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2020-12-22 中國美術館

浮世繪是17至19世紀流行於日本的風俗版畫,生動記錄了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遊樂活動,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意識,具有普遍的人文價值和時代精神。浮世繪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湧現出了為數眾多的優秀畫師,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被稱為「浮世繪六大家」。他們技藝精湛、風格鮮明、造詣深厚,或是開創了浮世繪的新技法,或是開啟了題材的新樣式,或是展現了日本人民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質,因此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作品解讀

鈴木春信(約1725-1770)本姓穗積,號思古人、長榮軒。春信將「繪歷」的多色套印技術移植到浮世繪版畫的製作上,促使「錦繪」問世,豐富了浮世繪的色彩表現,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浮世繪套色版畫。其筆下的女性形象多是江戶時代平民人家的少女,婉約雅致、清麗脫俗,畫面營造出夢幻、詩意、感傷的氛圍。

鈴木春信《洗衣女》

版畫 30×20cm

中國美術館藏

作品描繪了一個少女在河邊洗衣的場景。河邊春柳輕拂,綠草如茵,少女皮膚白皙,五官精巧,垂首而立,姿態優美。春信將生活中的少女形象進行了理想化地塑造,為平民的日常勞作賦予了詩情畫意,使作品呈現出溫婉動人的質感。據記載,春信曾研習中國明代畫家仇英的仕女畫,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纖瘦玲瓏、清麗雅致,與仇英筆下的仕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見其受中國傳統繪畫影響之深。

鈴木春信《萩》

版畫 31×18cm

中國美術館藏

作品前景中描繪了一簇搖曳的胡枝子,兩個少女一人手扶細枝,若有所思,一人轉頭望向畫外,身後的河水向遠處蜿蜒流去。春信筆下的人物眉眼細巧,身形纖弱,帶有少女般的純淨與夢幻。作者淡化了人物的現實感,塑造出遠離塵世、超凡脫俗的女性形象。畫面上方有一首頌秋的古詩,詩畫一體、情景交融,表達了對秋日的惜戀之情,與日本民族審美意識中的「空寂」「物哀」等美學觀念一脈相承。作品風格典雅,意境悠遠,體現了春信繪畫藝術中的古典詩意。

鳥居清長(1752-1815)本姓關,俗稱新助,出生於書肆之家。鳥居派第四代傳人。最早將單幅錦繪發展成由兩幅或多幅連接起來的大畫面,開啟「續繪」時代。清長筆下的美人形象大多來自江戶市井婦女,他突破了以往美人畫纖弱、嬌柔的形象特點,將人物體形拉長,塑造出健康頎長的女性形象。

鳥居清長《三女梳妝》

版畫 38×25cm

中國美術館藏

作品描繪了三位女性晨起梳妝的情景,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三人姿態各異,或坐或立,彼此呼應,在梳妝與交談中呈現出悠然自得的閒暇時光。清長的美人畫以塑造群像見長,畫風寫實,線條流暢,色彩明麗。作品構圖飽滿,層次豐富,作者對背景中的室內環境刻畫詳盡,使遠景中的屋舍樹木呈現出景深效果,拓展了畫面的表現空間,顯示出對西方繪畫手法的借鑑。

鳥居清長《三女出行》

版畫 39×26cm

中國美術館藏

畫師集中筆墨描繪了出行途中的三位美人,她們或執扇、或持傘,在行走中顧盼交流,姿態舒展自然。清長擅長描繪女性的全身姿態和服飾之美。三位美人眉目清秀,身形修長,氣質高雅,人物姿態動靜結合又不失協調;衣飾華美,紋樣豐富,色彩柔和淡雅又互相呼應,衣擺隨著人物行走而呈現出韻律之美。鳥居清長塑造的美人形象具有鮮活的現實感,體現出成熟女性的風韻。

喜多川歌麿(約1753-1806)本姓北川,初名豐章。早期繪製小說插圖和繪本,之後在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的資助與策劃下,以華麗典雅的狂歌繪本成名,並開創浮世繪美人畫新樣式——「大首繪」,表現美人半身像乃至頭像,通過描繪美人的細嫩肌膚和微妙的面部表情,展現出人物的不同神態、心理與性格特徵,成為浮世繪美人畫創作的頂峰。

