還在蘭州太平鼓的領銜亮相下,依次進行了安塞腰鼓、開封盤鼓、濟南鼓子秧歌表演,黃河沿線的四種特色表演,四種美妙的鼓聲成為一大「亮點」。據悉,此次我市共精選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蘭州太平鼓和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蘭州羊皮筏子助陣博覽會。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鬱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於蘭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慶賀太平的美好寓意,而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表演形式之一。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又與安塞腰鼓、威風鑼鼓、開封盤鼓、鳳陽花鼓並稱為「中華五鼓」。
帶隊參加博覽會的蘭州永宏太平鼓藝術團團長魏懷東告訴記者:「此前,蘭州太平鼓也經歷了嚴重的發展危機,儘管在民間流傳久遠並且藝人遍布,但長期以來大型太平鼓活動僅限於春節期間,同時也只局限在村社,因而也曾一度被淹沒於其他各種民間技藝之中。」
「幾年來,經過省、市文旅部門的支持和保護,我們已經在皋蘭縣黑石川鄉成功建設了蘭州太平鼓傳承保護基地。」他說:「正常情況下,現在每年蘭州太平鼓隊赴全國各地演出可以達到上百次,而且我們還在新疆、寧夏、河南等地成立太平鼓表演隊11支,從而在全國範圍內有效地推廣和宣傳了蘭州太平鼓。」
蘭州4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和充實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之一,蘭州歷史悠久,坐擁諸多以黃河文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它們承載著蘭州人民的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
2005年以來我市組織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及項目申報工作,目前已有太平鼓、高高蹺、黃河水車製作技藝和蘭州鼓子等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以及清湯牛肉麵製作技藝、西固軍儺、羊皮筏子、七裡河剪紙、蘭州泥塑等35個項目列入省級名錄,77個項目列入市級名錄,198個項目列入縣區級名錄。可以說,4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和充實。
魏懷東表示:「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大師的編排和完善,蘭州太平鼓已經逐漸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這次在博覽會的展演中,我們將三種打法都進行了組合展示,受到了嘉賓和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傳承人張德寶:
來蘭州坐羊皮筏子賞黃河之濱
在此次盛會中,蘭州羊皮筏子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不少觀眾紛紛駐足,近距離欣賞這一古老、材質獨特的黃河水上運輸工具,而今年69歲的張德寶也是作為羊皮筏子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受邀到濟南參展。
做了40多年的羊皮筏子的他對羊皮筏子有著難捨的情結。「黃河『漂流』的文化源遠流長,在蘭州『羊皮筏子』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張德寶面對圍觀的觀眾激動地說:「羊皮筏子就是黃河上古老的漂流工具,從最初的交通運輸、到如今的旅遊觀光,羊皮筏子一路漂流而來,歷經了千年風浪。」
「蘭州有一句老話: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他笑著說:「近年來,隨著火車、汽車運輸的快速發展,羊皮筏子已經失去了當年黃河水上運輸的主導地位,但蘭州百裡黃河風情線的建設、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羊皮筏子的興盛提供了便利的天然條件。希望大家都來蘭州,坐著我的羊皮筏子觀賞黃河之濱的美麗風景。」
據了解,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被納入首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古老的羊皮筏子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地遊客的目光。張德寶便憑藉著嫻熟的製作工藝和駕駛技術的本領,用羊皮筏子搭載遊客觀光,享受黃河漂流風情,在發展特色旅遊項目中秉身傳承這一寶貴的黃河民俗文化財富。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來源:蘭州日報
編輯: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