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動畫電影,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2020-12-16 生活來點甜

皮影戲,算是中國最早的「電影」了,最早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技藝,只要一聽到哪裡有皮影戲,大人和孩子都會爭先恐後前去觀賞,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生活。

皮影戲,也是目前考證下,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真人配音,用光線照射在動物皮製作出來的人物隔亮布來演戲,不僅生動,而且也創造了活動式的影畫藝術。

宋朝時期,皮影戲開始流行於民間,由於老百姓都很喜歡聽三國的故事,也對故事裡的英雄豪傑非常神往,於是就有手藝人製作皮影人物,還給人物畫上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和服飾,活靈活現的再現了一個書中的角色人物,通過皮影戲的形式,真人講述臺詞,為大家表演起了三國的故事片斷。由於技藝人的用心製作,不僅皮影人物活靈活現,故事情節也說的引人入勝,同時還會配上樂器,樂因此呈現出的演出效果非常的生動且逼真。一下子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早的皮影戲的人物,是利用白色的紙先製作成一個小小的人,再根據不同的表演角色,畫上臉,再畫上衣服穿在小紙人外面,或直接畫於紙上。後來隨著技術的提升,手藝人發現用動物的皮代替紙製作的效果更好。皮影的人小人在製作的時候,頭部和四肢因為需要單獨操控的,因此都是分開製作的,然後用線聯綴起來,表演的時候頭可以轉動,四肢也可以擺動,同時用五根細棍操控,這樣呈現的效果非常逼真,觀看的人們看的是津津有味,樂不思蜀。

圍棋,圍棋傳說在遠古時期,由神農氏所創。神農氏有一日在水邊,無意中看到有被水衝刷的很好看的石頭,其中有像白雪一樣的白,還有像頭髮一樣的黑亮,於是神農氏撿回了很多這兩種石頭,回到部落後,神農氏在地上畫出了橫豎各九條線,形成了64個方格,將帶回來的石頭分給另外一人,兩個人一方全拿黑色,另一方全拿白色,開始往格子上放石頭,如果自己的石頭被對方的四個石頭圍起來了,那麼自己的石頭就要被對方拿走,最後看誰的石頭留在上面的最多,誰就勝利了。

這就是最早關於圍棋的起源傳說。早在春秋時期,在《孟子》一書中,有過記載,當時有一個非常厲害有名氣的圍棋高手,叫做奕秋,奕秋不僅棋藝高超,而且也會將棋藝傳授於人,因此,說明在戰國時期,圍棋已經發展的很廣泛了。

古代稱圍棋叫「對奕」,通過南北朝代的《棋經》一書,可以了解到上,圍棋的棋盤已經由最早的64方格發展到了361個交叉點,同現今的棋盤就已經很接近了。在唐宋時期,圍棋活動到了最興盛的時候,從皇帝開始就非常喜愛圍棋,這時候也出現了棋藝高超的人,經過官方的淘汰和選拔,可以進宮陪皇帝對奕圍棋。在民間,更是推廣極多。圍棋由於千變萬化,不到最後一刻不分輸贏的靈活下法,創造出了這項活動獨有的魅力。古往今來,有很多人為之著迷,甚至日夜手談,對奕過程中廢寢忘食。

象棋,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著的《楚辭·招魂》就有了相關的記錄:「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這句話的意思是,戰國時候的象棋制度是六簿棋,由兩個人分在棋旁兩側,每個人的一方各有六個棋子,其中一個棋子命名為梟,也同於今日的」帥「,取得吃掉對方的梟就取得勝利了。」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指的是下棋的方法。自此,象棋的休閒方式開始開枝散葉,發揚開來。

經過其間不斷的改良,直到北宋末期,象棋已發展的制度基本接近於現代棋盤規則,一共有32枚棋子,雙方各有帥一枚,車、馬、炮、象、士各兩枚、卒各5個。在南宋時期,象棋更是流傳範圍極廣,當時的文人與貴族均愛好象棋,同時也出現了專門製作象棋的工業手藝者。

