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2020-12-24 搜狐網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遊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羊皮筏子承載的那段歲月

  從光緒年間至今世代沿襲,羊皮筏子連續不斷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動、生活、交通運輸的歷史使命,這是它的歷史價值;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很具觀賞性,已被製作成雕塑、工藝品等,這是它的藝術價值;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究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這是它的文化價值;它是食品的衍生製品,不消耗資源能源,製作容易,操作簡單,無噪音、無汙染,所以它還具有經濟實用價值。

  黃河羊皮筏子的珍貴价值

  從青海、甘肅、寧夏至內蒙古3000多公裡的黃河流域,是羊皮筏子的文化生存空間,廣為傳唱的筏子歌曲調深沉悠揚,內容豐富多彩,記錄了筏客駕駛羊皮筏子穿越險象環生的黃河峽谷時留下的許多悲壯和慘烈的故事,成為民間文學和民間音樂的重要內容。

  黃河羊皮筏子承載了各族人民300多年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積澱著回、撒拉、漢等各族人民的勤勞智慧、生活情感和文化記憶,對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1950年代末期之前,羊皮筏子一直是蘭州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1980年代,隨著公路、鐵路運輸的發展,羊皮筏子實用功能已經失去,曾一度中斷。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少量的羊皮筏子重新出現在黃河上。由於需求量少,傳承人年事已高,黃河羊皮筏子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駕駛技術瀕臨失傳,需要搶救保護。2006年,黃河羊皮筏子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黃河羊皮筏子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history.sohu.com false 新華社 http://www.gs.xinhuanet.com/2015-05/22/c_1115378566.htm report 2042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

