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電影博物館這樣評價我國的皮影戲: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

2020-12-16 公子霜塵

近期看了《一個人的皮影戲》 影片,講述的是偏遠小山村中,唯一皮影戲藝人馬千裡,本想借著申報非物質遺產的契機,復興皮影戲,最終失敗。凸顯出當前民間藝術,遭遇了邊緣化的處境,也折射出傳統文化的困境。文化是藝術的淵源與內容,而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涵與組成部分,兩者的發展是統一的。那麼,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是由什麼時候發端的?

01皮影戲的起源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大致上分為三種:

【起源於漢代】根據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李夫人死後,漢武帝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為解漢武帝的相思之苦,命人製作好的李夫人剪影后,請漢武帝端坐帳中,自己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漢武帝看著李夫人的倩影,潸然淚下。

【起源於唐代】唐代是佛教興起的一個時代 ,每逢節日佛教徒便利用光影結合,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演出,傳播佛教教義。於是,戲曲理論家孫楷第提出:雖然皮影戲在宋仁宗時期興盛,但追溯源頭,應該在五代、唐朝便開始發端。

【起源於宋代】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舊事》稱影戲社為繪革社(影戲的行業組織),此外宋代還出現了最早的藝人、劇本以及最早的行業組織記載。從實物角度出發,由此推斷皮影戲起源於宋代。

皮影戲是「影」和「戲」的結合,皮是材質。「影」屬於繪畫、雕刻範疇;戲屬於文化、音樂範疇。涉及到器樂、舞蹈、剪紙等藝術表演形式,在漢代已然成熟。綜上所述,很可能皮影戲在漢代出現雛形,而繪革社的出現,表明了皮影戲在宋代是非常盛行,如此,其必然有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故皮影戲或許誕生在晚唐或者稍晚的五代。

皮影戲裡的帝與後

02皮影戲的演出分工

所謂皮影戲,是指在燈光的映照下,觀眾通過白布觀看由獸皮製作的偶人,表演戲曲的形式。皮影戲藝人在白布後面一邊操縱偶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輔以音樂,故皮影戲又稱之為「燈影戲」。以華縣皮影戲為例,完成一場演出通常得有五人分工合作:

前首:主要唱戲、彈月琴、敲手鑼、打堂鼓等;籤手:負責挑線、操縱偶人;上檔:負責拉二弦、打嚓、吹嗩吶等;下檔:負責吹長號、拉板胡;後槽:主要是打梆子、打勾鑼、敲碗碗、打小嚓;可見,皮影戲這種藝術形成有點類似於相聲中的唱雙簧。前首一張口唱戲,負責挑線的籤手需要操作偶人以符合戲曲的進程,同時上檔、下檔、後槽各自負責樂器還要跟上,烘託氣氛。「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表明的是人數增加帶來的管理難題,很顯然,皮影戲藝人演出時的協調統一,較之唱雙簧,難度又大為增加,非得長期磨合,培養默契才行。

皮影戲藝人演出

03皮影戲的流派

皮影戲是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可見極具地方特色。按照區域劃分細分為:

關中皮影戲:也稱為陝西皮影戲,分為東、西、南三路,上述華縣皮影戲便是屬於東路。最大的特點是雕工精細,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是「萬字雕」和「雪花雕」;北京皮影戲:根據金人南侵製造的「靖康之難」推算,北京皮影戲產生的時間應該在北宋末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京劇元素,在皮影偶人中有京劇臉譜的痕跡;灤州皮影戲:也稱為唐山皮影戲。其兩大特色,一是皮影偶人從額頭到鼻子幾乎為一條直線;其次唱戲之時採用的是「掐嗓」,即用手指掐著喉部發聲部位發音;成都皮影戲:明清之際,大批移民帶來的內地皮影與巴蜀文化相結合形成的一個流派。故借鑑了川劇的表演形式,不僅吸收川劇的唱腔,演出劇目上以採用了四川當地的神仙戲為主;海寧皮影戲:流行於江浙一帶。在唱腔上結合了當地的小調、方言,形成了特有的「海鹽腔」;皮影的材質就地取材,採用了羊皮;潮州皮影戲:汕尾陸豐皮影戲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戲的唯一遺存。分為挈劇和後場,挈劇負責操縱和唱戲;後場負責伴奏,所用樂器與潮劇相仿。此外還有湖南、湖北、山東等皮影戲流派。

