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翁劉秉賢論筆墨之淵,唯體道者乃得逍遙

2020-12-19 介山藝話

介翁畫語(三)

餘平生事畫,已逾六旬,偶有閒暇,喜作隨筆。文不論古今,句任由長短。但有山窮水盡之困惑,豈無寐裡得句之竊喜。年積月累四百餘則,納為小集,曰「介翁畫語」。聊以律己,無意戒人。未免有狂放不羈處,抑或持一己之見處,留待高人指引,有賴日後完善。

醉春(66*66cm)2009

筆墨篇

○ 筆墨精神不移,形貌易改。形貌不改,只恐終身為之所役。強守形貌是時下業界最大弊端。

○ 筆之於紙素,猶如舞者之於舞臺,當備獨特的語言,意筆畫獨特的語言,謂之骨法。筆端動骨法隨之而至。古人道:「落筆但見仙凡」。盡陳此理。

○ 前人論畫「先看天真,然後論筆墨」。天真者,性情是也。筆墨者,功力是也。功力可靠後天滋補,性情多為先天獨具,所謂神逸妙品,非兩者皆具不辦。

○ 性情之差異、功力之差異、學養之差異,當在線型,線性、線質上論高下。

○ 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筆墨之道,陰陽相生。

○ 吾國之畫,精髓在乎線,線世界矣。線之內蘊,舉世難匹,畢卡索枉為畫壇巨擘,欲臨而不逮。

○ 形、筆之辯證,乃意筆畫之所要。唯諳熟藝規,下筆方能鞭辟入裡。

○ 墨分五色,五色,墨之魂也;凡畫繁增簡減,五色當具。

○ 以書為法,以骨為質,骨法立。

○ 筆墨,心性之物化也。執筆墨,寡心性,空圖技器。古人曰:「筆筆隨心」方可妙奪造化。

○ 棄筆墨者,執筆墨者,皆違筆墨之要旨。

○ 形感、氣韻依天成,寫形、筆墨靠後學。

○ 亞明作畫戲言:「先掃地,後繡花。」一言囊括巨細。

○ 行筆宜緩,雍容雅態。孫過庭論書「遲留會賞之致」,書畫行隔理不隔。

○ 吾觀芭蕾舞者臨場之際,昂首挺胸,收腹踮腳,一股臨場氣派,臺上臺下,當作兩判。此狀態是也。執管著紙,亦具狀態,徐疾提按,均於狀態中行走,但見無凝力相左,隨性任筆,從橫拖遢,乃至指松筆落,並以此為灑脫者,令人捧腹。

○ 指實掌虛,心恭筆松,狀態具矣。

○ 意筆畫於形,號稱「捉形」、「寫形」,最惡描摹。「捉、寫」二字,頗具玩味。捉以會心,胸有成竹是也;寫以達意,下筆有神是也。

○ 意筆者,以筆為道,道可行,故逐時而蒼勁。媚形者,非道也,故時見式微,古人不屑曲盡其形,是以。

○ 拋形弄筆,疑為炫技,回歸於形,畫方安。

○ 無規之形,不距之筆,放浪形骸,貌似灑脫,野狐禪也。

○ 形感自出天份,筆力多緣後學。形筆俱佳者,天下寡。

○ 不欲為形者,當為事形者言之,不得形者言不欲形似。畫復何求?唯精於形似者作似與不似方為妙似。

○ 悖於理法之奇,怪象也。失之規矩之放,浪象也。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者得形象之真諦也。

○ 人藝俱老,貌式天成。囿於貌式者,終為名利所奴。

○ 極目表象非畫形,畫之形者,以理取之。

○ 意筆之象,當求「大象」、「合象」,物類以降再無細分。凡鷹、鹿、鶴、鷺者,不勝枚舉。

○ 筆鋒正側之爭,古來有之。正樸側妍,相映成趣。善用鋒者,四向齊發,八面生輝,用正頻生諧趣,用側亦呈厚態。何囿於一味圓正。

○ 行鋒四要:正而不板,側而不薄,按則不滯,提則不纖。

○ 用筆之道,收放自如。收,不失之性情,放,不失之理法。

○ 時下畫壇,泛談筆墨,是此非彼,爭論不休,實則無他,筆墨是也。

○ 當下形學溶於傳統筆墨,必下心造意度之功,謹防東西拼湊之舉。

○ 鋒行圓正,質高古而不失情性。鋒偏取妍,線嫵媚而不失理法。為行筆要訣。

○ 形者,曲盡其似美有終焉,不似而似神妙無窮。

○ 用筆之遲速、藏出、起伏,筆態之兩儀者,相因成趣,當以繁寡而介之。古人曰:「十遲五速、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用筆至此,已曲盡其妙。

