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2021-02-18 中國青年網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佛山木版年畫授課老師張清林在教授學生刻版。

  隨著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非遺教育傳承在基礎教育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不少中小學推出一系列非遺教育實踐內容,如: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數字教學產品、傳承人進校園、校外遊學、教學研究活動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孩子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美術、舞蹈、音樂、戲曲、遊戲、體育等非遺門類開始走進校園,傳承千載的非遺技藝慢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2018年,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開設佛山木版年畫課程。

  廣州作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非遺資源豐富。近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力度不斷加大,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範圍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元的校園傳播活動。2018年,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將佛山木版年畫引進課堂,開設「佛山木版年畫」「年俗與木版年畫」傳承實踐課程,以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為軸,將知識性、故事性較強的傳統木版年畫作品導入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此項工作受到相關部門高度認可,在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展示活動中,該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創新案例」。

  學校學生為宣傳抗疫創作的《中國加油》年畫組畫。

  走進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沒有看到「秦瓊、尉遲恭」這些傳統年畫門神形象。相反,像寓意逢考必過的《考試神君》、為抗疫宣傳創作的《中國加油》、一眼看不出深意的《小涵藏書》……這些或現代或二次元或腦洞大開的年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黃培傑校長說:「學校開辦以來,就十分重視傳統藝術教育。木版年畫教學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用現代化課程傳授傳統藝術,培育當代巧思妙手的嶺南學子。」

木版年畫工作坊中的年畫刻版。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佛山木版年畫授課老師張清林介紹:「傳統木版年畫表現主題多是喜慶、迎新、避邪、趨吉之類。但隨著時代發展,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藝術訴求。在繼承和傳揚木版年畫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興趣和社會現實,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工藝手法和顏色配搭應用到木版年畫的創作中去。」

年畫作品《考試神君》。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年畫明信片。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年畫明信片。

  作為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年畫女俠」劉鍾萍受邀到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授課,將年畫創新的思維帶進校園。她結合現實需要,打造「百年解憂年畫店」理念,推出一系列結合時代熱點,聚焦年輕一代的年畫作品,如「5·20」年畫脫單和合二仙、「逢考必過」考神,深受歡迎。劉鍾萍認為,非遺傳承的最大生命力,是回歸到日常的生活中,而不僅是擺在博物館裡。劉鍾萍說:「風俗雖變,但人們祈願平安、幸福的生活訴求未變。希望通過佛山木版年畫與潮流結合的創新表達,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佛山木版年畫。這是一種有溫度的傳承方式,也是我想向學生傳遞的理念。」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年畫女俠」、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這些窗口了解到了佛山木版年畫,通過貼地氣的年畫作品感受到了佛山木版年畫的魅力。現如今,執藝版社木版年畫工作坊已經走出校門,到不同學校進行交流合作,佛山木版年畫的刀筆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張清林在進行佛山木版年畫授課。

  為開設佛山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打造藝術特色學校,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制定《佛山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以」溯源木版年畫的傳統」、「分層次進階式教學」、「聯繫當下,與時俱進」為原則,將佛山木版年畫融入美術常規教學中去。張清林介紹:「木版年畫藝術教育校本課程是從一年級至九年級一個不斷進階的培養過程。學校秉承打造『九年一貫制藝術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發揮藝術教育優勢,對木版年畫藝術的發展沿革、藝術特點、製作技術、年畫故事、節慶、節氣與年畫等資源進行發掘,進而整理成特色非遺教育課程。」

佛山木版年畫教學模式示意圖。

  工藝教學方面,木版年畫教學分設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小學階段圍繞佛山木版年畫刷印、繪彩、勾金及年畫聯想創意設計展開教學;初中階段注重教授核心傳統木刻技藝,比如使用拳刀刻線法、水印(刷印)而非油(滾印)技藝。張清林介紹:「老師在進行木版年畫課程教學工作過程中,注重循序漸進。從開始的聽故事賞年畫到講述佛山木版年畫歷史演變,到傳授學生木版年畫製作技藝,最後到讓學生上手練習畫稿、上稿、刻版、刷印、進行年畫創作。」

劉鍾萍在教授佛山木版年畫課程。

  每周四下午,劉鍾萍老師都會通過2個課時為40多名小學生授課。「因為小朋友的認知和接受水平有限,我會和專業美術老師進行交流,探討怎樣的授課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劉鍾萍說:「所以木版年畫授課要花一些心思,通過講故事、猜謎方式,把木版年畫的知識點講述出來,寓教於樂,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些。」

