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由藝人操縱影偶道具配合燈光、音樂、說唱等形式在幕布後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藝術。皮影載滿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口述盡天下事」,其演出內容包含歷史演義、傳奇、神魔仙妖等故事,無論連本大戲,還是折子戲,都是通過故事來「成教化,助人倫」。
在缺少娛樂的古代社會,皮影戲成為老百姓重要的精神依託。
中國的皮影戲歷史悠久,傳說起於漢武帝思念李夫人,齊人少翁弄影還魂的故事。至北宋淮陰人張耒的《續明道雜誌》記載了京師富家子看弄影戲的故事,文獻上便有了皮影戲的記錄。
宋代皮影戲已呈現「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 「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的景象。明清時代及民國初年,皮影戲達到鼎盛時期,各地皮影劇團多者達百餘個,少亦有數十個。皮影戲在逐步的發展中吸收了當地地方戲的特點從而形成本土的特色,在唱腔表演上流派紛呈。
作為皮影戲演出的道具——影偶,在皮影戲南北分流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以河北皮影為主的「北路皮影」、以陝西為主的「西路皮影」及以河南、浙江、湖北等地為代表的「中南路皮影」三種不同造型風格。
千百年來,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中國郵政曾發行了1995-9 《中國皮影》特種郵票,把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更強調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
2011年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峇里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