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皮影是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右旗和林西縣東北部等地區,具有強烈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皮影藝術形式。
它屬於北方皮影的唐山影派,以唐山灤縣灤州皮影音樂唱腔為基礎,又兼融了其他皮影流派。作為早期傳入內蒙古的皮影藝術之一,巴林左旗皮影深受當地各族群眾喜愛。
2005年,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和皮影劇團成立後,組織編寫了《大遼雙星》等新劇目和《巴林左旗皮影志》等史料。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根植於沃土的藝術形式,巴林左旗皮影正日益散發出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編者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赤峰市巴林左旗素有「皮影戲之鄉」的美譽。受當地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皮影藝術在沿襲漢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影響,人物造型、劇本和唱腔都具有鮮明的內蒙古特點。
小朋友體驗非物質文化 遺產巴林左旗皮影戲
走進草原皮影戲
在巴林左旗,真正意義上的皮影傳承人並不算多,47歲的李國華是其中比較年輕的一位,今年剛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巴林左旗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
從13歲開始,李國華就跟隨爺爺學習皮影。從事皮影藝術工作幾十年,自己創作劇本,邊唱邊演,一場戲裡可以扮演多個人物。
「巴林左旗皮影有著自己的特點,比一般的皮影高大、人物造型多樣、動物活靈活現。經過幾代皮影藝人的探索實踐,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體系。」李國華說。
巴林左旗皮影藝術在劇本、演唱、表演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遊牧文化特點。將源於中原的傳統皮影藝術,逐步發展為以巴林地區蒙古族文化、遼文化為基礎,並具有顯著草原特色的皮影藝術形式。
在影人造型、服飾上體現了北方遊牧民族特點;在劇目上既有優秀的傳統劇目,又新編了歷史劇目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劇目;在唱腔上揉進了蒙古族民歌、東北民間小調等音樂形式。皮影藝術在巴林左旗這塊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沃土上,綻放出了璀璨多姿的花朵。
在巴林左旗,皮影藝術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和喜愛,上個世紀鼎盛時期,影班發展到40餘個,從影藝人200多人。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電影、電視、電腦網路的普及,皮影藝術在當地逐漸走向低谷。皮影藝人大多年事己高,傳承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青少年觀眾數量大幅減少,演出市場日趨萎縮;老影卷、影箱流失嚴重,皮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令人堪憂。
面對嚴峻的形式,當地幾位對皮影藝術有著深厚感情和執著熱愛的老同志,在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下,開展了大量富有實效的搶救和傳承工作。諸如創作排演《大遼雙星》等新編歷史皮影戲、編寫《巴林左旗皮影志》、申報自治區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工作。
2005年8月,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在旗文化館掛牌成立。協會資料齊全、檔案完整,系統地留存了巴林左旗皮影的多項資料,為今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巴林左旗皮影戲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戲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草原皮影藝術整合優勢,在困境中突圍,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國華演示巴林左旗皮影戲
獨具特色戲中人
巴林左旗皮影之所以能夠破繭成蝶,與它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影人是分不開的。皮影人既是戲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作品。巴林左旗皮影淳樸獨特的造型、鮮豔濃烈的色彩、自由率性的構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
一般來說,人的面部比例關係為「三庭五眼」,身高比例關係為「站七坐五盤三半」。巴林左旗皮影戲影人卻並非按照自然人的結構和比例關係來造型,臉部和身體多為側面,頭部和臉部誇大,身體相對縮短。並且製作的尺寸較大,在具體影戲人物中,融入了本土歷史元素。例如在巴林左旗皮影歷史戲《大遼雙星》中:蕭太后戎裝,頭戴園盜,盜後綴有毛皮護梗,上插三根雉翔,腦後垂有狐尾兩根;遼景宗耶律賢戎裝,頭戴金龍盜,上插兩根雉翔,藍後有毛皮護梗,垂兩條狐尾,帶大圈耳環。