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

版畫 36.5×24.5cm

中國美術館藏

此作是喜多川歌麿美人畫「大首繪」的代表作。作品不同於以往美人畫多表現全身像的畫法,截取美人胸像進行特寫,通過迷茫的目光、落寞的神情和纖柔的手勢傳達出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畫像背景大面積敷設粉色雲母粉,襯託出美人光澤紅潤的肌膚,作品華麗而富有質感,是喜多川歌麿巔峰時期的作品。歌麿被稱為「青樓畫家」,他對吉原生活了如指掌,對青樓美人觀察入微,以平等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將女性形象刻畫得含蓄而典雅。

喜多川歌麿《錦織歌麿形新模樣·白打卦》

版畫 36.3×24cm

中國美術館藏

這件美人坐像是喜多川歌麿後期的作品。畫面中的美人身著華服,轉身望向畫外。相比其巔峰時期美人畫的含蓄和典雅,這件作品中的美人臉頰泛著紅暈,朱唇微啟,嫵媚妖嬈。作品運用了無線摺的表現手法,捨棄了傳統繪畫的墨線勾勒,依靠大面積的色彩和圖案塑造形體。同時使用空摺技術,利用雕版壓印出無色、凹凸的紋理來表現衣褶,呈現出浮雕般的視覺效果。畫面左上方的文字是畫師的自白,既抒發了對藝術創作的自負情緒,亦表達了失去出版商好友後前途未卜的感傷。

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寫樂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考據的生平資料,只留下了一系列精彩的役者繪作品。他從1794年至1795年十個月內先後發表役者繪共計134件,轟動畫壇。其作品以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演員的形象與動態,並通過對個性的渲染展現演員角色的內在精神,為當時役者繪界帶來新的視覺衝擊。寫樂的全部作品都是由蔦屋重三郎策劃出版,獨特的畫風設計讓寫樂一舉成名,然後便銷聲匿跡,由此可見出版商對於浮世繪畫師及其創作的重要作用。

東洲齋寫樂《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

版畫 38.5×24cm

中國美術館藏

東洲齋寫樂最經典的作品之一,表現的是歌舞伎演員三世大谷鬼次所扮演的角色奴江戶兵衛。寫樂初期創作的役者繪全部為「大首繪」,通過對演員上半身尤其是面部的深入刻畫,表現出演員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的個性魅力。作品以簡潔的線條刻畫了演員上挑的眉毛和翻白的雙眼,紅色的眼眶增添了一絲陰鬱。鷹鉤鼻下方,嘴巴抿成一條向上的弧線,敞開的領口和張開的雙手強化了人物向前傾斜的動態,仿佛要衝出畫面,傳達了人物緊張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呈現出誇張的戲劇效果。

東洲齋寫樂《初世市川蝦藏之竹村定之進》

版畫 36.5×24cm

中國美術館藏

作品表現的是歌舞伎演員初世市川蝦藏所扮演的角色竹村定之進,是一個老年男性角色。作者以流暢的線條和漫畫式的表現手法勾勒出演員的五官,緊握的雙手表現出悲痛又隱忍的情緒。畫面以黑色雲母粉鋪設背景,演員身著武士禮服,以大面積的橙色搭配小塊灰藍色,色彩簡約、跳躍,富有裝飾趣味。寫樂的役者繪刻畫的是未經美化的演員相貌,通過變形甚至醜化的手法表現人物情緒和動態,因此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爭議。他在之後的創作中有意淡化了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但是作品也逐漸失去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葛飾北齋(1760-1849)原名中島鐵藏,早年師從勝川春章,畫號勝川春朗,後曾改用多個畫號。北齋在創作中將日本畫、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技法相融合,其作品形式十分豐富,包括狂歌繪本、小說插圖、繪畫範本、風俗畫、浮世繪等,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浮世繪風景畫。其風景畫表現出對形體與色彩的高度提煉與概括能力,具有鮮明的裝飾性特徵。他塑造的富士山形象成為浮世繪最具標誌性的形象。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版畫 25×38cm

中國美術館藏

富士山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徵,也是葛飾北齋熱衷表現的題材。在這件作品中,作者捨棄了山體的具體細節,將富士山風景概括提煉為簡潔明了的形體與色塊,其造型既生動又富有張力。在色彩處理上,以熱烈的赭紅、純淨的靛藍和深沉的墨綠進行組合,展現了清晨陽光映射下富士山的奇妙色彩,極具藝術感染力。這件作品成為表現富士山最具標誌性的作品,北齋以瞬息萬變的形與色表現了永恆的富士山精神,體現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奇幻的想像力和對自然的深刻體悟。

