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
5000年來,中華歷史上歷經動蕩和磨難。但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族入侵,中華文明從未出現過毀滅性的災難。這說明其中蘊含著強大且無法毀滅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生命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種生命力的根,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體現方式,就是漢文字。
而所有中華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交流融合,內涵豐富。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
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相應地,書寫也分四個階段:用刀刻畫、墨跡塗寫、無鋒筆書寫、有鋒筆書寫。筆不是筆的簡化字,兩者不是同一事物。有鋒筆出現在東漢,後來才有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說文解字》:筆,秦國稱之為「筆」。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字形裡的那個竹應該是指用竹子為柄的刀。
《說文解字》:墨,書寫用的墨條。墨,古匋(黑) (土,泥),表示黑泥。造字本義:名詞,黑泥,比喻用松菸灰製成的黑色顏料。
《說文解字》:紙,漂洗絲帛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
紙,金文(糸,絲)(氏,底部),表示沉底的雜絲。造字本義:名詞, 漂洗絲線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粗絹,古人用作書寫作畫的材料。
在紙之前,還有一個「帋」字,收進來是不是更好?古時,以前記載文字的竹簡過於沉重,細絹(帛)又過於貴重,所以古人創造了「帋」,可以理解是用於書寫文字的「帛」的一個分支。早在蔡倫造紙之前,「帋」已經存在,蔡倫加以完善和改進,使製紙技術趨於完善。因此,糸明顯是形旁,氏是聲旁。
硯,也稱「硯臺」。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我們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