陸豐皮影戲《哭塔》

04皮影偶人的製作

可見,皮影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與當地文化結合緊密,每個地方流派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地方特色。皮影材質上,華北地區驢多,所以皮影採用驢皮製作;同理,北京地區採用的是羊皮,西北地區採用的是黃牛皮;而南方地區採用的是水牛皮。

根據動物的生長規律,一般採用6歲左右的黃牛或驢的皮,作為皮影製作的原材料。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皮質和柔韌度都非常好,做出的皮影透明度高。根據不同部位獸皮的特點,相應地製作成皮影,後背的獸皮平整光滑,適合製作偶人的頭部和身體;四肢的獸皮以及肚皮部分較厚,適合做成偶人的腿部和桌椅。選料完畢,後續的流程:

1、制皮

將選好的獸皮放在清水裡浸泡三天後,先刮去獸皮之下的肉渣,其次是刮去外層的獸毛,然後還得逐漸刮薄,刮去裡皮。每次用得重複清水浸泡,直到將獸皮刮至白淨透亮為止。

2、畫稿

用木棒將處理好的獸皮,推磨平整光滑,壓平陰乾數十天,再蒙在畫好的皮影圖稿紙,描繪出輪廓與花紋;

3、雕刻

根據雕刻圖案的不同,使用不同型號的刀、鑿、尺和刻板,以及分別運用不同的技法,精雕細刻。其中華縣皮影有一套獨特的「推皮走刀」雕刻技術,即刻皮影時,扎在皮子上的刻刀保持不動,靠推動獸皮進行雕刻,輔以傳統繪畫的線描方式,刀鑿並用。

4、上彩

將礦物質染料溶化在「骨膠」(骨膠是由用所剩獸皮餘料熬製而成)裡。著色的過程中要保持顏料的溫度,一般均在火上邊溫邊上色,這樣處理後的顏色光鮮亮麗,經久不褪。因為獸皮存在皮囊,一旦上彩便擦不掉,需要非常小心;

5、晾乾組合

上彩之後,一般顏色只是附在表面,需要將皮影夾好陰乾,待顏色慢慢滲入獸皮。最後,將不同部分的皮影用針線縫合,組合成完整的皮影。一般來說,皮影人物由頭、胸、腰、2個上臂、2個下臂、2隻手、2條腿等11部分組成;

6、裝杆

在組合好皮影人的脖子和雙手,安上三根竹杆,以便完成前進、後退、翻騰、坐跳、滾爬等各種動作。在脖子處有一根支撐整個影人的操縱杆,叫作主杆;在影人的手上各安裝一根操縱杆,叫作副杆。

皮影縫合前後

05皮影偶人的角色分類

製作好皮影人物設計,事先則參照傳統戲劇中生、旦、淨、末、醜行當進行分類。

皮影戲中的男性角色。細分為:

小生是未成年的小男孩,如紅孩兒;文生是「文戲」中的男性形象,如《西廂記》中的張生;武生是「武戲」中的男性形象,如楊宗保;老生是老年男性的形象,如劉備。

皮影戲中的女性角色,細分為:

文旦是「文戲」中的女性形象,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武旦是「武戲」中的女性形象,如穆桂英;老旦是老年婦人的形象,如《打龍袍》中的李後;花旦則是詼諧幽默的女性形象。

俗稱花臉。分為紅淨和毛淨。紅淨是指忠烈的男性,如關羽;毛淨勇猛的男性,如張飛。

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形象,如《水滸傳》中的「鼓上蚤」時遷。

生、旦、淨、醜

06皮影戲面面觀

除了上述的人物設定,還可以通過以下特徵判斷:

