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前身

2020-12-24 荔枝網新聞

  年畫,是市井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節慶用品,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衍生形成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在近期公布的第四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中,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類,揚州博物館作為其保護單位,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揚州石料缺乏,所以這件木刻版畫和我們所說的畫像石的功能和用途是差不多的,都是用來裝飾墓室的。」揚州博物館保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件西漢木刻版畫長2.3米、高0.8米,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內容十分豐富。右邊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環境,門前有一條小河,河裡有一艘船在運送糧食。在畫面的中間,有一個大型的住宅,宅前有兩個闕樓,闕樓中間,還有兩個人正在跳建鼓舞,「建鼓舞在一些畫像磚上也有體現,就是兩個人敲鼓,並演化出的一種舞蹈。」上述負責人介紹,中間刻畫的住宅應該就是墓主人生前所住的房屋,為廡殿式建築。畫面繼續向左,是一個十字穿璧紋,這種紋飾在西漢墓葬中十分常見,推測為墓主人生前所住房間的裝飾。

  「它的畫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看上去比較簡練,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現代版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以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以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近300片明清年畫版片,揚州風格獨樹一幟

  提及年畫,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蘇州桃花塢年畫,相傳,最初揚州的木版年畫稿是從蘇州傳過來翻刻印刷的,後來揚州刻工吸收其長,自己創新設計,雕刻印刷銷售,還與蘇州藝人相互交流。當形成一定市場後,揚州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中,一件「壽」字年畫體現了揚州木版年畫的精髓。圖中由幾種故事題材的畫面組成:字的最上端為「天女乘鳳」,行雲流水連接著「福、祿、壽」三星人物,三星人物身旁的景物又連接出「八仙祝壽圖」,八位神仙有聚有散,分別巧妙地分步在筆劃的重要之處,字的最下端為東方朔偷桃。這幅字形年畫,將幾個故事的人物分步在一個字中,相互間串以壽桃、亭臺樓閣和雲氣等,揭示字意內涵。

  用色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年畫,「揚州木版年畫顏色較為清淡,幾乎沒有大面積的亮麗顏色,和瓷器中素三彩的色調接近。」上述負責人介紹, 揚州年畫色彩以黃、紅、青、藍、紫、綠為主,特別是將紅和綠兩色分為深淺多種,既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又增加層次感。「壽」字年畫中,就使用了7種深淺不一的同色系顏色凸顯畫面層次。

  造型和構圖方面,揚州木版年畫中人物的造型十分獨特,採用誇張、變形等手法,將頭部比例擴大,著重誇張五官特徵。年畫中的孩童,均以較長的線條表現長袍衣紋的流暢美、飄逸美。印刷套色時,以淡彩點綴綾羅綢緞的花紋,服飾巧留空白,既豐富又有輕盈透薄之感。

  與雕版印刷頗有淵源,入選非遺將促進傳承

  木版年畫的刷印與「餖版印刷」較為相似,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館藏的近300片明清時期的木版年畫色板,在入館時殘留有顏色,後期通過技術分析,還原色板上原有的色彩進行刷印。」上述負責人介紹,其他地區年畫有的使用塗色的方式,而揚州使用線板定形,再用不同的色板進行刷印,所以極其考驗技巧。

  揚州雙博館的全稱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館藏近30萬古書版片,那麼,木版年畫是否也應該屬於雕版印刷類?

  「二者雖有共通點,比如在工具、載體上有相似之處,但是二者表現的題材不同,所屬類別也不同。」該負責人說,雕版印刷屬於技藝,載體以書為主,主要起著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而木版年畫則屬於傳統美術,往民俗方向發展,「可以說雕版印刷兼容了木版年畫,木版年畫是其發展的另一個支流。」

  如今,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第四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將以館藏版畫為基礎,進行深入研究,推動揚州傳統美術的發展。」該負責人認為,成為非遺代表性項目之後,也將促進該項目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

 (來源:揚州發布  編輯:陳茜)