  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充分利用本地佛山木版年畫教育資源,聘請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鍾萍、廣州航海學院副教授郭亞東作為木版年畫校外指導專家。同時將郭亞東創辦的印沁堂年畫藝術館和劉鍾萍所在的佛山木版年畫老店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校內學習木版年畫課程,出校門也能親手體驗傳統木版年畫的刻版、印製過程。

印沁堂年畫藝術館開發的標準化工具包。

  坐落在黃埔古村的印沁堂年畫藝術館距離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不過5分鐘車程,這裡有豐富的年畫實物展示與體驗資源,木版年畫社團的學生經常利用假期來這兒實踐學習。創始人郭亞東介紹:「木版年畫教學過程中本身存在一定障礙,比如工具包標準化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特點,開發出一套既保有一定傳統工藝性,又便於教學使用的一套標準化的工具包。裡面包含大大小小30多件工具,從繪稿,刻版,印版,套色,手繪所需要的工具一應俱全。」

張清林在進行佛山木版年畫授課。

  目前,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傳承教育已初具特色,先後被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評選為廣州市民間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教育廳授予了第三批廣東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木版年畫、民樂特色)、被廣州市教育局評選為第一批廣州市高水平學生美育團隊(木版年畫特色教育項目)。

  據悉,近年來,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高度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並通過舉辦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讓看戲劇、學傳統技藝、過傳統節日,在中小學校蔚然成風,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據悉,下一步,廣東「非遺進校園」工作將繼續探索新模式、新形勢,讓非遺走進課本、走進家庭、走進同學們的生活中,使之成為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人、中華文明進步的拓新者。

  從前,人們把色彩鮮明的門神貼門上,願望在紙上紛飛,紙張輕薄卻承載厚重。現在,在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學生把傳統的門神形象換成了「考神」,寓意逢考必過。不論從前還是現在,用木版年畫寄託幸福、美好的初衷一直沒變。佛山木版年畫這朵「嶺南民俗文化奇葩」,現在在執信學子的手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展示活動項目組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