");}

相關焦點

  • 蘭州黃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正式成立
    【本報訊】為了帶動「蘭州一日遊」、刺激蘭州旅遊經濟的提升。6月11日上午,在蘭州市水車園,蘭州市首個黃河羊皮筏子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的成立也是為了配合水車園景區的整體提升和改造,爭創國家三A級景區。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然而,狹窄的地形並沒有羈絆住這座城市和城裡的人,除了西北特有的豁達和豪邁,黃河母親反而給予了他們獨特的溫婉與恬靜。清晨,西北強烈陽光映照下的中山鐵橋與平靜流淌的黃河水,同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來。許是累了,滔滔黃河水歷經了青藏高原的奔放與狂野之後,在蘭州竟然放緩了腳步,巨浪翻滾變成了溫和平順,洶湧澎湃變成了恬靜與快意。
  •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羊皮筏子 甘肅蘭州黃河上的獨特風景標籤:旅遊風物風俗、甘肅蘭州、旅遊人文地理、蘭州羊皮筏子、旅遊地域文化隨筆興衰更替從不休,寵辱不驚,是蘭州。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遊。上面的句子是我在去年寒假寫的,因為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將要離開蘭州,告別母校,步入社會踏上人生的旅程。在最後的時日,我應該多看看蘭州,多拿筆寫寫,也好以後老了可以回味年輕氣盛時的自己。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經得住古今,看慣了春秋
    在蘭州,如果往黃河邊走,能看見除了各式各樣的船和水車,還有大大小小像船一樣,下面帶著幾個氣泡形狀的東西,那就是羊皮筏子。可別小看這個傢伙,作為黃河流域歷史的見證,羊皮筏子可謂是經得住古今歷史變遷,看慣了黃河邊的春秋夏冬。
  • 必看| 組圖揭秘蘭州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
    0201-2018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為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 組成。羊皮筏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主要用於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
  • 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原標題: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 黃河邊的「羊皮筏子」 12隻羊才能做一個 沒坐過就不算來過蘭州!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 劃著羊皮筏子唱著歌,把那大蘭州水車之城給逛了
    大蘭州,這座城市曾是昔日世界的「水車之都」大蘭州很美,母親河黃河穿城而過,這讓蘭州具有了西部城市中,少有的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除了水運和飲水的便利之外,蘭州段黃河兩岸擁有大量農田和果園,這也讓蘭州地區成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黃河水車悠悠轉,羊皮筏子賽軍艦
    水車博覽園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作為古代黃河流域人們最常使用的古老提灌工具。蘭州水車,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水車是明朝段續發明製造,在黃河兩岸發揮了巨大的灌溉作用,已錄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的雕塑就是他的雕像。
  • 【城市紀事】羊皮筏子客
    【城市紀事】羊皮筏子客 濤濤黃河東流水 黃河漂流筏子客 黃河水上跑運輸 古代先民辦法多
  • 蘭州四代人傳承羊皮筏子手藝:從渡人謀生到發展旅遊
    資料圖: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中新社蘭州12月10日電 題:蘭州四代人傳承羊皮筏子手藝:從渡人謀生到發展旅遊作者 閆姣66歲的張保德坐在羊皮筏子上,哼著黃河小調,用漿抵著岸將筏子送到黃河中央。冬季是旅遊淡季,黃河岸邊的老筏子客有大把時間劃著筏子沿黃河順流而下。張保德先輩兩代都以羊皮筏子為生。他回憶,父親常帶自己外出割草,回來時筏子上就載滿了草料和煤塊。黃昏時有人過黃河,爺爺就負責將客人們送到河對岸,賺些錢貼補家用。在張保德的記憶中,自己的玩具就是羊皮囊,經常從羊皮筏子上拆下一個,脫掉衣服抱起羊皮囊一頭扎進黃河,遊到河對面。
  • 羊皮筏子、華陰腔!黃河流域傳統工藝匯聚泉城濟南
    【解說】近日,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今年特設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活態傳承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  【解說】色彩豔麗的河湟刺繡、材質獨特的蘭州羊皮筏子、歷史悠久的魯錦織造……10月24日,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代表著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的非遺傳統工藝類項目齊聚一趟,通過展現黃河流域的衣、住、行、用,來講述黃河故事,展現黃河精神。
  • 黃河羊皮筏子鼓起全憑人嘴吹氣 吹「牛皮」據說來源於此
    黃河石林景區的一位村民,用嘴給羊皮筏子的一缺氣的羊皮裡吹氣,讓羊皮鼓起來以在黃河裡正常漂浮。坐羊皮筏子遊黃河是這裡的一大特色體驗項目,冬季是淡季,但有時也有團隊遊客來體驗羊皮筏子漂流,村民就會出工。在出工前,就要給羊皮補氣。據了解,一個筏子上算船工能坐四人,一次一個筏子90元。羊皮筏子,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是黃河中上遊古代先民藉助河水之力,運輸人員、物資而發明的水上工具。
  • 中衛羊皮筏子:你未必了解的久遠文明
    皮筏子俗稱「排子」,也叫黃河羊皮筏子,僅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黃河沿岸,沿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候,黃河上遊一帶水流湍急,從上遊到下遊並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當地百姓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研究中,發明了皮筏子。皮筏子順流而下,返回時,由筏子客扛於肩頭,再步行至黃河上遊。
  • 河湟刺繡、陝北窯洞、蘭州羊皮筏子……都被「搬」來濟南啦
    時報10月19日訊 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10月23日-27日將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作為本屆非遺博覽會的特色板塊之一,今年特別設立了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
  • 非遺博覽會第二日,聽非遺傳承人講述羊皮筏子的「奇幻漂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賀照陽10月24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第二天,甘肅非遺項目「羊皮筏子」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不少觀眾紛紛駐足,近距離欣賞這一古老、材質獨特的黃河水上運輸工具。今年69歲的張德寶作為羊皮筏子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此次受邀從甘肅來到濟南參展。做了40多年的羊皮筏子的他對羊皮筏子有著難捨的情結。張德寶介紹說,黃河「漂流」的文化源遠流長,在蘭州,「羊皮筏子」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羊皮筏子就是黃河上古老的漂流工具,從最初的交通運輸、到如今的旅遊觀光,羊皮筏子一路漂流而來,歷經千年風浪。
  • 羊皮筏子非遺傳承人高勇「黃河弄筏」今何在?(追夢·傳承)
    「一個好的羊皮筏子製作者,也得是一名好筏工,大河大流中一眼就能知道水況。」  ——高 勇     「近期雨水多,黃河漲水,過去借著這個水勢,一個筏子不用兩天就能到銀川!」從中衛,驅車一個多小時,抵達黃河邊的北長灘,一見面,高勇老人就說起了本行。
  • 羊皮筏子從發明到現在已經三百年了,為何只用公羊不用母羊製作?
    羊皮筏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其中蘭州一帶的羊皮筏子數量最多,已成為蘭州的重要旅遊文化符號。羊皮筏子的時間要短一些,約有320年歷史。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或「囊」,大的羊皮筏子由數百隻羊皮袋紮成,小的由10來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在以前,羊皮筏子是黃河上主要的運輸工具,大的羊皮筏子一天能順流而下400多裡,從蘭州到包頭僅需10來天。
  • 羊皮筏子,世界上最古道的運輸工具之一,很多年輕人沒見過
    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是對黃河兩岸的羊皮筏子念念不忘。2018年冬,零下17度左右,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下的黃河石林龍彎村河段,體驗了這迄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它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最後流入渤海。在黃河流經的兩岸,孕育並創造了無數燦爛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