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市井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節慶用品,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衍生形成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在近期公布的第四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中,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類,揚州博物館作為其保護單位,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揚州石料缺乏,所以這件木刻版畫和我們所說的畫像石的功能和用途是差不多的,都是用來裝飾墓室的。」揚州博物館保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件西漢木刻版畫長2.3米、高0.8米,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內容十分豐富。右邊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環境,門前有一條小河,河裡有一艘船在運送糧食。在畫面的中間,有一個大型的住宅,宅前有兩個闕樓,闕樓中間,還有兩個人正在跳建鼓舞,「建鼓舞在一些畫像磚上也有體現,就是兩個人敲鼓,並演化出的一種舞蹈。」上述負責人介紹,中間刻畫的住宅應該就是墓主人生前所住的房屋,為廡殿式建築。畫面繼續向左,是一個十字穿璧紋,這種紋飾在西漢墓葬中十分常見,推測為墓主人生前所住房間的裝飾。
「它的畫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看上去比較簡練,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現代版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以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以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近300片明清年畫版片,揚州風格獨樹一幟
提及年畫,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蘇州桃花塢年畫,相傳,最初揚州的木版年畫稿是從蘇州傳過來翻刻印刷的,後來揚州刻工吸收其長,自己創新設計,雕刻印刷銷售,還與蘇州藝人相互交流。當形成一定市場後,揚州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中,一件「壽」字年畫體現了揚州木版年畫的精髓。圖中由幾種故事題材的畫面組成:字的最上端為「天女乘鳳」,行雲流水連接著「福、祿、壽」三星人物,三星人物身旁的景物又連接出「八仙祝壽圖」,八位神仙有聚有散,分別巧妙地分步在筆劃的重要之處,字的最下端為東方朔偷桃。這幅字形年畫,將幾個故事的人物分步在一個字中,相互間串以壽桃、亭臺樓閣和雲氣等,揭示字意內涵。
用色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年畫,「揚州木版年畫顏色較為清淡,幾乎沒有大面積的亮麗顏色,和瓷器中素三彩的色調接近。」上述負責人介紹, 揚州年畫色彩以黃、紅、青、藍、紫、綠為主,特別是將紅和綠兩色分為深淺多種,既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又增加層次感。「壽」字年畫中,就使用了7種深淺不一的同色系顏色凸顯畫面層次。
造型和構圖方面,揚州木版年畫中人物的造型十分獨特,採用誇張、變形等手法,將頭部比例擴大,著重誇張五官特徵。年畫中的孩童,均以較長的線條表現長袍衣紋的流暢美、飄逸美。印刷套色時,以淡彩點綴綾羅綢緞的花紋,服飾巧留空白,既豐富又有輕盈透薄之感。
與雕版印刷頗有淵源,入選非遺將促進傳承
木版年畫的刷印與「餖版印刷」較為相似,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館藏的近300片明清時期的木版年畫色板,在入館時殘留有顏色,後期通過技術分析,還原色板上原有的色彩進行刷印。」上述負責人介紹,其他地區年畫有的使用塗色的方式,而揚州使用線板定形,再用不同的色板進行刷印,所以極其考驗技巧。
揚州雙博館的全稱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館藏近30萬古書版片,那麼,木版年畫是否也應該屬於雕版印刷類?
「二者雖有共通點,比如在工具、載體上有相似之處,但是二者表現的題材不同,所屬類別也不同。」該負責人說,雕版印刷屬於技藝,載體以書為主,主要起著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而木版年畫則屬於傳統美術,往民俗方向發展,「可以說雕版印刷兼容了木版年畫,木版年畫是其發展的另一個支流。」
如今,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第四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將以館藏版畫為基礎,進行深入研究,推動揚州傳統美術的發展。」該負責人認為,成為非遺代表性項目之後,也將促進該項目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
(來源:揚州發布 編輯: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