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區別於搶救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鼓勵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實現傳承,讓許多非遺項目逐步從「捉襟見肘」走向了「自我造血」。

  技藝不走樣 傳承無壓力

  今年6月,青海熱貢畫院16歲的藏族畫工旦正的大型唐卡《四部醫典》進入上色階段,他的師傅熱貢唐卡傳承人娘本一直在旁邊耐心指導。眼前唐卡收藏市場越來越熱,這幅精心繪製的熱貢唐卡,市場售價或許可達數十萬元。娘本說,這樣的價格「很值得」。熱貢畫院的唐卡,不但只能使用金、銀、珍珠、瑪瑙等天然顏料繪製,每一幅還必須經過藝術鑑定委員會的層層鑑定才能出售。除唐卡外,蜀繡、銀飾、木雕、內畫等精巧的非遺技藝,無一不是嚴格恪守傳統的工藝製作流程,才能創作出美輪美奐的產品。

  複雜的手工、珍貴的原料以及產品中凝結的傳統文化,這些恰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在《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堅持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這句話出現了7次之多。為了維護這條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底線,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資金、稅收等扶持政策,部分金融機構也主動提供低息貸款。

  這一點,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感受頗深。汶川地震發生後,楊華珍帶領全村婦女進行生產自救,正是靠著姐妹們的手藝和政府的貸款幫助,藏羌織繡越來越火,不僅不斷收到來自國內外的訂單,而且來找楊華珍拜師學藝的人也越來越多。

  生產性保護讓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被人們熟知。龍泉青瓷、崑曲、剪紙技藝等非遺項目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不但使非遺項目後繼有人,更帶來了現代時尚的理念,讓非遺在堅守底線的同時,更加具有創新地傳承下去。

  從增收致富到產業雛形

  對於陝西寶雞鳳翔縣六營村的胡永興來說,今年夏天真是既興奮又充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彩繪泥塑傳承人,他在忙著為鐵道部設計癸巳蛇年的站臺票主圖案。這個平日在當地被稱為「泥耍活兒」的技藝,現在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路。

  自從2011年被列為陝西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後,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組織泥塑傳承人成立民間泥塑協會,逐步形成了「小作坊特色加工,工廠化規模生產」的運作模式,不僅統一了品牌,也統一了價格,更在質量上有了保證。目前,六營村泥塑從業人員有2500多人,年創收3800多萬元,泥塑工藝品也由過去的幾十種發展到現在的170多個品種。

  在山西大同廣靈縣一個佔地56畝的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裡,廣靈剪紙被做成了產業。「我們建立了四大支撐基地,融合了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產品生產和產品展銷4個流程,已經在嘗試剪紙的產業化。」廣靈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園區總經理張棟說。以產業園區為依託,廣靈剪紙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生產,帶動了周邊4個鄉鎮9個村莊的1200名農民增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萬元。

  對於不少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項目來說,生產性保護為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提供了致富的途徑,許多非遺項目也逐漸邁上了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釀造、飲食、製藥……這些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早已擺脫了生存和傳承困境。

  與此同時,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也開始對部分非遺項目伸出了橄欖枝。去年,武漢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與3名非遺傳承人籤訂合作協議,對其木雕、剪紙和漢繡作品給予策劃和包裝,隨後推向旅遊市場。而深圳諸多民營文化公司也將目光投向四川、貴州、雲南的非遺項目,計劃以開發藝術品、演藝和旅遊的方式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從生活方式到時尚潮流

  「中壩海椒奪高產,樓上樓下都裝滿,多的賺了幾百萬,少的也有幾萬元。」這是四川木洞山歌傳承人喻良華在當地辣椒豐收後創作的歌詞。歌詞貼切,朗朗上口,家家戶戶很快就唱起來了。「把非遺供起來,那是要不得的做法,只有把它融入群眾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華說。生產性保護在非遺融入民間,走入百姓生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內蒙古包頭剪紙傳承人劉靜蘭也發現,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窗花花」如今成為人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喜慶貼紙,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窗花都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政策有了,市場有了,傳承人也有了。對眾多非遺項目來說,在較好地做到保護和傳承後,如何創新和發展,推動傳統產品的轉型和審美價值的提升,成為非遺發展的新命題。

  在今年年初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上,苗族銀飾傳承人楊光賓的展臺前,一群年輕姑娘拿起苗族姑娘的漂亮首飾在自己身上比劃著,愛不釋手。這一場景對楊光賓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已經帶著自己鍛造的銀飾走進了北京服裝學院的課堂,接受了「專業時尚姑娘」的檢驗。在課堂上,學生們不但表現出對民族服飾的興趣,更將其中的一些元素用在了自己的設計中,讓古老的非遺凸顯出了新潮感。