看頭髮分辨婚姻狀態:這個是針對旦角。一般說來,梳著辮子的屬於未婚;盤起頭髮的屬於已婚。看鞋子分辨性別:一般在皮影戲中,男性穿厚底靴,女性穿小腳繡花鞋;看五官分辨忠奸:正面人物採用陽刻,反面人物採用陰刻。此外,還用顏色分辨:黑忠、紅烈、花勇、白奸;專屬兵器:在常有打鬥的武戲中,每位人物與使用的兵器是一一對應的。如關公用的是青龍偃月刀,張飛使用的是丈八蛇矛,嶽飛使用的元帥劍。

專屬兵器

文化人類學家萊斯特·懷特所言:文化是一個連續統一體,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個時代縱向地傳遞到另一個時代,並且橫向地從一個種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個種族或地域。但時下社會的發展,帶來器物層次的進步,給皮影戲這門表演類藝術,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隱憂,需要在演出內容和形式上,順應觀眾的審美而作出創新,才不致造成與當下社會的脫節而逐漸消亡,最後只能在博物館中陳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於傳統文化而言,確實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皮影似神仙 我身輕如燕 你面前忽隱又忽現 飄逸在雲和霧裡面 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 變世代傳承的經典……」周杰倫唱的這首《皮影戲》,就是取材自陝西元素的皮影。動靜繞指尖,光影舞翩躚。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一張獸皮、一根絲線、一盞燈就可以演繹各種劇目。栩栩如生,讓人嘖嘖生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演唱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 電影起源,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皮影戲
    昨日(7月20日),峨影1958影城因疫情的原因,在暫停營業近180天後終於重新熱鬧起來,而第一個走入影城市民李曉萌終身無限次觀影卡,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電影的歷史。在講述電影之前,我想先講一下皮影戲,雖然國外的電影要比咱們中國發展的早,但是咱們中國早在西漢就有了類似於電影的產物,就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皮影戲。這可是咱們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
  • 南宋杭州皮影戲盛行,還成立了最早的「電影電視劇老藝術家協會」
    我在前文中講述了杭州市方志館(望江路266號)內的雕版印刷體驗活動,其實,除了這一體驗活動,館內也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的體驗活動,這同樣引人好奇。讓我們不禁疑惑:杭州與皮影戲,或者說是南宋與皮影戲又有著何種關係呢?
  • 皮影戲愛好者的天堂,成都皮影博物館,感受時光的流逝
    都說電影見證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過也確實如此。從之前夜晚降臨之後繁星下的黑白電影,到現在舒適影院裡最震撼的3D視覺效果,這些都是中國文化與經濟越來越昌盛的折射。說起電影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娛樂活動,但其實在西方人發明電影之前,這種坐在黑漆漆的小黑屋裡,看著發光的白色幕布上演繹精彩劇情的表演產生於中國。就是現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它可以說是電影的鼻祖。
  • 湖北秭歸,歷經千年的「不插電電影」皮影戲,非遺被世界「看到」
    魯家班是湖北秭歸縣的一個戲班子,精通各個不同的傳統技藝,比如舞獅,雜技,耍燈,踩高蹺,皮影戲等等。魯家班的皮影戲一共有4位師父。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有一門「技術」,僅憑一張白布,兩根竹竿,便可讓「一張牛皮演繹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便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
  • 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竟是中國皮影戲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一張獸皮、一根絲線、一盞燈就可以演繹各種劇目。栩栩如生,讓人嘖嘖生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演唱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
  •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
    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 動畫短片《秒懂非遺》 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竟是中國皮影戲
    動畫短片《秒懂非遺》 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竟是中國皮影戲 時間:2020-06
  • 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皮影戲」你有看過嗎?那是童年最美記憶之一
    皮影戲你看過嗎?還記得兒時趕廟會的時候,在集市上看過。後來到了北京學習與工作,在前門大柵欄有看過,北京人叫它「驢皮影」。時過境遷,如今的皮影戲在都市越來越少見了,早在2006年,皮影戲即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皮影戲--什麼?竟然有小豬佩奇!
