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10月19日訊 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10月23日-27日將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作為本屆非遺博覽會的特色板塊之一,今年特別設立了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
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板塊名為「大河上下,生生不息」,選取黃河流經九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類代表性項目,體現出「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百折不撓之黃河精神,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體現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展區通過展示黃河流域衣、住、行、用四個主題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類項目,講述黃河故事,展現黃河精神,體現自古以來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寄望,對百福並臻的祈望,及疫情之後歷劫不餒、盼家國安定的美好願景。
青海省選送河湟刺繡亮相本屆非遺博覽會,河湟刺繡作為河湟文化的代表,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有盤繡、堆繡、平繡、絨繡、皮繡等多個繡種,民族特色濃鬱,製作技藝精湛,尤其體現多民族融合,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工藝。
陝北窯洞冬暖夏涼,被稱為生土建築的「活文物」,其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市民觀眾也將在本屆博覽會上看到這項非遺項目。
作為黃河水上運輸工具,蘭州羊皮筏子也將亮相濟南。羊皮筏子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內蒙的黃河兩岸廣大地區,歷史悠久,蘭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緒年間興起,距今300多年歷史,傳承未斷。它的特點是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此外,洛陽宮燈、傳統泥塑、羌笛製作及演奏、皮影戲等63個非遺傳統工藝項目也將亮相,涵蓋服飾、刺繡、技藝、演奏、戲曲、民間工藝等內容,通過其豐富的展現形式,演繹古老技藝的傳承魅力,讓觀眾感受悠久綿長的黃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