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

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的創造者,是版畫的鼻祖,而木版年畫和浮世繪都是從木版畫中細分出來的藝術,因此這兩種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相近的製作工藝,都是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其次,這兩種藝術都不是來自宮廷或者文人士大夫等社會中高階層,而是由平民大眾創造、使用和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他們都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

但由於浮世繪與木版年畫在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讓兩者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

中國的木版年畫於宋代開始出現,發展於明代,輝煌在清代。木版年畫的高光時刻,是在三大年畫生產地崛起之後,三地的作品,共同代表了清代木版年畫的最高水平。此時的木版年畫較於之前題材更為廣泛、畫稿更為優美、刻版更為精緻、色彩更為絢麗、品種更為多樣,這都使木版年畫越來越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幾乎流行於全國。於是,在民間的潮流下、在商品貿易的促使下,生產力強、地區特色鮮明的中國三大年畫產地,也就是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楊家埠的聲名遠揚。例如天津楊柳青的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深受民眾喜愛。天津楊柳青年畫水平就非常高:其畫面富有故事性,構圖飽滿,線條細膩流暢,同時套色複雜且有層次。

▌ 天津楊柳青年畫《百花公主》

清代木版年畫的使用場景大多是年節裝飾,題材極為廣泛,有吉祥喜慶類、驅兇闢邪的寓意,不同的題材共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嚮往,寄託了他們的美好願望與獨特的審美理想,體現出一種熱烈、濃厚、質樸、鮮明的藝術風格特徵。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世界的繪畫」。「浮世」本來是指人世的虛無縹緲,而在日本「浮世」一詞也有「放浪生活」之意,蘊含人生如過眼雲煙,及時入世行樂之意,內容上表現市井生活、人物百態和自然風景,具有肯定現世精神的積極意義。

浮世繪興起於17世紀的日本江戶,因為此時的日本正處於「江戶時代」,所以浮世繪又稱「江戶繪」。江戶也就是如今的東京,1603年,德川家康將軍在此設立幕府後,江戶逐漸成為日本的經濟、政治中心。此時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階段。社會大變革下,傳統文化的保持者——武家和貴族已經喪失了文化的創造活力,在政治上無權的平民階級卻開始成為文化的主宰,由平民階層創造出的江戶繪便也著重表達平民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畫面內容變得更加通俗和流行。

通俗美中繞不開的話題便是美人。在浮世繪畫家中,喜多川歌麿以描繪美人見長,著名的作品有《婦人相學十體》和《青樓美女》,其作品《歌撰戀之部·物思戀》表現的就是美人在戀愛中思念愛人的狀態。

▌ 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

受大眾關注的「美」中除了美人,更有美景。浮世繪美景中最知名的當屬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該畫作描繪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洶湧澎湃的海浪,浪裡有三條奮進的船隻,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表達了人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在江戶時代,浮世繪被大量印刷和販賣。在《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中,《神奈川沖浪裏》不僅在當代備受矚目,在江戶時代也是印刷次數最多的一張浮世繪,印刷了五千至八千幅,供日本江戶時代的普通人家裝飾廳堂。

時間流逝,價格大漲

1842年《神奈川沖浪裏》單張定價為16文,僅值兩碗面,是物美價廉的木版印刷品。不過,就是這麼一張當年進入千家萬戶的裝飾畫,如今卻一畫難求,大部分都已經毀於天災人禍。所幸,還有少量較好的版本留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內,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大英博物館的館藏。

葛飾北齋的作品如此美觀,跟他的三個特質有關:靈感不斷、精力旺盛、勤奮努力。他的勤奮在整個藝術圈都是知名的,在他的一生中大概完成了三萬五千餘幅作品,是浮世繪畫家中作品最多的之一,因此他也被人們稱之為「畫狂」。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活到老學到老畫到老的精神,他是位難得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畫技也不斷進步的畫家,這幅《神奈川沖浪裏》便是他在72歲高壽時完成的,是他一生中最知名的作品。

浮世繪的名畫名作不僅在日本美術的發展歷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它對於西方美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也讓從來都是取惠於他國的日本美術,第一次推動了世界藝術的進程。就連莫奈、梵谷、高更等眾多歐洲畫壇的大師都臨摹過浮世繪的作品,效仿過浮世繪的畫風,痴迷過浮世繪的異域風情。例如莫奈曾讓妻子穿上日式和服,舞動扇子,給她畫了張肖像。和服、日本團扇、摺扇、榻榻米、浮世繪歌姬、能劇鬼臉等日本元素,構成了這幅畫主要的內容。

