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特殊種類,皮影戲

2020-12-16 國民原創

#皮影戲#皮影戲皮影戲#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一個特殊種類,因為皮製人物和布幕舞臺等特殊條件使它過去只限於表演幻想性、誇張性的題材。回想那靈活的、色彩絢麗的種種形象,同時耳朵邊還迴蕩著那些優美的歌唱和音樂,不免為劇中那些悲苦的情狀難眉頭,為那些滑稽風趣的動作、對話愉快地一.笑 ……。總之,那個面積不大但光亮的窗子上所映射出來的形態、動作和波蕩開來的聲音,是富於魅感力,是具有強烈的衝擊力的。其實,皮影戲能夠表現的題材範圍是相當廣泛的,至少那種說它不能夠或不容易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老說法應該毫不吝惜地拋棄。《劉胡蘭》這個現代革命鬥爭故事劇目演出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關於這種戲劇的起源,雖然現在只有一些神話、傳說或揣測的說法,可是,遠在宋朝,它已經確實存在,並且在一些主要方面和這種戲劇的情形大致相近了。以它內容的豐富有趣,以它表現的巧妙,加上設備簡單,易於流動,對於過去城鄉的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村的貧苦人民),正是一種容易接近、樂於接受的文化食糧。今天,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已經有著煥然一新的面貌和精神。它要跟其他姊妹的劇種一樣,用它提高了的內容和演技,對千千萬萬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起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激勵的作用。它具有這種使命,也富有這種能力。

首先,我以為可以擴大各種題材的劇目,尤其是取材於現實生活,特別是革命鬥爭生活的劇目。幻想性題材的劇目(神話、傳說等題材的劇目),在這種戲的傳統劇目上,我想一定不少。但是,它還可以適當增添一些新的題材。因為這種戲劇在表現這類題材上更容易顯示出自己的優點,而這類題材在我國傳統及近代的人民創作中又是個取用不竭的寶庫, 其中有許多還是經過其他的藝術形式(如說唱等)或別的劇種運用過,並且取得成功的。

在擴充劇目的問題,上,我還想到幽默、諷刺故事的題材,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新編演一些取材於民間笑話或喜劇性的現實生活故事的劇本。這不僅是為了適應人民精神生活的某些需要,也是要使這種劇種便於誇張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發揮。已有的腳本似乎不妨慎重地改動一下。自然,要的確勝過原來的,又沒有顯著的副作用(如破壞劇情的統一性 或固有風格等)才好。至於新編寫的腳本,這方面自然比較容易處理了。文字既是整個戲劇的一部分,又是它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那些唱詞又是映在字幕上,因而白紙黑字清楚地印入廣大觀眾腦裡的,這就必須儘可能地使它完美些。這樣做,歸根結底,是要使整個戲劇發生更大的魅力,發揮更深入的作用。

再次,我覺得在常用技術上,有些地方也可以考慮改進。例如更好地處理劇中活動人物和人物的活動部分。就我所看到的大多數劇目,活動人物大都限於一個主角, 那主角的活動部分往又限於一隻手和頭、胸部。是否可以考慮:在某些較多人物出場的場面中,活動任務的範圍和人物活動的部分適當擴大些?又如人物轉動方法也要改善。在演出時,由於劇中人物的轉動較多或太快,使布幕上的影子現出較多的模糊、飄忽現象。 這多少影響了觀眾的注意力和感染力。