○ 筆墨之淵,進乎於道,萬千氣象之於紙素,唯體道者乃得逍遙。

○ 拙中藏巧者,玄機暗湧,神妙無窮。

○ 識筆性後運筆性而達筆性。(筆性依次理解為:毛筆的性能、用筆的性情、筆墨的品質。)

○ 筆墨形骸,立於骨法。筆墨品質,倚重意度。筆墨妙曼,發乎性情。

○ 筆墨之乾濕濃淡,之剛柔曲直,類比天地陰陽之交感,生發不已。

○ 筆墨駕熟當覺悟,形神就生尚攢捉。

○ 不似之似,不似離形不離神,似而形神當兩得。

○ 用線,纖細緻難者,精緻也。粗獷致難者,質樸也。

○ 古來士人不暇為形。

○ 古人依筆墨立像,今人賴形骸立像,箇中差足,當以明辨。

○ 用筆須立,氣貫而神足。筆性須平,有跡而無工。

○ 下筆信馬由韁,落墨誤中得趣;放浪形骸之外,恪守矩度之中。

○ 用線,纖細緻難者,精緻也;粗獷致難者,質樸也。

介翁主題作品展示

介翁,本名劉秉賢,又號介山,常居萬竹山房,以涉翰墨兼農事為樂。為畫魂崇古,意求新。其作品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能夠充分體現當代的筆墨精神,強調以書法入畫,用線用墨追求渾厚大氣,並通過筆墨折射出對自然萬物的哲學思考。年過花甲,善獨處,思孤往,藝事多向內心求。偶有所得,便是幸事。

