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2020-12-19 百家號

巴林左旗皮影是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右旗和林西縣東北部等地區,具有強烈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皮影藝術形式。

它屬於北方皮影的唐山影派,以唐山灤縣灤州皮影音樂唱腔為基礎,又兼融了其他皮影流派。作為早期傳入內蒙古的皮影藝術之一,巴林左旗皮影深受當地各族群眾喜愛。

2005年,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和皮影劇團成立後,組織編寫了《大遼雙星》等新劇目和《巴林左旗皮影志》等史料。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根植於沃土的藝術形式,巴林左旗皮影正日益散發出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編者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巴林左旗皮影影人造型

赤峰市巴林左旗素有「皮影戲之鄉」的美譽。受當地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皮影藝術在沿襲漢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影響,人物造型、劇本和唱腔都具有鮮明的內蒙古特點。

小朋友體驗非物質文化 遺產巴林左旗皮影戲

走進草原皮影戲

在巴林左旗,真正意義上的皮影傳承人並不算多,47歲的李國華是其中比較年輕的一位,今年剛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巴林左旗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

從13歲開始,李國華就跟隨爺爺學習皮影。從事皮影藝術工作幾十年,自己創作劇本,邊唱邊演,一場戲裡可以扮演多個人物。

「巴林左旗皮影有著自己的特點,比一般的皮影高大、人物造型多樣、動物活靈活現。經過幾代皮影藝人的探索實踐,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體系。」李國華說。

巴林左旗皮影藝術在劇本、演唱、表演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遊牧文化特點。將源於中原的傳統皮影藝術,逐步發展為以巴林地區蒙古族文化、遼文化為基礎,並具有顯著草原特色的皮影藝術形式。

在影人造型、服飾上體現了北方遊牧民族特點;在劇目上既有優秀的傳統劇目,又新編了歷史劇目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劇目;在唱腔上揉進了蒙古族民歌、東北民間小調等音樂形式。皮影藝術在巴林左旗這塊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沃土上,綻放出了璀璨多姿的花朵。

在巴林左旗,皮影藝術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和喜愛,上個世紀鼎盛時期,影班發展到40餘個,從影藝人200多人。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電影、電視、電腦網路的普及,皮影藝術在當地逐漸走向低谷。皮影藝人大多年事己高,傳承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青少年觀眾數量大幅減少,演出市場日趨萎縮;老影卷、影箱流失嚴重,皮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令人堪憂。

面對嚴峻的形式,當地幾位對皮影藝術有著深厚感情和執著熱愛的老同志,在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下,開展了大量富有實效的搶救和傳承工作。諸如創作排演《大遼雙星》等新編歷史皮影戲、編寫《巴林左旗皮影志》、申報自治區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工作。

2005年8月,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在旗文化館掛牌成立。協會資料齊全、檔案完整,系統地留存了巴林左旗皮影的多項資料,為今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巴林左旗皮影戲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戲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草原皮影藝術整合優勢,在困境中突圍,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國華演示巴林左旗皮影戲

獨具特色戲中人

巴林左旗皮影之所以能夠破繭成蝶,與它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影人是分不開的。皮影人既是戲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作品。巴林左旗皮影淳樸獨特的造型、鮮豔濃烈的色彩、自由率性的構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

一般來說,人的面部比例關係為「三庭五眼」,身高比例關係為「站七坐五盤三半」。巴林左旗皮影戲影人卻並非按照自然人的結構和比例關係來造型,臉部和身體多為側面,頭部和臉部誇大,身體相對縮短。並且製作的尺寸較大,在具體影戲人物中,融入了本土歷史元素。例如在巴林左旗皮影歷史戲《大遼雙星》中:蕭太后戎裝,頭戴園盜,盜後綴有毛皮護梗,上插三根雉翔,腦後垂有狐尾兩根;遼景宗耶律賢戎裝,頭戴金龍盜,上插兩根雉翔,藍後有毛皮護梗,垂兩條狐尾,帶大圈耳環。

李國華介紹:「這些影人的造型,從構思到製作全部是由皮影藝人親手完成。扮相和著裝融合了契丹以及其它北方遊牧民族人物造型元素,十分明顯地突出了巴林左旗皮影人物造型的地域特點,以及製作藝人的本地化理解。」

據了解,巴林左旗皮影的影人和景片是用產自當地的驢皮刻制而成,故稱之為「驢皮影」。驢皮需經過反覆處理,取出上木框繃緊曬乾,最後用刮刀刮至薄如書紙,透明如紗,這樣就可以備用了。

