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
10月24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進入了第二天。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濟南皮影戲、泥塑兔子王、賈家窪村傀儡戲等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本屆博覽會線下展覽。
據了解,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採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廣大人民群眾線下線上共享精彩。其中,線下展共有「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展三個主題展。
值得注意的是,線下展館展覽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84個非遺代表性項目,46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參加。山東省有15個非遺項目參加本次博覽會線下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皮影戲(濟南皮影戲)、木偶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泥塑兔子王)。
近年來,濟南市啟動了非遺活態傳承八項工程,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分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為濟南非遺保護工作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與機制保障。
本次線下展示的非遺項目,體現了近年來濟南非遺在傳承、保護、發展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彰顯了濟南非遺在脫貧攻堅、支持國家重大戰略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關連結:
亮相博覽會的五個非遺項目啥來頭?
魯繡一種古老的傳統刺繡工藝,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所用的繡線大多是較粗的加捻雙股絲線,俗稱「衣線」,其繡品不僅有服飾用品,也有觀賞性的書畫藝術品。
多福硯又名多福石硯、蝙蝠石硯、燕子石硯,因石上有化石狀如蝙蝠、形似飛燕而得名。雕紋飾不喧賓奪主,遵循「巧借天工、簡樸大方」的魯硯製作風格和齊魯地域文化特色。
在我國千姿百態的皮影戲百花園中,濟南皮影戲以獨特的唱腔風格和演出方式,成為北方皮影戲一株絢麗的奇葩。濟南皮影造型獨特,線條雕刻粗獷,並且結合彩繪的風格,鏤空的花紋部分似民間剪紙,紋式多種多樣,有五角、六角、壽字、福字等紋樣。
賈家窪村傀儡戲距今有二百年歷史,號稱「江北第一傀儡戲」,是一門集演唱、伴奏,表演為一體的藝術門類。傀儡戲源於南方木偶戲,加上本地劇種萊蕪梆子唱腔,逐漸形成賈家窪傀儡戲。
濟南人很久以前就有中秋節拜兔子王的習俗。月餅、水果、兔子王是老濟南人過中秋的「三大件」,是濟南中秋文化的象徵。兔子王的面部採用傳統的臉譜形象,用色簡單大方,線條彎曲柔美,造型粗獷又不失細膩,體現出濟南人崇尚豪爽奔放、練達簡約的獨特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