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夢幻》紀錄片:網遊如何傳承皮影戲

2020-12-16 17173遊戲網

【17173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到中國最傳統的皮影戲藝術,再到風靡大街小巷的經典遊戲,《西遊記》的傳說,歷經千年歲月,在不同的載體之中得以流傳。現在,《夢幻西遊》攜手《舌尖上的中國》主創團隊打造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正式推出,與每一位觀眾一起,回憶這段西遊文化的傳承之路,感受傳承者的匠心所在。

「皮影戲其實和遊戲很像」

今日,國民遊戲品牌《夢幻西遊》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正式上線。這一攜手央視最權威的紀錄片團隊——《舌尖上的中國》主創團隊拍攝的紀錄片,以歷經千年的傳統藝術「皮影戲」為切入點,為觀眾展現了西遊故事如何在不同載體上,跨越時空的障礙而得以延續和重生。

該紀錄片的主角,作為《夢幻西遊》遊戲動畫師的黃劍,從小熱愛皮影戲,他坦言,很多設計的靈感是來源於西遊的皮影戲。他說:「其實做皮影戲和做遊戲很像,對於皮影戲的老師傅們來說,觀眾給了他們堅持的動力,而對於我們來說,很多玩家粉絲追隨你的遊戲,我們就會很有成就感。」

皮影戲角色的製作與遊戲更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傳統皮影戲裡,一個角色的誕生,需要老匠人傳襲多年的講究,這繁複的製作過程,也給了黃劍不少靈感

在黃劍看來,遊戲的價值不只是娛樂,人們從前在臺下,觀看者皮影戲裡的故事,如今在遊戲中演繹著開放的劇本。他希望,中國的這種傳統藝術,通過遊戲這個載體,傳承下去。

「我們和皮影戲老藝人都是工匠 希望能做到50歲」

從業十幾年來,黃劍對遊戲美術的熱愛一直沒有減退。他說:「只是想把這個事情做好,做得接近完美,希望能做到50歲。只要玩家喜歡,付出就很值。做遊戲也是和做皮影的老藝人一樣,他們是工匠,我們也是工匠。」

從皮影戲匠人對於藝術的不懈追求,到網易遊戲人在遊戲製作領域對自身產品的高標準,背後所體現的正是無數人堅持多年的匠心。也正是這份匠心,讓中國的文化精粹——《西遊記》的故事得以在不同領域,都能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歷經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如何才能煥發新生?在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中,《夢幻西遊》通過「遊戲」這個特殊的載體,為新生代玩家講述全新的西遊冒險故事——除了使用最新的動作捕捉技術,幫助角色完成施法、攻擊等不同動作,讓每一個角色更為真實、生動之外,《夢幻西遊》開發團隊還遠赴三峽皮影戲發源地採風,了解皮影戲角色的運動機制,將這種傳統藝術的魅力與遊戲融合。而在這個過程裡,西遊故事也因為最新科技的加入,而在「遊戲」的載體中變得更為飽滿和具有生命力。

匠心所在 誠意之作指明文化傳承新方向

近年來,「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題已經越發受到大眾的關注,而由《夢幻西遊》與舌尖團隊攜手打造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則通過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故事,折射出了當今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之路:不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形式,而是通過不斷的創新,佐以最新的科學技術,使它們的魅力在不同的平臺上得以延續。相信在欣賞這一紀錄片的過程中,每一位觀眾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匠心所在。

《夢幻西遊》品牌自創立至今,已經獲得了超過4億玩家的熱愛,這也使其成為了中國網遊史上最為重要的民族網遊品牌之一,並在國內外遊戲舞臺上,為中國遊戲發聲。《夢幻西遊》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一成績,就在於每一個夢幻人傾盡所有的付出和無數日夜的堅持,讓《夢幻西遊》得以從無數玩家的指尖,觸碰到他們的心間,一次次改變業內對同類遊戲的標準與認知。

