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戲曲、舞劇、話劇、網絡閱讀……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休閒文化也變得豐富多彩。遙想曾經,交通不便、資訊不暢,影像稀缺,人們又是如何度過一天裡寶貴的休閒時光?或許,一場戲曲演出,一場話劇,一次「光與影」的追逐,報紙上的一篇好文,足以慰藉人們對文化生活渴求。十字街、江淮大戲院、合肥劇場,這些曾經的地標性建築,承載著無數合肥人的文化記憶,每每回想,心懷溫暖。
光與影 篇
原始的光影享受
宿州路20號地處合肥鬧市區,一頭是中科大附一院,曾經的安徽省立醫院;一頭是步行街,為購物娛樂之所。每天匆匆而過的人不計其數,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腳下的這片土地曾記載著合肥「光和影」的記憶,見證著合肥乃至安徽電影業的發展。
其實,合肥街頭關於「光與影」的歷史由來已久,傳統的皮影戲、走馬燈可以算是電影最早的雛形。九旬老人曾應葆已經去世,他生前常念叨著幼時在十字街看皮影戲的快樂,「坐在金鬥河邊,看著一方白色幕布上,小小的紙片影人演繹著人間百態,耳邊充斥著鄉土氣息的曲調,在那個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這是老爺子最享受的休閒。」老人的孫子小曾說,上世紀90年代,全家人到南京旅遊,晚遊秦淮河,曾應葆老人高興得連連感嘆:「這有小時的味道。」
皮影戲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發展到鼎盛時期。那會兒的廬州城,皮影戲也大受歡迎,鄉村城鎮裡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個晚上同時有幾個影班對臺「唱影」是常有的事兒。昔日十字街,今宿州路與淮河路交匯處,在古廬州城就非常熱鬧,常有各種戲班子搭臺唱戲,其中不乏皮影戲班。十字街曾上演過一出《戰太平》皮影戲,精彩絕倫的表演、韻味十足的唱腔,在此後的許多年還常常被人提起。
當時,走馬燈在廬州城也挺受歡迎,不過,這屬於節日的「玩具」,只有除夕、元宵、中秋等傳統佳節才能看到。和皮影戲一樣,走馬燈也是一種影像投射遊戲,通常都是一群小孩子們表演,又唱又跳,演繹著古逍遙戰場故事,歡鬧喜慶。「過去,在燈火通明的元宵夜, 從十字街往鼓樓那邊望去,各路花燈一齊走上街頭,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演『旱地行舟』等,熱鬧非凡。這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走馬燈。」安徽省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雲勝介紹道。
第一次追逐「光影世界」
如果說皮影戲和走馬燈是最「原始」的光影享受,那麼,合肥人第一次接觸電影,映照在光與影構造的「奇幻世界」中,則是在1925年的夏天。
安徽省立醫院的前身乃是一家教會醫院,曾有一位美國籍院長柯普仁,他在自家草坪上放映了一場講述美國西部墾荒故事的黑白無聲電影。幾年之後,醫院附近建了個遊樂園,每天晚上都會放映露天電影,廬州人家終於走進了電影世界。別看今天的宿州路20號一帶熱鬧喧囂,可在解放前卻是偏遠地段,人煙稀少,露天電影生意慘澹,不足半年就關門倒閉了。
李雲勝查閱過《合肥市電影志》,他又介紹了幾段「光影記憶」:1936年2月15日,淮安新安兒童旅行團從蚌埠去巢縣路經合肥,售票公映了《一·二八戰地寫真》等抗日宣傳片;1943年12月-1945年7月,侵華日軍佔領合肥期間,城內前大街建國小學空場等處,曾相繼放映過《海上大觀園》《凌波仙子》《大東亞戰爭實況》等影片。說到這,不得不提映典小學了,這所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學校,1935年第一個在學校操場上放映電影《春之歌》。
1946年,合肥終於有了第一家電影院——肥光電影院,先是在前大街永觀巷王家大院,後遷至縣橋西邊趙千戶巷裡已關閉的安徽大舞臺。電影院不大,放映廳最多容納800餘人,座椅就是一條條長椅,有的坐上去還「嘎吱嘎吱」地響。八旬老人張德榮幼時曾去過肥光電影院,放映的影片早就不記得了,只記得電影院裡煙霧繚繞,人們邊看戲邊抽菸、喝茶、嗑瓜子,看著看著就突然「斷片」了。那時的電影院是自己供電,電力不穩,斷電是常有的事兒。即便這樣,肥光電影院依然大受歡迎,放映日總是人潮湧動,那些膠片老電影帶給廬州人無盡歡樂,影院外「香菸、洋火」的叫賣聲成為一代廬州人難忘的記憶。
後來,合肥的電影院越來越多,鼎盛時期多達27家,解放後的第一家電影院——解放電影院、合肥的第一家官方放映站、後來的革新電影院,都在宿州路20號附近。宿州路,今天的商業街,昔日曾與電影如影相隨。
安徽電影業從這裡「走」出
