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蠟染。
非遺手藝人展示盤繡技藝。
點進一些知名電商平臺,帆布包、衛衣、摺扇、銀項鍊……一款款帶著「非遺風」的別致生活用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些看上去頗有設計感的物件,是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合作的產物。
眼下,非遺產品已不僅僅停留在收藏品序列,漸漸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不少年輕人成了非遺的「粉絲」,而「將非遺穿上身」則是年輕人個性表達的新選擇。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發布的首份《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非遺消費潛力被激發,非遺傳承人群數量持續增加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國潮風興起◆
年輕人「種草」非遺產品
近年來,電子商務模式逐漸在非遺產品與年輕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報告》顯示,在電商平臺出售的非遺產品門類中,首飾配飾最受年輕消費者喜愛,佔比40.7%。線上非遺消費人群呈年輕化趨勢,「80後」成主流,「90後」佔比上升。在地域方面,廣東、四川、北京的非遺「迷弟」「迷妹」們則佔據前三位。
記者翻看留言發現,對非遺本身或商品設計外觀的喜愛,是不少年輕人「種草」的主因。「90後」受訪者小潘說,一些融入設計元素的「現代民族風」服飾比傳統非遺服飾更易於穿搭,深受同齡人的喜愛。
「將少數民族或傳統文化元素,加入到服裝、背包、皮鞋、首飾的設計中,既提升了整個產品的設計理念,也給消費者帶來新奇感,是很巧妙的結合。」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馬知遙說。
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李紫螢指出,目前看到的非遺跨界產品,大部分還是比較粗糙的工藝品,缺少更精細的手工藝門類參與,比如嶺南地區的廣彩、木雕等。「廣東傳統工藝資源深厚,在與文創結合方面應該多做一些探索。」
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加入「非遺新經濟」的行列中。早在2017年5月,唯品會就推出專注非遺活化和傳承的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至今已經聯合多方開發出200多款時尚跨界產品。今年7月10日,京東上線非遺頻道,蘇繡、竹編、建盞等頗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被擺在頻道顯眼的位置。
◆脫貧生產力◆
外出打工的手藝人回流
記者注意到,當前不少非遺產品都與扶貧相結合,帶有公益色彩。《報告》顯示,「希望通過消費支持/幫助相關非遺傳承人群」已成為消費者願意購買非遺產品的重要原因。
苗族姑娘楊林先因此改變生活。幾年前,由於生二胎,她回到家鄉貴州畢節織金縣,靠開計程車維持生活。楊林先告訴記者,蠟染、苗繡深受當地年輕人的喜愛,他們大多也掌握一技之長,但無奈長期以來都是自產自銷,而且費時費力收入低,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
而「電商+非遺+扶貧」的商業模式,為這些年輕手藝人的生活帶來新的變化。目前,在當地婦聯的幫助下,楊林先成為「唯愛·媽媽製造貴州苗繡和蠟染合作社」的帶頭人,並拿下品牌方的苗繡和蠟染訂單。合作社在當地尋找、培養蠟染苗繡的非遺人才,引入知名設計師和時尚品牌,結合蠟染苗繡的特點,推出符合現代美學的工藝產品,並在電商平臺進行推廣、售賣。
看到自己的手藝在產品上煥發新生,楊林先感到「興奮又欣慰」。起初加入項目時,她也有點擔心收入,不想如今收入比在外打工還高。在楊林先的帶動下,不少外出打工的手藝人開始回流。楊林先還積極參與繡娘培訓工作,能賺錢了,手藝人更願意把技藝傳下去。
◆磨合很重要◆
下的單咋被繡娘們改了
服裝品牌「生活在左」設計師張文英日前投身非遺文創。
2018年,張文英和幾位同仁一起到貴州織金考察,從未接觸過蠟染的她一到現場,就被手藝人吸引了:「與我所做的專業設計完全不同,傳承人不打草稿,直接用蠟筆在布上面繪圖。即興而發的創作生動、靈活,每件衣服、每個圖案都不可複製。」
然而,時尚和傳統的結合往往需要一個磨合過程。
