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佛山木版年畫授課老師張清林在教授學生刻版。
隨著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非遺教育傳承在基礎教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不少中小學推出一系列非遺教育實踐內容,如: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數字教學產品、傳承人進校園、校外遊學、教學研究活動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孩子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美術、舞蹈、音樂、戲曲、遊戲、體育等非遺門類開始走進校園,傳承千載的非遺技藝慢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2018年,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開設佛山木版年畫課程。
廣州作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非遺資源豐富。近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力度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範圍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元的校園傳播活動。2018年,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將佛山木版年畫引進課堂,開設「佛山木版年畫」「年俗與木版年畫」傳承實踐課程,以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為軸,將知識性、故事性較強的傳統木版年畫作品導入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此項工作受到相關部門高度認可,在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展示活動中,該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創新案例」。
學校學生為宣傳抗疫創作的《中國加油》年畫組畫。
走進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沒有看到「秦瓊、尉遲恭」這些傳統年畫門神形象。相反,像寓意逢考必過的《考試神君》、為抗疫宣傳創作的《中國加油》、一眼看不出深意的《小涵藏書》……這些或現代或二次元或腦洞大開的年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黃培傑校長說:「學校開辦以來,就十分重視傳統藝術教育。木版年畫教學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用現代化課程傳授傳統藝術,培育當代巧思妙手的嶺南學子。」
木版年畫工作坊中的年畫刻版。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佛山木版年畫授課老師張清林介紹:「傳統木版年畫表現主題多是喜慶、迎新、避邪、趨吉之類。但隨著時代發展,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藝術訴求。在繼承和傳揚木版年畫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興趣和社會現實,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工藝手法和顏色配搭應用到木版年畫的創作中去。」
年畫作品《考試神君》。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年畫明信片。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年畫明信片。
作為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年畫女俠」劉鍾萍受邀到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授課,將年畫創新的思維帶進校園。她結合現實需要,打造「百年解憂年畫店」理念,推出一系列結合時代熱點,聚焦年輕一代的年畫作品,如「5·20」年畫脫單和合二仙、「逢考必過」考神,深受歡迎。劉鍾萍認為,非遺傳承的最大生命力,是回歸到日常的生活中,而不僅是擺在博物館裡。劉鍾萍說:「風俗雖變,但人們祈願平安、幸福的生活訴求未變。希望通過佛山木版年畫與潮流結合的創新表達,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佛山木版年畫。這是一種有溫度的傳承方式,也是我想向學生傳遞的理念。」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年畫女俠」、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這些窗口了解到了佛山木版年畫,通過貼地氣的年畫作品感受到了佛山木版年畫的魅力。現如今,執藝版社木版年畫工作坊已經走出校門,到不同學校進行交流合作,佛山木版年畫的刀筆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張清林在進行佛山木版年畫授課。
為開設佛山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打造藝術特色學校,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制定《佛山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以」溯源木版年畫的傳統」、「分層次進階式教學」、「聯繫當下,與時俱進」為原則,將佛山木版年畫融入美術常規教學中去。張清林介紹:「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是從一年級至九年級一個不斷進階的培養過程。學校秉承打造『九年一貫制藝術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發揮藝術教育優勢,對木版年畫藝術的發展沿革、藝術特點、製作技術、年畫故事、節慶、節氣與年畫等資源進行發掘,進而整理成特色非遺教育課程。」
佛山木版年畫教學模式示意圖。
工藝教學方面,木版年畫教學分設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小學階段圍繞佛山木版年畫刷印、繪彩、勾金及年畫聯想創意設計展開教學;初中階段注重教授核心傳統木刻技藝,比如使用拳刀刻線法、水印(刷印)而非油(滾印)技藝。張清林介紹:「老師在進行木版年畫課程教學工作過程中,注重循序漸進。從開始的聽故事賞年畫到講述佛山木版年畫歷史演變,到傳授學生木版年畫製作技藝,最後到讓學生上手練習畫稿、上稿、刻版、刷印、進行年畫創作。」
劉鍾萍在教授佛山木版年畫課程。
每周四下午,劉鍾萍老師都會通過2個課時為40多名小學生授課。「因為小朋友的認知和接受水平有限,我會和專業美術老師進行交流,探討怎樣的授課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劉鍾萍說:「所以木版年畫授課要花一些心思,通過講故事、猜謎方式,把木版年畫的知識點講述出來,寓教於樂,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些。」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充分利用本地佛山木版年畫教育資源,聘請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鍾萍、廣州航海學院副教授郭亞東作為木版年畫校外指導專家。同時將郭亞東創辦的印沁堂年畫藝術館和劉鍾萍所在的佛山木版年畫老店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校內學習木版年畫課程,出校門也能親手體驗傳統木版年畫的刻版、印製過程。
印沁堂年畫藝術館開發的標準化工具包。
坐落在黃埔古村的印沁堂年畫藝術館距離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不過5分鐘車程,這裡有豐富的年畫實物展示與體驗資源,木版年畫社團的學生經常利用假期來這兒實踐學習。創始人郭亞東介紹:「木版年畫教學過程中本身存在一定障礙,比如工具包標準化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特點,開發出一套既保有一定傳統工藝性,又便於教學使用的一套標準化的工具包。裡面包含大大小小30多件工具,從繪稿,刻版,印版,套色,手繪所需要的工具一應俱全。」
張清林在進行佛山木版年畫授課。
目前,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傳承教育已初具特色,先後被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評選為廣州市民間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教育廳授予了第三批廣東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木版年畫、民樂特色)、被廣州市教育局評選為第一批廣州市高水平學生美育團隊(木版年畫特色教育項目)。
據悉,近年來,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高度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並通過舉辦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讓看戲劇、學傳統技藝、過傳統節日,在中小學校蔚然成風,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據悉,下一步,廣東「非遺進校園」工作將繼續探索新模式、新形勢,讓非遺走進課本、走進家庭、走進同學們的生活中,使之成為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人、中華文明進步的拓新者。
從前,人們把色彩鮮明的門神貼門上,願望在紙上紛飛,紙張輕薄卻承載厚重。現在,在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學生把傳統的門神形象換成了「考神」,寓意逢考必過。不論從前還是現在,用木版年畫寄託幸福、美好的初衷一直沒變。佛山木版年畫這朵「嶺南民俗文化奇葩」,現在在執信學子的手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展示活動項目組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
©中國青年網出品(ID:youthzqw),轉載相關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