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民間瑰寶「活」起來

2020-12-19 中國文明網

  有趣的湖北大越調皮影戲、熱鬧的襄陽火炮、精巧的程河柳編、細膩的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這些襄州人耳熟能詳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漢水中遊,北與河南相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善良的襄州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坐擁豐厚殷實的「家底」,襄州區積極開展普查、認定、申報等工作,2018年,襄州區申報了程河柳編、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兩個省級非遺項目,以及程河柳編製作技藝傳承人朱德安和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曹宗金兩名市級傳承人,挖掘整理了襄陽大鼓部分資料,並新挖掘土漆製作技藝、襄陽漁鼓等14個非遺項目。

  如果說挖掘和申報工作讓非遺有了「名分」,那傳承則讓非遺有了「生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程中,襄州區運用形式多樣的創新表現形式和平臺,讓非遺「活」了起來。「搞皮影戲至少牽涉三門學問,劇本創作涉及文學、人物雕刻涉及美術、演奏涉及音樂,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上演一部精彩的皮影戲。」去年6月8日,「非遺校園行,時代新傳承」活動在襄州七中舉行。活動現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大越調皮影戲唯一傳承人李有生,用皮影戲為學生們講述了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並手把手教學生表演皮影戲,向他們介紹皮影的製作技巧。

  這是襄州區紮實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的普通一幕。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襄州區將非遺項目引入校園,走出了一條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通過在校園內開設非遺興趣班、開展非遺課程等,使非遺知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讓非遺重新融入人們生活,它才會擁有時代的張力和生命力。基於這一認識,襄州區堅持通過開展有效的活態傳承,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和制度等措施,培養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旅遊」,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讓非遺文化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以活動為載體,讓非遺賺足眼球。在穿天節上,襄州區非遺項目湖北大越調皮影戲、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在2018湖北(程河)第三屆柳編文化節上,8萬名遊客紛至沓來,旅遊商品銷售約30萬元,籤訂出口訂單50萬美元,籤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近5億元;在荊楚非遺展上,襄州區的非遺展位熱鬧非凡;在尼泊爾非遺展會上,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得到了世人的矚目;在廣交會上,外國友人對程河柳編豎起大拇指;在中國農民春晚上,程河柳編大放異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襄州區充分利用宣傳冊、現場展示展演等形式,讓市民集中感受特色非遺的風採;在諸葛亮文化旅遊節上,《司老爺查街》的演出場景,出現在央視新聞的畫面中……

  持續推動遺址保護,讓古遺址再放光芒。在近日省政府官網發布的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項目庫名單上,襄州區龍王鎮鳳凰咀遺址被列入省文化遺址公園。這座距今43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再次得到大家矚目。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襄州區就開始了對該遺址的保護。2015年10月,襄州區文物處聯合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複查、勘探和斷面清理。2016年5月至6月,再次對城址東部的附屬遺址進行發掘。襄州區持續加強遺址保護和利用,協助開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省文化遺址公園建設,並配合組織實施保護展示工程、環境整治工程、標識導覽系統工程以及展示館(遺址博物館)、配套服務設施等建設。

  新時代傳承人,讓非遺有了新希望。騎在一根竹竿上,畫著小鬍子,拿著菸袋,不時和群眾打招呼,在《司老爺查街》表演上,一個假小子飾演的司老爺非常討喜。騎在竹竿上的姑娘,正是該項目82歲傳承人郝文秀的「80後」孫女郝佩。從小耳濡目染,郝佩愛上了傳統文化,也非常理解爺爺和表演隊對非遺傳承的期望,她主動學習「騎槓」「立槓」「騰槓」等動作,從爺爺手中接過了衣缽。

  同樣,湖北大越調皮影戲傳承人李有生的「90後」外孫、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曹宗金的兒子曹前飛、襄陽大頭菜製作技藝傳承人陳修改的兒子陳鵬、程河柳編製作技藝新秀朱德安……這些年輕人,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活力。

  一系列的舉措,為襄州非遺項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襄州非遺走出了「深閨」,「活」了起來,綻放出新的光芒。

  春風化雨勤潤物,芬芳吐蕊香滿園。伴隨著春天的腳步,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這片文化沃土的滋養下得到傳承和創新。(襄陽日報)

相關焦點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93號院博物館在行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原標題:93號院博物館在行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文化遺產不是遠離百姓、沒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關係民生幸福指數的文化大餐。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提供資金並組織文化工作者慎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以歌曲、民間故事、戲曲)為主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完整的保存。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阿克塞縣2020年度民間民歌比賽」,全縣17名哈薩克族民歌傳承人及民歌愛好者參加了活動。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它體現著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也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重要因素,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的記憶背影」。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於2005年,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隨著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大市戰略的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由小到大、從一個單項的工作發展成為一個行業的系統工作。
  • 保護人類瑰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歷史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傳承調研隊成員於2020年8月14日到8月16日在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和張家河頭村進行暑假「三下鄉」實踐,進一步了解「壽光蔬菜生產習俗」和「懷師拳」等壽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會歷史文化,推動文化傳承。
  • 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開幕
    中國網海峽頻道11月23日訊(周曉磊 劉媛)23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現場來自11個國家的17個非遺項目和大師,國內27個省近60個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會聚一堂,共同展示、交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換屆大會丹寨召開
    中國青年網丹寨10月18日電 (記者 秦亮)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 視點|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尚創意設計大賽閉幕
    12月25日下午14時,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民間瑰寶魅力之都」2020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尚創意設計大賽閉幕式在紀曉嵐故居隆重舉行。大賽立足於西城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核心技藝或經典元素,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時尚創意設計方案,並對獲獎作品給予應用性轉化資金扶植,力求為非遺保護注入「活力、魅力、時尚」元素,為非遺融入當代生活做出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今年,大賽攜手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五所高校共同開展,共收集設計作品229件。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第七屆北京西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志願者結業 47人通過認證
    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第七屆「民間瑰寶記憶西城」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結業儀式12月5日在西城區文化中心舉行,結業儀式既是對歷屆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志願者招募系列活動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 端午節,聽習近平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隨著這朗朗上口的民間歌謠,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高度重視。在端午節之際,讓我們聆聽幾個生動的故事,感悟其中的深刻啟示。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歷史饋贈,國家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一邊篩查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邊也大力挽救許多瀕危的項目。因此,以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鏡頭畫面保存這些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就變得非常重要。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尚未涉及地方語言
    對此,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尚未涉及到地方語言。 31日,一網民發微博稱,「祝粵語申遺成功!如果你系廣東人請你轉。Cantonese(粵語)是被聯合國正式定義為語言的,並非中國某一方言!粵語,英文為Cantonese,俗稱廣東話,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並且認定為日常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尚創意設計大賽閉幕 發放獎金14餘萬元
    12月25日,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民間瑰寶 魅力之都」2020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尚創意設計大賽閉幕式在紀曉嵐故居隆重舉行。據了解,此次大賽立足於西城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核心技藝或經典元素,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時尚創意設計方案,並對獲獎作品給予應用性轉化資金扶植,力求為非遺保護注入「活力、魅力、時尚」元素,為非遺融入當代生活做出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