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2020-12-22 中管院數字經濟中心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

5000年來,中華歷史上歷經動蕩和磨難。但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族入侵,中華文明從未出現過毀滅性的災難。這說明其中蘊含著強大且無法毀滅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生命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種生命力的根,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體現方式,就是漢文字。

而所有中華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交流融合,內涵豐富。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

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相應地,書寫也分四個階段:用刀刻畫、墨跡塗寫、無鋒筆書寫、有鋒筆書寫。筆不是筆的簡化字,兩者不是同一事物。有鋒筆出現在東漢,後來才有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說文解字》:筆,秦國稱之為「筆」。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字形裡的那個竹應該是指用竹子為柄的刀。

《說文解字》:墨,書寫用的墨條。墨,古匋(黑) (土,泥),表示黑泥。造字本義:名詞,黑泥,比喻用松菸灰製成的黑色顏料。

《說文解字》:紙,漂洗絲帛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

紙,金文(糸,絲)(氏,底部),表示沉底的雜絲。造字本義:名詞, 漂洗絲線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粗絹,古人用作書寫作畫的材料。

在紙之前,還有一個「帋」字,收進來是不是更好?古時,以前記載文字的竹簡過於沉重,細絹(帛)又過於貴重,所以古人創造了「帋」,可以理解是用於書寫文字的「帛」的一個分支。早在蔡倫造紙之前,「帋」已經存在,蔡倫加以完善和改進,使製紙技術趨於完善。因此,糸明顯是形旁,氏是聲旁。

