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羲之與墨的不解之緣,廷珪墨,南唐的「文房四寶」之一

2020-12-22 三哥的快樂時光

書法家王羲之與墨的不解之緣,廷珪墨 ,南唐的「文房四寶」之一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勤學苦練,與筆墨結下不解之緣。他的字博採眾長,獨樹一幟,將秦漢篆隸之妙融於正行草體,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娟秀勁健,草書穠纖折衷,把書法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的書法有「天馬行空、遊行自在」、「龍飛鳳舞、鐵畫銀鉤」、「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譽,被後世尊為「書聖」。王羲之一生以墨為伴,視墨為寶。他從四五歲開始練字,直到五十九歲去世。五十多年來,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墨。他聞墨勝似食美味,自謂:「一日不聞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有一天,王羲之獨坐書房練字,他的妻子見他寫字廢寢忘食,有如著魔般,就特意煎了碗糯米粑,連同一碟熬化了的米糖送到書房。妻子將糯米粑和米糖擺在桌上,叮囑他趁熱吃了再寫「啊,是、是……」王羲之手不停筆地答應著,妻子第二次走進書房,見桌上的點心依然沒動,又催促他趕快吃。「啊,是、是……」王羲之雖然停下筆來,但眼睛還盯在字上。

妻子第三次走進書房,見碗裡的米粑已吃了幾個,但碟子裡的米糖卻一點沒動。抬頭望望王羲之,只見他嘴上粘滿了黑墨,便強忍著笑間他:「你吃粑蘸的米糖甜不甜?「甜,甜啊!」王羲之隨口答道。妻子這才哈哈大笑起來。王羲之莫名其妙,見妻子望著他的嘴笑得前俯後仰,便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嘴唇,再看手上一片漆黑,還有一次,也是在書房寫字。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這才恍然大悟。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都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疾書。書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請來勸他用餐。

「哎呀!這是怎麼了?」夫人驚嘆地說。只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塊蘸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塞,又是弄原來王羲之在吃饃饃時,眼睛看著字,腦子裡想著字,這次是得滿嘴烏黑。錯將墨汁當蒜泥了。他一面寫字一面吃,還誇夫人今天蒜泥做得好香哩!王羲之聞墨勝美食,一方面說明這位大書法家與墨之緣,另方面也能看出晉代墨品之佳。古書記載,那時的墨已有「煙細膠新,杵熟蒸勻,色不染手,光可射人」的美譽。

公元907年,隨著唐王朝的衰亡,中國大地出現了分裂局面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天,安徽黃山腳下的歙州城來了兩位從北方避難過來的窮苦人,他們是父子倆,父親姓奚名超,奚超的兒子便是奚廷珪。

奚家是易州的制墨世家,奚超父子都是易州的制墨高手。只因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奚超父子便逃到江南相對穩定的南唐屬地——皖南。經過細細察訪,他們發現歙州一帶經濟作物豐富,交通較為便利,而且滿山遍野長有適宜煉煙制墨的松林,決定落腳於此,重操舊業。

父子倆覓地造屋,安頓好生活,便動手煉煙造墨。經父子認真鑽研,改進了搗松、和膠和配料後,果然製成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據說他們的墨選料和製作異常講究。一斤松煙之中,加入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且和以生漆,搗十萬杵,故所造之墨,堅如玉,紋如犀,浸在水中,三年不壞。凡用過奚超父子墨的文士畫家,無不誇讚其質地精良,能使字畫生輝。

奚氏制佳墨的消息不脛而走,不久便被精通詩詞書畫的南唐後主李煜所得知。一天,李煜叫內侍磨好一池奚氏父子造的墨,也想畫幅畫試一試。他手握畫筆,蘸上墨,臨案揮灑,只覺得走筆流暢,不滯不暈,連呼「神墨」。據傳,李後主那天畫的是兩條鯉魚。畫畢,只見魚背烏亮,鱗片大小、深淺,層次分明。兩條魚搖頭擺尾遊動自如,宛若兩條活魚在水中嬉戲。李後主深知奚氏之墨實乃造墨業一大成就,於是降旨褒獎奚氏父子,賜以「國姓」李,並封奚超為水部員外郎。