葛飾北齋《千繪之海·甲州火振》

版畫 17×25cm

中國美術館藏

此作描繪了夜晚漁民捕魚的場景。火振是指夜晚在河邊揮舞火把,引誘魚出現的捕魚法。畫面背景中,墨色的天空閃爍著點點星光,畫面中心是忙碌的漁民,有的舉著火把照亮引魚,有的站在溪中奮力打撈,由遠及近的溪水潺潺流動,使畫面產生了豐富的律動感,在寫實風景的基礎之上,增添了裝飾美感。作品的明暗光線呈現出舞臺的布光效果,使觀者的視線聚焦在畫面中心忙碌的漁民身上,充分表達了畫師對勤勞樂觀的勞動人民的關注和熱愛。

歌川廣重(1797-1858)本名安藤重右衛門,號一遊齋、一幽齋等,出生於幕府職員家庭。師從歌川豐廣,從美人畫和役者繪起步,以風景畫聞名於世。廣重在作品中描繪自然氣象與四季變換中的風景,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親近與依戀,畫風清新典雅、靜謐悠遠。畫面呈現出典型的日本式審美趣味,瀰漫著淡淡的愁緒與詩意,因此他也被稱為「鄉愁廣重」。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莊野白雨》

版畫 22×33.5cm

中國美術館藏

江戶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發達,掀起了平民旅遊的熱潮,描繪風景名勝的「名所繪」也隨之進入創作高潮。東海道是連接江戶與京都的一條古道,沿途設有五十三處旅棧,莊野便是其中一處。作品描繪了瓢潑大雨中,人們撐起雨傘,身披蓑衣,狼狽趕路的情景。畫面中傾斜的坡路、灰色的竹影和淋漓的冷雨構成不穩定的倒三角形,折射出雨中人們不安的心理狀態,渲染出淡淡的感傷情緒。作者以平視的角度描繪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平民百姓,表現出對普通民眾傾注的樸素情感。

歌川廣重《木曾海道六十九次·洗馬》

版畫 16×24cm

中國美術館藏

木曾道是江戶時代的五大通道之一,沿途有六十九個驛站,洗馬是其中之一,因將軍木曾義重曾在此洗馬而得名。畫面中一輪滿月懸掛在半空中,垂柳與蘆葦隨風搖曳,小舟和木筏順流而下,勞作的人們為寂寥的風景增添了幾分親切感。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平凡的生活,喚起人們對往昔的懷念和濃濃的鄉愁。廣重在風景畫創作中使用了新興顏料維爾林藍,並熟練運用羽化技法表現天空和水域的色彩漸變,渲染出淡然悠遠的意境和寧靜柔和的情懷。

木版年畫作為中國農耕社會傳播最為廣泛的藝術載體,承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並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慰藉和有益的教育。木版年畫以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創作主旨,內容涵蓋了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是描繪古代世俗生活的「百科全書」。中國地域遼闊,木版年畫產地遍及南北各地,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以地域為特色的十餘種典型風格。其中以「南桃(桃花塢)北柳(楊柳青)」最負盛名,其他還有河北武強、山東濰坊、陝西鳳翔、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福建漳州、廣東佛山等產地,它們在造型、色彩、技藝、審美等方面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作品解讀

天津楊柳青《葉戲仕女圖》

木版年畫 101×59.5cm

清雍正

中國美術館藏

葉子戲是古代的一種紙牌博戲,最早出現於唐代,至清代樣式和玩法已基本完善。過去,民間婦女喜於年節佳日以葉子戲來消遣娛樂。此圖繪兩位貴族仕女在專注出牌,畫面顏色鮮麗如初,人物髮髻衣著及身後門扇刻畫精細,神態表現細膩,是楊柳青早期年畫中的佳品。原為兩幅一對,今僅存此幅。