  近年,四川瀘州油紙傘成為「小清新」代名詞而備受當代青年追捧;雲錦、刺繡等非遺服裝活躍於國際時尚舞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恰如一條珍貴的線,將古老和現代、中國和世界緊緊相連。

  (邊思瑋)

相關焦點

  • 鴻宴飯莊獲評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
    視頻攝製:記者 付衛崢唐山鴻宴飯莊喜迎83歲生日獲評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雪漫)傳創經典,續寫新篇。在唐山鴻宴飯莊喜迎83歲生日之際,這個老字號的餐飲企業被市文旅局確定為「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唐山市群藝館館長陳泉將「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牌匾授予鴻宴飯莊總經理何寶良。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他們彈起冬不拉、用哈薩克族樸實的語言傳唱了哈薩克族民歌《故鄉》《帶羽毛的少年》等歌曲,在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使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 苗族水鼓舞的生產性保護初探
    苗族水鼓舞是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榮獲多項殊譽,但其瀕危步伐仍然在加速。生產性保護是我國最近提出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生產性保護的關鍵詞是「生產性」,可以認為,只要是人類創造出的,而不是自然界自動形成的東西,無論是否能夠獲得盈利,都與生產有關。只要與生產有關,那麼,任何人類生產的「產品」,都可以通過「再生產」而得到持續不斷的延續存在。
  • 保護人類瑰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歷史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傳承調研隊成員於2020年8月14日到8月16日在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和張家河頭村進行暑假「三下鄉」實踐,進一步了解「壽光蔬菜生產習俗」和「懷師拳」等壽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會歷史文化,推動文化傳承。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研究》項目自2011年立項以來,以各省級非遺名錄中列入中華老字號的傳統技藝類項目為主要對象,進行系統的田野調研與學術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可適用生產性保護的老字號文化遺產的範圍,選擇不同的生產性保護類型的老字號個案,進行普查、收集、記錄和研究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研究》項目自2011年立項以來,以各省級非遺名錄中列入中華老字號的傳統技藝類項目為主要對象,進行系統的田野調研與學術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可適用生產性保護的老字號文化遺產的範圍,選擇不同的生產性保護類型的老字號個案,進行普查、收集、記錄和研究,並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建議。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中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項目及傳承人授牌
    本報訊(記者 燕卓)作為西寧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之一,城中區非遺項目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近日,城中區文化館為城中區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授牌。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4.整體式(脫域):從文化生態保護的視角,將非遺置於其發生的環境中,對其以及與之相關的物質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建立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就是當中的典型舉措。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摘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排斥標準。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堅持技術指標與農耕社會傳統生產保持一致,並採用傳統生產方式進行量產,那麼這種文化產品就依然屬於非遺項目類。因為無論是技術指標體系構成的生產標準,還是傳統生產方式的量產都不是新鮮事物,其二者在傳統社會中早已存在。
  • 《中原文化地圖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卷正式通過驗收
    5月12日,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專家在鄭州召開《中原文化地圖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卷)驗收會。《中原文化地圖集》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通過「地圖+文化」的方法,將地圖、文字、圖表、圖片等融為一體來講述中原故事,是地理信息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一種科學方法,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基礎信息支撐。  《中原文化地圖集》由河南省地圖院承擔編制,前後歷時四年多時間。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王晨陽在致辭中表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度依賴於人的傳承,因此,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是擺在締約國和傳承群體、專家、研究和教育機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9個在荔灣!
    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荔灣區形成了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被譽為「西關五寶」,是嶺南地區傳統工藝文化的傑出代表。曲藝類項目——粵曲,更是荔灣非遺名單中的一大亮色。近年來,荔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較好工作成效。
  • 傳承與保護: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涇陽茯磚茶簡說
    2007年涇陽茯磚茶工藝恢復試製成功恢復生產。2011年「涇陽磚茶製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涇陽茯磚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涇陽茯茶研發中心揭牌儀式在涇陽縣橋底鎮舉行目前,茯磚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列為國家二級機密。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換屆大會丹寨召開
    中國青年網丹寨10月18日電 (記者 秦亮)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 襄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民間瑰寶「活」起來
    有趣的湖北大越調皮影戲、熱鬧的襄陽火炮、精巧的程河柳編、細膩的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這些襄州人耳熟能詳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漢水中遊,北與河南相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善良的襄州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