【編輯:17173一人一劍】

相關焦點

  • 回放 馬派皮影戲傳承人教你如何玩轉皮影
    回放 馬派皮影戲傳承人教你如何玩轉皮影
  • 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竟是中國皮影戲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動靜繞指尖,光影舞翩躚。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皮影似神仙 我身輕如燕 你面前忽隱又忽現 飄逸在雲和霧裡面 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 變世代傳承的經典……」周杰倫唱的這首《皮影戲》,就是取材自陝西元素的皮影。動靜繞指尖,光影舞翩躚。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一張獸皮、一根絲線、一盞燈就可以演繹各種劇目。栩栩如生,讓人嘖嘖生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演唱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 通訊: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吳金陵是從事皖南皮影戲年齡最大的藝人,今年已經80歲了。他說,農耕為主的先民們祖祖輩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皮影戲是農民們空閒時最喜歡的演出節目,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五穀豐熟之時,都少不了搭臺唱上幾本皮影戲。  「過去皮影戲都是點蠟燭,唱戲全憑一張嘴,既要能操縱多個皮影,又要能打銅鑼板鼓。」吳金陵說,要想學好皮影戲至少需要三年。
  • 傳承與創新-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皮影戲,是表演皮影戲的演員在影幕後邊操控著用皮影製作出的歷史人物,進行演唱的戲曲,它的傳承不僅是戲曲的傳承,還是皮影製作的一種傳承,而唐山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齊全,傳承下去也是一項重要的事情。記住唐山皮影,也就記住了中國。傳承的過程總是磕磕絆絆。對於我們來說,傳承唐山皮影就像喜歡動物一樣簡單。
  • 寧夏:鄉村「說唱皮影戲」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銀川4月25日電(記者許晉豫)「千秋英雄燈下舞,萬古豪傑手內提」——夜幕降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麻黃山鄉,道情皮影戲《白狗圈》正式上演。在白熾燈映照下,白布上的皮影栩栩如生,白布後面的9名「演員」吹拉彈唱、舞動皮影,十分熱鬧。
  • 小小皮影戲 傳承大夢想
    「你上五臺山幹啥,你就跟我上山與我們姑娘拜個天地得了。」64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望奎皮影戲第四代傳人谷寶珍一手拿著皮影人物,一手攥著銅鼓,奪步向前,按照劇情把手中皮影人物在白幕上翻滾著。「叮咣、叮咣」,73歲的皮影戲老藝人宋官榮用雙手十指控制著另一個皮影人物楊宗保順勢來到白幕上,一幕幽默風趣的皮影唱腔對話由此展開。
  • 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皮影戲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墩皮影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黃墩鎮將皮影戲搬進校園,讓學生們零距離感受皮影的藝術魅力,更好傳承皮影非遺文化。12月16日,黃墩鎮初級中學大會議室裡鑼鼓陣陣,學生們正在觀看皮影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在幾雙巧手的擺弄下粉墨登場,一幕幕場景在方寸之間配合著鑼鼓點活靈活現,精彩的表演贏得學生陣陣掌聲。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第六屆非博會上,百年濟南皮影戲講述時代新生活
    第三代傳承人李興時曾和叔叔一起創作以抗美援朝為內容的皮影戲,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收入《中國文藝界支持抗美援朝》紀錄片,在朝鮮放映,讓濟南皮影第一次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李興時還製作了10集皮影戲《西遊記》,被文化部選中作為特殊外事禮物與東南亞進行文化交流。李興時於2009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用皮影製作遊戲微電影,大話探索文化傳承邊界
