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硯:一硯多色 細如凝脂

2020-12-25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文房至寶澄泥硯  

始於漢、盛於唐宋的澄泥硯,為我國傳統工藝品和文房用具之一。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澄泥硯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由於它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其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

圖1 西漢十二峰陶硯

澄泥硯的起源來自「漢磚」,具體出現的時間點已難考證,但就其出土的依據推算,應在東漢或是更早。漢代是中國石硯開始出現多樣化的時代,這主要表現在其制硯材料和形式的多樣性上。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方「西漢十二峰陶硯」(圖1),通高17.9、寬21.5、徑18.5釐米。細灰陶質,有三個扁形足,左右微高,硯面呈箕形。三面環峰,呈半圓形,分內外兩重,內三峰,外九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以陶土為胎,經燒制而成。此硯集實用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置於案頭又可做假山看。其形象古樸,造型奇特,是澄泥硯中的珍品。漢代硯臺中,目前發現的石制和漆制的較多,而陶硯數量較少,特別是十二峰陶硯這種形制,唯此一件,故其有「硯中孤品,文房至寶」之譽。

圖2 唐代灑金澄泥龜硯

唐代澄泥硯的造型,主要為南北朝以來流行的箕形硯、風字硯,也有模仿兩漢以來的龜形硯、石渠硯等。在唐代澄泥硯中,龜形硯需要在模製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藝術雕刻,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夠從事的,因此屬於稀有的高檔品種。這件「唐代灑金澄泥龜硯」(圖2),長26釐米,現藏於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唐代陶硯極為常見,此種裡外灑金的澄泥龜硯,卻十分罕見。龜硯四肢撐地,欲動未動之態畢肖;龜首側伸,左顧右盼的警惕之神畢現。細審其頸腿肌理,皺褶之深淺、寬窄、長短,無不與肢體動勢協調一致,一絲不苟,刻畫入微。尤為傳神者,乃眼部之刻畫:龜之眼瞼雙褶,眼球鼓凸,精光逼人。所謂畫龍點睛,龜硯雕刻深得其中精髓。

圖3 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

相關焦點

  • 澄泥硯的「澄」字怎麼讀?許多人都弄錯了!
    說起中國"四大名硯",許多人都能夠娓娓道來,端硯、姚硯、,澄泥硯之名更是耳熟能詳。其中,作為唯一的一款泥質硯臺,澄泥硯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然而,你真的了解澄泥硯嗎?或許,就連"澄泥硯"你可能都不會讀。如今,澄泥硯中的"澄"字,許多人都將其讀做"cheng"。
  • 澄泥硯怎麼讀,你知道嗎?
    在與客戶和澄泥硯愛好者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有人問:「澄泥硯該怎麼讀?」。澄泥硯,這個「澄」字,你是怎麼讀的?讀「chéng」還是讀「dèng」?這要從澄泥硯製作的工藝說起。澄泥硯製作的工藝澄泥硯和端硯、歙硯、洮硯不同,它是四大名硯中採用澄泥製作的硯臺。
  • 古時民俗風物:絳州澄泥硯、平陽木版畫、山西刺繡
    絳州澄泥硯,筆墨紙硯,是中國的文房四寶,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的心頭之寶。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一帶)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同屬中國「四大名硯」。絳州澄泥硯是其中產生最早,唯一用泥巴燒制出的硯臺0山西省從南到北的農村都把硯臺稱為「硯瓦」。
  • 屹藏藝術網:墨寶閣澄泥荷塘硯
    澄泥硯是中國漢族工藝品之一,傳統書法用具之一,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
  • 50名臺灣大學生絳州澄泥硯文化園體驗非遺傳統技藝
    黃河晨報訊(記者 劉傑)7月8日,「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臺灣青年學生河東行」參訪團的臺灣真理大學和臺灣東吳大學50名學生來到新絳絳州澄泥硯文化園
  • 一方澄泥硯,縣令看了眉開眼笑,宰相看了心驚肉跳
    劉縣令得了一方寶硯很久以前,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縣令劉知縣,得了一方寶硯。這塊硯臺,與一般常見的硯臺不同,通體黃色,用手一摸,溫潤細膩。再看硯額上兩條飛龍,在雲霧中穿梭,仿佛立刻就要飛走一般。原來是上品絳州澄泥硯原來這李三也是莽撞人,本來這麼貴重的東西應該好好包裹,細心看管才是。可他倒好,用一塊包袱皮,拴在馬背上就出發了。結果沒跑多遠,那硯臺就被顛了出來,不偏不倚,碰在一塊石頭上,摔成了三瓣。
  • 行遊丨郝志武:攀西「硯」遇
    猛然間,刮來一股風,那雨滴順勢拐了方向,劃出一道弧線,妥妥地吻上我的額頭,又率性地,仰面從鼻翼緩緩滑落。客戶打來電話說,攀枝花有兩座博物館: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和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有興趣看看嗎?我來了興致,連聲催促:快帶我去!在我空泛的知識結構裡,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離我太遙遠,且僅僅略有所聞。
  • 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
    2020年8月11日,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正式啟動。 早上八點,由8名師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準時抵達位於黃河沿岸的黃河澄泥硯展示館傳習所。
  • 文博會上逛一圈
    彩色立線琺華器瓶紋飾線條剛勁流暢,多彩晶瑩,釉彩絢麗,做到了「黃如金箔,紫如茄衣,藍如水晶,綠如翡翠」。 澄泥硯展品 在澄泥硯展位,展品上貼有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山西三寶之一——絳州澄泥硯」。
  • 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相應地,書寫也分四個階段:用刀刻畫、墨跡塗寫、無鋒筆書寫、有鋒筆書寫。筆不是筆的簡化字,兩者不是同一事物。有鋒筆出現在東漢,後來才有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說文解字》:筆,秦國稱之為「筆」。
  • 紅色的梨、地下的院、泥土捏成硯……河南陝州區,給你不一樣的夏天
    即便室外是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地坑院的窯洞裡也只有二十攝氏度左右,是絕佳的避暑場所。陝州區有地坑院12000餘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為了保護地坑院,打響地坑院的知名度,陝州區政府打造了陝州地坑院景區,整個景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裡,目前已經建成投入使用面積1.2平方公裡。
  • 硯不能言卻可人|宣德巖|宋坑_鳳凰時尚
    自古以來,端硯就因為它的優美品質獲得文人青睞,被尊列「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之首,並與宣紙、徽墨、湖筆合稱「文房四寶」。宋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說:「硯之美者,無出於端溪之石。」元代劉詵更在《端溪硯石賦序》中感嘆:「以天地之大,而產石之為硯不過數處,而端溪又為天下第一。」
  • 廣東這個山明水秀的「中國硯都」,了不起!
    被譽為"中國硯都"的肇慶至今都流傳著廣東舉人進京趕考,所攜硯臺呵氣研墨、寒日不結冰的故事。始於唐盛於宋,端硯與安徽歙硯、甘肅洮河硯和山西澄泥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並居群硯之首。制硯:渾然天成和因材施藝在端硯故鄉白石村,村民世代以硯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