相關焦點

  • 揚州木版年畫可溯至西漢 2000多年前它的模樣
    揚州博物館館藏西漢木刻版畫「壽」字木版年畫「張仙射箭」木版年畫「一團和氣」木版年畫核心提示在近期公布的第4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中,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類,作為這個項目的保護單位,揚州博物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木版年畫的前身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 胡同深處的「匠人工坊」——訪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闊
    提起木版年畫,你一定聽說過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你或許不知道,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近日,我們來到張闊的「匠人工坊」,聽他講述關於木版年畫的故事。張闊1959年1月生於北京,是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 浮世繪與年畫:東方版畫花開兩朵
    >日本浮世繪的興起發展與中國明清繪畫有著緊密聯繫,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同樣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展覽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
  •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亮相美術館!
    、20、21展廳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製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此次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 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說起這事,夏明月表示,當時聽說了一個可以展示手工藝的活動,想著能讓更多人知道木版年畫,自己便蹬著三輪、拉著一車的年畫和木版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去還真有收穫,第二年就在關帝廟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同年,也是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協調,於建軍和任振強成為了夏明月的徒弟,承擔起對木版年畫的傳承工作,他們兩人原先分別從事篆刻與繪畫工作。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在這件作品中,作者捨棄了山體的具體細節,將富士山風景概括提煉為簡潔明了的形體與色塊,其造型既生動又富有張力。在色彩處理上,以熱烈的赭紅、純淨的靛藍和深沉的墨綠進行組合,展現了清晨陽光映射下富士山的奇妙色彩,極具藝術感染力。這件作品成為表現富士山最具標誌性的作品,北齋以瞬息萬變的形與色表現了永恆的富士山精神,體現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奇幻的想像力和對自然的深刻體悟。
  • 尋跡鳶都②: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 精雕細琢展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帶您走進楊家埠,一起探尋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 當浮世繪和桃花塢相遇,中國美術館展中日木版畫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為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代表,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並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中國美術館藏有豐富的清代木版年畫和珍貴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 楊柳青木版年畫、河北武強木版年畫齊聚天津美術館
    &nbsp&nbsp&nbsp&nbsp2019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nbsp&nbsp&nbsp&nbsp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美術形式。它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崛起於民間藝術之林,其作品有著自身的藝術組成因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 佛山木版年畫86件珍品亮相河北武強 再現嶺南地區獨特文化
    陳賀芝 攝中新網衡水12月25日電 (崔志平 陳賀芝)25日,86件佛山市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亮相河北武強,再現嶺南地區獨特文化藝術風格。參觀展覽。 陳賀芝 攝當日,「嶺南吹來和煦風——佛山木版年畫特展」在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開幕,共展出佛山市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以來佛山木版年畫精品和珍品86件,包括門神畫、門畫、神像畫、觀賞畫、新年畫等。
  • 惠民:「長壽小鎮」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畫是靚麗名片
    沿黃歷史:清河鎮年畫有著300多年歷史,該鎮曾「家家畫店、戶戶印刷」,經過手藝人王聖亮的堅守、創新,清河鎮木版年畫煥發新生 清初,藝人王畫三輕挑著擔子,口唱著歌謠,從天津薊縣來到了繁華熱鬧的清河鎮。隨著版畫技藝的散播,清河鎮逐漸「家家畫店、戶戶印刷」。
  • 能看也能親手填色 傳統木版年畫帶你重溫年味
    在展廳入口,觀眾駐足欣賞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精彩視頻,了解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傳承歷史、製作工藝,以及不同年畫產地的民俗文化和藝術特點。為期兩周的展演活動,天津市西青區玉成號畫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山東濰城區城關運祥民間工藝體驗館等分別精選了代表性年畫作品,展現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魅力。整個展廳分為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縣年畫三個展區。
  • 中國民間美術之木版年畫「清央美術」
    第一節 木版年畫的起源和發展據考證,早在夏商時期出現的門神畫是年畫的起源。第二節 木版年畫的分類民間木版年畫是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衹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內容的版畫。
  • 濰坊木版年畫大師張殿英:耕耘年畫裡的一生
    ▲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殿英在創作中▲張殿英老師在教授孩子們製作木版年畫▲年畫:得勝回朝「濰坊年畫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民間基礎,一直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他說:「這幅年畫共用了531塊梨木版,雕好後一步步套印上去,全程沒有接縫,大概只有年畫能夠做到。」藝術創作是枯燥的,卻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就這樣,張殿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木版年畫的傳承和創新中,一堅守就是六十餘年的光陰。「這是我們用草漿、木漿自製的原色紙,可以長期保存。
  • 古時民俗風物:絳州澄泥硯、平陽木版畫、山西刺繡
    為了搶救這一民間文化遺產,20世紀80年代,絳州人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搜集資料,潛心研究,反覆實驗,終使絳州澄泥硯重放異彩。平陽木版畫,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是我國民間木版年畫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木版年畫又被認為是版畫的始祖。平陽著名的版畫藝人也層出不窮。相傳,西晉末年當地民間藝人就已開始用木版雕印佛經和朝廷的命令。
  • 郭春奎:讓東昌府木版年畫煥發活力
    郭春奎年輕時曾在當地一家印刷廠工作,主要負責印製糖果、點心等包裝用紙,出於工作需要,他拜師於東昌府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欒喜才、欒喜魁兄弟門下,潛心學習刻版技藝。 東昌府木版年畫始於明末清初,其繁盛時,年畫作坊遍布聊城堂邑、陽穀、東阿等20多個城鎮或鄉村,種類多以神像為主,涉及娃娃壽星、戲曲人物、歷史故事、風光景色等眾多題材。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此次展覽作品精彩紛呈,共展出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