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遊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羊皮筏子承載的那段歲月
從光緒年間至今世代沿襲,羊皮筏子連續不斷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動、生活、交通運輸的歷史使命,這是它的歷史價值;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很具觀賞性,已被製作成雕塑、工藝品等,這是它的藝術價值;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究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這是它的文化價值;它是食品的衍生製品,不消耗資源能源,製作容易,操作簡單,無噪音、無汙染,所以它還具有經濟實用價值。
黃河羊皮筏子的珍貴价值
從青海、甘肅、寧夏至內蒙古3000多公裡的黃河流域,是羊皮筏子的文化生存空間,廣為傳唱的筏子歌曲調深沉悠揚,內容豐富多彩,記錄了筏客駕駛羊皮筏子穿越險象環生的黃河峽谷時留下的許多悲壯和慘烈的故事,成為民間文學和民間音樂的重要內容。
黃河羊皮筏子承載了各族人民300多年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積澱著回、撒拉、漢等各族人民的勤勞智慧、生活情感和文化記憶,對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1950年代末期之前,羊皮筏子一直是蘭州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1980年代,隨著公路、鐵路運輸的發展,羊皮筏子實用功能已經失去,曾一度中斷。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少量的羊皮筏子重新出現在黃河上。由於需求量少,傳承人年事已高,黃河羊皮筏子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駕駛技術瀕臨失傳,需要搶救保護。2006年,黃河羊皮筏子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黃河羊皮筏子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