    2011年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電影界世界級大師卓別林也曾給予皮影戲高度評價。是人類最早的運用燈、光、影展現藝術的表達手法,可被認為是電視和電影的鼻祖!由於皮影的歷史悠久,在民間的傳播極為廣泛,又因為我國按照地域不同,各地區傳承下來的戲曲、曲藝琳琅滿目,所以皮影戲也按照地理風俗、戲曲特點分成了很多流派,觀看皮影戲成為過去人們最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其靈活多變,神來之筆的表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一部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
    是一部關於親情、傳承、文化的中國電影佳作。這片影片讓我知道了,親情是沒有國界的,看著爺爺對孫子的愛和感情,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樣的。這並不是一部討巧的電影,雖然影片可以蘊含極其強大的人文精神,但拍起來還是非常有壓力,因為在情感的處理上,迴避便成雞肋,而稍微一用力便容易煽情過度,但是《孫子從美國來》卻恰到好處擊中在狹窄的縫隙上,全篇淚點與笑點設置得非常精準。片中老楊頭是陝西華縣一名獨居老藝人,在家中珍藏著表演皮影戲的全套行當(老珍貴了)。
  • 皮影戲的困境與出路:曾是中外文化交流先驅
    在電影、電視、卡通漫畫、流行音樂等各種現代文化樣式的衝擊下,中國傳統藝術面臨著嚴峻考驗,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文化藝術正在被邊緣化,有的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以皮影戲為例,上世紀50年代,僅湖南一省就有皮影戲班社1500多個,而目前全國建制齊全、有傳承能力的皮影團體不足20個。
  • 文化休閒中的合肥記憶:看皮影戲、走馬燈、電影、話劇、報紙……
    每天匆匆而過的人不計其數,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腳下的這片土地曾記載著合肥「光和影」的記憶,見證著合肥乃至安徽電影業的發展。其實,合肥街頭關於「光與影」的歷史由來已久,傳統的皮影戲、走馬燈可以算是電影最早的雛形。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還有多個考古之最
    不過就一般而言,博物館作為城市的公共建築,其外觀大都中規中矩,很少有與其展陳主題高度一致的造型。可是在浙江省就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就連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舟」。它就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創造多個考古之最,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我們國家有許多專門性的博物館,比如關於雨傘,關於陶器,關於茶具等等,它們也同樣因其獨特而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從總體上看,博物館作為城市的公共建築,其外觀大多是中規中矩的,很少有與其展示主題高度吻合的造型。但在浙江省卻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甚至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浮在水面的「舟」。
  •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皮影戲,算是中國最早的「電影」了,最早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技藝,只要一聽到哪裡有皮影戲,大人和孩子都會爭先恐後前去觀賞,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生活。皮影戲,也是目前考證下,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真人配音,用光線照射在動物皮製作出來的人物隔亮布來演戲,不僅生動,而且也創造了活動式的影畫藝術。
  • 小小皮影戲,人間大故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皮影戲
    其實遠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已經有一種「電影」出現了,這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在古代稱為「影子戲」或者是「燈影戲」,這是一種用光源照射剪影來表達故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被國外的學者公認為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而在國外,皮影戲被稱為「中國影燈」。
  • 中國幾近消亡的皮影戲,竟讓外國人如此痴迷
    連卓別林提起皮影戲,也是讚不絕口!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更是把它用進了電影《美國往事》,想借它表達一種認識:皮影戲是電影的鼻祖,也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影像。 入夜以後,他命人圍上方帷,點上燈燭,恭請漢武帝前來觀看。漢武帝一見到帷幕中的美人仿若李夫人再世,心情大好。這段愛情故事便是關於皮影戲的創造來源。
  • 全國獨樹一幟的川西皮影戲 早已揚名海外 被譽為「最複雜的皮影」
    皮影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薄而精緻的皮影,跟民間剪紙一脈相傳,它的神奇魅力,足以令人震撼。皮影戲更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是公元前300年由埃及王託勒密索特在亞歷山大城建立的。起先,它是供奉希臘女神繆斯的神廟,附設的宮殿除神室、講堂外,還有動、植物園。收藏天文和醫學等資料,還有美術品、罕見物等。並在此進行學術活動,培養人才。直至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的一部分戰利品和中世紀的宗教紀念品也放入神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