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者平臺山西訊(文藝記錄者 靳春華 楊文良 穆紅梅)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套皮影,一塊白布,夜幕低垂時,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
皮影戲形象誇張,人物畫稿通常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皮影人物由頭、臂、手、身等8個部分組成,經過選皮、畫稿、鏤刻、敷彩等8道工序製作而成,過程極為複雜。這一古老的技藝,以靈活精湛的藝術形式,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以民間傳說、演義、神話故事為題材,頌揚英雄人物事跡、諷刺社會現實、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傳播正能量,曾經一度風靡在鄉間地頭,曾經雅俗共賞膾炙人口,曾經萬人空巷,曾經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
皮影藝術在流傳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入鄉隨俗,衍生出很多流派。赤峰阿旗皮影藝術早年師從於唐山灤州皮影,傳承過程中也做了移風易俗的演變。
康鋼,1968年出生,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人,中共黨員。現任北京玩具協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協會會員、中視頻道書畫院院士;赤峰市阿旗皮影藝術團團長;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德康傳統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赤峰市級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多次應邀參國內大型文化活動並獲獎。被文化部相關部門授於「弘揚傳統文化、熱心公益事業"先進個人。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導宣傳。其作品被國家相關部門及國外相關機構收藏
康鋼從小在爺爺的影響下學習皮影,成立了自己的皮影戲團,用自己的力量堅守著一方皮影文化的傳承,在大環境皮影戲式微的條件下,康鋼的皮影戲團仍然堅持製作皮影人、編排劇目、抄寫影卷、還專門買了一輛流動演出車,用傳統藝術為百姓帶去歡樂。
康鋼說,「我沒有太大的能力做更大的事,做我能做的,腳踏實地幹好這個小事。我希望青年人可以多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皮影戲,關注我們。」
康鋼的父親是個木匠,他十二歲那年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木匠手藝,做木工的功底為他此後刻精細的驢皮影打下了基礎。上世紀80年代正是皮影戲的黃金時代,尤其在農村,逢年過節必有皮影戲班被請去唱戲,"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說的就是皮影戲的神奇。看的多了,康鋼開始對皮影戲著迷,竟慢慢學會了拉四胡影戲調韻。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近年電影、KTV等娛樂項目的興起,皮影戲逐漸被人遺忘。康鋼不忍看著自己鍾愛的皮影戲走向絕境,於是在大家紛紛下海創業的時候,他卻拋掉了十幾年的木匠手藝,關起門來開始一心琢磨刻皮影。
三年來,他刻成一個影箱,頭茬五百個,戳子八十個,片景及道具一千多件,手抄影卷一百多卷……
2009年,康鋼組建起了阿旗皮影藝術團。
康鋼說他要把皮影戲一直演下去,他還計劃在有生之年儘可能抄更多影卷,並且至少做出兩個箱子,將來他要把這些東西傳給熱愛皮影的後人們。他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