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代表

2020-12-19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

記錄者平臺山西訊(文藝記錄者 靳春華 楊文良 穆紅梅)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套皮影,一塊白布,夜幕低垂時,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

皮影戲形象誇張,人物畫稿通常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皮影人物由頭、臂、手、身等8個部分組成,經過選皮、畫稿、鏤刻、敷彩等8道工序製作而成,過程極為複雜。這一古老的技藝,以靈活精湛的藝術形式,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以民間傳說、演義、神話故事為題材,頌揚英雄人物事跡、諷刺社會現實、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傳播正能量,曾經一度風靡在鄉間地頭,曾經雅俗共賞膾炙人口,曾經萬人空巷,曾經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

皮影藝術在流傳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入鄉隨俗,衍生出很多流派。赤峰阿旗皮影藝術早年師從於唐山灤州皮影,傳承過程中也做了移風易俗的演變。

康鋼,1968年出生,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人,中共黨員。現任北京玩具協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協會會員、中視頻道書畫院院士;赤峰市阿旗皮影藝術團團長;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德康傳統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赤峰市級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多次應邀參國內大型文化活動並獲獎。被文化部相關部門授於「弘揚傳統文化、熱心公益事業"先進個人。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導宣傳。其作品被國家相關部門及國外相關機構收藏

康鋼從小在爺爺的影響下學習皮影,成立了自己的皮影戲團,用自己的力量堅守著一方皮影文化的傳承,在大環境皮影戲式微的條件下,康鋼的皮影戲團仍然堅持製作皮影人、編排劇目、抄寫影卷、還專門買了一輛流動演出車,用傳統藝術為百姓帶去歡樂。

康鋼說,「我沒有太大的能力做更大的事,做我能做的,腳踏實地幹好這個小事。我希望青年人可以多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皮影戲,關注我們。」

康鋼的父親是個木匠,他十二歲那年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木匠手藝,做木工的功底為他此後刻精細的驢皮影打下了基礎。上世紀80年代正是皮影戲的黃金時代,尤其在農村,逢年過節必有皮影戲班被請去唱戲,"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說的就是皮影戲的神奇。看的多了,康鋼開始對皮影戲著迷,竟慢慢學會了拉四胡影戲調韻。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近年電影、KTV等娛樂項目的興起,皮影戲逐漸被人遺忘。康鋼不忍看著自己鍾愛的皮影戲走向絕境,於是在大家紛紛下海創業的時候,他卻拋掉了十幾年的木匠手藝,關起門來開始一心琢磨刻皮影。

三年來,他刻成一個影箱,頭茬五百個,戳子八十個,片景及道具一千多件,手抄影卷一百多卷……

2009年,康鋼組建起了阿旗皮影藝術團。

康鋼說他要把皮影戲一直演下去,他還計劃在有生之年儘可能抄更多影卷,並且至少做出兩個箱子,將來他要把這些東西傳給熱愛皮影的後人們。他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皮影戲」詳解
    皮影戲演出以及相關的包括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民俗惠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諸如酬神還願、驅邪避疫、祈福祭祀、歲時節慶、堂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既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重要儀式,承載著一定的倫理教化與宗教傳播功能。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泰山皮影戲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新泰市、肥城市分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藝術之鄉和民間雕刻文化藝術之鄉;岱嶽區的夏張鎮、新泰市的羊流鎮被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泰安市山東梆子藝術研究院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肥城桃木雕刻等三個項目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獨杆蹺等三個項目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項目
  • 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亮相北京恭王府
    11月23日,觀眾在參觀展出的河湟皮影。當日,「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400多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多件文創產品,集中展示了西寧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城皮影戲裡的刀光劍影~
    應城pi ying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年豬祭祀、石膏、年貨12月29號上午各種精彩的應城特色>都在應城龍池山莊上演最吸引小編的還是咱們中國傳統文化——「皮影戲」據表演皮影的夏想德師傅講,他所表演的並非傳統的皮影戲,而是光電皮影。
  • 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峇里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
  • 南嶽衡山皮影戲,時代與歷史碰撞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到南嶽衡山,另外一個需要去欣賞的節目就是皮影戲,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節目之一,皮影戲在歷史上有過很重要的一段記載,是現實唱腔戲曲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也承載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這裡就是衡山的三星樓,在這裡,我們將要看到的就是這一次的衡山皮影戲。
  • 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作為早期傳入內蒙古的皮影藝術之一,巴林左旗皮影深受當地各族群眾喜愛。2005年,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和皮影劇團成立後,組織編寫了《大遼雙星》等新劇目和《巴林左旗皮影志》等史料。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三出國門對外交流
    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 通訊員胡高普)2月17日,記者從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2016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次走出國門,參加對外交流活動,分別是「荊楚文化走韓國」、「楚漢神韻」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感知中國·哈薩克斯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起源,傳遞的漢武帝的愛情,讓人羨慕
    現在人們生活的條件提高了很多,很多人都喜歡追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類的東西。其實這些比較「虛」的東西都在我們身邊,只是缺乏細心的觀察而已。很多人感慨:過年或者過節的時候,那些傳承文化的東西都在逐漸變少,呼籲大家努力讓這些快要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記得在小時候,有大群人圍住一個小舞臺,一個個小人就在布簾背後活蹦亂跳,而大家對著那小身影大聲喝彩——那就是皮影戲。
  • 花兒 唐卡 堆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北京開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青海西寧花兒與少年」本月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國家非遺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孫冬寧:分別用了相關的、青海西寧省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整體的展示,其中有振興河湟傳統工藝類的項目,像銀銅器、像唐卡繪製,像堆繡這些河湟刺繡的,這些傳統技藝類項目。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滿在現場用一錘一鏨,展示了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項目中的鏨刻。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關於皮影戲起源的說法多種多樣,其中流傳較廣的是漢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請一位術士用幻術招魂。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提供資金並組織文化工作者慎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以歌曲、民間故事、戲曲)為主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完整的保存。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
  • 菏澤麵塑(曹州面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菏澤麵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當地民間文化的代表,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19世紀中期已傳遍大江南北,20世紀早期也傳到國外。菏澤古稱曹州,位於黃河流域,過去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
  • 傳經典揚文化遊「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
    (記者:田璐 仵敏峰)「華州非遺·影動神州」2019傳承技藝 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4月28日在渭南市華州區少華山景區205庫群文化創意園拉開帷幕。此次文化藝術周,將舉辦華州皮影精品展覽,全國各地皮影代表作品與雕刻技藝展示(北京、浙江、四川、山東、河南、雲南、河北等),這位老人今年75歲,是泰山皮影傳承人範正安,掌握著最複雜的表演技藝:十不閒。說到今天來參加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非常激動。
  • 老家河南——特色民俗文化之羅山皮影
    羅山皮影戲作為河南皮影文化的優秀 代表,在羅山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深厚 的民眾基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皮影戲主要使用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不同故事, 是傀儡戲的一種,在過去的歷史中,皮影文化藝術以其獨特 的藝術特徵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貌,是民間文化 的重要載體,與人民生活相融合,經過歷代的傳承與發展,逐 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是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民俗藝術。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常德市七中: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皮影戲|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傳承與發展「湖南皮影戲」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12月11日,受常德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委派,來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皮影展演團走進市七中校園,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視聽盛宴。
  • 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啟幕
    張一辰 攝中新網陝西渭南4月28日電 (記者 張一辰)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等承辦的「華州非遺·影動神州」2019傳承技藝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4月28日在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