©中國青年網出品(ID:youthzqw),轉載相關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非遺進校園
    不少中小學推出一系列非遺教育實踐內容,如: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數字教學產品、傳承人進校園、校外遊學、教學研究活動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孩子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傳統美術、舞蹈、音樂、戲曲、遊戲、體育等非遺門類開始走進校園,傳承千載的非遺技藝慢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參會人員合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圍繞《 年畫「釋義」》《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手藝有傳承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去年8月,佛山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老人因病逝世,年畫傳承的重任就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們的身上。
  • 郭春奎:讓東昌府木版年畫煥發活力
    歷史上,關於木版年畫曾有「江南桃花塢,直隸楊柳青,東濰西聊在山東」的說法,其中,「聊」就是指東昌府木版年畫。 然而,伴隨著時代發展,東昌府木版年畫與許多傳統文化形式一樣,在上世紀末一度沉寂。彼時的郭春奎也撂下了自己喜愛的年畫刻印手藝,從事著與其不相干的工作。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2003年一次出門旅遊的路上,老闊慢慢接觸到各地的木版年畫,但當他向幹這行的人問起北京年畫,大家卻都表示「沒聽說過」。「我就不服氣了,回來開始跟很多搞民俗和歷史研究的人打聽,他們都說北京早就沒人做這個了。」自此,張闊便對老北京的木版年畫上了心。「傳統的老北京年畫與盛行於河北、天津一帶的年畫可不太一樣。」老闊說,老北京的木版年畫,以神像紙禡兒為主,主要用於祭祀和祈福。
  • 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據傳承人夏明月老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種技藝曾中斷過一段時間,並在隨後的30年時間裡鮮有人見過。如今,周家口木版年畫依然保留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一幅年畫往往需要5大步驟,其中的刻板更是多達5個。曾十年沒再碰木版年畫位於河南周口市川匯區的關帝廟,每日到此上香的人絡繹不絕。除了誠心祈福,許多人還會到廟內東側的一所房間,來欣賞周家口木版年畫的製作。對年輕人來說,這種年畫十分新鮮,是記憶中所沒有的。但老一輩人知道,這才是老周口的熟悉味道。
  • 濰坊木版年畫大師張殿英:耕耘年畫裡的一生
    ▲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殿英在創作中▲張殿英老師在教授孩子們製作木版年畫▲年畫:得勝回朝「濰坊年畫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民間基礎,一直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鄉野勞作、喜慶豐收、佳節嬉戲……走進青雲山內張殿英的青雲山年畫館,眼前這幅長達32米的年畫,一下子把記者拽進了古代鄉村世俗生活,一個個真實場景的再現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這件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前身
    年畫,是市井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節慶用品,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衍生形成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年畫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圓滿落幕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王曉戈結合漳州木版年畫的研究經驗,闡述傳統年畫的傳承危機與發展機遇,提煉概括年畫在當代的核心價值是塑造地域文化、促進文化認同、激發生活趣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程穎發言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沈泓發言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程穎以「天真至誠」為題談民間年畫的傳統哲學觀,分享展示年畫裡處處彰顯的至誠精神。
  • 河南大學木版年畫「錄取喜帖」走紅 校友:支持以舊換新嗎?
    老建築與木版年畫共同賦予彼此新生以清麗淡雅的天青色為底,搭配上開封當地傳統的木版年畫風格的河大標誌性建築,這便是河南大學日前發布的2020年錄取通知書的大致樣貌了,可以說是「開封味兒」十足。據了解,早在去年年底,河南大學就有重新設計錄取通知書的打算。
  • 傳統非遺與國潮茶飲碰撞《五牛圖·牛裡牛氣過牛年》手工木版年畫...
    人民網長沙1月15日電 今天,由隆回灘頭高臘梅年畫和茶顏悅色聯名推出的2021年手工木版年畫《五牛圖·牛裡牛氣過牛年》在高臘梅作坊及茶顏悅色各大遊園會門店共同上線。據悉,該聯名款年畫由茶顏悅色與高臘梅作坊傳承人共同設計,共有兩種配色。
  • 河南大學木版年畫「錄取喜帖」走紅,校友:支持以舊換新嗎?
    老建築與木版年畫,共同賦予彼此新生以清麗淡雅的天青色為底,搭配上用開封當地傳統的木版年畫風格的河大標誌性建築,這便是河南大學日前發布的2020年錄取通知書的大致樣貌了,可以說是「開封味兒」十足。南晗說,於是他與陶宗曉商量後決定,用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來做出河大版的木版年畫。為傳統的木版年畫賦予時代的生命,是陶宗曉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他說,總有人認為,傳統的東西是不能變的,這是典型的「抱殘守缺」。在他看來,傳統藝術必須緊跟時代,與時俱進,才能讓讓年輕人喜歡,從而傳承下去,因而他決定用木板年畫來體現河大的老建築。「最開始想用朱仙鎮年畫。」
  • 揚州木版年畫可溯至西漢 2000多年前它的模樣
    在近期公布的第4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中,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類,作為這個項目的保護單位,揚州博物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木版年畫的前身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
  • 當娃娃遇上非遺:河南讓非遺不只是古老的代名詞
    非遺文創、非遺手作、網際網路+非遺、非遺進校園……河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近年來,在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上,不斷探索出新路子,讓非遺走進生活,正如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活動主題所說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 手造工藝匯集「魔都」重拾手作慢生活
    搬一張小板凳,好奇地看著這一切,一天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類似的記憶,埋藏在腦海深處,已經在一代人的印象中漸漸淡去。不過,現在,這些記憶以全新的方式回到了我們的身邊。由他主持的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研究基地,創建「元新藍」品牌,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承。藍染,主要以藍印花布印染,紋飾以花鳥為主,古樸典雅。而吳元新的作品,則富有現代創新精神。其代表作《獅子滾繡球藍印花布臺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展現了民間藝術現代魅力。這些年來,吳元新做了大量對藍印花布的搶救、傳承研究工作,收藏了一大批瀕臨消失的古舊藍印花布作品。藍染復興指日可待。
  • 非遺進課堂--年畫拓印讓我走進了傳統文化
    元旦剛剛過去,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即將到來。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們了解中國年畫這一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錦屏學校三年級老師特意邀請了山東省博物館的年畫專家,開展了以「走近傳統文化——年畫」為主題的班級實踐活動,專家們給大家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年畫課。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產後媽媽收到贈送的年畫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通訊員 張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
  • 能看也能親手填色 傳統木版年畫帶你重溫年味
    東方網12月25日消息:在數千年的民間生活中,中國傳統木版年畫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昨天,「第八屆傳統節日社區歡樂行主題活動·迎新春頌和諧中國傳統年畫展演」在上海嘉興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展廳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知名年畫社的40餘幅代表作品集中展出,吸引了申城數百名年畫愛好者前往觀展。
  • 傳統年畫飄出濃濃中國「年味兒」
    家住定慧寺巷社區的廉家英老人與老伴兒一起,忙碌著張貼桃花塢木版年畫。廉阿姨說:「結婚近50年,年年如此。仿佛只有拿起糨糊、剪刀,貼起桃花塢年畫,才算過年。」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迄今已有350多年歷史。由於刻板工整細膩、裝飾效果濃鬱,在群眾中廣泛流傳。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