相關焦點

  • 天之道 自逍遙
    遺憾的是,現如今逍遙一詞淪為貶義,成為不思上進、放縱自我的代名詞,也許這就是常道與非常道的區別吧,自從洋先生請進來以後,我們中華文化的道逐漸被束之高閣。 《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首篇,開篇即震撼人心,莊子筆法大氣磅礴,想像奇偉、思維深邃,單論文筆而言,在那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莊子的文學造詣可謂首屈一指,而就思想而論,其繼承並發揚的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與老子並稱「老莊」。所以後世稱莊子為思想家中文學家,文學家裡的思想家。
  • 支遁「逍遙新義」新詮
    云:「各適性以為逍遙。」遁曰:「不然,夫桀蹠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於是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服。①  其二,《世說新語》,以下稱「世說條」:  《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
  • 雲田畫論_書畫元氣論
    書畫元氣論雲田居土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氣的論述,如莊子:「通天下一氣耳。」明王廷相:「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王充:「天稟元氣。」「元氣者,天地之精微也。」「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焉。」 「人稟元氣於天。」「人稟元氣而生,含氣而長。」
  • 逍遙二部法:逍遙九天之逍遙九天鍊度超拔法(無上超度法事)
    一、玄真師父寄語: 1、在天地之間,明白至誠之道,則法事無難事。一切大小事物,欲要成事,唯至誠為主,一念不誠則為虛偽,一事不誠則失敗,更何況道法乎。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經論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內七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從自由論,平等論,到人生論,處世論,再到葆徳論,明道論,最後一篇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至人論。內七篇是以一種遞進關係的邏輯順序所作的,讀來有登高的升華之感。這種邏輯遞進也很好為讀者記憶。
  • 美術研究|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
    關鍵詞:中國畫;寫實寫物;寫意寫心畫論: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對於中國畫藝術從寫實寫物轉向寫意寫心原因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都處於較為零星的階段,對多種具體原因沒有較為全面地涉及,理論論證不充分、不全面,未有較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
  • 傻傻分不清楚之—— 告訴乃論、自訴案件、親告罪
    ii:我國臺灣地區刑訴法§236第一款:告訴乃論之罪,無得為告訴之人或得為告訴之人不能行使告訴權者,該管檢察官得依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指定代行告訴人」此規範似與我刑法§98後半段異曲同工,我國臺灣地區不存在爭議地認為:檢察官於此處乃「代為告訴人」。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大致來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並非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決定於言者或聽者的德性和修養。就理論現象而言,孔子之後,儒家大量談「道」論「性」,一些儒者還對「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學派率先通過新形名學的思路對此進行了初步解答,卻依然遺留下若干問題。後來,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張載則引入氣論,較為全面回答了這些問題。
  • 小班研討 | 論莊子的逍遙
    說到逍遙,我們常人眼中理解的逍遙是什麼呢?常人眼中的逍遙,是列子乘風而行,逍遙於世間;是大鵬鳥扶搖而上九萬裡的恣肆瀟灑,是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豁達瀟灑。但是這些在莊子看來,都算不上是逍遙。那麼,莊子眼中的逍遙到底是什麼呢?
  • 山水詩與工夫論:詩何以成為體道之利器?
    《說文解字》云:「情,人之陰氣有欲者」,許慎的註解未必是「情」字的本義,但卻是兩漢魏晉的通義。董仲舒即持此看法:「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於身。」「兩在」者指的是性-仁-陽與情-欲-陰。班固的《白虎通德論·情性》引《鉤命決》云:「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慾,性有仁也。」《孝經援神契》所說略同。
  • 【微課185】《逍遙遊》賞析(上)
    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天籟、地籟、人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莊子》被奉為《南華經》。    《莊子》與《老子》《周易》並稱「三玄」。
  • 書法藝術布白美:書在有筆墨處,妙在無筆墨處
    一幅書法作品,字字均各有其位置,墨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無字之字更重要。布白之妙,變化萬端,譬如星鬥麗天,疏密錯綜.自然成文,靜觀益美。米芾書法作品古人論書云:「書在有筆墨處,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無處乃傳神韻。」中國書法藝術,是以文字為書寫對象,以線條為表現手段的獨特藝術。
  • 苟東鋒 |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此處尤其重要的是子貢的一段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此章歷來眾解紛紜,一個特別的原因乃在於其討論的主題是「道」(性與天道)與「名」(文章、言)的關係,而這在孔子並不是個容易說清楚的問題。專就孔子是否談過「性與天道」這個話題來看,歷代詮釋者的見解可以分為三種:其一,認為孔子並未說過「性與天道」的話。這是兩漢至魏晉時期學者的主要觀點。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大致來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並非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決定於言者或聽者的德性和修養。就理論現象而言,孔子之後,儒家大量談「道」論「性」,一些儒者還對「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學派率先通過新形名學的思路對此進行了初步解答,卻依然遺留下若干問題。後來,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張載則引入氣論,較為全面回答了這些問題。
  • 書法布白審美:書之妙在無筆墨處傳神韻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書法作品的有筆墨處.僅能得到具體的跡象.而跡象之外的無筆墨處,卻能給人們提供更豐富的想像。縱有行而橫無行的八大山人之書法,每個字的結構及字與字的距離,比較鬆散,行距也比較寬闊.給人以疏朗和開闊的感覺。
  • 畫論| 元明時期——《四友齋畫論》畫論部分(明)何良俊
    然其致北狩之禍者,實由信任小人,使童蔡秉政,以致天下洶洶,其禍本實不在於此也。而能使後世博古之士得見三代典刑,實陰受其惠,淺見薄識之士,遂以此為口實,可笑可笑!古人論畫,有六法,有三病。蓋六法,即氣韻生動六者是也。而三病,則曰板,曰刻,曰結。又以為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其論用筆得失曰,凡氣韻本乎遊心,神採生於用筆。
  • 御六氣之辯,莊子獲得逍遙的方法
    莊子作為我國赫赫有名的道家高人,一生皆在追求身合於道,遊於六極的逍遙。在《逍遙遊》中便提到追求逍遙的一種方法,「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其中最難理解的莫過於「六氣」了,六氣為何?現在澤君就為大家講解全網最全的六氣之說。
  • 歷代畫論:《芥舟學畫編》(第二部分)沈宗騫 撰
    若少著一點滯重挑達意思,即痛自裁抑,則筆墨間自日幾於溫文爾雅矣。筆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養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賊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雅可日幾也。夫刻欲求存,未必長存。力欲求去,未必盡去。彼紛紛於內,逐逐於外者,亦思從事於茲,以幾大雅,其可得乎!
  • 儒士潘天壽——兼論筆墨作為「表徵系統」及其未來學價值
    畫家隊伍成分的變化過程,在中國卻要早得多。最早有記載的畫家顧愷之就是文士而不是工匠,他不僅有畫作,還有畫論,還有歌賦創作。除了文士很早就參與繪畫創作之外,統治者也愛好繪畫,比如梁元帝蕭繹就是出色的畫家。
  • 子思論君臣之道
    《禮記·檀弓》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是子思(孔子之孫)在回答魯穆公的疑問時,闡述了君臣之道。原文如下——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魯穆公問子思:「已經依靠新君的臣子為舊君服喪,這是不是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