▌克勞德·莫奈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梵谷也是浮世繪的忠實粉絲,梵谷對浮世繪藝術風格的吸收是從臨摹開始的,臨摹過且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英泉的《花魁》、歌川廣重的《雨中的橋》和《龜戶梅屋鋪》等。融會貫通後,梵谷開始靈活運用浮世繪風格進行創作,《杏花》《唐吉老爹》等油畫作品中便有浮世繪的風格。就連廣為人知的名作《星空》中捲曲的雲彩都是從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中汲取的靈感。梵谷深入接觸浮世繪作品後,他在日記裡寫道:「說我們是光的畫家,這是你們對我們的不了解,說我們喜歡浮世繪是對我們的看不起,浮世繪就是我們的信仰。」

二者異同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為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代表,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歷史背景來看,二者的興盛得益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木版套印技術的成熟。在藝術進程上,二者幾乎並行發展,都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經歷了興起、走向繁榮之後逐漸式微的過程。在製作工藝上,均受到明代書籍版畫的影響,以木版套印技術為主,具有可重複性印刷的特點。在題材內容上,二者都反映了平民階層的世俗生活與思想情感,充滿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而在表現手法上,豐富明麗的色彩顯示出民間藝術的用色特點,勾線填色的手法展現了東方藝術的平面裝飾特徵。

但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並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

從畫面內容上看,17世紀的中國與日本繪畫都開始由從屬於官方的審美趣味向市民趣味傾斜,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浮世繪的內容更豐富多彩,浮世繪直率地表達著江戶市井生活中的珍事逸聞、豔情秘事、愛恨離別,滿足欣賞者的獵奇心理。

▌ 歌川豐國《役者舞臺之姿繪》

相比之下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就顯得內斂很多,沒用露骨的畫面刺激人們的感官,但卻用故事性的畫面和神話傳說來激起人們的想像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清代木版年畫的題材大多源自戲曲小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較少出現普通生活的場面:像浮世繪那樣真正以日常生活本身的情景為圖畫主題的年畫作品十分罕見。

清代木版年畫的畫面內容大多體現出一種單純的稚拙美,這種美能使人暫時忘卻沉重的負擔,甚至破涕為笑,這種稚拙美按照中國美學的傳統,可以稱之為「稚趣」。例如在《壹團和氣》的清代木版年畫作品中,畫作使用解剖學上無法存在的人物形體構圖來構圖。用圓圓的臉和圓圓的身體來表現出畫作「和」的意味。欣賞者很容易就會被畫面中的「稚趣」逗樂。看著這幅作品中的和和美美的大胖子,人的計量單位仿佛似乎不再是「個」,而更應該是「團」。

▌木版年畫《壹團和氣》

年畫的創作者與欣賞者在面對作品時的想法似乎極為單純,他們仿佛期待只要懷揣善良的心與美好願望去創作、欣賞作品,那麼所祈盼的一切便會夢想成真。如芙蓉象徵幸福、牡丹象徵富貴、春牛象徵春回大地。喜鵲落在梅花枝頭,因諧音而寓意「喜上眉(梅)梢」;金魚因諧音而寓意為金玉滿堂;蓮花因諧音而寓意連生貴子。

▌蘇州桃花塢年畫《連生貴子》

從色彩運用上對比來看,中國木版年畫色彩語言要求鮮明強烈,富於視覺衝擊力與喜慶色彩,在設色上,多用紅、黃、藍三原色為設色基礎。大紅大綠,對比鮮明,光彩奪目,為了追求紅火熱鬧,營造節日氣氛,多用暖色,暖色中又以紅色居多,冷色只是作為陪襯。浮世繪則很少運用強烈的單色、純色對比,而在色塊配合上以中間色、過渡色為主,色彩顯得更柔和。

從構圖上看,中國木版年畫在構圖時追求人物形象要畫得完整,如畫眼睛,要儘量把兩隻都表現出來,其他部位也要表現完整。這是由中國民眾的「求全」意識與欣賞習慣決定的。人們希望利用年畫驅禍避害、實現願望。在神話題材作品中更是如此,人們認為只有將人物形象完整展現才是對神明的尊重。

日本浮世繪則恰恰相反,他們更傾向於突出具有戲劇表現力的局部。英國著名美術理論家貢布裡希在《藝術發展史》中曾如此描述:「日本的藝術家葛飾北齋會把富士山畫成偶然從畫架後面看見的樣子。喜多川歌麿則會毫不遲疑地把他的一些人物畫成被版畫或簾幕的邊緣切斷的樣子。毫無疑問,浮世繪的創作者更傾向於偶爾將人物的面龐藏於摺扇之後或將部分身體隱於屏風、幕簾之後,似乎更有利於激發人們的審美想像」。

日本浮世繪對西方藝術轉型的關鍵時刻影響很大,法國巴黎作為這場藝術風暴的中心,更是對以浮世繪為代表的日本藝術推崇備至。浮世繪,在當時就這樣幸運地被西方人視為東方藝術的代表。但同時期的中國明清木刻版畫藝術卻沒有如此殊榮——儘管是興盛於明清的木刻版畫藝術直接促進了日本浮世繪的產生和繁榮,那麼浮世繪何以率先西漸?

