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皮影戲遇到現代輕喜劇—看傳統藝術如何「潮」起來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當古老皮影戲遇到現代輕喜劇——看傳統藝術如何「潮」起來

  一塊幕布、一盞明燈,兩張方桌、五人戲班,幕布上,幾張皮影在藝人操控下,隨著時而婉轉、時而激昂的唱腔上下翻飛,演繹人間悲喜。這樣的皮影戲在中國流傳了千年之久。

  1月18日晚,在陝西大劇院裡,平面的幕布變成立體的舞臺,被操控的皮影由活生生的演員替代,幕後的戲班走上臺前……當傳統皮影戲《閻王樂》遇到現代輕喜劇,古老的藝術會煥發怎樣的魅力?

  陝西大劇院年度自製賀歲皮影喜劇《封存的皮影寶盒之閻王樂》講述了渾渾噩噩度日的青年吳力,因為沒有人生目標被死神可圖選中。走在黃泉路上,成長於皮影世家的吳力想起了老父親教他的皮影戲《閻王樂》,將它作為「人生終曲」……

  「爸,當年您教我皮影戲,希望我傳承下去,我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但今天,咱就好好地唱一回!」獨白過後,吳力緩緩戴上面具,化身皮影。與此同時,四位皮影戲老藝人登上臺前。鑼鼓點響起,一出「戲中戲」將全劇推向高潮。一曲唱罷,吳力幡然醒悟,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可圖被打動,決定給吳力重生的機會……

  「《閻王樂》是皮影戲中傳唱度很高的一出逗樂戲,講的是痴迷戲曲的張三死後在地府裡唱戲取悅閻王贏得還陽機會的故事。」吳力和張三的扮演者彌永恆說,「在劇中,吳力與張三的故事有相似之處卻又截然不同。比起吳力的無所事事,痴迷戲曲的張三活得更加純粹。通過這樣一出荒誕喜劇,我們對傳統皮影戲做了全新闡釋,希望引發當代觀眾對於生與死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以《閻王樂》作為戲劇核心,提取皮影戲的主要元素,把戲曲和戲劇結合,用演員替代皮影表演,將幕後的藝人請到臺前,讓觀眾把皮影戲的臺前和幕後盡收眼底,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對皮影戲做了創新。」「封存的皮影寶盒」系列作品製作人、陝西大劇院項目經理張嘉偉說。

  2016年,陝西大劇院啟動了「封存的皮影寶盒」項目,邀請老藝人一起探索皮影戲的創新表達。張嘉偉說,皮影傳承了千年,但現在卻因得不到年輕人的喜愛面臨斷檔,這個項目是想讓年輕人了解皮影,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2017年,將行為藝術與皮影戲相結合的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登上了第70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舞臺。

  在舞臺上,陝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同朝皮影代表性傳承人王進法和他的戲班子用最原汁原味的唱腔為整部戲劇點睛,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這不是王進法第一次走進劇院參與非遺文化創意舞臺呈現。今年78歲的王進法是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人,15歲從藝,隨著皮影戲一起走過人生沉浮。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皮影戲的土壤在鄉村,王進法跟著戲班子在農村「巡迴」演出,到了九十年代,皮影戲的生存空間急劇萎縮,原先在大荔縣活躍著的數十家皮影戲班只剩下了兩家。近年來,在農村的演出少了,走進大劇院的機會多了,王進法從幕布後走到舞臺前,皮影從「獨角戲」變成了舞臺藝術中的重要元素。除了登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舞臺,王進法還去過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演出。

  「種種創新給皮影戲提供了與時俱進的發展方案,相信能讓更多年輕人對皮影戲產生興趣,改變傳承困境。」王進法說。

(責任編輯:DF529)

