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這裡我們先著重介紹一下泰山皮影,泰山皮影戲又稱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樸。據說,皮影戲在泰山已經唱了400多年了,是誰第一個把皮影戲傳到泰山已無從考究。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布景、音樂等的烘託。在早時泰山腳下的皮影戲班有十幾個,活躍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歡迎。
泰山皮影戲有四個基本特點:1 、在題材上,許多劇目取材於泰山文化傳說。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稱。3、在皮影製作上,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強烈,蘊含著山東人豪爽的民風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東大鼓為主,剛中有柔,具有雜家風格,體現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大汶口文化的流風餘韻、東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齊魯文化的傳承,在泰山演繹流變,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以泰山眾多神話傳說為素材的泰山皮影戲,傳訟智慧和正義,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比如像廣大民眾熟悉的《泰山石敢當》《碧霞元君》等劇目舊盛不衰,一直唱到今天。
泰山皮影經過歷代傳承,不斷發展和完善,於2007年首批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皮影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我們應該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