雕刻是皮影人製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技術環節。陽刻,是保留形體線,鏤除多餘部分;陰刻,是鏤除形體線,留下大片面積。目前巴林左旗皮影大多採用陰刻的手法製作皮影。影人上色的常用顏色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為天然的礦物色和植物色。上油一般用無雜質、優質的清油,用小板毛刷多邊塗刷,均勻刷好後放置於通風之處陰乾,不可暴曬。

待上述工序全都完成後,影人就可以組裝了,把頭巷部、軀幹部、腰臀部、四肢、手腳按照人體結構依次連在一起。先訂手和下臂,再訂上臂,接著把軀幹部、腰臀部和腿訂好,然後把手臂連接到軀幹上。最後把操縱杆用鐵環連接起來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影人了。

巴林左旗皮影藝人製作出的影人、景片都是根據自己創作的劇本人物進行創作,較中原地區的皮影更為粗礦、概括,地方特點比較突出。正是由於當地藝人質樸的感悟和追求,巴林左旗影人的造型具備了強烈的地域特點和民族化特色,讓當地百姓更易接受、更為喜愛。

動物造型的皮影

動物造型的皮影

動物造型的皮影

創新影卷亮唱腔

皮影劇本俗稱影卷,是演唱皮影戲依據的文本,同時也是民間廣泛流傳的優秀文學作品。皮影藝術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傳統劇目,劇目基本以宣傳行善守孝、忠義愛國、誠實守信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為主。

巴林左旗皮影劇本基本沿襲了流傳廣泛的傳統劇本,也有「連臺戲」和「單本戲」。早期代表劇有《五峰會》《青雲劍》《二度梅》《鎮冤塔》等。一些皮影戲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不再上演,多數劇本也隨之消失。

巴林左旗皮影戲研究會成立後為進一步推動皮影藝術保護和傳承,於2005年策劃創作了歷史皮影劇本《大遼雙星》。該劇本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基礎上,結合當地歷史和地域特點,挖掘遼文化資源,創作的新型劇本。2009年到2011年期間,創作完成了《遼太祖傳奇》的劇本,該劇本較《大遼雙星》篇幅更大,內容更加廣泛。今年,他們又自創了劇本《掃天婆》,創作和改編的腳步從未停歇。

草原皮影戲基本沿襲了漆州影的唱腔,同時吸收了東北小調、蒙古族民歌以及其他唱腔和劇種的牌子曲,逐漸形成具有巴林左旗特色的唱腔,分別用於生、旦、淨、大、髯、醜等各類角色,在長期實踐和積累中形成了較為完整聲腔音樂。

皮影戲借燈取影,一場演出,班子裡的藝人分工是有傳統規矩的。兩個人是影人的操縱者,俗稱「提線的」。窗口左邊管上場的叫「上線」,負責保管影箱子,演出前做影人準備,演出過程中負責影人出場和整場操縱。臺口右側的叫「下線」,也叫「貼線的」。他管理燈光、翻影卷、配合上線操縱影人和影人下場。配音演唱演員有二到三人,他們坐在或站在中部位置,隨劇情配合說唱。有專角專唱的,也有多角多唱的,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臺子後部的二至三人為伴奏人員,分文武場,文場用絲竹樂器為演唱人伴奏,武場用打擊樂器。影班藝人雖有分工,但根據每人特長和需要都要有兼職,提線的可兼演唱,演唱的可兼伴奏,雖各司其職,但也要密切配合,成為一個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的有機整體。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皮影藝術已經逐步走向衰落,但是從皮影藝術深層蘊含的文學、民俗、美術、音樂等方面內容來講,草原皮影藝術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如今,李國華等一些巴林左旗皮影傳承人們經常到各地演出和學習,創作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劇本,組織舉辦巴林左旗皮影戲培訓班招收徒弟。李國華坦言,為了讓孩子們、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們對皮影戲進行了改良,增加了字幕機,將影人製作得更大,演出通俗易懂的兒童劇目如《狐狸和烏鴉》《三個鄰居》,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巴林左旗皮影戲。

