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羲之與墨的不解之緣,廷珪墨 ,南唐的「文房四寶」之一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勤學苦練,與筆墨結下不解之緣。他的字博採眾長,獨樹一幟,將秦漢篆隸之妙融於正行草體,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娟秀勁健,草書穠纖折衷,把書法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的書法有「天馬行空、遊行自在」、「龍飛鳳舞、鐵畫銀鉤」、「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譽,被後世尊為「書聖」。王羲之一生以墨為伴,視墨為寶。他從四五歲開始練字,直到五十九歲去世。五十多年來,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墨。他聞墨勝似食美味,自謂:「一日不聞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有一天,王羲之獨坐書房練字,他的妻子見他寫字廢寢忘食,有如著魔般,就特意煎了碗糯米粑,連同一碟熬化了的米糖送到書房。妻子將糯米粑和米糖擺在桌上,叮囑他趁熱吃了再寫「啊,是、是……」王羲之手不停筆地答應著,妻子第二次走進書房,見桌上的點心依然沒動,又催促他趕快吃。「啊,是、是……」王羲之雖然停下筆來,但眼睛還盯在字上。
妻子第三次走進書房,見碗裡的米粑已吃了幾個,但碟子裡的米糖卻一點沒動。抬頭望望王羲之,只見他嘴上粘滿了黑墨,便強忍著笑間他:「你吃粑蘸的米糖甜不甜?「甜,甜啊!」王羲之隨口答道。妻子這才哈哈大笑起來。王羲之莫名其妙,見妻子望著他的嘴笑得前俯後仰,便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嘴唇,再看手上一片漆黑,還有一次,也是在書房寫字。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這才恍然大悟。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都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疾書。書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請來勸他用餐。
「哎呀!這是怎麼了?」夫人驚嘆地說。只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塊蘸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塞,又是弄原來王羲之在吃饃饃時,眼睛看著字,腦子裡想著字,這次是得滿嘴烏黑。錯將墨汁當蒜泥了。他一面寫字一面吃,還誇夫人今天蒜泥做得好香哩!王羲之聞墨勝美食,一方面說明這位大書法家與墨之緣,另方面也能看出晉代墨品之佳。古書記載,那時的墨已有「煙細膠新,杵熟蒸勻,色不染手,光可射人」的美譽。
公元907年,隨著唐王朝的衰亡,中國大地出現了分裂局面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天,安徽黃山腳下的歙州城來了兩位從北方避難過來的窮苦人,他們是父子倆,父親姓奚名超,奚超的兒子便是奚廷珪。
奚家是易州的制墨世家,奚超父子都是易州的制墨高手。只因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奚超父子便逃到江南相對穩定的南唐屬地——皖南。經過細細察訪,他們發現歙州一帶經濟作物豐富,交通較為便利,而且滿山遍野長有適宜煉煙制墨的松林,決定落腳於此,重操舊業。
父子倆覓地造屋,安頓好生活,便動手煉煙造墨。經父子認真鑽研,改進了搗松、和膠和配料後,果然製成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據說他們的墨選料和製作異常講究。一斤松煙之中,加入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且和以生漆,搗十萬杵,故所造之墨,堅如玉,紋如犀,浸在水中,三年不壞。凡用過奚超父子墨的文士畫家,無不誇讚其質地精良,能使字畫生輝。
奚氏制佳墨的消息不脛而走,不久便被精通詩詞書畫的南唐後主李煜所得知。一天,李煜叫內侍磨好一池奚氏父子造的墨,也想畫幅畫試一試。他手握畫筆,蘸上墨,臨案揮灑,只覺得走筆流暢,不滯不暈,連呼「神墨」。據傳,李後主那天畫的是兩條鯉魚。畫畢,只見魚背烏亮,鱗片大小、深淺,層次分明。兩條魚搖頭擺尾遊動自如,宛若兩條活魚在水中嬉戲。李後主深知奚氏之墨實乃造墨業一大成就,於是降旨褒獎奚氏父子,賜以「國姓」李,並封奚超為水部員外郎。
奚家自此改姓為李,奚超也就改名為李超。他們家的墨稱為「李墨」,主要是供宮廷使用。一時間,「李墨」聲譽當朝,名滿天下。李超長子李廷珪、次子李廷寬都以制墨出名,而廷珪聲譽最高。李煜特召廷珪任墨務官,所制之墨,稱為「廷珪墨」。
李廷珪也被人尊稱為古代制墨的宗師。是時,廷珪墨與澄心堂紙、諸葛氏筆和龍尾硯並稱為南唐的「文房四寶」,直到宋時盛名不衰。故此,宋人晁叔作詩稱:「君不見江南墨官有諸奚,老超尚不如廷珪,後來承宴頗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齊。」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