宿州路20號的「正主」是安徽電影製片廠,1983年正式命名。
「其實,早在1958年春,安徽電影製片廠就宣告成立了。」李雲勝介紹,最初的製片廠將攝影基地設在董鋪水庫南岸,佔地200多畝,是今天宿州路20號無法比擬的。當時,廠裡機構、設備完善,既有編導組、攝影科和演員劇團,也有錄音車間和洗印車間等專業化的生產場所,是一個能夠獨立攝製新聞、紀錄片、科教片和故事片的中型綜合性製片廠。1962年8月,安徽電影製片廠第一部獨立拍攝的故事片《風雪大別山》殺青,這部開山之作整整影響了一代人。
最初的安徽電影製片廠雖然不大,卻有一批自己的專業演職人員,其中一部分是北京、上海、八一等製片廠「支援」的精兵強將,包括大家熟悉的石方禹、黃祖模、郭筠、陳立中等。與此同時,安徽電影製片廠還培養了一大批本土的電影工作者,從省直文化系統抽調部分人員,又在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知識青年,分批分期送到上海和北京學習。「最有趣的還是演員劇團,很多也都是從北京、上海、八一等製片廠『動員』來的,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許多年輕漂亮的演員都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了江淮之間的這座小縣城一樣的省會城市。」
1963年,國民經濟改制,安徽電影製片廠「下馬」,1983年重新「上線」後拍攝了《野媽媽》《劍歸》等故事片。還有《女駙馬》等在全國影響巨大的電影,都是從宿州路20號「走」出來的。
戲與情 篇
曾經的「王者」江淮大戲院
從步行街沿淮河路西行,百餘米處有一座琉璃瓦屋頂的建築,一眼望去頗有「戲樓子」的「味道」,這就是曾顯赫一時的江淮大戲院,曾是「合肥第一,安徽第一」「華東地區最有名的戲院」「咱們安徽人的驕傲」。
據《合肥市志》記載,江淮大戲院於1953年破土動工,1954年12月26日建成使用。它是合肥解放後由國家投資建設的安徽省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築風格的大型劇院,建築面積為3590平方米。
江淮大戲院落成後,在合肥引起很大反響,不少市民慕名前往一探究竟,今年75歲的翟君也去了,「可氣派了,像個宮殿似的,屋頂是琉璃瓦的,陽光一照閃閃發光。戲院裡面是上下兩層,全是軟椅座位,屋頂掛了很多燈,高高大大的漂亮極了。」更令合肥人稀奇的是,江淮大戲院的衛生間還安裝了抽水馬桶,這在那個年代可不多見,「許多人都是頭一回見到,甚至不敢去拉那個抽水的繩子。」李雲勝轉述聽到的趣聞。
解放初期,合肥的戲曲文化繁榮活躍,以京劇、「小刀戲」、曲藝和新興群眾戲劇為主的戲曲舞臺,適應了翻身解放了的人民群眾對新文化的渴求。當時,合肥的面積還很小,今天環城路以外的地界都是農村荒野,每逢節日或是婚喪嫁娶,常有民間的「草臺班子」搭臺唱戲。富麗堂皇的江淮大戲院落成後,到那兒去看一場大戲,成為許多合肥戲迷的夢想。而江淮大戲院也確實「爭氣」,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春香傳》首演就是在此,並連演了40場,場場爆滿,轟動合肥。此外,梅蘭芳、荀慧生、童祥齡、常香玉、紅線女、侯寶林等藝術大師,都曾在這裡留下自己的藝術形象。
許多「老合肥」至今還津津樂道的「追星史」,也與江淮大戲院有著莫大的關係。1982年,電視劇《西遊記》熱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能和他們近距離接觸是觀眾尤其是孩子們最大的願望。為了滿足合肥市民的「追星夢」,江淮大戲院特別策劃、邀請《西遊記》劇組前來演出,這在當時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引爆」全城,成為合肥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點與喜悅點。
上世紀80年代,安徽大劇院落成,江淮大戲院的部分功能被取代,逐漸被冷落了下來。
不過合肥人的文化生活又在2010年發生改變。2010年1月正式開業的合肥大劇院,委託於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隨即無數優質、高雅文化藝術演出在合肥上演,在家門口看演出,已成為很多家庭文化生活的「家常菜」。2015年起,合肥市又掀起了一場反響熱烈、影響深遠的「文化有禮、全民暢享」精品藝術文化惠民展演活動,超低的票價、高端的享受,已連續4年持續為市民送上「文化盛宴」。
業餘話劇舞臺迎來「春天」
解放初期,合肥的戲院還有幾家。遠的不說,江淮大戲院附近,如今老市政府的西邊,自古就是一塊文化寶地,新民戲院、新生平劇社、合肥劇場等先後在此「誕生」。
