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湖北大越調皮影戲、熱鬧的襄陽火炮、精巧的程河柳編、細膩的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這些襄州人耳熟能詳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漢水中遊,北與河南相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善良的襄州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坐擁豐厚殷實的「家底」,襄州區積極開展普查、認定、申報等工作,2018年,襄州區申報了程河柳編、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兩個省級非遺項目,以及程河柳編製作技藝傳承人朱德安和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曹宗金兩名市級傳承人,挖掘整理了襄陽大鼓部分資料,並新挖掘土漆製作技藝、襄陽漁鼓等14個非遺項目。
如果說挖掘和申報工作讓非遺有了「名分」,那傳承則讓非遺有了「生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程中,襄州區運用形式多樣的創新表現形式和平臺,讓非遺「活」了起來。「搞皮影戲至少牽涉三門學問,劇本創作涉及文學、人物雕刻涉及美術、演奏涉及音樂,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上演一部精彩的皮影戲。」去年6月8日,「非遺校園行,時代新傳承」活動在襄州七中舉行。活動現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大越調皮影戲唯一傳承人李有生,用皮影戲為學生們講述了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並手把手教學生表演皮影戲,向他們介紹皮影的製作技巧。
這是襄州區紮實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的普通一幕。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襄州區將非遺項目引入校園,走出了一條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通過在校園內開設非遺興趣班、開展非遺課程等,使非遺知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讓非遺重新融入人們生活,它才會擁有時代的張力和生命力。基於這一認識,襄州區堅持通過開展有效的活態傳承,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和制度等措施,培養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旅遊」,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讓非遺文化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以活動為載體,讓非遺賺足眼球。在穿天節上,襄州區非遺項目湖北大越調皮影戲、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在2018湖北(程河)第三屆柳編文化節上,8萬名遊客紛至沓來,旅遊商品銷售約30萬元,籤訂出口訂單50萬美元,籤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近5億元;在荊楚非遺展上,襄州區的非遺展位熱鬧非凡;在尼泊爾非遺展會上,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得到了世人的矚目;在廣交會上,外國友人對程河柳編豎起大拇指;在中國農民春晚上,程河柳編大放異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襄州區充分利用宣傳冊、現場展示展演等形式,讓市民集中感受特色非遺的風採;在諸葛亮文化旅遊節上,《司老爺查街》的演出場景,出現在央視新聞的畫面中……
持續推動遺址保護,讓古遺址再放光芒。在近日省政府官網發布的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項目庫名單上,襄州區龍王鎮鳳凰咀遺址被列入省文化遺址公園。這座距今43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再次得到大家矚目。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襄州區就開始了對該遺址的保護。2015年10月,襄州區文物處聯合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複查、勘探和斷面清理。2016年5月至6月,再次對城址東部的附屬遺址進行發掘。襄州區持續加強遺址保護和利用,協助開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省文化遺址公園建設,並配合組織實施保護展示工程、環境整治工程、標識導覽系統工程以及展示館(遺址博物館)、配套服務設施等建設。
新時代傳承人,讓非遺有了新希望。騎在一根竹竿上,畫著小鬍子,拿著菸袋,不時和群眾打招呼,在《司老爺查街》表演上,一個假小子飾演的司老爺非常討喜。騎在竹竿上的姑娘,正是該項目82歲傳承人郝文秀的「80後」孫女郝佩。從小耳濡目染,郝佩愛上了傳統文化,也非常理解爺爺和表演隊對非遺傳承的期望,她主動學習「騎槓」「立槓」「騰槓」等動作,從爺爺手中接過了衣缽。
同樣,湖北大越調皮影戲傳承人李有生的「90後」外孫、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曹宗金的兒子曹前飛、襄陽大頭菜製作技藝傳承人陳修改的兒子陳鵬、程河柳編製作技藝新秀朱德安……這些年輕人,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活力。
一系列的舉措,為襄州非遺項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襄州非遺走出了「深閨」,「活」了起來,綻放出新的光芒。
春風化雨勤潤物,芬芳吐蕊香滿園。伴隨著春天的腳步,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這片文化沃土的滋養下得到傳承和創新。(襄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