浮世繪何以率先西漸

首先,這與經濟貿易形式有關。中日兩國的商品經濟在產生後的發展程度大為不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清朝前期稍得發展之後便很快遭到扼殺,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加之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在經歷徹夜的風雨侵襲之後早早凋零。

與之相反,在日本,資本主義萌芽之後,接踵而至的是明治維新,它猶如一劑催化劑使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世紀中期,當歐洲商人們決定從日本進口茶葉和器皿的時候,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歐洲的一場藝術革命即將因此而拉開序幕。相傳在1865年,法國印象派畫家布拉克蒙對著一件新到手的日本陶瓷狂喜不已,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布拉克蒙將陶器拿出扔在一邊,卻把包裝紙小心翼翼地展平。布拉克蒙被這新奇的畫風吸引住了,如獲至寶地準備找個大場面拿給印象派藝術家朋友們展示一下。於是,在一群印象派畫家的聚會上,這張紙上的日本浮世繪作品吸引了一批印象派畫家,他們本就不想如照片一般真實地描繪世界,當他們看到這極有裝飾意味的新風格時,都被吸引得愛不釋手,這幅作品儼然贏得了發現新大陸一般的狂熱讚嘆。

在那時,西方與日本的商貿中,日本商品之所以用浮世繪作品當包裝紙甚至填充物,是因為浮世繪作品以木版印刷的方式大量生產,降低了價格。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作品給西方藝術家帶來了新奇的視覺刺激和創作欲,使得貿易中的包裝紙和填充物比貨物更受歡迎,變成了藝術家手中炙手可熱的寵兒。這幅最先被印象派畫家挖掘出來的浮世繪作品,則是來自於最負盛名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之手的《北齋漫畫》。一場藝術創新革命居然由一張包裝紙拉開了序幕。

其次,這與藝術共鳴感有關。明清木刻版畫與日本浮世繪同源,卻不同道。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長期佔據著藝術的主導地位,影響著普通民眾的審美走向。強調精神追求的文人畫始終壓制著其他藝術樣式的蓬勃發展。加之根深蒂固的「中國中心論」思想,閉關鎖國政策的長期推行,西方繪畫即使傳入,也不能得到積極的回應。以至於明清木刻年畫在發展上以傳承為主,在風格、功用和藝術欣賞價值方面缺乏突破,在思想上也很難引起西方的共鳴。

比較之下,浮世繪不需要承擔繼承傳統文化的巨大壓力,其受眾側重於商人、手工業者,物質生活的充裕使得他們以及時行樂的態度去要求藝術家的創作,於是浮世繪中充溢著更多世俗性與享樂主義的世界觀。

浮世繪還具有兼容並蓄的特徵:它首先從中國「拿來」了技術,在融合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樣式基礎上,開拓新的版畫風格,並革新了套版技術,創造出了利于欣賞收藏的獨幅版畫樣式。後來又從西方「拿來」了新的透視原理,豐富了浮世繪的藝術表現語言,增強了西方藝術家的藝術共鳴感,因此對浮世繪作品接納度更高。