硯,也稱「硯臺」。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我們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而這四寶大致應該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是必需品。
  • 「器曰」為您解讀 筆之魁、墨之冠、紙之最、硯之首
    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器曰的毛筆敏銳,筆毫聚在一起,鋒穎尖銳如錐,毛料根根出鋒、筆身挺直。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 從乾隆花箋看到梁啓超的定製墨,上海筆墨博物館展文房尤物
    上海筆墨博物館「澹簡齋珍藏文玩鑑賞展」展出的珍玩文房至珍「文玩」,是我國傳統的文房四寶及由其衍生而出、與之相配套的各種文房器具,其造型各異,雕琢精細,可用可賞,成為書房裡、書案上陳設的工藝美術品,所以又被人們稱作文玩、也稱「文房雅玩」。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硯磨霧起 筆染雲生》
    作品:《硯磨霧起 筆染雲生》墨作為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與筆、紙、硯齊名。一錠佳墨質堅如玉、色澤黑潤、落紙如漆、歷久不褪且香味濃鬱。書法用墨的變化與水、筆速節奏、字體、紙筆、筆法和意境息息相關。圖片來源於網絡濃墨創作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正、行書皆可適用。宋代蘇軾作書善用濃墨,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
  • 毛筆書法:文房四寶——紙與硯篇
    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是我們進行書法創作時常用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書寫工具,可以達到更好的書寫效果,為我們的書法創作增色。此篇為文房四寶之紙與硯臺篇。一、書法用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可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時至今日,造紙業已經高度發達,市場出現了各種各樣用途的各異、質量各異的紙。此篇筆者主要講的是書法朋友們書寫時用的書法用紙。
  • 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蘇軾說他的書法有「無法之法」,黃庭堅評價他:「荊公書法奇古,似晉宋間人筆墨。」而王安石在《臨川先生文集》中亦持與米芾同樣的觀點:「所謂文者,務必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他強調「以適用為本」,否則就不成其為器,其次要以刻鏤繪畫作為它的裝飾。
  • 東坡墨妙亭詩殘刻十七字——斷碑硯小記
    原石  東坡墨妙亭詩殘刻十七字——斷碑硯小記  文/蘇仲翔    東坡墨妙亭詩殘刻十七字  東坡墨妙亭詩殘刻,世有兩枚:其一曾為王陽明所藏,存「燈他年憶賀監時須服孫莘老」十二字。背鐫「守仁」楷書二字,又「陽明山人」篆書四字;側鐫「驛丞署尾碑」分書五字。
  • 不愧是文風濃鬱的山村,筆、墨、紙、硯、都有,就等學子們來書寫
    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我國的古村落,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更加能反映出我國的歷史,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古村落集人文、歷史、建築、民俗等多種文化於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成為了所有人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 用筆、用墨和用色——黃賓虹二十世紀畫壇墨神
    黃賓虹的畫,用墨濃重,書法家張宗祥評論道「古人用墨至精的無過董玄宰(其昌),賓老恰恰與之對立,用至粗之墨。董氏作畫,硯必宿墨洗淨,墨必佳品新磨,水必清泉初汲,研成之後,用筆尖吸取硯池中心表面之墨,調勻著紙故流傳數百年之久,他的作品墨色,依然光華煥發,沒有晦滯之色。賓老平時硯中宿墨累累然,盂中水色渾渾然,用時禿筆橐橐然,水舔墨,皆極隨便,可以說這種用墨方法,前所未見。
  • 魏晉時期的文房器用:「一點如漆」的仲將墨與韋誕筆、紫紙
    (宗白華)儘管政治上混亂黑暗,但是經濟、文化、工藝依然曲折前行,民族交流融合加強,文藝興盛,出現了一大批風流名士,文學、書法交相輝映,人才輩出。「士人並以文義為業」(沈約《宋書·宗愨傳》)。文人追求書法美成為自覺的藝術實踐活動,此景之下,文房器用日趨精良,呈現新風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筆作為文人日常書寫工具,在魏晉時期工藝相當成熟。
  • 墨染細絹——文房四寶之墨、紙
    其中也有以內廷齋、堂、軒、室名字命名的墨品,如端凝鑑賞、佩文齋藏墨、淵鑑齋摹古寶墨、淳化軒摹古寶墨等,成為內廷御墨的重要形式。網絡配圖宮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還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繪,頗具裝飾藝術。另有一部分御用墨品,交由三織造或徽州墨家監製,被稱為「貢墨」。
  • 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將一片片的簡用繩子連綴成書,就是「冊」,從發現的商代甲骨上已見「冊」字,象竹簡連綴成書之形木犢多見長方形,其長約為一尺,「尺犢」一詞即來源於此。簡、犢一般要經過「殺青」等工藝,去除水分後才用於書寫,筆墨施之其上,猶如寫熟紙一般,點畫清晰,絕少泅滲。在沒有几案可放置、依託的書寫環境下,竹簡的書寫多是一手執簡頂端,竹簡另一端則微頂胸腹,以求固定。
  • 【硯邊談藝】李苦禪和兒子李燕講授寫意花鳥畫
    李苦禪在筆墨世界分享他和兒子李燕以及弟子們講授寫意花鳥畫的要旨,主要涉及繪畫的構圖、設色、寫生、筆墨、造型及書法等問題。作畫先不求好,先要求合理,合自然之理。比如畫花卉:木質硬的多生直角,軟者多生銳角。枝葉有對生的和不對生的,及輪生和互生的。畫翎毛:有食穀類、食肉類、涉水類、遊水類,鶴、雞、鴨等等,生長環境不同,所以形體生長不同,要注意觀察。
  • 說文解字丨「衣」字裡的那些文化
    衣著服飾,既具有實用性,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和審美,涉及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諸多方面,實為觀察和了解一種文明與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得益於漢字音、形、義一體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通過與服飾相關的字來一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特點和發展脈絡。
  • 一硯一江湖
    去了多次肇慶,見了許多的所謂高低貴賤之端硯,越發喜愛這冷冷的石頭。今日收拾書房,我將高閣之硯從匣中取出,靜置桌面。思頓後,將筆墨、紙張擱其側。一瞬間,山水氤氳。風雨飄搖,岸邊蘆葦低垂,戴鬥笠的釣魚老人氣定神閒,小篷船靜定,魚竿虛置。我用手慢慢地摩挲硯石,冷石漸漸溫潤,質感越發細膩。
  • 3500個常用字歸類通解之一見:艦現莧蜆峴硯觀覽攬纜欖規窺
    所以讀「線」可以理解蜆是由蟲和莧的省形「見」會意而成的字。蜆(xiàn)蟲一種小黑蟲,又名縊女。喜歡吐絲自懸。硯(研)是由石和見會意而成的字。石這裡表示磨石;見表示看見,露出。以「磨石顯露出紋理」為參照,表示石滑不澀。借「研」聲表示硯用於研墨。硯的本義為石滑不澀。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中國畫一切審美形式與審美內容都是圍繞筆墨而展開的,筆墨就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最本質的東西,是有別於其它畫種的首要特徵,我國的傳統繪畫都是用筆墨表現在紙或絹上,筆墨是中國畫表現手法的主題,所以評畫離不開筆墨。
  • 介翁劉秉賢論筆墨之淵,唯體道者乃得逍遙
    ○ 筆之於紙素,猶如舞者之於舞臺,當備獨特的語言,意筆畫獨特的語言,謂之骨法。筆端動骨法隨之而至。古人道:「落筆但見仙凡」。盡陳此理。○ 前人論畫「先看天真,然後論筆墨」。天真者,性情是也。筆墨者,功力是也。功力可靠後天滋補,性情多為先天獨具,所謂神逸妙品,非兩者皆具不辦。
  • 介山藝友|筆墨語彙是中國繪畫之精髓——甘慶瓊
    骨峻者,無甜俗笨濁,滯澀之筆,而有蒼潤、渾厚、拙撲老辣之骨。神秀者,無柔弱死板,刻畫之神態,而能得山川之靈氣,萬物之生機。以靈活多變之筆墨表達氣韻生動之意境。」又曰:「以上六字具備,則畫品自高。達此境界,須窮畢生之力以探求之。」李可染說:「由於筆墨的功力差,往往使畫面軟弱,降低了中國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