「不同於工業化生產使用的面料,織金縣傳統蠟染以土紗為面料。改用新面料後,繡娘們都感到很陌生,甚至連畫圖都有困難,設計師需要先提供面料給她們練習。設計師考慮的是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新面料能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就必須改變傳承人原來使用面料的習慣。只要消費者認可蠟染,被傳承人的作品所打動,很快就會有新訂單。」張文英說,磨合很重要。
服裝品牌裂帛在與非遺傳承人合作的過程中出現審美衝突。「我們跟進生產時,發現當初下單的配色被繡娘們換了,她們覺得傳統的色彩更好看。後來這批貨只好重新訂製,損失由我們自己承擔。」該項目負責人的語氣中透露著幾分無奈。
◆「變現」非易事◆
靠抖音走紅的還是少數
在「網際網路+」浪潮下,短視頻社媒平臺迅速成為備受青睞的非遺活態傳播模式。
2017年,廣東湛江的核雕匠人潘人(藝名)把作品拍成視頻傳到快手上,精湛的技藝吸引了不少網友的目光。他把微信號留在平臺上,過去兩年間,雖然足不出戶、潛心技藝,微信好友卻由幾百人擴展到將近5000人。有了這樣一個愛好核雕的「小圈子」,潘人更能安心創作精品,不用為銷路犯愁了。
實際上,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像潘人這樣的手藝人不在少數。
去年11月,瀘州油紙傘技藝傳承人餘萬倫註冊了抖音帳號「油紙傘大師」,到目前已發布過百段短視頻。視頻中唯美的鏡頭,還有對油紙傘文化的趣味解讀,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圍觀。如今,他的油紙傘每月都被訂購一空。
抖音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涵蓋1214項,涵蓋率達88.48%。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過2400萬,播放超過1065億次,獲得點讚超過31億次。
與影視作品相比,短視頻的製作門檻更低,傳播基礎最為廣泛,更容易讓普通的手藝人享受到「信息紅利」。
不過,目前真正「出圈」的非遺項目仍是少數,想要「變現」也並非易事。
「90後」廣州姑娘何鳳婷,師從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傳承人董惠蘭。作為董惠蘭的外甥女,她接過了阿姨的班,也在嘗試直播。兩個多月前,何鳳婷玩抖音時看到「非遺合伙人」的招募,於是馬上填寫申請表,希望戲服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得到推廣,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何鳳婷說,目前仍然以傳統的業內訂單為主,未來如何藉助平臺實現「變現」,還要繼續探索。
◆忌一哄而上◆
建「小而美」工作坊從容創作
馬知遙仍記得,十多年前,不少專家不斷撰寫文章,以期能讓非遺得到大眾關注。而現在,網絡平臺受眾對非遺產品的喜愛,讓他覺得非遺的「黃金時期」要來了。
與此同時,業內不少專家也提醒,創新要尊重非遺技藝自身的特點,不能一味追求「爆發式」增長,尤其是注意和一些打著「非遺」旗號、實際上是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工藝品區分。
「我們再三呼籲,手工性是非遺的核心,離開手工勞動的非遺就談不上非遺了。」馬知遙說。
因此,受訪專家更傾向建設「小而美、小而雅」的工作坊。在他們看來,這能讓非遺手藝人在精心從容的狀態下完成精美的作品。
作為手工藝品,手藝人要付出更長的勞動時間,獲得效益也非常緩慢。手工藝的不可複製性使非遺產品具備藝術屬性,價格也相對較高。油紙傘技藝傳承人餘萬倫售賣的油紙傘少則280元,多則1080元。他的抖音號也經常有人留言吐槽「價格太高」。餘師傅則回應道:「一把油紙傘的生產周期是20天,手藝人也要養活自己。」
記者發現,在網絡平臺「非遺熱」的浪潮下,某些非遺產品也存在哄抬價格的現象。「盲目溢價只會讓人們對非遺敬而遠之,也會使剛建立起來的非遺消費生態遭到破壞。」馬知遙認為。
《報告》在關於「中國消費者尚未購買非遺產品的原因」調研中,有44.3%的受訪者選擇「價格太貴」。消費者對高價的非遺產品接受力有限,超過90%的消費者更願意購買300元以下的非遺產品。
馬知遙還擔心,奢侈品化的非遺產品,可能讓人們「只知其時尚」而忘記其背後的內涵。
「沒有故事的非遺創意是蒼白的。」馬知遙一再強調,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內容產業,產品背後是非遺的故事性及其文化內涵。「這種故事不能是現代人編造的,應該建立在文獻調查的基礎上,將非遺故事還原」。他認為,民俗文化專家也應當參與到非遺文創產品中來,對創意來源進行解讀,從而幫助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南方日報記者 王越瑩 劉長欣
通訊員 陳曉穎 李劭侹
策劃統籌:楊逸 伍青
本欄攝影:陳曉穎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