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民俗風物:絳州澄泥硯、平陽木版畫、山西刺繡

2020-12-25 當荷包蛋已被吃

絳州澄泥硯,筆墨紙硯,是中國的文房四寶,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的心頭之寶。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一帶)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同屬中國「四大名硯」。絳州澄泥硯是其中產生最早,唯一用泥巴燒制出的硯臺0山西省從南到北的農村都把硯臺稱為「硯瓦」。那是因為在秦漢時期,燒制的瓦非常精細,可以做硯臺使用。久而久之,以硯瓦代替硯臺的稱呼便流傳了下來。從這種稱呼中,也可知曉山西燒制瓦和硯的歷史非常久遠。絳州澄泥硯同汾河中的衝泥有很大關係。

發源於管涔山的汾河,衝刷著中上遊兩岸的泥、黏土、高嶺土、長石、煤炭、銅鐵礦石、石灰石等各種物質,奔騰著,咆哮著,來到下遊的運城大平原,放慢前行的速度,將燒制澄泥硯的原料留在了新絳。大約從西漢開始,山西新絳一帶就開始採用澄泥燒瓦的方法燒制硯臺。這種硯臺,便是澄泥硯。新中國成立之前成書的《古玩指南》中記載:「澄泥硯以山西新絳縣(古稱絳州)所制者最為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四大名硯」條錄:「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明末清初,由於戰爭頻繁、經濟衰退,絳州澄泥硯的生產技術幾近失傳。

1775年,乾隆皇帝曾命絳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運送到京城,再命造辦處找蘇杭工匠,欲燒制絳州澄泥硯,歷時10年之久,未能成功。至今故宮庫房內還保存有當時取用的汾河泥。絳州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硯的原料澄泥,澄泥硯之名也由此而來。再將濾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歷經冬夏去其燥性方能使用。為了搶救這一民間文化遺產,20世紀80年代,絳州人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搜集資料,潛心研究,反覆實驗,終使絳州澄泥硯重放異彩。

平陽木版畫,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是我國民間木版年畫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木版年畫又被認為是版畫的始祖。平陽著名的版畫藝人也層出不窮。相傳,西晉末年當地民間藝人就已開始用木版雕印佛經和朝廷的命令。到隋唐時期雕版印刷在平陽興起,主要是雕印佛經、佛圖和學者所需的書籍。隨著雕印業的發展,民俗水印木版畫應運而生並發展壯大。平陽木版畫的風格主要源於唐、宋中原畫派,中原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吳道子。木版畫以壁畫作品為主,多是宗教、神仙等人物像,也有一些表現農民生活的民俗畫作品。

北宋時,平陽府的王居正是當時著名的版畫家,他對紡織生活有很深的感受,他繪製的《紡車圖》成為傳世珍寶。《紡車圖》中,一老嫗彎腰曲背正在勞動,兒媳一手紡織,一手餵嬰童吃奶,身上的衣服還打著補丁。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趙孟還收藏了一幅《紡車圖》,趙028山西故事/民俗風物評價說:「圖雖尺許,而筆韻雄壯,命意高古,精彩飛動,真可謂神品。」可見當時平陽版畫藝人技藝之高超。宋時,民間貼年畫的風俗已經盛行。平陽府絳州民間畫師楊威的民俗年畫就非常出名,且為畫院畫工所青睞。

他擅長畫《村田樂》一類的民俗畫,其作品是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城紙畫市場的搶手貨,尤其到每年歲末。可見這時平陽木版年畫已經向外地銷售,以滿足人們過節之需。明清時平陽版畫傳播到全國各地。河南朱仙鎮、湖南隆回鎮木版年畫,天津、武強木版年畫皆受其影響。木版年畫的創作者主要以農民為主力軍,他們農忙時種田,農閒時作畫。平陽木版畫體現著質樸的黃土高原風情,具有寫實的民俗畫面,是一幅幅百姓生活和情感寄託的歷史寫真集。山西刺繡,中國刺繡享譽世界,有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之說。