奚家自此改姓為李,奚超也就改名為李超。他們家的墨稱為「李墨」,主要是供宮廷使用。一時間,「李墨」聲譽當朝,名滿天下。李超長子李廷珪、次子李廷寬都以制墨出名,而廷珪聲譽最高。李煜特召廷珪任墨務官,所制之墨,稱為「廷珪墨」。

李廷珪也被人尊稱為古代制墨的宗師。是時,廷珪墨與澄心堂紙、諸葛氏筆和龍尾硯並稱為南唐的「文房四寶」,直到宋時盛名不衰。故此,宋人晁叔作詩稱:「君不見江南墨官有諸奚,老超尚不如廷珪,後來承宴頗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齊。」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

相關焦點

  • 松煙墨、油煙墨、御墨,墨竟然那麼多分類!
    潑墨飛馬各位朋友,繼上一期分享的毛筆,這期我們來討論一下文房四寶中的墨。御墨御墨,顧名思義,當是皇室宮廷用墨,前文所說南唐李煜封李廷珪為墨務官來看,最遲在唐代末期已專門生產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所見最早為明代永樂御墨。國寶墨,牛舌形,一面為陽文塗金二龍紋,中為陰文楷書「國寶」二字,一面為四組塗金如意雲頭紋,中間「大明永樂年制」藍色楷款。製作頗為精湛。宣德時亦有御墨。
  • 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
    中國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畫家、讀書人必備的文具,從起初只是滿足書法、繪畫的基本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功能性,而是趨向於藝術性和觀賞性。硯臺有四大名硯,墨也同樣有名墨出產地以徽州為代表。至於筆和紙以湖州和涇縣宣紙為代表。尤其是硯臺和墨,制硯臺和制墨者會雕刻上各種圖案、文字、詩文、繪畫,有些不惜請名書法家和名畫家專門為硯臺和墨進行創作。
  • 墨染細絹——文房四寶之墨、紙
    其中也有以內廷齋、堂、軒、室名字命名的墨品,如端凝鑑賞、佩文齋藏墨、淵鑑齋摹古寶墨、淳化軒摹古寶墨等,成為內廷御墨的重要形式。網絡配圖宮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還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繪,頗具裝飾藝術。另有一部分御用墨品,交由三織造或徽州墨家監製,被稱為「貢墨」。
  • 文房四寶中你聽說過藥墨嗎?
    見他們一邊口中念咒語,一邊用毛筆在病人癤腫處畫符,最後完全用墨汁塗成黑墨窩,外觀像鐵上黑膏藥,並且療效還不錯。學醫後才知道,那咒語只是心理暗示,而真正起效果的則是墨汁。【藥墨歷史】   據史料記載,以藥入墨大約始於三國。其時制墨專家韋誕「參以珍珠、麝香搗細末合煙下鐵臼,搗萬杵」,首開貴重藥物入墨之先河。
  •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 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
    原標題: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品種繁多,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
  • 紙墨筆硯 文房四寶 最好的還是來自徽州
    這是小編在屯溪老街拍攝的「文房四寶」。現在「文房四寶」的產地不少,但最正宗的還是來自徽州的。小編帶你前往屯溪老街去欣賞一下真正的「文房四寶」。圖為「文房四寶」之毛筆。文房四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 能讓人倒頭就拜的李廷珪墨,幾代人皆是造墨高手
    其實在李氏祖先中,比李超還早的李慥也是制墨高手。據說北宋末年王景源有一笏古墨,是他家祖傳之物,墨背上寫著:「唐水部員外郎李慥造。」黎介然看見這笏墨,想用一塊好的端石硯做交換。王景源捨不得給,過了好久才交易成功。
  • 王羲之小時候食墨的故事,以及後人對他的字評價
    中華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我們偉大的祖先,創造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有多少的詩人以及傑出的書法家或者歷史的英雄以自己的業績為中華歷史添加色彩,我們為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當我們遨遊在歷史的海洋中,了解歷史,發現前所未有的驚天的秘密,體會其中的樂趣。
  • 鄉賢墨緣之一詔安縣徐松君
    鄉賢墨緣 之一來源:沈欽明 博雅齋畫廊 4月13日二.鄉賢墨緣我的家鄉詔安,古稱懷恩,地處閩南邊陲,書畫之風熾盛;1993年,文化部群文司授予詔安縣「書畫藝術之鄉」稱號,2009年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 前朝墨珍罕 廿歲墨當紅