早在清朝年間,那裡是一座供奉天后娘娘的廟宇天后宮,也是合肥古老的戲曲演出場所之一。不知何時,天后宮消失了,徽州人方遇春在其原址上修建戲院,組織京、徽兩班唱戲,上演過《七擒孟獲》《八陣圖》《八達嶺》等徽劇傳統劇目。方遇春的戲院僅維持了幾年,1948年,董良臣等人集資又在那兒興建了新民大戲院,演唱京劇。新民大戲院極為簡陋,土坯壘牆、稻草苫頂,但這並不妨礙合肥京劇迷對它的喜愛,每天總是觀眾盈門。
關於新民大戲院的記憶,很多「老合肥」印象最深的就是「居家班」,這是個以演出京劇為主的民間職業劇團,經常在新民大戲院演出。李雲勝介紹,合肥解放後,「居家班」由軍管會接管,改名為「新生平劇社」,由當年還在唱黃梅戲的王少舫擔任社長。1950年,王少舫正式改唱黃梅戲,他離開後不久,新生平劇社改名為「新民京劇團」,後來歸為國有,更名為「國營合肥市京劇團」,演出地點仍然在新民大戲院那裡。
1954年,新民大戲院大廳傾斜,經市政府批准拆除並改建。同年11月,新戲院建成,命名為「合肥劇場」,這是合肥解放後新建的首家大型劇場,專供京劇排練、演出之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娛樂活動匱乏,不少市民閒暇時喜歡去合肥劇場看戲。「合肥劇場的內部設施在當時的確稱得上很完善,舞臺備有面幕、天幕、二道幕、腰幕、天條、邊條等,看慣了簡易劇場的合肥戲迷們,面對雄偉的合肥劇場,坐在舒適的座椅上,聽著從擴音器裡傳出的唱腔,無比享受。」
合肥市原文化館館長劉浩回憶,解放初期,合肥城內還有兩個戲院,一個是位於舊東雙井巷的「平民劇場」;另一個是東門外原鳳凰橋前街的「人民劇場」。1949年,合肥開展戲曲改革工作,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各戲院上演了《小倉山》《紅娘子》《三世仇》《易水曲》《將相和》《洞庭英雄》《木蘭從軍》等40多個新劇目,並改編了《打漁殺家》《四郎探母》《武松與潘金蓮》等30多個劇本,戲劇舞臺呈現出繁榮活躍的局面。
與此同時,群眾話劇也在合肥蓬勃興起。1949年,合肥市業餘話劇團成立,此後的一年多內,創排了《夜店》《李闖王》《美帝暴行圖》三出話劇,每次公演都極為火爆,深受合肥市民的歡迎。在此期間,皖北師範文藝班還先後排演了《棠棣之花》《大渡河》《十六條槍》等劇目十餘個。此外,在合肥業餘話劇舞臺上演出的話劇還有《原野》《窮人恨》《為祖國飛行》等劇目。為了便利業餘演出,合肥市文化館開闢了露天劇場,在淮河路修建了小劇場,市工人文化宮和區文化館也都有自己的小劇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市共有20個業餘話劇團體,活躍在大大小小的舞臺上。
文與義 篇
風雨60年 報紙記錄合肥
在曾經影像稀缺的年代,讀文也是休閒時光不錯的選擇,報紙、圖書館都大受歡迎。
合肥的第一張報紙,要追溯至1924年。和現在報紙不同,那會兒的報紙多為民辦,一間屋子、幾個進步人士,一家報館就「誕生」了。短短幾年間,小小的合肥城內竟出現了十幾家報館,尤其是抗戰勝利後,連外埠的報紙也來此設立了「記者站」。
數十年來,合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也離不開每天關注合肥大事小事的一份份報紙。既有陪伴合肥人60餘年的《合肥晚報》,也有安徽省第一份彩版發行的都市早報《江淮晨報》,為無數合肥人奉上了優質的精神食糧,滋潤著無數合肥人的文化生活。能在報紙上發一篇稿件,曾被舞文弄墨的人視為最開心的事兒,許多人至今還保存著刊文的報紙,也是他們最值得誇耀的事兒。
圖書館也承載著一代代合肥人的文化記憶。資料記載,民國12年(1923年)冬,中和局從經管廬州府文廟祭祀羨餘款中撥洋3000元,在尚節樓街,也就是今天徽州路與安慶路交口處,創辦了合肥縣立中和圖書館,這是合肥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當時是有選擇性地對民眾開放。不過,戰爭紛擾,直至解放前,合肥城內已沒有像樣的圖書館了。合肥解放不久之後,興建了皖北區合肥圖書館,之後,安徽省圖書館也在逍遙津公園西側落成。1958年,合肥市圖書館建成,當時的藏書已達10萬冊。
上世紀80年代,是合肥公共圖書館最輝煌的時代,一股全民讀書的浪潮席捲合肥,閒暇時去圖書館「淘」書是合肥人最喜歡做的事情。「70後」陳楠至今仍能記得,小時候周末和爸爸一起去圖書館的場景,「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檯上放著一個木頭盒子,裡面碼著一大摞的卡片,是圖書記錄卡片。借書的人只要告訴管理員相關信息,他們就會從相應的書架上找出來,小時總覺得這些圖書管理員很厲害,腦子裡裝了整整一個圖書館。」
李雲勝說,當時,淮河路安徽日報社院子裡還有一個少兒閱覽室,據說有圖書將近5萬冊,頗受小朋友的歡迎,可惜其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如今,進入新媒體時代,電子閱讀早已代替紙質書本,回想起曾經手捧讀書的日子,總覺得滿足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