天津楊柳青《百花公主》

木版年畫 59.5×105.5cm

清乾隆

中國美術館藏

出自明代傳奇劇本《百花記》,是崑曲的經典劇目。元時安西王謀逆,朝廷派江六雲打入安西王府刺探,太監八剌鐵頭妒忌六雲被重用,設計將其灌醉送至公主帳中,欲害之。公主侍女江花佑乃六雲失散多年的胞妹,對其暗中相助。當百花公主操練回帳,見六雲年少俊朗,頓生愛意,贈與寶劍,意許以終身。該作品人物形象俊美,眉眼五官刻畫細膩,設色雅致,是楊柳青年畫的早期佳作。

天津楊柳青《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木版年畫 62×107.5cm

清嘉慶

中國美術館藏

故事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湘雲、李紈等正在蘆雪亭作即景聯詩,雅趣方濃之際,賈母也乘雪來至室中,說道:「有作詩的,不如作燈謎兒,大家正月裡好玩。」眾人遂同賈母到惜春繡房,紛紛趕製燈謎,以迎賈母的興趣。作品構圖飽滿充盈,採用焦點透視法,畫面富有內外層次感;色彩飽和明豔,具有清嘉慶時期的賦色特徵。

天津楊柳青《莊稼忙》

木版年畫 58.5×102.5cm

清道光

中國美術館藏

圖中生動描畫了民間五月裡,男男女女的勞動人民在進行揚場、軋麥、裝包、運倉等勞動的情景。畫家在畫中描寫的人物衣著整潔,形象美麗,場景恬然安逸,表現出一種農家無限好的詩趣。上欄題詩「唯有農家稼穡難,終朝忙迫在場間,收來麰麥如山積,婦女鹹歌大有年」,道出了過去人們終日勞作的艱辛和獲得豐收的喜悅,體現出勞動人民淳樸真實的思想感情。

天津楊柳青《醜末寅初》

木版年畫 62×108.5cm

清光緒

中國美術館藏

「醜末寅初」是京韻大鼓(在天津稱「衛調」)的傳統唱段,又名「三春景」,唱詞中形象地描述了在醜末寅初這一時辰裡古代人民的生活景況。春末夏初,東方欲曙,漁翁、樵夫、農夫和讀書人這四相世俗人物,開始了自己一天的活動,還有牧童騎牛吹笛繞過小溪旁,猶如一幅生動古樸的畫卷,反映出在當時紛亂擾攘的社會裡,人民希望有一個「桃源仙境」般的安靜世界。圖中所畫正是曲中場景,畫面色彩清新潔淨,生動地表現出天淡星稀、明媚晴朗的晨光美景。

天津楊柳青《福緣善慶》

木版年畫 27.5×53.5cm

清晚期

中國美術館藏

圖中繪三名兒童聚坐一處,手中分別持有圓橘、芭蕉扇、玉磬等玩物,三人中間穿插有一隻紅蝠,以四物諧音組成「福緣善慶」之吉語。畫中人物衣飾刻畫精琢,開臉極為精細,雙目內勾填淡雅藍色,更顯神採;色澤古樸,已逾百年仍明豔如新,是楊柳青早期年畫的經典之作。

江蘇桃花塢《一團和氣》

木版年畫 50×50cm

清晚期

中國美術館藏

「一團和氣」又名「和氣致祥」,為桃花塢年畫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畫中孩童笑意盈面,頭束雙髻,頸掛「日月同春」鎖,雙手執「一團和氣」的橫幅。畫面以變形手法將孩童形象塑造為圓形,與無錫泥塑「大阿福」如出一轍,象徵團圓、美滿。「一團和氣」的形象及其變體流行到蘇、浙、湘、皖等地區,幾乎是過年時戶戶必貼的年畫,屢屢翻刻長期不衰,成為重要的經典之作。

江蘇桃花塢《連生貴子》

木版年畫54×30cm

清晚期

中國美術館藏

在中國傳統的民間觀念中,兒女成群、多子多福是家庭生活幸福的象徵,蓮蓬多子而飽滿,「蓮」又與「連」諧音,故民間常繪蓮花、童子組成「連生貴子」之義。圖中描寫婦女兒童夏日納涼的情景,一女子坐於案前專注繡花,繡案邊女子攜幼兒側立觀望,另一女子與一兒童正逗耍花貓,高架花臺上置蓮花一盆。畫面溫雅清新,富有江南一帶民間生活情趣,用色具有典型的清晚期桃花塢年畫風格。