山西刺繡雖不在其列,卻起源最早,其繡品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充滿人間煙火味。《詩經·唐風·揚之水》中有句曰:「素衣朱繡。」這首詩講的是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38年發生在晉國的一段歷史,具體在今曲沃一帶。從詩句中可知,刺繡當時已在晉國人的衣著中出現,不過當時僅限王公貴族使用。諸位有所不知,刺繡進入山西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從晉國女子的繡鞋開始的。公元前677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開疆拓土,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下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

同時晉獻公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記住他的赫赫功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以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至今晉南一些地方還把繡花鞋稱為「晉國鞋」「十果鞋」。也許是沿襲了晉獻公這種貼近生活的想法,此後山西的刺繡作品充滿了人間煙火味和實用性。

繡花鞋風行300年後,山西籍思想家荀子做《針賦》,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繡的繡花工藝,並以哲學家的角度讚揚了繡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繡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有利於社會繁榮和穩定。這番言論愈發讓刺繡事業在山西發揚光大。山西人的衣服、帽子、鞋子、孩子的圍脖、姑娘小夥的肚兜,就連鞋墊也要繡得花樣百出、色彩豔麗,體現奔放的情感。刺繡向來是山西女人表情達意的代言品,也是展現女人勤勞智慧的藝術品。山西有句俗諺:「男人串街走,帶著女人的一雙手。」一語道盡了山西刺繡藝術中含蓄而濃烈的生活情感。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50名臺灣大學生絳州澄泥硯文化園體驗非遺傳統技藝
    黃河晨報訊(記者 劉傑)7月8日,「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臺灣青年學生河東行」參訪團的臺灣真理大學和臺灣東吳大學50名學生來到新絳絳州澄泥硯文化園
  • 澄泥硯的「澄」字怎麼讀?許多人都弄錯了!
    說起中國"四大名硯",許多人都能夠娓娓道來,端硯、姚硯、,澄泥硯之名更是耳熟能詳。其中,作為唯一的一款泥質硯臺,澄泥硯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然而,你真的了解澄泥硯嗎?或許,就連"澄泥硯"你可能都不會讀。如今,澄泥硯中的"澄"字,許多人都將其讀做"cheng"。
  • 山西非遺|匠心晉韻之山西三寶
    >意為粉花、粉畫用袋裝粉泥在坯件之上擠粉泥以裝飾而最出名的琺華器,位於晉東南長治、晉城地區琺華,始於元而盛於明初期多使用於佛教法物至明代早期,多用於民俗活動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遙古城,陶堯故郡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名城久負盛名的平遙推光漆器是伴隨著這座古城應運而生的一朵中國工藝美術奇葩絳州澄泥硯
  • 「山西三寶」為啥牛?文博會上逛一圈
    有3種展品 琺華器、推光漆、澄泥硯 被評價為「山西三寶」 他們攤前圍滿觀眾諮詢問價 他們緣何當之無愧稱「寶」 展品背後有何故事
  • 音樂為媒 臺灣大學生吹打樂團訪山西
    (攝影:虞鷹)28日上午,第二屆「臺灣大學生吹打樂團山西行」參訪團一行來到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參訪王家大院,感受山西獨特的「大院文化」,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藝術讓臺灣學生們驚豔不已。參訪王家大院。
  • 澄泥硯怎麼讀,你知道嗎?
    在與客戶和澄泥硯愛好者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有人問:「澄泥硯該怎麼讀?」。澄泥硯,這個「澄」字,你是怎麼讀的?讀「chéng」還是讀「dèng」?澄泥硯怎麼讀?華夏澄泥硯_河圖洛書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多音字是中國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根據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對于澄泥硯,它究竟該讀什麼呢?