相關焦點

  • 傳統與現代 王者榮耀遇到中國傳統皮影戲
    當現代電子競技碰上傳統皮影戲會發生什麼,那當然是會引得圍觀者無數了。這正是在今年TGC王者榮耀展區上發生的一幕。 熱鬧的皮影戲 頭髮花白的範正安先生在現場為玩家展示了傳統的泰山皮影。一個個玩偶在範老先生的手中變得靈動起來,範老先生一個人操作一群木偶,為玩家展現了一個又一個傳統的文化故事。
  •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2015年06月29日 14:29:44來源:新華娛樂    八喜·第四屆「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劇目展演的劇目之一的原創體驗式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於27日在海澱區圓明園皇家皮影戲苑歡樂上演
  • 【時文選粹】只有「活」起來,傳統藝術才能「火」起來
    因此,傳統文化藝術只有「活」起來,緊跟時代步伐,吸收時代與生活的「源頭活水」,創新表演形式,善用最新的媒介手段,才能夠吸引大眾的目光,真正地「火」起來。這是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領略傳統藝術之美。只有「活」起來,傳統藝術才能「火」起來(標題即觀點,運用諧音,生動別致。)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又叫「影子戲」、「燈影戲」,簡稱「皮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形式。皮影的發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皮影戲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樂唱詞和簡單靈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眾喜愛。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創新 為古老藝術開拓新市場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帆說:「雖然我們沒有在文化體制改革浪潮中改為企業,但是機制是全新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的必由之路。原封不動照搬只會導致觀眾流失,只有在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入現代理念和技術合理創新,才會向前發展。目前已探索出了一條如何走市場的創新之路。」
  • 長春:傳統皮影戲成時尚名品購物節亮點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一般採用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一般採用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  眼前這位熟練操縱皮影的人名叫馬彩萍,來自寧夏,學皮影戲已經12年了。馬彩萍表示,隨著對皮影戲的深入了解,讓她從最初的興趣愛好,逐漸變成了對皮影戲的痴迷。
  • 侯建川:讓塵封的孝義皮影戲「活」起來
    孝義皮影起源於戰國,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如何傳承和弘揚燈影戲,讓這項光影藝術熠熠生輝,三十餘年孝義皮影人侯建川一直在摸索,讓古老的燈影人「活」起來。今天的《執守初心·匠心築夢·尋找最美勞動者》系列報導我們來認識侯建川。
  • 敘皮影丨觀一場古老的皮影戲,感受歲月在歷史下的剪影
    大臣回到家後,用棉帛剪裁成了李夫人的樣子,再塗上色彩,給它安裝上木桿,然後在夜晚降臨之時拿到方帷之中,點亮了燈盞,請漢武帝入帳觀看,漢武帝看後喜歡不已。在西漢誕生的皮影戲,一直流傳至唐朝,因該朝代一度出現了盛世,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皮影戲擁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自然成為了唐朝人們衣食飯飽之餘的消遣所在,故皮影戲在唐朝隨著文化的繁榮,同樣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 皮影戲對舞蹈藝術有何影響?及其自身應該如何發展?
    一、皮影戲的相關概述(一)皮影戲的發展歷程皮影戲是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屬於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劇種,也可算作「現代電影始祖」。皮影戲感覺上比較鄉土,唱上整本大戲可以三天三夜,人物小巧,造型誇張百變,又吸收西派牛影的優點,使得演出效果更壯觀,也更吸引觀眾。二、舞蹈藝術的發展現狀(一)舞蹈藝術的現狀舞蹈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出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的故事情節,及人物情感,深受人們青睞。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淺析出神入化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乂叫「影子戲」「燈影戲」「上影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是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為一體,用燈光把人影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最初的影人和舞臺布景用厚紙雕刻,風格類似民間的剪紙。
  • 【尋找最美勞動者】侯建川:讓塵封的孝義皮影戲「活」起來
    12月16日 晴轉多雲 -8~3℃ 孝義皮影起源於戰國,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如何傳承和弘揚燈影戲,讓這項光影藝術熠熠生輝,三十餘年孝義皮影人侯建川一直在摸索,讓古老的燈影人「活」起來。今天的《執守初心·匠心築夢·尋找最美勞動者》系列報導我們來認識侯建川。
  • 峇里皮影戲的生命力
    作為音樂研究者,心中所憂莫過於眼見古老藝術消逝,卻來不及記寫下來。傳統藝術該怎樣應對現代化,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延續它的生命?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皮影戲國家之一,今天峇里皮影戲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宗教儀式功能,我起初是為尋找傳統而來,探尋這種源自祖先崇拜的古老藝術在峇里的生存現狀,卻意外發現這個小小島嶼承載著一個大世界。
  • 英孚教育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表演藝術——皮影戲
    (2019年8月15日,上海)活靈活現的影人在白色的幕布上舞動著,這就是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過去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娛樂活動。現在,真正的手工皮影已經越來越稀少了,但還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產品。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長沙皮影戲:光影中靈動的藝術和故事
    這是30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老家湖南一帶農村工作時,和一個朋友騎著自行車,跑幾十裡山路,穿山越嶺,蹚水過河去看皮影戲……」長沙籍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老師、戲劇評論家朱大平時常會想到少年時在老家寧鄉山衝裡看皮影戲的情景,「我有時想,皮影子戲之所以流行,久演而不衰,除了山村裡缺少文化設施,沒有什麼娛樂手段這一原因外,其最根本之處恐怕還是它的民俗氣和毫不做作的質樸精神。
  • 傳統記憶: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但皮影戲的魅力光環正在逐漸黯淡。。。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
  • 當皮影戲與現代元素碰撞~傳統故事的別樣演繹,這樣的皮影你愛了嗎?
    當皮影戲與現代元素碰撞~傳統故事的別樣演繹,這樣的皮影你愛了嗎?今天,「皮影大王」馬德民攜「馬氏皮影戲團」來到了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為萌娃和家長們獻上全新的傳統劇目《武松打虎》和《火焰山》。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 電影起源,中國最古老的電影,皮影戲
    昨日(7月20日),峨影1958影城因疫情的原因,在暫停營業近180天後終於重新熱鬧起來,而第一個走入影城市民李曉萌終身無限次觀影卡,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電影的歷史。在講述電影之前,我想先講一下皮影戲,雖然國外的電影要比咱們中國發展的早,但是咱們中國早在西漢就有了類似於電影的產物,就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皮影戲。這可是咱們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