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百年皮影戲老藝人:含淚談傳承之困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解說】河南長垣縣呂氏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承人呂心哲老人,每逢回憶起自己近百年的皮影時光,便老淚縱橫。如今,已98歲高齡的老人最擔憂是皮影戲的傳承。

  【解說】據呂氏族譜記載,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技藝可追溯至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呂心哲生於1915年,系長垣縣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人。今年初,在公布的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他被認定為長垣縣五彩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解說】河南長垣縣呂氏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承人呂心哲老人,每逢回憶起自己近百年的皮影時光,便老淚縱橫。如今,已98歲高齡的老人最擔憂是皮影戲的傳承。

  【解說】據呂氏族譜記載,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技藝可追溯至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呂心哲生於1915年,系長垣縣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人。今年初,在公布的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他被認定為長垣縣五彩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解說】30日,記者前往河南長垣縣採訪,98歲的呂心哲老人熱情地向記者展演了幾場「拿手好戲」,《西遊記》系列節目演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同期】(呂心哲)我爺爺都唱皮影,(爺爺那一輩都有)祖傳,(祖傳,咱這個說是有三百年歷史,是從明代還是從清朝)清朝都(在)演。

  【解說】如今,呂心哲的三兒子呂子武,算是這項古老藝術較為嫻熟的傳承者,但正值壯年的他們也面臨困境。呂子武向記者傾訴,為了呂氏五彩皮影戲能完好地傳承下去,近年來他四處奔波,從未停歇。他覺得自己作為傳承者,不能讓老祖輩留下的技藝丟掉。但一直堅守著這門古老的技藝,生存已成最大困境。

  【同期】(呂心哲三兒子 呂子武)包括我那兒子啊,我那侄子啊,他們都會,但現在金錢社會,你不打工,現在光依靠著這個皮影是不行啊,你吃喝顧不了,不能解決溫飽問題。

  【解說】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專家範慄方對呂氏皮影戲的傳承問題亦較為關注。

  【同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專家 範慄方)我覺得這個,作為長垣皮影,歷史古老,並且有這個淵源,應該是有競爭力的,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幹別的掙錢,都願意幹這了,所以這個確實屬於病危。