到了清朝,象棋更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階段,民間也開始出現很多關於象棋的棋譜,大量的象棋愛好者出現,人民的業務生活又豐富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美麗的賀蘭夫人和唐高宗戲耍皮影戲的橋段,讓無數人印象深刻。  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峇里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
  • 電影起源,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皮影戲
    昨日(7月20日),峨影1958影城因疫情的原因,在暫停營業近180天後終於重新熱鬧起來,而第一個走入影城市民李曉萌終身無限次觀影卡,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電影的歷史。在講述電影之前,我想先講一下皮影戲,雖然國外的電影要比咱們中國發展的早,但是咱們中國早在西漢就有了類似於電影的產物,就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皮影戲。這可是咱們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 常德市七中: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皮影戲|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傳承與發展「湖南皮影戲」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12月11日,受常德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委派,來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皮影展演團走進市七中校園,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視聽盛宴。
  •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城皮影戲裡的刀光劍影~
    應城pi ying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年豬祭祀、石膏、年貨12月29號上午各種精彩的應城特色>都在應城龍池山莊上演最吸引小編的還是咱們中國傳統文化——「皮影戲」據表演皮影的夏想德師傅講,他所表演的並非傳統的皮影戲,而是光電皮影。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皮影戲」詳解
    中國皮影戲與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緊密相連,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活動是皮影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皮影藝術根植於民間,生動地表現了多彩民俗生活。皮影戲演出以及相關的包括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民俗惠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諸如酬神還願、驅邪避疫、祈福祭祀、歲時節慶、堂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既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重要儀式,承載著一定的倫理教化與宗教傳播功能。
  • 襄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民間瑰寶「活」起來
    有趣的湖北大越調皮影戲、熱鬧的襄陽火炮、精巧的程河柳編、細膩的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這些襄州人耳熟能詳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漢水中遊,北與河南相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善良的襄州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起源,傳遞的漢武帝的愛情,讓人羨慕
    今天小編主要跟大家聊聊皮影戲,是不是非常期待呢?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會有更新。現在人們生活的條件提高了很多,很多人都喜歡追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類的東西。其實這些比較「虛」的東西都在我們身邊,只是缺乏細心的觀察而已。很多人感慨:過年或者過節的時候,那些傳承文化的東西都在逐漸變少,呼籲大家努力讓這些快要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 一臺最古老的皮影戲,傳承的老人說「捨不得啊,我死了就失傳啦」
    【滿鄉】勇哥去探訪皮影戲時,傳承的老人說「捨不得啊,我死了就失傳啦」心疼!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皮影戲估計很多人從來沒有見過,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卻有一個84歲的老人曹德平從解放前到現在近70年來一直在傳承,最古老的戲!
  • 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代表
    這一古老的技藝,以靈活精湛的藝術形式,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以民間傳說、演義、神話故事為題材,頌揚英雄人物事跡、諷刺社會現實、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傳播正能量,曾經一度風靡在鄉間地頭,曾經雅俗共賞膾炙人口,曾經萬人空巷,曾經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皮影藝術在流傳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入鄉隨俗,衍生出很多流派。
  • 皮影戲--什麼?竟然有小豬佩奇!
    2011年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電影界世界級大師卓別林也曾給予皮影戲高度評價。是人類最早的運用燈、光、影展現藝術的表達手法,可被認為是電視和電影的鼻祖!皮影工藝品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了傳承皮影文化,尤其是為了培養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卡通人物為原型的「新一代」皮影應運而生,受到了少年兒童的一致喜愛,比如最常見的小豬佩奇皮影
  • 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只能排第三,第一大家都喜歡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也是中國古老的劇種,源於2000餘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
  • 「雙手對舞百萬兵」這種藝術堪稱中國最古老的電影
    皮影戲,是由藝人操縱影偶道具配合燈光、音樂、說唱等形式在幕布後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藝術。皮影載滿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口述盡天下事」,其演出內容包含歷史演義、傳奇、神魔仙妖等故事,無論連本大戲,還是折子戲,都是通過故事來「成教化,助人倫」。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據傳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現有的史料可考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臺藝術——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徵;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
  • ...再翻紅——會寧皮影戲走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之路
    三代人80年接力 推動皮影「破窘」再翻紅——會寧皮影戲走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之路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梁進贇 李倩燈影腔是會寧皮影戲最具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秦腔、眉戶、嗩吶調、打擊樂和白口的融合共同形成了會寧皮影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現有的300多冊劇本140多個劇目,演唱內容主要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報應類,反映英雄人物的傳奇類,反映孝道仁義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間關係的倫理類。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電影;真實電影;影像記錄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4 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工業化生產開始更加深入的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伴隨著科技這個在人類歷史漫長演進過程中,出現時間晚卻影響最為深廣的一個重要力量。
  •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三出國門對外交流
    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 通訊員胡高普)2月17日,記者從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2016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次走出國門,參加對外交流活動,分別是「荊楚文化走韓國」、「楚漢神韻」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感知中國·哈薩克斯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