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在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山東省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濟南皮影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兔子王。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
「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句話是對皮影戲藝人的稱讚。一方純白的幕布後面,皮影戲人又演又唱,配以鏗鏘的民間曲調和接地氣的大眾故事,總能引來陣陣喝彩聲。
濟南皮影戲的代表「李家皮影」已有100多年歷史,歷經五代傳承人。
第二代傳承人李福增、李福祥曾經在北京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演出過《西遊記》片段。
第三代傳承人李興時曾和叔叔一起創作以抗美援朝為內容的皮影戲,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收入《中國文藝界支持抗美援朝》紀錄片,在朝鮮放映,讓濟南皮影第一次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李興時還製作了10集皮影戲《西遊記》,被文化部選中作為特殊外事禮物與東南亞進行文化交流。李興時於2009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濟南皮影戲已發展至第五代傳承人,在「80後」年輕人李娟的努力下,皮影藝術已走進校園,走入劇場,深得普通大眾的喜愛。
李娟發現,在非遺各種項目中,皮影戲有畫、有聲、有影,學習快,操作簡單靈活,可以在「玩」中接受皮影文化、普及傳承這門藝術。大學讀兒童教育類專業、為了傳承皮影而放棄幼教工作的李娟,慢慢找到濟南皮影傳承的第一塊敲門磚:走進校園。
李娟開始潛心準備課程、道具,編寫了教材《話說濟南皮影》,為孩子設計符合他們年齡的作品和教授方式。隨著學校對非遺認識的不斷提高,邀請李娟授課的小學,從一所變兩所,最終濟南皮影走進多所小學,成為特色課程,在校園裡生根發芽。
為了讓孩子愛上皮影戲,李娟在內容和形式上,做了各種緊跟時代的探索。她讓皮影形象、布景、燈光、舞臺造型更具現代感,喜洋洋、小黃人、小豬佩奇、哆啦A夢等孩子熱愛的動畫角色也走進傳統皮影戲中,演繹著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
在小劇場等各種場合的演出中,李娟創編的皮影劇也很受歡迎。她的皮影戲更加活潑、流行,在內容創作上,也可以有更多嘗試,比如爆笑劇《南郭先生和狼》《仙鶴與烏龜》《豬八戒背兩個媳婦》等,就頗受歡迎。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李娟帶來了她這半年最新創作的作品,比如講述抗疫故事的《隔空擁抱》,講述章丘雙水泉村脫貧攻堅故事的《老樹新井》等。
李娟說,濟南周邊有的村莊之前是靠天吃飯,靠山泉水往下流才能有水吃,趕上大旱的時就沒有水了,幾年前村裡的第一書記用各種方式給村裡打了井,家家戶戶都安上了水龍頭。在創作10多分鐘時長的《老樹新井》時,李娟跑到村裡採訪村民等,把吃上了自來水的故事用皮影戲呈現出來。
《隔空擁抱》聚焦於疫情醫護人員,用質樸感人的劇情真實還原了一對平凡母女的深情對白,以承載百餘年歷史、獨具泉城地域文化特色的皮影戲表演方式來見證那一席席最有力量的宣言和那一份份家國一體的情懷。
在採訪李娟過程中可以發現,作為百年濟南皮影的年輕傳承人,她對皮影戲創作、活態傳承、非遺的生活化、創意衍生品等各方面都有很獨到的想法和思考。「我最想讓皮影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讓大家在家裡就可以動手製作、表演皮影,讓皮影成為孩子童年中最重要的記憶。我相信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還會告訴他的下一代,皮影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