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房至寶澄泥硯
始於漢、盛於唐宋的澄泥硯,為我國傳統工藝品和文房用具之一。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澄泥硯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由於它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其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
圖1 西漢十二峰陶硯
澄泥硯的起源來自「漢磚」,具體出現的時間點已難考證,但就其出土的依據推算,應在東漢或是更早。漢代是中國石硯開始出現多樣化的時代,這主要表現在其制硯材料和形式的多樣性上。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方「西漢十二峰陶硯」(圖1),通高17.9、寬21.5、徑18.5釐米。細灰陶質,有三個扁形足,左右微高,硯面呈箕形。三面環峰,呈半圓形,分內外兩重,內三峰,外九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以陶土為胎,經燒制而成。此硯集實用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置於案頭又可做假山看。其形象古樸,造型奇特,是澄泥硯中的珍品。漢代硯臺中,目前發現的石制和漆制的較多,而陶硯數量較少,特別是十二峰陶硯這種形制,唯此一件,故其有「硯中孤品,文房至寶」之譽。
圖2 唐代灑金澄泥龜硯
唐代澄泥硯的造型,主要為南北朝以來流行的箕形硯、風字硯,也有模仿兩漢以來的龜形硯、石渠硯等。在唐代澄泥硯中,龜形硯需要在模製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藝術雕刻,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夠從事的,因此屬於稀有的高檔品種。這件「唐代灑金澄泥龜硯」(圖2),長26釐米,現藏於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唐代陶硯極為常見,此種裡外灑金的澄泥龜硯,卻十分罕見。龜硯四肢撐地,欲動未動之態畢肖;龜首側伸,左顧右盼的警惕之神畢現。細審其頸腿肌理,皺褶之深淺、寬窄、長短,無不與肢體動勢協調一致,一絲不苟,刻畫入微。尤為傳神者,乃眼部之刻畫:龜之眼瞼雙褶,眼球鼓凸,精光逼人。所謂畫龍點睛,龜硯雕刻深得其中精髓。
圖3 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