從皮影戲的地域分布看來,它無疑是世界性的一種藝術,而中國的這種藝術在世界上又是相當著名的。曾經有好些外國研究員記錄和談論過它。 他們把我們這方面的情形寫在《世界傀儡戲年鑑》《世界各國的傀儡劇》裡,或撰成《中國影子戲》一類的專著刊布,有的大學的演劇部還演出過我們這種戲劇。對於這種有世界聲譽而又在新社會裡繼續發揮著作用的民間藝術,我們一直在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 戲曲 皮影戲的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綜述浙江皮影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陸豐皮影歷史悠久,形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普及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亂時期,其他戲劇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戲班仍活躍在周邊鄉鎮,可見皮影戲的群眾基礎深厚,有很強的生命力。
  • 植根於民間的皮影戲,流傳地城廣闊,流派異彩紛呈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種人物、動物造型。在表演皮影戲的時候,需要在臺前搭上一塊白布,在用特製的燈照上光,配上鑼、鼓等的伴奏, 讓皮影的形象非常的生動活靈活現。皮影戲的出現非常的早。
  • 河北唐山民間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 皮影戲:歷史悠久的民間戲劇,曾東學西漸傳到奧斯曼土耳其
    就我而言,皮影戲絕對是一種令人讚嘆的劇種,一種令人舒適的娛樂。說起娛樂活動,電影可以說是現在最受歡迎的一種形式了。坐在「小黑屋」裡,盯著大熒幕,你就能看到各國影片,而且種類豐富,任你挑選……但是你知道嗎,在西方人發明電影之前,也有一種在白色屏幕上表演,而且很受歡迎的影子戲,它生於中國,然後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風行於世,它就是電影的鼻祖:皮影戲。
  • 皮影戲對舞蹈藝術有何影響?及其自身應該如何發展?
    一、皮影戲的相關概述(一)皮影戲的發展歷程皮影戲是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屬於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劇種,也可算作「現代電影始祖」。民間皮影戲藝術家皮影戲的種類繁多,各地區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區別上主要涉及到劇目和聲腔,伴奏的音樂有嗩吶、四弦、大阮、二胡、揚琴等,影窗戶為主要道具,一盞油燈來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
  •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2015年06月29日 14:29:44來源:新華娛樂    八喜·第四屆「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劇目展演的劇目之一的原創體驗式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於27日在海澱區圓明園皇家皮影戲苑歡樂上演
  • 中國剪紙動畫:民間傳統剪紙和皮影戲的結晶,鄉土趣味的「俗」
    那麼,剪紙動畫則代表了曾經中國動畫「俗」的一面,它是民間傳統剪紙和皮影戲的結晶,更具鄉土趣味。   小時候過節貼窗花,大家肯定都接觸過剪紙,FUN叔就曾經對這種鏤空的技藝特別著迷。民間那些巧手藝人,用一把剪刀就能製作出如此繁複精緻的剪紙,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國的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剪紙風格。
  •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中,形成了不同流派。現流存的數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構思奇妙、雕刻細膩逼真,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北京皮影戲: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鑑京劇,出現了生、旦、淨、醜、末的臉譜。北京皮影繼承了西派皮影藝術的特色,善演神話、武打和寓言劇。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有幾十齣,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細膩而著稱。  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
  • 皮影戲:東方的光影傳奇
    光和影的律動總能激發人類無盡的想像力,在西方,光影的魔力被巧妙的利用,並由此誕生了電影藝術。而在東方,光和影的傳奇則以另外的一種形式被呈現。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一種傀儡戲藝術,歷史悠久。漢武帝時,方士用燈影為皇帝重現逝去愛人的形象,以解相思之苦,皮影的傳奇由此發軔。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皮影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也是中國古老的劇種,源於2000餘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
  • 通訊: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中新社合肥4月7日電 題: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作者 張俊  「只要有人會,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藝就不會丟。」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感慨萬千。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皖南皮影戲吸取了安徽南部地區民間小調、花鼓戲、繪畫和雕刻等民間藝術逐漸發展而來。
  • 峇里皮影戲的生命力
    作為音樂研究者,心中所憂莫過於眼見古老藝術消逝,卻來不及記寫下來。傳統藝術該怎樣應對現代化,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延續它的生命?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皮影戲國家之一,今天峇里皮影戲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宗教儀式功能,我起初是為尋找傳統而來,探尋這種源自祖先崇拜的古老藝術在峇里的生存現狀,卻意外發現這個小小島嶼承載著一個大世界。
  • 皮影戲:兒時的印象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 長沙皮影戲:光影中靈動的藝術和故事
    這是湖南木偶皮影藝術歷史上首次獲得「大滿貫」的佳績,不僅充分展示了湖南木偶皮影的創作實力和地位,也讓人們勾起了對皮影戲這項「非遺」的無限懷念:一束光影,幾個小人偶,鑼鼓聲起,就是一部精彩的戲劇。據考證,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傳說始於漢,盛於宋,明朝萬曆(1573—1620)年間得以成熟,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昔日,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戲的身影,而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將皮影戲改造得不同,湖南皮影戲主要流行於長沙和衡陽,以及益陽、常德、湘潭等地。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又叫「影子戲」、「燈影戲」,簡稱「皮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形式。皮影的發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皮影戲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樂唱詞和簡單靈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眾喜愛。
  • 搖曳在光影中的千年藝術|走進非遺——邯山區範莊皮影戲
    歷史沿革皮影,俗稱「皮影戲」,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是用驢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由說、唱和音樂相結合、由藝人操作的表演藝術。這種通過光影展現的「三位一體」藝術,充滿獨特魅力,被譽為「電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動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冀南皮影戲是河北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
  • 皮影戲有什麼來歷?皮影戲的愛情故事
    皮影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戲劇,利用人物剪影來完成一個故事的創作,在當時也算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戲劇手法了。不過到底是誰發明的皮影戲呢?而且利用影子來創作故事還是需要一些想像力的,這個腦洞一般人還真想不出來。其實皮影戲的來歷和一個愛情故事有關,今天就藉此機會好好為大家講講皮影戲的發源過程。
  • 英孚教育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表演藝術——皮影戲
    (2019年8月15日,上海)活靈活現的影人在白色的幕布上舞動著,這就是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過去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娛樂活動。現在,真正的手工皮影已經越來越稀少了,但還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