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高風】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尚比亞不少民族素有能歌善舞之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迄今一共承認該國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兩項是和當地民族傳統舞蹈有關的。韋族的民族傳統舞蹈——布迪馬舞,就是2020年被納入「非遺」名錄的尚比亞民族傳統舞蹈。
韋族主要生活在尚比亞南部省的贊比西河和格溫貝河河谷,當地氣候溼潤,河流縱橫,林木茂盛,野獸眾多,韋族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養殖水牛,其次則是捕獵、採集和種植,如何「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獲得更多的食物,並保護本部落的水牛和其他生活物資不被其他部落和猛獸搶走,就成為全部落、全民族男女老幼必須學會、練熟的一項最基本技能。
傳統上,部落裡的孩子們是怎樣學會這些技能的?這些技能又是如何在平時得到操練,從而精益求精的?
答案就是「布迪馬」。
所謂「布迪馬」並非僅僅是舞蹈,而是一種古老的「戰陣」:中老年男性村民們敲打著大大小小的非洲鼓,吹著聲音尖利的牛角笛,婦女們不停旋轉著酷似經幢的「轉鈴」,抖動著手腕和裙擺的各種串珠和其他飾品,使之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在這種熱烈的節奏中,部落裡的年輕戰士和興奮的男孩子們手執長矛等武器衝在戰陣前列,不斷扭動胯部、旋轉身體,演示著孔武有力的殺敵招數,戰陣核心則是最健壯、最精銳的男子漢,他們一手執長矛,一手執棗核狀的傳統小盾,盡情表演最兇悍、最複雜的戰鬥招式,並不時用長矛敲擊盾牌,應和著鼓與笛的節拍。
舞至酣處,戰士們會隨著舞步和鼓點,大聲吶喊,中老年男性、婦女和兒童們也會各執「趁手傢伙」,通常是斧頭、木棍,跟上男子漢們的舞步,「布迪馬」就此匯成一條舉族狂歡的、有節奏的河流,每個人都踩著鼓與笛的節拍,縱情扭動著胯部,旋轉著身體。
長老們的鼓笛則是指揮、調整戰鬥動作和戰陣的信號、鼓舞鬥志的節拍。戰鬥到最激烈時刻,村中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挺身而出,為捍衛部落和自己的生存,與強敵決一死戰。一代又一代的韋族人,正是在「布迪馬」的節奏中,頑強地存續於尚比亞南部省的叢林大河間。千百年來,無數韋族頑童也正是在這亦戰陣亦舞蹈、寓教於樂的「布迪馬」舞步裡,被部族中的長輩們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傳授了在這裡生存、繁衍下去的基本技能。
除了通過教授舞蹈傳授戰鬥、勞動技能,族中長老們還必須將另一種關鍵技能代代傳授下去:製作樂器。
在韋族部落裡,樂器不僅是娛樂工具,也是聯誼工具和戰鬥武器,其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如今許多韋族部落已相當開放,「戰士們」穿著從集市上買來的二手球衣舞動長矛和盾牌,一些回村的軍警、工人也毫不「違和」地穿著制服、工作服起舞,但樂器仍然「原汁原味」:「布迪馬」使用的非洲鼓都是自製的,大的要幾人抬,小的可以一人挎著抱著。和其他非洲鼓迥異,「布迪馬」鼓不論大小,都是矮胖的圓柱形,鼓身四周有許多「毛刺」。當地長老解釋稱,這樣的形制非常便於鼓手攜帶戰鼓隨戰士衝鋒。而牛角笛的吹奏方法則別具一格——不是從尖處,而是從粗的一頭吹,因此聲音與眾不同。當地人介紹,韋族父老相傳,牛角笛有特殊的魔力,可以保佑族人大吉大利,因此只能用自己部落養的牛的角來做。
如今徵戰已不那麼頻繁,但「布迪馬」的鼓笛聲仍在韋族部落地區一年四季迴蕩:婚喪嫁娶、收穫、祭祀、歡迎新族人、擁立新酋長,歡迎遠道而來的貴賓,舉行五花八門的紀念活動……幾乎任何一件堪稱「大事」的事,都會成為跳一場「布迪馬」的理由。正如族中長老們所言,「布迪馬」是維繫韋族部落凝聚力的最有力手段,是每一個部落成員的驕傲。
對了,「布迪馬」雖然是戰舞,卻並不排外。如果您願意,可以隨時扭動胯部,旋轉身體,加入舞團,每個舞者都會很高興——因為在韋族的傳統文化中,這意味著您願意和他們一起快樂、一起為了捍衛部落和村莊的利益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