    十八羅漢圖「古墨達人」廖偉彪建議初入門者可從名家新墨入手墨,是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材料,是中國人的「文房四寶」之一。但相對而言,墨是收藏的冷門。其實,除實用價值外,墨還是古代工藝美術的一個門類。好墨集詩、書、畫、印、雕刻、造型藝術和制墨工藝於一身,故有「紫金不換,名墨難求」之說。由於墨是書寫繪畫必用的消耗品,而且不易保存,易幹易裂,所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墨少之又少。研習中國書畫的廣州人廖偉彪因自幼師從黃子厚學習書法,便與墨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那時跟老師學書法,是從研墨開始的。」至今,廖偉彪已收藏了大大小小數十塊古墨。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而這四寶大致應該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是必需品。
  • 射墨書法家邵巖:多年後才你們才能讀懂《青山獨歸遠》
    射墨書法家邵巖:多年後才你們才能讀懂《青山獨歸遠》書法,是一種關於文字書寫的法則。它按照筆畫、章法、結構等一系列的規則,使書法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變成了一種極富藝術美感的藝術行為。事實上,不僅有漢字書法,其實還有日文書法、蒙古文書法、英文書法等,而「中國書法」是漢字特有的,它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書法因其優美的存在,被大家稱之為「無言的詩」「無圖的畫」。
  • 墨的發展史:一抹黑色,成就了書畫藝術獨特風格
    從墨之龍紋特徵可判定此墨的製作時間應為清乾隆年間。此墨紋飾高凸呈浮雕狀,其以深刀陰雕墨模以及雲紋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風格,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墨,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書工具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產生與人類書寫或描繪的行為緊密相關,自然可以追溯到極為久遠的年代。
  • 一口好酥,一墨江南,將墨吃進嘴裡,將墨口齒餘香
    如果你關心文房四寶的話,那麼鐵定會把它當作一塊墨,因為他全身烏黑和案牘上的墨差無異,而關於徽墨酥她還和「降王」李煜有著莫大的關係,相傳在唐朝末年,河北有一位製作墨的高手,被皇帝領域收入麾下,將其安排在了徽州專門為她做墨,但是後來趙匡胤滅了南唐,將李煜逐出到了汴京,但李煜仍然不忘舞文弄墨,看到自己書房裡沒有了墨,便習慣性的叫人前去徽州取墨,王府主管是宋朝的手下,
  • 社團之星: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墨緣書法協會會長楊瑾
    欄目介紹:《社團之星》是微享校園·ONE學長策劃推出的精品欄目,旨在通過對校園社團負責人的專訪,展示校園社團風採,講述大學生成長的故事。本期社團之星是西安交通工程學院的墨緣書法協會負責人楊瑾。校園記者/馮寶輝墨緣書法協會成立於2008年,是由西安交通工程學院眾多書法愛好者共同組成的學生社團組織。在成立的這十一年中,社團一直蓬勃發展,規模也在不斷壯大,而在社團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幹部,讓我們一同走進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墨緣書法協會,了解會長楊瑾的社長之路。
  •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墨的製備與發展
    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書寫材料,在中國文明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現和發展與造紙術、印刷術一起奠定了中華文化傳承發揚的基礎。古人對墨的使用經歷了從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發展歷程。魏晉南北朝時期松煙制墨已趨近於成熟,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松煙墨的製備技術,成為《合墨法》。前文提到的首開珍珠、麝香等貴重藥物於墨中之先例的韋誕對隃糜墨進行了改進和發揚,質量和性能已遠非隃糜墨可比。元末明初的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酶夾和為之」。
  • 無筆何能書:王羲之自製毛筆頗好用,謝安索要都不給
    >「君子有三端,其一曰文士之筆端」君子有三樣東西,其中之一便是文士的筆。明·陳洪綬《南生魯四樂圖》中的文房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對書寫書法的毛筆要求極高,書法家對於文房四寶的優劣,最是甘苦自知。