  • 一方澄泥硯,縣令看了眉開眼笑,宰相看了心驚肉跳
    原來是上品絳州澄泥硯原來這李三也是莽撞人,本來這麼貴重的東西應該好好包裹,細心看管才是。可他倒好,用一塊包袱皮,拴在馬背上就出發了。結果沒跑多遠,那硯臺就被顛了出來,不偏不倚,碰在一塊石頭上,摔成了三瓣。
  • 澄泥硯:一硯多色 細如凝脂
    原標題:文房至寶澄泥硯  始於漢、盛於唐宋的澄泥硯,為我國傳統工藝品和文房用具之一。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
  • 用名貴特產謀私利運城兩幹部受處分--山西青年報2019年12月27日03...
    新絳縣原發展和改革局黨支部書記、局長崔海奎長期賒帳購買澄泥硯並違規向上級部門贈送的問題。2011年至2015年,崔海奎在擔任新絳縣發展和改革局黨支部書記、局長期間,以單位名義在新絳縣某經營絳州澄泥硯的商店賒帳購買硯臺34塊、文房四寶1套,至2019年9月賒帳款仍未結算。其中:2013年5月違規贈送上級相關領導8塊絳州澄泥硯,價值40000元。
  • 山西運城文化旅遊旗艦店,帶你雲遊關公故裡
    運城文化和旅遊局與攜程聯袂推出「山西運城文化旅遊旗艦店」,將運城的景點、酒店、人文薈萃、非遺特色、地道美食融匯聚合,在旗艦店中,可以找到詳細的運城攻略,了解地道美食,入住品質酒店,足不出戶,就能將旅途安排的妥妥噹噹。
  • 香港青少年在山西新絳觀摩學習千年「絳州鼓樂」
    新華社太原7月28日電(記者王飛航)「這次來山西學習絳州鼓樂很有收穫,回到香港以後我要分享給朋友們,繼續傳承下去。」來自香港保良局陳守仁小學的李殷僑說。  7月24日至27日,2019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晉港青少年山西絳州鼓樂研習交流活動」在山西省新絳縣舉行,來自香港的百餘名青少年在「中國鼓樂藝術之鄉」尋根探鼓、以鼓交友、傳承文化。  在4天的交流學習中,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的老師們為孩子們傳授鼓樂技巧,並帶領他們深入鄉村民間觀看民間表演,走訪民間藝人,探究原汁原味的民間鼓樂。
  • 「人民優選直播大賽」精彩落幕 山西斬獲六大類15個獎項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桑莉媛)今日,2020人民優選直播大賽總結大會暨頒獎典禮在上海市奉賢區舉行,北京設分會場。山西賽區收穫頗豐,分別斬獲了金牌帶貨官、金牌推薦官和最具風採獎等六個獎項。
  • 【晉中市圖書館】鳳鳴講壇NO.98《「遊山西·讀歷史」走進尋常百姓家》
    主編過《旅遊文化》、《旅遊商品導購》、《地方導遊基礎知識》、《旅行社計調實務與管理》等多部教材的胡果副教授分別從山西的地質構造、黃河文化變遷、軍事、民族融合、古代建築藝術等九個方面為大家詳盡地講述了山西的文化、山西的旅遊文化……山西眾多珍貴的地質遺蹟奇觀,有世界級地質 遺蹟14處、國家級地質遺蹟141處。
  • 來運城過民俗文化年 感受有年味的年
    原標題:運城民俗文化年 有年味的年  遊運城,過大年。2020「關公故裡·大運之城」民俗文化旅遊年即將拉開帷幕,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動內容亮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豐富。山西晚報從主要景區活動、各縣(市、區)春節活動等方面搜集梳理,給讀者提供一份權威、全面的賞玩攻略,陪伴您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充滿運城味兒的地道中國年!
  • 山西運城:河東「六大文化」的深圳表達
    用創意塑造亮點  為在十四屆深圳文博會上充分展示河東人類遠古文化、農耕源頭文化、黃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東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運城市創新思路、策劃亮點,著力提高籌備工作標準,有力保障了參展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 太行山之西——山西的人文歷史,美景美食和山西特產
    山西,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被賦予了太多的歷史標籤。不到山西,不懂中國,到過山西,才知華夏。俗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遊山西就是讀歷史,山西,正在向世界發出深情的邀請。
  • 國慶山西旅遊線路安排
    山西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這個假期不妨一起遊山西·讀歷史!景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