江蘇桃花塢《歲朝圖》

木版年畫 46×60cm

清晚期

中國美術館藏

「歲朝」即一歲之始,指正月初一。圖中繪亭臺樓閣中,齊聚了七子奪梅、冠帶傳流、和合二聖以及代代登科、平安吉慶、劉海戲蟾等吉祥喜慶的各種人物和美景。畫中巧妙利用器物的諧音組成祝福吉語,如戟代「吉」,磬代「慶」,笙指「高升」,瓶喻「平安」等,這類作品是過去深受歡迎的題材之一。

陝西鳳翔《女十忙》

木版年畫 35×26cm×2

清代版復刻

中國美術館藏

圖中依次描繪出古代婦女彈花、捻線、紡線、合線、漿線、經線、織布等手工紡織的場面,並穿插有童子、狗等形象,渲染了活潑歡樂的氛圍。作品尺幅雖小,但構圖層次清晰,容納了流水線似的手工紡織過程。另有形式相同的「男十忙」,表現男丁在田間耕地、播種、鋤地、墩苗、收割等務農場面。這類作品反映了在自給自足的古代社會中「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及生活狀態,是農耕社會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河北武強《鎮宅神判》

木版年畫80×56cm

清代版

中國美術館藏

民間信仰中鍾馗是驅邪降福之神。傳說唐玄宗身體不適,久不能愈。一夜夢見一大鬼吞噬小鬼,大鬼自言乃終南山不第進士鍾馗,願為陛下除盡天下鬼魅。玄宗夢醒病除,遂召吳道子繪其形象頒布天下,形成新年掛像的風俗。後世又增添了端午闢邪之說,用硃砂點鐘馗像目能除邪祟。此幅鍾馗像以朱紅單色印製,人物身形魁梧,執劍而舞,目視前方紅蝠,意為「福在眼前」;劍下「鎮宅神判」方印及下方的「五雷符」,表明鍾馗之功用。

山東平度《空城計》

木版年畫33×52cm

清代版

中國美術館藏

故事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司馬懿領兵伐蜀,馬謖戰敗,街亭失守。司馬懿乘勝進逼西城,西城蜀營精銳均已遣出。在此危急關頭,諸葛亮設空城計:大開城門,自己坐在城樓飲酒撫琴;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大疑,揮兵退去,西城倖存。平度年畫均採用木版套色刷印,色彩上運用紫色和大片的水綠、水粉色,顯得柔麗清秀,並且畫面上多飾有橫線底紋,線條工細挺拔,在其他年畫產地中獨樹一幟。

山東濰坊《十全富貴》

木版年畫28×40cm

清代版

中國美術館藏

圖中天官、錢龍降下金錢,賜福人間;下方有數位童子忙於收集金錢、元寶等財富,收穫滿盈。畫面右側繪庭院一角,門外站立一位老者,手捋須髯,等待童子送寶進門;院內一對夫婦面帶喜色,向外眺望。畫面色彩明快、對比強烈,富有山東濰坊年畫的典型特色。畫中「十全富貴」「天增(贈)金銀」「天官賜福」等字樣表現了人們祈求富貴雙全、財富不斷的美好願望。

山東濰坊《山水四條屏》

木版年畫55.5×22cm×4

清代版

中國美術館藏

這組山水四條屏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的四時景致。畫中沿襲傳統山水畫法,講究「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山近水及亭臺樹木的分布營造出景物的空間感與層次感,人物置身其中,富有詩意。該作品採用單色套印,用濃淡墨色印出山石樹木的輪廓及層次,使其頗具文人山水畫之意境。這類僅印製墨色的年畫品類在當地被稱為「黑貨」,用以滿足人們的不同審美需求。