李國華介紹:「這些影人的造型,從構思到製作全部是由皮影藝人親手完成。扮相和著裝融合了契丹以及其它北方遊牧民族人物造型元素,十分明顯地突出了巴林左旗皮影人物造型的地域特點,以及製作藝人的本地化理解。」
據了解,巴林左旗皮影的影人和景片是用產自當地的驢皮刻制而成,故稱之為「驢皮影」。驢皮需經過反覆處理,取出上木框繃緊曬乾,最後用刮刀刮至薄如書紙,透明如紗,這樣就可以備用了。
雕刻是皮影人製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技術環節。陽刻,是保留形體線,鏤除多餘部分;陰刻,是鏤除形體線,留下大片面積。目前巴林左旗皮影大多採用陰刻的手法製作皮影。影人上色的常用顏色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為天然的礦物色和植物色。上油一般用無雜質、優質的清油,用小板毛刷多邊塗刷,均勻刷好後放置於通風之處陰乾,不可暴曬。
待上述工序全都完成後,影人就可以組裝了,把頭巷部、軀幹部、腰臀部、四肢、手腳按照人體結構依次連在一起。先訂手和下臂,再訂上臂,接著把軀幹部、腰臀部和腿訂好,然後把手臂連接到軀幹上。最後把操縱杆用鐵環連接起來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影人了。
巴林左旗皮影藝人製作出的影人、景片都是根據自己創作的劇本人物進行創作,較中原地區的皮影更為粗礦、概括,地方特點比較突出。正是由於當地藝人質樸的感悟和追求,巴林左旗影人的造型具備了強烈的地域特點和民族化特色,讓當地百姓更易接受、更為喜愛。
動物造型的皮影
動物造型的皮影
動物造型的皮影
創新影卷亮唱腔
皮影劇本俗稱影卷,是演唱皮影戲依據的文本,同時也是民間廣泛流傳的優秀文學作品。皮影藝術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傳統劇目,劇目基本以宣傳行善守孝、忠義愛國、誠實守信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為主。
巴林左旗皮影劇本基本沿襲了流傳廣泛的傳統劇本,也有「連臺戲」和「單本戲」。早期代表劇有《五峰會》《青雲劍》《二度梅》《鎮冤塔》等。一些皮影戲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不再上演,多數劇本也隨之消失。
巴林左旗皮影戲研究會成立後為進一步推動皮影藝術保護和傳承,於2005年策劃創作了歷史皮影劇本《大遼雙星》。該劇本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基礎上,結合當地歷史和地域特點,挖掘遼文化資源,創作的新型劇本。2009年到2011年期間,創作完成了《遼太祖傳奇》的劇本,該劇本較《大遼雙星》篇幅更大,內容更加廣泛。今年,他們又自創了劇本《掃天婆》,創作和改編的腳步從未停歇。
草原皮影戲基本沿襲了漆州影的唱腔,同時吸收了東北小調、蒙古族民歌以及其他唱腔和劇種的牌子曲,逐漸形成具有巴林左旗特色的唱腔,分別用於生、旦、淨、大、髯、醜等各類角色,在長期實踐和積累中形成了較為完整聲腔音樂。
皮影戲借燈取影,一場演出,班子裡的藝人分工是有傳統規矩的。兩個人是影人的操縱者,俗稱「提線的」。窗口左邊管上場的叫「上線」,負責保管影箱子,演出前做影人準備,演出過程中負責影人出場和整場操縱。臺口右側的叫「下線」,也叫「貼線的」。他管理燈光、翻影卷、配合上線操縱影人和影人下場。配音演唱演員有二到三人,他們坐在或站在中部位置,隨劇情配合說唱。有專角專唱的,也有多角多唱的,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臺子後部的二至三人為伴奏人員,分文武場,文場用絲竹樂器為演唱人伴奏,武場用打擊樂器。影班藝人雖有分工,但根據每人特長和需要都要有兼職,提線的可兼演唱,演唱的可兼伴奏,雖各司其職,但也要密切配合,成為一個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的有機整體。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皮影藝術已經逐步走向衰落,但是從皮影藝術深層蘊含的文學、民俗、美術、音樂等方面內容來講,草原皮影藝術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如今,李國華等一些巴林左旗皮影傳承人們經常到各地演出和學習,創作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劇本,組織舉辦巴林左旗皮影戲培訓班招收徒弟。李國華坦言,為了讓孩子們、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們對皮影戲進行了改良,增加了字幕機,將影人製作得更大,演出通俗易懂的兒童劇目如《狐狸和烏鴉》《三個鄰居》,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巴林左旗皮影戲。
巴林左旗這方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的沃土,滋養了皮影藝術,也豐富了皮影藝術,藝術的共同性、共融性進一步推動了華夏各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鑑、融合發展。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劇本創作,巴林左旗皮影早已深深地紮根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並開出奪目的藝術之花!(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徐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