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
清代宮廷用墨,一部分出自內廷御書處「墨作」,墨品均署名「御用」或「御墨」。其中也有以內廷齋、堂、軒、室名字命名的墨品,如端凝鑑賞、佩文齋藏墨、淵鑑齋摹古寶墨、淳化軒摹古寶墨等,成為內廷御墨的重要形式。

宮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還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繪,頗具裝飾藝術。另有一部分御用墨品,交由三織造或徽州墨家監製,被稱為「貢墨」。每年地方官員均有例貢徽墨,墨品一般署有某「巡撫恭進」字樣,或墨家「監製」、「敬制」款,如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等墨家均有特製貢墨。
乾隆款夔龍紋佩形墨,清乾隆

松墨、膠製。高8.1、寬5釐米
外形呈扁狀玉佩之形,兩面均滿飾夔龍、蕉葉紋,中間留有眾多蓮瓣圍繞的橢圓形開光,一面橢圓心內刻描金篆書「御墨」二字,另一面橢圓心內刻描金隸書「蟠雲」二字;在墨塊平面一側刻有描金「大清乾隆年制」楷書雙行款。此塊御用之墨外表華麗,為清中期內務府所特製和收藏,是瀋陽故宮現藏清帝御用文房四寶之一。


錦地雲蝠紋萬年紅朱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硃砂、膠製。高10、寬2.8、厚1釐米。
總體為長條形,前、後兩面均滿飾斜萬字地兒暗紋,其上有描金雲蝠圖案,前面另有楷書描金「萬年紅」四字;朱墨左右側面無紋飾,右側為陰刻「光緒三十三年制」楷書款,左側陰刻楷書「安徽巡撫臣馮煦恭進」字樣。該件文物為清末地方官員為清帝進貢御墨,原貯藏於北京,後調瀋陽故宮收藏,是清朝晚期帝後御用之彩墨。


紙
清宮廷中收藏有數量眾多、製作精良的鬥方庫絹、細絹、宣紙及各色蠟箋紙、髮箋紙和灑金紙,以備皇帝平時書法題字之用。清代宮廷書寫用紙絹,由內務府造辦處交由三織造按宮廷樣式承辦製作。

按用途可分為書畫用紙、寫經用紙、書籍用紙、日常生活用紙等,如每年新春賜「福」必用朱紅雲龍紋鬥方絹箋,帝後朝服像一般用畫絹,殿試發榜專用榜紙,諭旨或敕書專用龍紋黃箋,書寫對聯、橫披等均有特定規格的專用紙箋。
正紅色描金龍戲珠鬥方庫絹,清乾隆

紅色絹面近於正方形,表面用金粉、白粉描繪四龍形象,上部為正龍,左右側為升龍,底部為降龍,四龍中央為火焰珠紋,龍側滿繪火焰、祥雲紋飾。鬥方之外為黑漆描金雲龍紋方蓋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