    大話西遊十幾年來一直在積極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不斷追求在國風傳承道路上的創新。最近,大話攜手成都博物館在傳承皮影這一傳統技藝時,就特意製作了一部微電影,讓人們看到了大話在國風文化傳承上的無限可能性。「國風」創新,皮影微動畫再現傳統經典作為國風網遊的扛鼎之作,大話西遊在傳承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推出了一部微型動畫電影《蓬萊的日常》,並將其植入到了遊戲中。電影講述了在遙遠的東方——蓬萊,與世無爭的新種族龍族突然面臨從天而降的一場大火,龍族的成員使出渾身解數守護家園的故事。
  • 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創新 為古老藝術開拓新市場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帆說:「雖然我們沒有在文化體制改革浪潮中改為企業,但是機制是全新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的必由之路。原封不動照搬只會導致觀眾流失,只有在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入現代理念和技術合理創新,才會向前發展。目前已探索出了一條如何走市場的創新之路。」
  • 皮影戲傳承多年,在將來會慢慢淡出視線嗎?
    慢慢的經過長達兩千多年的發展和傳承,就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關中皮影戲其俗小神的特殊性,歷來不為正統文人重視,所以其起源及流變撲朔迷離,難覓詳蹤。皮影戲作為中國的一種特色民俗文化,在世代傳承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來自民間,來自姊妹藝術的營養,為當地老百姓看見後都很喜歡。
  • 卓別林稱讚的皮影戲,在國外是「中國影燈」,為何在中國無法傳承
    「微薄的身軀,刻劃出厚實尊嚴;小小屏幕,撐起大大一片天;觀眾靜候在我的眼前,燈光閃耀在後面,我碎碎念……皮影似神仙,我身輕如燕;你面前忽隱又忽現,飄逸在雲和霧裡面;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變世代傳承的經典」這是周杰倫的歌曲《皮影戲》裡面唱到的。
  • 一部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
    是一部關於親情、傳承、文化的中國電影佳作。這片影片讓我知道了,親情是沒有國界的,看著爺爺對孫子的愛和感情,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樣的。這並不是一部討巧的電影,雖然影片可以蘊含極其強大的人文精神,但拍起來還是非常有壓力,因為在情感的處理上,迴避便成雞肋,而稍微一用力便容易煽情過度,但是《孫子從美國來》卻恰到好處擊中在狹窄的縫隙上,全篇淚點與笑點設置得非常精準。片中老楊頭是陝西華縣一名獨居老藝人,在家中珍藏著表演皮影戲的全套行當(老珍貴了)。
  • 《拎起寂寞的影子》:林清玄鄉愁中的故鄉,皮影戲需要傳承和發揚
    不光觀眾看不懂皮影戲,就連皮影戲比賽的評委都沒有看過,這又該如何評呢?林清玄開始帶領我們,從皮影戲歷史、現狀、原因、演員及傳承五個方面,讓我們意識到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在皮影戲比賽的現場,林清玄先生採訪觀眾,就連白髮蒼蒼的老戲迷都不知道皮影是用什麼做成的,當林清玄告訴他們,皮影是用牛、羊、驢皮刻成的,再用銅油和油彩繪上顏色,這些老戲迷卻一個個瞪大眼睛問:"牛羊驢皮怎麼能動呢?
  • 這群年輕人想把皮影戲傳承下去
    他們向老一輩皮影戲藝人學習製作、表演,並將皮影戲帶入小學課堂,給孩子們表演,科普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想為皮影戲發聲,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傳承下去。
  • 歷史的機緣與巧合是怎樣將皮影戲傳承到了曹氏家族
    他的皮影戲曾在央視農民新春聯歡會西吉專場舞臺上與全國觀眾見面,女兒曹玉萍不僅將皮影戲繼承了下來,還受聘於國家5A級景區——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參加演出。兒子曹永歸作為第二代傳人,已經承接父親的技藝。在發揚、傳承皮影戲的道路上,曹志勤和他的兒女們還要走很長的路。
  • 「皮影王」秦禮剛原創皮影戲傳承非遺文化
    (蘭豔 陳凌 鄧煒奕)日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皮影戲大師秦禮剛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皮影戲藝術形式,在湖北工業大學演繹了一場原創皮影戲《鯰魚的傳說》。該劇本源於一個古老傳說,由秦禮剛和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劍平聯手改編而成,首次運用皮影戲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呈現。劇本共分「鯰母託孤」、「善惡相鬥」、「仙翁指路」和「躍過龍門」四幕。隨著鑼鼓聲和弦樂聲響起,約兩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後,時而青煙繚繞,時而光影變幻,螺、蚌、蝦、蟹在熒幕上下翻騰,活靈活現。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