同源不同道的兩種藝術形式如今在中國美術館並置眼前,讓欣賞者在不同的藝術形式背後體會不一樣的文化投射。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李炫芷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亮相美術館!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展覽日期-2020年8月5日-10月15日-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五層19、20、21展廳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製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進而探究兩者所反映的不同的審美趣味、心理訴求與民族精神。
  • 看展 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
    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展覽分為美人、戲劇、風景三個板塊,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清代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浮世繪中的美人往往姿態曼妙、衣衫華美,而清代木板年畫中的女性姿態端莊、溫柔嫻靜。
  • 當浮世繪和桃花塢相遇,中國美術館展中日木版畫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為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代表,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並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中國美術館藏有豐富的清代木版年畫和珍貴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浮世繪是17至19世紀流行於日本的風俗版畫,生動記錄了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遊樂活動,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意識,具有普遍的人文價值和時代精神。浮世繪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湧現出了為數眾多的優秀畫師,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被稱為「浮世繪六大家」。
  • 浮世繪與年畫:東方版畫花開兩朵
    《歌撰戀之部——物思戀》 喜多川歌麿《一團和氣》 蘇州桃花塢 清代晚期展覽: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展期:2020.8.5 至 2020.10.18地點:中國美術館>日本浮世繪的興起發展與中國明清繪畫有著緊密聯繫,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同樣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
  • 八月好展遍地開,清代年畫與日本浮世繪齊登臺
    進入八月,從古色古香的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到「金光四射」的北京當代·藝術展,一批精品展覽亮相,為觀眾帶來清涼文藝的夏日好去處。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圍繞《 年畫「釋義」》《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自今年8月開展以來,「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備受關注和好評,原定10月18日結束的展覽兩度延期閉展至12月20日正式結束。
  • ZENA帕哈|獨家呈現「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
    」展區圖片由ZENA帕哈提供在發布會上,高橋工房第六代傳人,東京傳統木版畫工藝協同組合理事長高橋由貴子女士,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十三邀》主創許知遠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董炳月先生展開了精彩的對談,就浮世繪的淵源、浮世繪與中國傳統藝術、近現代生活的關係、浮世繪對於西方藝術史有著怎樣的影響等議題深入探討
  • 溪山翰跡|「浮華塵世」日本浮世繪經典作品線上展(一)
    8月31日下午,「浮華塵世——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貴陽孔學堂藝文館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的風俗版畫,多色套印,絢麗如錦,所以也稱為錦繪。其題材取自山川景色、民間風俗、市井人物等等,妙趣盎然。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參會人員合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
  • 本周文藝生活指南:中國美術館展日本浮世繪精品,哈利·波特重映
    [ 展覽]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中國美術館 08.05~10.15)日本浮世繪美人與清代年畫裡的仕女,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各有各的迷人之處。展覽共展出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
  • 2020中國美術館十一國慶展覽有哪些?
    中國美術館十一國慶開放時間:點擊查看  從展品中可見藝術家以豐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藝術歌頌、弘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上述主題中湧現出的人物、事跡、風貌與精神。這些作品源自生活,使現實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是美術家們以美扶智、以美化育大眾的歷史見證。
  • 日本浮世繪中的中國小說圖像
    江戶後期,隨著中國小說的傳入,日本出現了大量中國小說浮世繪。這些浮世繪的主要形式包括中國小說日語譯本的插圖、獨立的錦繪,還有散見於畫冊、像讚、遊戲圖紙中的版畫等。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小說插圖的畫師、刻工往往湮沒無聞不同,這些浮世繪畫師名聲顯赫,且大多兼有文學家和畫師的身份。他們用浮世繪表現中國小說文本、繡像及譯文時,主張通俗讀物也要有教化作用,同時,也需努力使通俗讀物更為高雅。
  • 日本文化成熟期的藝術,歌舞伎、金漆、陶器、浮世繪
    未受政府贊助的藝術家們反對狩野派的統治,形成不少新的團體.例如宗達,光琳派和圓山,四條派,文人畫,新大和繪,浮世繪以及西洋畫派。宗達、光琳派為復興大和繪傳統.將現代裝飾性引用到大和繪中去。但是,以設計而言,光悅的雄渾而精細的「船橋繪硯箱」和屋形光琳的「八橋繪硯箱」,風格相同,最為高貴,屬於最優秀的作品之列。浮世是指當代大眾的生活和風俗。浮世繪是菱川師宜約在公元一六八一年時創始的。生活在平民之中,和平民意氣相投的師宣把這種風俗繪畫的美學價值提高到足以稱為真正的民間歡迎的藝術。但是,浮世繪的特點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產,價錢廉宜,並易於購買。
  • 9月中國美術館最新展覽
    進入9月中國美術館全新主題的「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和「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正在熱火如荼的展映。先說說「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這個展覽藝術家以繪畫的形式展現了70年來我國人民在脫貧致富、生產勞動、建設、教育、醫療、救災、新貌、抗疫與復工等主題的550餘件(套)作品,其中大部分為中國美術館藏品。特別喜歡描繪少數民族的繪畫作品和農民畫。描繪少數民族的繪畫作品,原汁原味的再現了民族服飾和生活場景,特別有帶入感;農民畫作品色彩豔麗,整幅畫給人喜氣洋洋的感覺。
  • 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明代木刻版畫的文化自信
    日本因為受中國影響,目前還有一個牌子叫日本櫻花木刻刀。從色相多寡上來說,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也可以按照顏色分,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製作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明代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此五鎮,並稱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重鎮。由此五地所出的木刻版畫,流傳全國,在南方的汪洋裡顛簸之後,傳入了日本、英國、西德。日本人愛極了這些版畫,把版畫印刷的技術應用於各行各業,尤其是裝飾美術領域,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文化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