相關焦點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看展 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
    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展覽分為美人、戲劇、風景三個板塊,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清代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浮世繪中的美人往往姿態曼妙、衣衫華美,而清代木板年畫中的女性姿態端莊、溫柔嫻靜。
  •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亮相美術館!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展覽日期-2020年8月5日-10月15日-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五層19、20、21展廳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製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當浮世繪和桃花塢相遇,中國美術館展中日木版畫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為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代表,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並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中國美術館藏有豐富的清代木版年畫和珍貴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 浮世繪與年畫:東方版畫花開兩朵
    《歌撰戀之部——物思戀》 喜多川歌麿《一團和氣》 蘇州桃花塢 清代晚期展覽: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展期:2020.8.5 至 2020.10.18地點:中國美術館>日本浮世繪的興起發展與中國明清繪畫有著緊密聯繫,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同樣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
  • 八月好展遍地開,清代年畫與日本浮世繪齊登臺
    進入八月,從古色古香的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到「金光四射」的北京當代·藝術展,一批精品展覽亮相,為觀眾帶來清涼文藝的夏日好去處。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自今年8月開展以來,「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備受關注和好評,原定10月18日結束的展覽兩度延期閉展至12月20日正式結束。
  • 9月中國美術館最新展覽
    進入9月中國美術館全新主題的「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和「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正在熱火如荼的展映。先說說「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這個展覽藝術家以繪畫的形式展現了70年來我國人民在脫貧致富、生產勞動、建設、教育、醫療、救災、新貌、抗疫與復工等主題的550餘件(套)作品,其中大部分為中國美術館藏品。特別喜歡描繪少數民族的繪畫作品和農民畫。描繪少數民族的繪畫作品,原汁原味的再現了民族服飾和生活場景,特別有帶入感;農民畫作品色彩豔麗,整幅畫給人喜氣洋洋的感覺。
  • 本周文藝生活指南:中國美術館展日本浮世繪精品,哈利·波特重映
    不管你喜歡戲劇、展覽、文學、美術,抑或電影、電視和音樂,北京文藝日曆都可以為你提供足夠豐盛的內容,足夠自由的選擇。這是我們和北京這座城市的文藝契約。[ 展覽]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中國美術館 08.05~10.15)日本浮世繪美人與清代年畫裡的仕女,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各有各的迷人之處。展覽共展出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
  • 2020中國美術館十一國慶展覽有哪些?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  展覽時間:2020-08-11 至 2020-10-11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  展覽場地:1、展覽展示了近70年以來藝術家表現脫貧致富、生產勞動、建設、教育、醫療、救災、新貌、抗疫與復工等主題的550餘件(套)作品,其中大部分為中國美術館藏品。還選展了部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非遺作品,並特邀表現脫貧攻堅、抗疫與復工題材的繪畫、雕塑、書法、篆刻、攝影的最新創作。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集結浮世繪名作,倫敦重看印象派與高更
    有意思的是,近期在北京、上海與東京,均呈現了浮世繪大展,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 上海「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和「月岡芳年:血與妖豔」。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行新展「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從北歐收藏家的視角看待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 一周觀展指南|回眸中日「異域同繪」,疫後重啟再讀V&A
    在上海,上海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呈現了「荷蘭倪漢克新近捐贈文物展」、「賴少其與唐雲創作文獻展」等新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新展包括「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抗疫美術展」等,在杭州,則有「錢瘦鐵與橋本關雪」、「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
  • 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項目名單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項目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 根據《
  • 國慶去北京旅遊,就帶孩子去中國美術館接受藝術的薰陶吧
    學習美術這門技藝,真的要近距離接觸才能有所啟示,喜歡的人就是喜歡慢慢看、慢慢品味。現在中國美術館也不要門票了,感覺現代小朋友挺幸福的,應該多帶他們看看外面七彩的世界。中國美術館收藏各類美術作品近10萬餘件,以新中國成立前後時期的作品為主,兼有國民初期、清代和明末的藝術家的傑作,藏品中主要為近現代美術精品,其中有對20世紀中國傳統繪畫產生重要影響的畫家及作品。
  • ZENA帕哈|獨家呈現「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
    」展區圖片由ZENA帕哈提供在發布會上,高橋工房第六代傳人,東京傳統木版畫工藝協同組合理事長高橋由貴子女士,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十三邀》主創許知遠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董炳月先生展開了精彩的對談,就浮世繪的淵源、浮世繪與中國傳統藝術、近現代生活的關係、浮世繪對於西方藝術史有著怎樣的影響等議題深入探討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圍繞《 年畫「釋義」》《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
  • 溪山翰跡|「浮華塵世」日本浮世繪經典作品線上展(一)
    8月31日下午,「浮華塵世——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貴陽孔學堂藝文館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的風俗版畫,多色套印,絢麗如錦,所以也稱為錦繪。其題材取自山川景色、民間風俗、市井人物等等,妙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