巴林左旗這方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的沃土,滋養了皮影藝術,也豐富了皮影藝術,藝術的共同性、共融性進一步推動了華夏各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鑑、融合發展。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劇本創作,巴林左旗皮影早已深深地紮根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並開出奪目的藝術之花!(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徐躍)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皮影戲」詳解
    皮影戲演出以及相關的包括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民俗惠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諸如酬神還願、驅邪避疫、祈福祭祀、歲時節慶、堂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既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重要儀式,承載著一定的倫理教化與宗教傳播功能。
  • 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代表
    康鋼,1968年出生,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人,中共黨員。現任北京玩具協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協會會員、中視頻道書畫院院士;赤峰市阿旗皮影藝術團團長;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德康傳統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赤峰市級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多次應邀參國內大型文化活動並獲獎。
  • 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城喇叭戲與蓋州皮影戲,有何文化內涵與價值?
    嘉慶、道光年間,海城喇叭戲粗具規模,並在聲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形成一套體系,成為頗受民眾青睞的小戲種。光緒年間,海城喇叭戲和高蹺同臺演出,它們之間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海城喇叭戲的故事性豐富了高蹺單調的演出內容,而高蹺的娛樂性和群眾性也增強了喇叭戲的吸引力,使得喇叭戲在民間廣泛流行,經久不衰。2006年,海城喇叭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城皮影戲裡的刀光劍影~
    應城pi ying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年豬祭祀、石膏、年貨12月29號上午各種精彩的應城特色>都在應城龍池山莊上演最吸引小編的還是咱們中國傳統文化——「皮影戲」據表演皮影的夏想德師傅講,他所表演的並非傳統的皮影戲,而是光電皮影。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美麗的賀蘭夫人和唐高宗戲耍皮影戲的橋段,讓無數人印象深刻。  11月27日,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正在峇里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豔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 ...再翻紅——會寧皮影戲走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之路
    三代人80年接力 推動皮影「破窘」再翻紅——會寧皮影戲走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之路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梁進贇 李倩下圖為皮影戲表演時的情景(會寧縣文化館提供)。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李倩 攝 「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這是明朝萬曆年間,詩人瞿佑曾描繪皮影戲在當時的演出情景。
  • 光與影的絕唱|央視邀您共賞陝西皮影戲
    帳前活見李夫人CCTV10《跟著書本去旅行》欄目之古老的皮影藝術(視頻建議wifi網絡下觀看)兩千年一泓文脈方寸戲臺現人生百態>配以慷慨激昂的民間搖滾在市井巷陌,人煙生聚之地傳唱經典,教化世人皮影戲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起源,傳遞的漢武帝的愛情,讓人羨慕
    今天小編主要跟大家聊聊皮影戲,是不是非常期待呢?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會有更新。現在人們生活的條件提高了很多,很多人都喜歡追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類的東西。其實這些比較「虛」的東西都在我們身邊,只是缺乏細心的觀察而已。很多人感慨:過年或者過節的時候,那些傳承文化的東西都在逐漸變少,呼籲大家努力讓這些快要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 巴林左旗 · 燒鍋(8)
    先從私塾說起,巴林左旗的私塾最早出現在清代,那時候,旗札薩克衙門辦有「書齋」,專門培養少數王公弟子和文書,後來,八成是王公貴族弟子越來越多,便一家或一族聘請家庭教師辦私塾,專教本家和本族的弟子。從開辦燒鍋,到興辦教育;從民間百態,再到抗日烽火,巴林左旗的百年風雲似乎是一部沉重的史書……今兒,老酒鬼就講述到這裡,明天繼續!(待續)歡迎海內外人士提供相關資料,並請提出寶貴意見!文中若有誤,請知情者及時提醒告知,以便修正!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常德市七中: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皮影戲|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傳承與發展「湖南皮影戲」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12月11日,受常德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委派,來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皮影展演團走進市七中校園,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視聽盛宴。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國發 〔2008〕 19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 花兒 唐卡 堆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北京開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青海西寧花兒與少年」本月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本次展示月活動以「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為策展主題,來自西寧湟中、湟源、大通的400餘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餘件文創產品,全面展示西寧賢孝、青海花兒、湟中堆繡、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 孝義皮影戲:從三晉大地走進世界舞臺
    孝義皮影戲時代久遠,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據孝義皮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戲)第八代傳承人、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研究會會長侯建川介紹,孝義皮影起源於戰國,發展於宋金,鼎盛於明清,一直流傳至今,因其在山西省孝義地域流行,故名孝義皮影戲。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皮影戲誕生於兩千年前,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戲的身影,而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將皮影戲改造的不同,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湖南皮影戲文化。湖南皮影戲《兩朋友》湖南皮影戲,舊稱「燈戲」、「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於湖南長沙和衡陽,以及益陽、常德、湘潭等地。
  •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2020-11-25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