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班是湖北秭歸縣的一個戲班子,精通各個不同的傳統技藝,比如舞獅,雜技,耍燈,踩高蹺,皮影戲等等。魯家班的皮影戲一共有4位師父。
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有一門「技術」,僅憑一張白布,兩根竹竿,便可讓「一張牛皮演繹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便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非凡湖北#
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兩根竹竿表盡喜怒哀樂。
千百年來,皮影戲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方寸之間,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熙熙攘攘,深深地印記在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中。
三峽人家藝術團表演皮影戲的「魯家班」,原名「太和班」。「魯家班」的班主魯邦文,正是省級非遺傳承人。班中還有一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魯邦臣。他們兩兄弟為皮影堅守了一生。
只見「皮影」不見「戲」 ,傳承千年就此退場?
在當下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影視大為流行,人們開始熱衷於各種現代娛樂方式,特別是年輕人對皮影戲更加陌生,曾歷經千年沉浮卻一直生生不息的「不插電電影」如今卻很難看到了。
沒有傳承人,我們就失去了非遺。沒有受眾群體,非遺文化同樣會湮沒無聞。難道這流傳千年的皮影戲真的要失傳了嗎?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世界「看到」!
看到,了解,然後喜歡。這是非遺保護的必由之路,也是非遺傳承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在環壩集團邢昊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下,三峽人家將「太和班」請到景區,給予其充足的資金和物資支持,並安排專人學習皮影製作和皮影戲的操作技巧,同時他們也改名為「魯家班」。
流光爍金,一轉眼皮影戲在三峽人家的大舞臺上已為世界各地的遊客上演了38000多場,不僅在保護中獲得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也因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而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魯家班裡最小的藝人——90後魯佳浚,是魯家班第四代皮影戲傳承人,經過學習,已熟練掌握這門民間傳統藝術,為地方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未來,三峽人家將繼續「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賦能企業建設,積極發揮旅遊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力爭創建首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通過文旅融合再創新,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讓非遺文化被世界「看到」,為國家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歷經千年的歲月更迭,穿越無數的烽火至今,訴說古人的傳奇故事,記錄人世間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小編由衷希望皮影戲在不斷發展創新中得到新一代觀眾的喜愛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