  記者 闞力 河南長垣報導

關鍵詞:皮影戲 藝人

分類名稱: CNSTV

相關焦點

  • 通訊: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中新社合肥4月7日電 題: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作者 張俊  「只要有人會,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藝就不會丟。」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感慨萬千。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皖南皮影戲吸取了安徽南部地區民間小調、花鼓戲、繪畫和雕刻等民間藝術逐漸發展而來。
  • 皮影戲傳承了這麼多年,給很多人留下不錯的印象,讓社會更加和諧
    所以我們也要改變平時的一些生活習慣,可以在困的時候去做一些有氧呼吸,多多的去戶外進行運動,經常去散一下步,看一下外面的世界,讓眼睛適當進行一下放鬆。其實我們可以多出門看看一些文化藝術表演,很多能在人們心中留下不錯印象,給人傳播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 小小皮影戲 傳承大夢想
    「叮咣、叮咣」,73歲的皮影戲老藝人宋官榮用雙手十指控制著另一個皮影人物楊宗保順勢來到白幕上,一幕幽默風趣的皮影唱腔對話由此展開。   望奎縣文化館副館長孫福軍說:「望奎素有『皮影之鄉』美譽,18世紀末即有河北樂亭皮影藝人來望奎落腳演唱。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河北『樂亭影』腔調,形成黑龍江『兩合水』皮影的韻致風格。
  • 河南農民唱皮影戲50年,祖上殺一頭牛做皮影,他下定決心要傳承
    我叫楊玉成,河南鶴壁市濬縣白寺鄉白寺村人,今年58歲。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一名表演皮影戲的藝人,算起來我七八歲就開始學皮影戲,至今跟皮影打交道已有五十餘年,也是我們村皮影戲的第三代傳人。責任田分產到戶的時候,我的幾個師傅都老得出不去了,我們幾個年輕徒弟也忙著種地,再說那時候流行電影了,這皮影戲就演演停停,丟了好些年。雖然不外出演戲,可幾個人在村裡沒事還是要聚在一起,這是個愛好嘛,大家吹拉彈唱,自己也感覺身心舒坦。
  • 卓別林稱讚的皮影戲,在國外是「中國影燈」,為何在中國無法傳承
    「微薄的身軀,刻劃出厚實尊嚴;小小屏幕,撐起大大一片天;觀眾靜候在我的眼前,燈光閃耀在後面,我碎碎念……皮影似神仙,我身輕如燕;你面前忽隱又忽現,飄逸在雲和霧裡面;傲氣貫山巔,隨性唱一遍變世代傳承的經典」這是周杰倫的歌曲《皮影戲》裡面唱到的。
  • 《指尖上的夢幻》紀錄片:網遊如何傳承皮影戲
    現在,《夢幻西遊》攜手《舌尖上的中國》主創團隊打造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夢幻》正式推出,與每一位觀眾一起,回憶這段西遊文化的傳承之路,感受傳承者的匠心所在。皮影戲角色的製作與遊戲更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傳統皮影戲裡,一個角色的誕生,需要老匠人傳襲多年的講究,這繁複的製作過程,也給了黃劍不少靈感
  • 回放 馬派皮影戲傳承人教你如何玩轉皮影
    回放 馬派皮影戲傳承人教你如何玩轉皮影
  • 河間皮影戲:兩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選用上等驢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20多道工序手工雕刻而成。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的手法與風格。「在河間流傳的眾多藝術形式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河間皮影戲已歷經數百年的傳承。由於過去老藝人們學習主要靠口授心記,並無文字和劇本,因此,至今在河間民間只保留有少量演出劇本,顯得彌足珍貴。」
  • 《拎起寂寞的影子》:林清玄鄉愁中的故鄉,皮影戲需要傳承和發揚
    因為我個人對戲曲稍有了解,尤其是京劇、黃梅戲以及河南豫劇,所以我對第一部分的內容,鄉村的臉尤其印象深刻,我從這部分內容中看到了皮影戲這種民間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據民間傳說,臺灣的皮影戲是由潮州一位有名的藝人阿萬師,隨鄭成功軍隊將皮影戲帶到臺灣的。清朝軍隊進入臺灣後,阿萬師為了避難,來到高雄,皮影戲才在臺灣開始傳下來,慢慢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皮影戲也演變為今天這樣子承父業、代代相承的傳統。
  • 一部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
    是一部關於親情、傳承、文化的中國電影佳作。這片影片讓我知道了,親情是沒有國界的,看著爺爺對孫子的愛和感情,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樣的。片中老楊頭是陝西華縣一名獨居老藝人,在家中珍藏著表演皮影戲的全套行當(老珍貴了)。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復州皮影戲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發展的藝術結晶,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復州皮影戲起源於明末清初,是由當時來自於中原的戍邊將士、經商和移民的群眾帶入遼南復州。在清朝嘉慶年間,山東的皮影藝人闖關東來到了遼南,復州皮影戲開始廣泛流行。直到1949年,復州皮影戲才開始重新回到歷史舞臺,復州皮影戲才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
  • 文化丨留住皮影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走近冀南皮影戲
    我國皮影戲歷史悠久,歷史上最早的記載是宋代中原皮影戲。冀南皮影戲系宋代中原皮影戲的嫡脈流傳,具體的起始年代已難以考證。據一些民間老藝人相傳,北宋滅亡以後,金國侵入宋朝的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兩個皇帝擄走,一些能工巧匠及皮影藝人也包含在內。在被押解向金國走的路上,這些皮影藝人半路逃跑,其中一部分藝人在冀南一帶安了家,並將皮影藝術逐漸傳開。
  • 長沙皮影戲:光影中靈動的藝術和故事
    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秩事,現場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觀眾看後忍俊不禁。近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紅大紫,其實,在長沙經典皮影戲劇目中,就有《哪吒鬧海》,用皮紙襯殼製作出來的「皮影哪吒」,無論是精氣神還是藝術形象,一點都不輸《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動漫哪吒」。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豔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根據劇中的角色和襯景的設計,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而成,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的透射,將影人映視到屏幕上。
  • 第六屆非博會上,百年濟南皮影戲講述時代新生活
    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句話是對皮影戲藝人的稱讚。一方純白的幕布後面,皮影戲人又演又唱,配以鏗鏘的民間曲調和接地氣的大眾故事,總能引來陣陣喝彩聲。
  • 這群年輕人想把皮影戲傳承下去
    他們向老一輩皮影戲藝人學習製作、表演,並將皮影戲帶入小學課堂,給孩子們表演,科普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想為皮影戲發聲,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傳承下去。
  • 皮影戲: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圖)
    誰曾想到,這裡曾經屋漏如注,黯無生機,藝人各奔東西。  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以及陸豐經濟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人們生活優越後懷舊情結越來越濃厚等因素的刺激,皮影戲等來了發展的春天。這也依稀是珍稀劇種傳承保護的春天。  皮影戲的華麗轉身,給珍稀劇種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一場得失並存的實驗。皮影戲與現代動漫的結合,是自我擴大還是自我消融?
  • 非遺傳承:商丘非遺微視頻展播《皮影戲》
    皮影戲皮影戲,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燈光將其影子投射到布幕上,在藝人的操縱下,做出各種動作,配以說唱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曲藝術。皮影戲是融雕刻、動畫和說唱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雅俗共賞,簡便易行。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大鬧災荒,赤地千裡,睢縣城東南12公裡秦廟村的張立明,年僅15歲便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到安徽蚌埠。他在那裡看到人家玩皮影,就託人說合,拜了一名皮影藝人為師。張立明聰穎好學,一年功夫便掌握了操作的要領,學會一些常演的劇目。回家後與學唱墜子的同胞兄長張立興同演皮影戲,並請其師叔前來指導。
  • 民間傳承續「香火」 河北灤州皮影「活」起來
    兩名學生演唱,七八名學生在幕布後面手持竹棍操縱影人表演,這些來自灤縣龍山初級學校的小皮影藝人正在成為灤州皮影走出「絕唱」困境的民間傳承力量。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主流之一,灤縣也被稱作「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戲是一種流傳區域相當廣的民間戲曲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